上海所有许留山都撤店了”、“香港许留山被颁清盘令”……
这家曾凭借芒果系列、横扫各大城市的老牌甜品店,近期被接连曝出了走下坡路的新闻。
而新闻底下最多的评论,不是怀念它的产品曾经多好吃。
而是网友们拍着桌子猛然想起——
“什么?!可我在它那充的钱还没用完呢!”
这时想搜一搜附近门店,赶紧把钱花掉。
就会发现,笑死,店都没了。
哪怕是大城市,上海一家都没了,北京唯一的一家还在京郊,几十公里开外。
动辄人均四十的标价,不再有小众、洋气光环的芒果糖水,让许留山的颓势似乎成了某种必然。
甚至不只是许留山。
同期的“精致甜品品牌”鲜芋仙、哈根达斯、DQ、满记。
在舆论中的存在感,也在被喜茶、奈雪、一点点抢去。
01
“TVB女主标配的糖水,
当然想尝一尝”
时间往前倒带,那时还没有能喂饱人的奶茶配料、没有热爱用叠词起名的奶茶店家。
一句“三点饮茶”,放到现在是打工人“咸鱼翻腾”式的自嘲。
放在90、95后的青春期,是时髦优雅的象征,得拍个照片、发在QQ动态。
许留山,曾是这一时期的“甜点之王”。
如今是家鲜果甜品店、就一定会卖的芒果西米捞,是许留山在90年代的原创。
把传统港式糖水里的西米,加入芒果汁中,上头还要盖上半个新鲜芒果。
在售卖红豆沙、龟苓膏的香港传统甜品市场杀出了一条新路,一度成了香港的文化名片。
电影《小亲亲》里,陈慧琳郭富城在许留山门口约会。
Twins的《友谊第一》里,一句歌词是“让我们结伴探访许留山,感情不必分你高班我低班。”
当时甚至有人专门为了找许留山,去香港旅游。
就像现在有人专门为了茶颜悦色,去长沙逛逛。
等到许留山2004年开始在内地开店、由广东向北缓慢发展时,大众气氛可想而知地热烈。
尤其在纬度偏高的城市,芒果还是不常见、有新鲜劲的洋气水果。
许留山的芒果系列,“一卖一个准”。
06年前后,市面上就没几款甜品,大众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
得益于港剧正旺,有“港式”招牌的商品,什么都卖得好。
电视剧里,演员们下午茶要喝糖水,下班回家要喝糖水。
男主第一次去对象家见家长,女主妈妈的第一句话还是——“喝点糖水”。
看起来非常有生活情调。
小时候还琢磨,糖水有什么好喝的,白糖水还是红糖水?
后来才知道,广东香港那边的糖水,多是液体或半固体的甜品
等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开了“港式甜品”,许留山或满记。
排着队进店点餐,端着“糖水”坐到桌前,高傲已尽数体现,觉得自己就是港剧里的男女主了。
它满足了彼时还在初高中的90、95后,对于下午茶的完美幻想:
玻璃盏,白瓷碗,色彩鲜艳的热带水果,精致丰富的配料,别致小巧的摆盘。
不只是许留山。
那时很多城市街头的奶茶店,都是拿奶茶粉冲调的,味道甜腻腻。
批发来的珍珠也是一股工业糖精味。
与之形成对比的又是港式,避风塘餐厅售卖的奶茶。
才知道珍珠可以是每天黑糖现煮的,奶茶也可以鲜奶纯茶调配。
再配上店里的秋千椅,小资风情十足。
只不过,避风塘奶茶火了后,遍地的奶茶店都换成了这个名。
年轻读者记忆中的山寨避风塘奶茶,估计还是下面这种拿粉剂冲调的。
02
一招鲜,
没法吃遍天
许留山一直卖的不便宜。
有网友回忆,多年前的鲜果爽饮系列,就卖到了18元一杯。
那时,绝大多数中小城市,还是6元奶茶的天下。
虽然贵,凭借着彼时芒果的火热、港风的标签与的确不错的质量,大众倒也买许留山的单。
6元的奶茶毕竟是奶茶粉冲泡,18元的许留山好歹是新鲜水果、新鲜材料。
可现在,“真材实料”的噱头也已经遍地都是了。
说个冷知识,这位网友回忆的“鲜果爽饮”系列,是2000年许留山推出、全港独有的“杯装鲜果爽特饮”。
开创了“外卖饮品”模式,把“边走边喝”的概念输送给了大众。
要论“族谱”,它可以视作当下杯装奶茶店模式的“老祖宗”。
在此之前,人们对甜品、甜饮的认知还是坐在店里慢慢吃。
可资历老也没用,缺乏变通,再好的想法只不过成为“后来居上者”的养料。
芒果再好吃,也就只能火一时。
随着国内产地的扩大、生鲜运输能力的提升,大家伙对芒果的兴趣逐渐变淡。
更致命的是,进入内地市场后,许留山的品控出现了明显失控。
早在2013年,许留山就接连曝出了门店的品控失控,或管理失控问题。
譬如榨果汁的芒果被工作人员咬过,腐烂水果经过处理后榨成果汁,过期产品重新卖给顾客。
反馈在顾客身上,则表现为味道水准的下降。
或是因为远离芒果产地,或是因为授权加盟的形式难保质量。
有豆瓣网友调侃,“不吃羊城以北的许留山”。
乌鲁木齐的网友,也称当地许留山售卖的饮品“像水一样”。
更何况,过了这么多年,中国的甜品市场早已改天换地。
许留山的几款经典甜品,可复制率都很高。
很容易被同行效仿,味道上有个六七分像,再卖的便宜点,就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
鲜果甜品的市场一旦开启,便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品。
芒果风潮过后,榴莲的风吹了起来
同为港式品牌的满记甜品,就凭着一款“榴莲班戟”跟上了潮流,一度门店数量远超许留山。
更别提奶茶风潮里,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芝士草莓、茶百道的杨枝甘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开发完了大众水果,便往小众点的水果上霍霍。
龙眼,杨桃,杨梅,牛油果,还有今年忽然流行起的油柑。
说来讽刺,许留山早在去年的11月份,就推出了油柑饮料,但不温不火。
直到3月底,奈雪推出原料同为油柑的饮品,才突然掀起了风潮。
在消费者的记忆里,说起油柑只有网红品牌奈雪,没有提前一步的许留山。
这便是影响力的差异。
曾经,许留山靠芒果甜品引领风骚,却又没跟上后续网红水果的更迭,名声式微。
哪怕它再度尝试新品,人们的注意力,也早就远去了。
03
许留山们,
给不出“为贵价买单”的理由
当人们已经在甜品的品种、形式上,都拥有了足够多的挑选时。
大家的舌头越来越挑剔。
需求也越来越精细。
曾在物质水平相对贫乏时期、把“甜蜜滋味” 当招牌的老牌甜品店,大约从未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甜品店的最热噱头,竟然是“无糖”。
年轻人手里端着的,是隔壁网红店中的 “少糖”“低卡糖”饮料。
对比之下,许留山这样的老牌甜品店中的产品,诸如必须放大量糖熬煮的芒果酱,包着大团奶油的班戟,就显得有些落伍了。
我其实怀疑,网红店中的果茶也未必有多“低卡低糖”,但它们至少在营销手段上更胜一筹。
而许留山却连社交媒体营销的基础套路都没摸清。
微博上,一度有10个名为“许留山”的企业认证账号在同时运营,让刚来的顾客懵圈、甚至怀疑这中间会不会有山寨号。
味道,健康,高效。
人们期待的这些细分需求,并未在走下坡路的许留山身上清晰体现。
这些问题并非许留山独有,它们同样出现在同期的其他老牌甜品品牌上。
哈根达斯,曾被国人视为“冰淇淋界的LV”。
对初高中的90、95后来说,它是刘星嘴里、吃完后就不想再吃普通冰棍的品牌。
是早年间第一批都市剧里,普通人幻想富裕生活的“金锄头”。
可哈根达斯当下的处境,却并不明朗。
2019年,郑州核心商业区“国贸360”的哈根达斯,从一层临街的黄金商位迁到了地下一层,取而代之的是喜茶。
通用磨坊(哈根达斯品牌所属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就曾直言,中国哈根达斯的销量下降,是门店客流量减少所致。
虚荣光环破灭了。
这批曾代表时髦、精致的甜品品牌,如今在年轻人眼中“贵的没有道理”。
随着时间流逝,哈根达斯再也给不了年轻人花几十元、买它一个冰淇淋球的理由。
“爱她,就给她吃哈根达斯”,这句曾经响当当、刻入青春期记忆的广告语如今看来也颇为过时。
哈根达斯几年前把“爱她”的口号,换成了Don’t Hold Back(尽情宠自己)。
现实是独立、独居的生活需求不断上升。
就连麦当劳甜筒“第二个半价”的促销方式,都进化到了“第二个冰淇淋可以先存着、下次吃”的单身友好阶段。
许留山在定价上,也依旧走着妥妥的精致路线。
动辄三四十起步的单价,让人们想说出那句“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
说到底,吃糖水、吃甜品,终究还是没有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
尤其是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下午或夜里吃甜品的固定习惯。
无论开了多少港式茶餐厅、糖水店,它们在消费者眼中都只会是特殊的、偶尔尝一次的事物。
这也是目前,许留山在粤语区门店分布偏多的重要原因,有糖水文化撑着。
相比之下,奶茶文化胜在便携百搭、不占胃。
拿在手里就能喝,也适用于办公室、课堂这样相对正经的场合。
在这些场景里,边工作、边上课边喝奶茶,看起来都没啥问题。
但要是特地腾出手来、捧着小碗小勺吃上二十分钟的甜品,我保证老板的视线与老师的粉笔头,都会在朝你飞来的路上。
奶茶还胜在了适合外卖行业,还发展出了“分装”业务。
可无论是港式的许留山、满记甜品、米芝莲,还是台式的鲜芋仙、仙芋世家,又或是短暂火过一阵的绵绵冰、冻酸奶。
它们的最佳消费场合,都是门店内。
许留山、鲜芋仙、绵绵冰,它们的招牌产品,往往都是巨大一碗地装着。
摆盘也好看。
经过外卖颠簸后,且不说品相受损。
一些本该分开的食材直接混在了一起,大大影响味道与口感。
譬如许留山的多芒鸳鸯黑糯米,外卖送到后已经混成了一团浆糊。
当这些曾经风云的老牌子淡出视线,或许有人会怀念、追忆它们曾象征的那段自身的时光。
但更多的,或许是云淡风轻地说句“好聚好散”。
大家心里都清楚,跟不上人群步伐的事物终将淡去,记忆终将被切割为一个又一个周期。
无论是人、是物。
这样的“告别”,还将发生无数次。
个好听有创意的奶茶店才能抓住顾客的眼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奶茶店取什么名字好,时尚大气奶茶店名字不要错过哟。
奶茶店取什么名字好
取名技巧:
一、以外国名,或者是中英结合给奶茶店取名字,视觉上就给人很潮的感觉,例如说:sweet time奶茶店、bubbleology、摩可奇奶茶、巴洛克奶茶、多米诺奶茶店等等。
二、以潮流时尚的网络用语来起名,这样能够更加吸引住年轻人,而且非常利于奶茶店的传播,例如说小清新奶茶铺、萝莉奶茶店、负能量奶茶店等等。
三、以奶茶店所处的位置地名给奶茶店取名字,例如说十字路口奶茶店、街转角奶茶店、地下铁奶茶铺、街派奶茶店等等,这些名字又好听又好记。
四、从店铺取名的原则看,我们要以简洁为佳,所以奶茶店名字在字的结构上、笔画上都要简洁,这里推荐可以采用数字加文字的方式取名,例如三平方奶茶店、6+1奶茶、99%奶茶、八八酷奶茶等等。
取名宜忌:
一、宜朗朗上口,这样才便于传播。
二、宜具有消费特征,体现奶茶店的消费特征。
三、宜富有文化内涵,富有正能量。
四、避免雷同,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避免暧昧,谐音涉“黄”,哗众取宠之意。
时尚大气奶茶店名字推荐
奶茶人生奶茶店 四季阳光奶茶店 春之物语奶茶店 有杯奶茶奶茶店 云淡风轻奶茶店
旧时光 告白的时间 张三疯的流浪猫 我在这儿等你 玛奇朵奶茶铺 休闲时光品奶茶
花茶奶茶店有女神 幸福的豆豆 一点点奶茶店 不点不走奶茶店 记忆是一杯奶茶
奶茶店的奶茶 负能量奶茶店 莱茵绿香奶茶店 茶色倾城奶茶店 解语忘忧奶茶店
避风塘奶茶店 冰之味奶茶店 绿岛奶茶店 益饮家奶茶 木子咖啡奶茶 悠悠奶茶店
街景奶茶店 迦密奶茶店 品味时光奶茶店 原调奶茶店 地道港式奶茶店 红色巴士奶茶店
夏日飘香奶茶店 茶桔恋奶茶店 梧桐奶茶 秒语沁奶茶 喵喵奶茶工坊 卡淇诺奶茶店
BoBo奶茶店 yoyo奶茶店 12点奶茶铺 sweet time奶茶店 bubbleology 1:1:1奶茶
520奶茶 coco都可奶茶 BOY奶茶店 Yucca奶茶 QQ奶茶店 8585奶茶店 囧囧奶茶店
T&T奶茶店 007奶茶店 E杯奶茶店 呆呆奶茶店 二疯的奶茶店 哈哩啵特特制奶茶铺
爆乐奶茶店 茶坊小舍奶茶 班沙客奶茶店 非茶不可奶茶店 牧香源奶茶店 可渴的茶奶茶店
ilove奶茶 优の味奶茶 葉子奶茶 兮兮奶茶店 蒂米雪奶茶店 轻松驿站奶茶店 通缉丘比特奶茶屋
< class="pgc-img">>饮连锁基础性强,市场容量巨大,发展至今门店数已经突破50万,诞生了万店连锁蜜雪冰城、“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600亿估值的喜茶等知名品牌,超七成消费者每周至少消费一次,是年消费额达到千亿的黄金赛道。
中国的连锁茶饮,当初是如何走上连锁化的,又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最终让“上街喝茶”成为我们的主流消费习惯?
作为专注于中国连锁发展的创投媒体,开店邦将连锁茶饮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97年~2007年的起步阶段,2007年~2012年增长阶段,2012年~2019年的爆发阶段,2019年至今的稳定阶段。
# PART 1
1997年~2007年起步阶段:
奶茶风席卷大陆,蜜雪冰城诞生
早期的本土现制茶饮门店,大多是夫妻老婆店,没有连锁化和品牌的概念,产品主要是粉末冲泡,店铺看上去更像是熟食档口,隔着玻璃开个小窗,没有与顾客的交流,更别说如今“手打柠檬”的表演性了。
现制茶饮的连锁化、品牌化的启蒙,大约是在90年代末,也是奶茶席卷大陆之时。奶茶最早由港台引进大陆,1997年,台湾品牌“快可立”在大陆开设直营店,1998年上海避风塘奶茶诞生,1999年奶茶连锁“大卡司”诞生在广州,2004年,避风塘的加盟品牌“街客”流行于上海街头,广西“地下铁”吹来阵阵港风......
1997年,蜜雪冰城首店诞生,它并没有跟风珍珠奶茶,而是围绕刨冰、圣代、冰粥等品类,产品研发独具风格,一度多达百余种。在商业模式上,不仅对直营店打磨了十年,也挖掘出了加盟模式的潜力,2009年又引入职业经理人搞合伙制,梳理企业文化、使命、愿景等,2013年完成供应链建设。
加盟拓店、差异化产品、建设供应链......如今习以为常的操作,当年都需要摸黑过河,经过了十年的起步摸索,茶饮连锁渐渐进入增长阶段。
# PART 2
2007年~2012年增长阶段:
台资品牌进入盛世,本土品牌百花齐放
2007年,台湾品牌Coco都可进入大陆市场,与粉末冲泡的大陆品牌不同,Coco都可非常在乎品质,只用第一道茶,保质时间仅有三小时,开放式吧台突出现调现制的观赏性,商业模式上采用单店加盟+区域代理的扩张方式。
2011年台湾品牌一点点进入上海市场,推出了现泡鲜煮茶,以绿茶、红茶、乌龙茶为基茶,选址靠近写字楼与学校,并推出外送满减活动,茶饮也渐渐出现线上外卖的消费趋势。
台资品牌的口味标准化、开放式门店、服务感强、严格的运营管理,给大陆茶饮市场带去一股新风。诞生于这个阶段的本土品牌有悸动烧仙草、益禾堂、快乐柠檬,它们看到了与台湾同行的差距,并吸收了他们的产品与运营理念,悸动烧仙草创始人吴建坦言:“台资品牌拉动了整个茶饮行业的最初迭代,包括SOP标准化管理。”
在那个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无论是台资还是本土,只要口感稍好,便能吸引大量消费者。
2006年诞生的快乐柠檬,强调手工制作的新鲜茶,是首个进入购物中心的茶饮连锁品牌,主打“健康柠檬”与“岩盐芝士”,并开创了“手摇奶茶”,增加了趣味性。
2007年,悸动烧仙草成立于上海,率先将烧仙草从台湾带入大陆市场,首店选在华师大,得到了学生群体的热捧,随后陆续开放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加盟市场,两年后就开到了 100店。
地下铁也在2007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主打2元的奶茶,以及香港引进的百余种袋泡茶,非常受消费者欢迎,最快时一天能开一两家新店,门店布局了十个省份。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本土品牌快乐柠檬、地下铁,还是台资品牌Coco都可、一点点,连锁品牌的“正规军”占据了市场主力,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连续曝光,零散小摊贩被渐渐淘汰,茶饮连锁即将进入爆发阶段。
# PART 3
2012年~2019年:爆发阶段
新茶饮概念兴起,全国化品牌出现
2012年可谓是“新茶饮”元年,行业重点从“奶茶”聚焦到了“茶”,配料中有原叶茶、水果、鲜榨果蔬汁、乳制品,强调真茶叶、真牛奶、真水果,不添加固体粉末。
如今非常知名的品牌,都在那个时段崛起,广州的奈雪的茶与喜茶、河南的蜜雪冰城、湖南的茶颜悦色、四川的茶百道等,已经成长为区域之王了。而被大家学透的台资品牌,无论门店数还是品牌力,已经不处于领先位置,相反一部分本土品牌,已经尝试向海外发展了。
首先是2011年进入大陆的漾漾好贡茶,它以意式咖啡的奶泡技术为灵感,开发出风靡一时的奶盖,并以加盟模式扩张到1500多家门店。然而,贡茶最终被山寨模仿者拖累,无奈改名“四云奶盖贡茶”;而被山寨的另一个知名受害者,则是鹿角巷。
到了2016年,新茶饮呈现出高端化发展,价格带已拉高到20元以上,由皇茶更名为喜茶后,获得IDG的一亿元投资,开始全国布局。2015年奈雪的茶诞生在广东,2017年底获得融资走向全国化,2018年再度融资后,估值达到60亿。
在产品以外,还出现了体验与空间的升级。比如可容纳30人的有坐席的大店,并与休闲文化餐饮等概念融合,出现了咖啡+奶茶、餐饮+茶饮、书店+奶茶等复合式场景。
经过了充分的市场教育,新茶饮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刚需,每周消费一次以上的就超过七成,近三成频次高于3天一杯。
2012年~2018年,是茶饮连锁的爆发红利期,大量新品牌成立,门店数飙升,2017年有25万家现制茶饮,2018年底就突然达到45万家。茶饮市场容量很大,但可争夺的空间还是越来越少,2019年之后,渐渐进入到存量阶段。
# PART 4
2019年~至今 稳定阶段:
转向存量竞争,注重运营研发
2019年,新茶饮进入稳定期,门店数依然在增加,但增速不如以往。2021年新品牌注册量下跌(2020年9.4万,2021年8.5万),市场狂热有所降温,高中低端各有代表品牌,格局开始定调,国内新茶饮渐渐转入存量市场,下沉市场将成为增量主战场。
高端化品牌金字塔尖,主要有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它们占据了一线大城市的核心商圈,但高端路线遇到了增长瓶颈,高端品牌开始“摆正位置”。喜茶承诺不再涨价,不再推出30元以上的产品,奈雪的茶推出20元以下的“轻松系列”,并主打小而精的PRO店型,进一步降低成本。
面对头部品牌的价格下探,中端品牌更多的还是聚焦自身。低端品牌不受影响,依然是门店数担当,其中蜜雪冰城是绝对象征,2020年成为首家万店品牌,2021年再次突破两万店。还有十多家千店品牌,如书亦烧仙草、甜啦啦等,低端品牌依然保持10元左右的价格带,下沉能力已达县城,并向着乡镇探索。蜜雪冰城“下乡”成为最近的火热话题。
存量竞争的规模限制,也让各大品牌更注重研发,选材更加不拘一格,诞生了鸭屎香、原谅绿、椰子水、玉油柑等等,新品迭代速度继续加快,2021年喜茶推出多达75款新品。
此外,年轻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加强,“无添加剂”、“纯天然绿色配料”、“零糖少糖”成为主要标签,于是益生菌、苦瓜、杨桃、桑葚、芭乐、沙棘等主打健康的配料不断兴起。
新茶饮的投融资也非常火热,奈雪的茶融资一亿后,成为了新茶饮第一股;喜茶融资5亿美元打破新茶饮最高融资记录;蜜雪冰城首轮融资20亿;霸王茶姬超3亿;沪上阿姨、丘大叔等也获得过亿融资。2021年,新茶饮共吸引了40亿融资,几乎占了近十年的一半。
融资潮使得品牌估值飙升,出现了百亿玩家,蜜雪冰城估值200亿,喜茶更是估值600亿,融资与估值双双破纪录。
背后的供应链企业更是闷声发财,比如去年上市的“奶精第一股”佳禾食品,是多家茶饮品牌的供应商。此外,生产果汁的田野、做波霸的宝立等等,也在IPO的路上。
品牌也在调整升级自身的供应链,益禾堂采取“定向+定制+定点+定时”的采购模式;茶百道也将完成打通总部、门店、用户、供应商的全链路数智化建设;而蜜雪冰城早在2013年便成立食品公司,实现原料自产。
结语:
目前有一种说法,国内茶饮连锁的竞争,将在三年后进入终局。开店邦认为,这个所谓的终局,可能就是下一阶段的开始,从昨天复盘经验,为今天指出方向,才是我们走向明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