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 本报实习生 万鹏
“中秋节一家人想去饭店吃个团圆饭,菜比平时贵了不说,还不能自己点餐。”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张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他家附近的几家饭店,对中秋节团圆饭预订都设了“霸王条款”,有的只能点套餐,有的设置了最低消费。“饭店这么干是否违法?”
中秋节将至,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是非常幸福的事。除了在家做之外,很多人选择去饭店订上一桌美食。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中秋节团圆饭预订非常火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0%,其中,上海、北京、杭州等5城的预订最旺。
然而,记者调查北京40家饭店发现,如张先生所言,绝大多数饭店在中秋期间订餐都设置了包间费或服务费,一些饭店只有套餐提供、且禁止自带酒水,不少饭店设置了价格不等的最低消费,一系列“规定”让消费者“头疼”。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饭店经营者因成本问题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但如果以变相的方式收取高额不合理的费用,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和查处力度,消费者也应保留好证据,积极维权。
只供套餐不可单点
最低消费仍然存在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附近有一家他常去的平价饭店,本想在那定个中秋夜的餐位,结果被告知:中秋节和国庆节当天不能单点菜品,只能选套餐。套餐分888元、1288元和1588元三种。
“价格比平时贵点也能理解。但我家就5口人,套餐的量根本吃不完,其中不少菜也不是自己和家人喜欢吃的。”张先生说,后来他去附近另外两家饭店问了下,都存在只能点套餐、设置了最低消费等问题,最终只能作罢,“决定在家做团圆饭”。
这个中秋节,仅提供套餐的饭店并不在少数。
连日来,记者随机调查了北京40家饭店的中秋节团圆饭预订情况,其中有7家饭店表示顾客当天只能选择由饭店配好的套餐,不能自主点餐,另外,有5家饭店设置了价格不等的最低消费额度,有39家饭店都设有一定比例的包间费或服务费。
如四世同堂(德胜店)表示订包间只能点2388元起的套餐;程府宴(南长街店)明确表示不能单点并提供了6款套餐作选择;秀儿湘舍(五棵松店)为8人提供了2166元和2399元的两种套餐。
北京餐饮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节假日尤其是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推出套餐甚至只提供套餐,已成为不少饭店的“潜规则”,原因主要有:节假日用餐人数多、饭店人手紧,推套餐方便后厨备料,好计划、有条理;套餐比单点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说,如果套餐消费只能在固定的价格内进行消费,而且提供的套餐可供选择的种类很少,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话,则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饭店只提供套餐而不能单点菜品,属于变相的设置“最低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因为该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浪费。
实际上,早在2014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已明文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
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饭店仍在设置各种形式的“最低消费”。在上述40家饭店中,有5家饭店对中秋团圆饭设置了每人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最低消费额度。
如食悦江南(西国贸店)表示中秋订餐需要达到10位至12位的3200元至3400元的最低消费;徽商宴(北苑店)称中秋夜点餐需达到8位1800元、10位2000元的最低消费;新荣记(建国门外大街店)则表示需要达到人均1200元以上的最低消费标准。
普遍设立包间费用
“开瓶费”有新名目
一些饭店对消费者自带酒水收取“开瓶费”的问题被长期诟病。记者调查发现,今年预订中秋团圆饭,“开瓶费”以各种新名目存在,且水涨船高。
如念禾居(东弓匠胡同店)表示,中秋节晚宴消费者自带酒水,需要收取每瓶50元的开瓶费;到了鲁采LUSTYLE(琨御府店)和程府宴(南长街店),开瓶费变为“酒具服务费”和“试酒费”,每瓶服务费用均为200元。甚至有饭店的开瓶费达到了每瓶300元。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饭店之所以收取高额“开瓶费”,实际上就是为了变相限制消费者自带酒水,因为酒水是餐饮行业的重要盈利点之一。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饭店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是不合法的,于是一些饭店就开始琢磨“开瓶费”。
“限制消费者自带酒水相当于变相强制到店内消费,属于变相强制消费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陈音江说。
在孟强看来,一些比较高端的餐厅,提供的酒杯器皿本身价格不菲,清洗对于经营者来讲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按照公平有偿的原则,餐厅收取适当的使用费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减损餐厅所需要提供的正常的餐具和服务。
“也就是说,该费用必须是合理的费用,如果以变相的形式收取高额不合理的费用、收取名不副实的费用,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孟强说。
与“开瓶费”相比,包间费或服务费则更为常见。在上述40家饭店中,39家饭店都对中秋团圆饭订餐设置了包间费或服务费。其中,29家饭店明确提出将收取10%至15%的服务费,另外10家则表示收取10%的包间费或100元至200元的包间使用费。美锦酒家(航天桥店)的服务人员说,15%的服务费是系统自动生成的。
除包间费和服务费外,北京宴(丰台总店)和淮香国色(正大中心店)还要收取每位15元的餐位费。
有5家饭店将包间费或服务费与最低消费“捆绑”,称如果达到最低消费则不需要收取包间费或服务费。
如霄云苑包间的最低消费为1500元,并要收取15%的服务费。烹小鲜中餐厅·东升凯莱酒店称6位至8位的小包间如消费满1500元则免收15%的服务费。
提前告知保障权益
监管力度有待加大
事实上,餐饮服务费在我国早已存在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的有关规定,服务业经营者为提供服务向消费者收取服务费,应当根据双方合同约定,按照履行服务合同所需程度收取,并且在价格清单等场合明码标价。
每个行业、每个地区的服务费用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盛行按人头计算“茶位费”的广东地区,收费在20元/人以内的“茶位费”,也是“服务费”的一种。而高档餐厅的服务费,通常为消费总价的10%至15%,明确标注在菜单和账单上。
孟强认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是合理的,但应当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如没有主动告知则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若收取费用不合理则属于严重侵犯消费者权利,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违反了民法典的规定。
在陈音江看来,应当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一方面收取服务费应当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对收费的方式、标准、服务的内容充分知情;另一方面应当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接受该服务。
然而,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往往是用餐结束后看账单,才发现多了一项“服务费10%”,如果询问服务员“为何事先没有告知有服务费”,对方会拿出菜单,指向菜单底部一行小字“加收10%服务费”,字号远小于菜单正文。
有律师认为,现在有些餐饮企业收取的服务费,属于开瓶费、包间费的变种。因为开瓶费等不合理收费被有关部门明令叫停后,又穿上“新马甲”,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这是有些餐饮企业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受访专家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有获得公平交易的权利,公平交易权的一项内容是价格公平合理。而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餐饮业是一个门槛较低、充分竞争的行业,价格由市场调节,由经营者自主制定。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提前告知消费者。”孟强认为,经营者收取服务费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告知方式应当清晰明确,确保消费者知悉。经营者是否切实履行了告知义务,应当以消费者是否实际获悉为标准。
那么,在加收服务费上,商家告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应当是提前告知。”北京律师常莎列举了4种主要方式:在消费者打电话订餐的时候电话告知;在消费者进店的时候,领位服务员口头告知;在消费者点餐的时候,服务员口头告知;最重要的是,在菜单上菜品的价格旁,用同等字号同等字体,列明服务费比例,“对书面收费内容的字体字号、书写位置等,口头告知的时间、场合等,具体细节不好界定,因为消费场景很丰富,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不好用一套规则来统一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在向《中国消费者报》的回函中表示,餐饮业制定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均属于餐饮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作出的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可请求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而时至今日,这些“霸王条款”仍然存在,且在中秋等节日期间多发。
孟强说,店家单方作出的规定属于一种“格式条款”。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遵循公平原则来确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制造不公平的结果。而对于格式条款的内容,商家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或说明,否则消费者有权主张该条款不成立。
“如果商家提供的格式条款存在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自己的责任,不合理地加重消费者的责任、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格式条款是无效的。作为消费者遇到这种格式条款、‘霸王条款’的情况,有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撑腰’。”孟强说。
对此,陈音江表示,餐饮经营者应当诚信守法的经营,不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标准。而对于确实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需要提前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明码标价,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来讲,应当加大日常监管的力度,尤其是收到消费者投诉后,不仅要解决消费者的投诉问题,还要依法对相应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查处。监管部门也应当通过事前公开的约谈或告诫来提醒经营者合规经营。
“在消费者权益有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消费者首先要固定证据,然后与商家谈判或者向消协举报和寻求帮助,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向法院起诉,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孟强说。
(法治日报)
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超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餐饮业何以领涨消费市场?
夜市烧烤、欢聚火锅、甜品冷饮、商务正餐,这个夏天,餐饮市场好不热闹。有的饭店排队等位超过千桌;有的门店餐桌翻台达十余次;还有的营业时间一次次延长至深夜……一家家餐厅正以最大的热情迎接回归的客流,成为城市里最早亮起、最晚打烊的商业灯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作为消费“四大金刚”之一,餐饮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餐饮业何以领涨消费市场?餐饮消费有哪些新趋势、新亮点?
收入总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餐饮市场迎来强势复苏
湖北武汉餐厅老板田源最近又花2.4万元添置了一台厨房专用空调,给后厨师傅用——“师傅们开心了,出餐更加稳定有保障”。
近期明显回升的客流,让这家45年社区老店“小秋水饺”的经营者不得不盯紧每一个细节。“我们从早上5点开始营业,一直到下午4点,但有时候游客和街坊邻居不断进店,到点了还关不了门。”田源说,今年以来生意一直不错,营业额比疫情前增长了一到两成。他的妻子也在店里照看生意,由于排队的顾客多,妻子忙着招呼客人,从“五一”到现在,嗓子一直是哑的。
这样的人气和生意,让田源有喜有盼,“今年打算先保证所有员工涨薪10%,在这个基础上再争取实现10%以上的利润增长。”田源说。
一家家餐饮门店,感知着市场热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6230亿元,同比增长23.5%。
据中国烹饪协会分析,1-6月,全国餐饮收入、限上餐饮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29.1个、31.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增幅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3.2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总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
许多消费者已经从火热的市场表现直接感受到这份暖意:在大型商场,人气最旺的往往是餐饮店聚集区域;饭点高峰期,许多餐厅门口大排长队,部分餐厅重现等位超过1000桌的景象;越来越多门店延长营业时间,加入供应夜宵的队伍中。有网友说:“热爱生活、喜欢吃喝的人们又回来了。”
“今年上半年,随着客流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消费季蓬勃开展及‘夜经济’渐入佳境,多样化特色化餐饮消费供给不断丰富,餐饮市场消费得到明显释放。”中国烹饪协会分析认为,餐饮市场正迎来强势复苏。进入暑期,跨城出行人数大幅回升,将继续带动各地餐饮消费增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提到,过半样本品牌预计今年的营业收入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其中,中式快餐、正餐、火锅品类的受访者对餐饮市场相对更有信心。
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167.6万余家,供给不断丰富
餐饮业曾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去年底,我们都没敢做今年的预算和计划。”珮姐老火锅创始人、重庆民贤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冬生向本报记者回忆。他没想到,从今年元旦那天开始,市场一下“爆”了。
今年以来,珮姐老火锅在全国的十几家门店不断创下新纪录。比如,有门店日均翻台超过12轮;有的单日最高取号1507桌;有的月营业额打破品牌的全国单店纪录。拿“五一”期间来说,品牌在重庆、华东、华南等区域总营业额较2021年同期增长30%-155%,客流稳定增长。
“感受到复苏势头后,我们在年初做了一次预算,但现实仍然超预期,最近,我们又提高了下半年的预算目标,整体指标提升10%至20%。”颜冬生说。
在客流攀升、部分表现甚至超预期的背景下,餐饮行业是如何承接消费热度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167.6万余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3.4%。其中,北京市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7610余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3%。
在一些行业观察人士看来,餐饮企业和商家更加务实,不追求过度营销,而是深度拓展产品、服务,正以最大的诚意满足消费者需求。
比如,入夏以来,不少消费者选择在晚上出门,逛夜市、品美食,许多商家抢抓“夜经济”这一餐饮消费的“黄金时段”。美团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夜宵”主题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43%,提供夜宵服务的餐饮门店数同比增长超47%。
近期,“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启动,联动40余个商圈、200余个品牌、万家门店,为市民提供餐饮等更多夜间消费选择;广东省广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夜间营业的餐饮店铺已超过15万家,零时仍在营业的餐饮商家占比超25%。
再如,在家简易烹饪即可享用的预制菜、半成品及各类餐饮零售产品,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餐饮企业也在迅速开拓新的餐饮产品形态。
正值上市公司半年财报披露季,全聚德、海伦司、广州酒家、同庆楼等多家餐饮上市公司的半年度业绩回暖明显。全聚德在半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该预告还在业绩变动原因说明中提到,公司对预制菜产品进行了积极调整,多款家宴礼盒和预制菜单品广受好评,销量稳步提升。
上新、提质、跨界融合,商家多点发力,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
外卖也开始做直播了。蜜雪冰城1元大圣代券、肯德基9.9元香辣鸡翅券……几个月前,许多招牌爆品开始登上美团外卖直播间。不少消费者在核销商品券时,还会额外加购几十元的货架产品;有餐饮品牌发现,核销订单中品牌新用户占比高达四成。新的销售形式不断激发消费热情,也为餐饮品牌带来新的增长。
《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提到,近年来消费者愈加理性,对餐饮的诉求不再局限于饱腹,餐饮的性价比逐渐成为重要依据,并进一步衍生出对健康食材的要求。
如何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各路餐饮企业和商家正多点发力。
——提质增效,服务好舌尖需求。今年,珮姐老火锅的菜单经历了一轮“瘦身”,从七八十个单品降到60个以内,除此之外,每个季度还会对菜品进行末位淘汰,同时上新3-5个单品。“砍掉不太畅销的菜品,可以提高门店的整体效率,在成本和品质控制上往前更进一步。”颜冬生解释。
“我们火锅店主打大众消费,就是要让大家吃得开心。”颜冬生说,未来还要继续做好成本管控,将人均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做大家喜欢的餐饮店。
——持续上新,抓住消费者味蕾。从“国潮烘焙”“新茶饮”、各式创新菜,到“一人食”“健康餐”“儿童餐”,各大餐饮店在口味和健康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星巴克、海底捞、华莱士等品牌还选择在美团外卖直播间发布新品,由于外卖配送即刻送达,品牌新品也实现“发布即发售”,直播期间就有不少网友发出“弹幕”,比如“新品已到手”“口味真不错”。据介绍,在平台支持下,一些餐饮品牌还在线上达成合作,以“饭搭子”为主题销售商品套餐,为消费者带来品牌联名的优惠。
——跨界融合,多场景体验更丰富。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线下餐饮更加注重在消费体验方面下功夫。例如,“火锅+甜品”“烧烤+奶茶”“书店+咖啡”等跨菜系品类的创新融合已成为部分餐饮品牌的新名片,更有餐饮品牌在美食与文化的融合方面不断试水。上半年,必胜客与热门游戏联动,在全国推出200多家“原神主题餐厅”,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美食+游戏’,氛围感十足,新鲜又有趣。”有消费者评价。
民以食为天。持续复苏的餐饮业正助力消费回暖,进一步托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秋节一家人想去饭店吃个团圆饭,菜比平时贵了不说,还不能自己点餐。”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张先生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他家附近的几家饭店,对中秋节团圆饭预订都设了“霸王条款”,有的只能点套餐,有的设置了最低消费。“饭店这么干是否违法?”
中秋节将至,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是非常幸福的事。除了在家做之外,很多人选择去饭店订上一桌美食。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中秋节团圆饭预订非常火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0%,其中,上海、北京、杭州等5城的预订最旺。
然而,记者调查北京40家饭店发现,如张先生所言,绝大多数饭店在中秋期间订餐都设置了包间费或服务费,一些饭店只有套餐提供、且禁止自带酒水,不少饭店设置了价格不等的最低消费,一系列“规定”让消费者“头疼”。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饭店经营者因成本问题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但如果以变相的方式收取高额不合理的费用,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和查处力度,消费者也应保留好证据,积极维权。
资料片 图文无关
只供套餐不可单点
最低消费仍然存在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附近有一家他常去的平价饭店,本想在那订个中秋夜的餐位,结果被告知:中秋节和国庆节当天不能单点菜品,只能选套餐。套餐分888元、1288元和1588元三种。
“价格比平时贵点也能理解。但我家就5口人,套餐的量根本吃不完,其中不少菜也不是自己和家人喜欢吃的。”张先生说,后来他去附近另外两家饭店问了下,都存在只能点套餐、设置了最低消费等问题,最终只能作罢,“决定在家做团圆饭”。
这个中秋节,仅提供套餐的饭店并不在少数。
连日来,记者随机调查了北京40家饭店的中秋节团圆饭预订情况,其中有7家饭店表示顾客当天只能选择由饭店配好的套餐,不能自主点餐,另外,有5家饭店设置了价格不等的最低消费额度,有39家饭店都设有一定比例的包间费或服务费。
如四世同堂(德胜店)表示订包间只能点2388元起的套餐;程府宴(南长街店)明确表示不能单点并提供了6款套餐作为选择;秀儿湘舍(五棵松店)为8人提供了2166元和2399元的两种套餐。
北京餐饮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节假日尤其是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推出套餐甚至只提供套餐,已成为不少饭店的“潜规则”,原因主要有:节假日用餐人数多、饭店人手紧,推套餐方便后厨备料,好计划、有条理;套餐比单点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说,如果套餐消费只能在固定的价格内进行消费,而且提供的套餐可供选择的种类很少,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话,则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饭店只提供套餐而不能单点菜品,属于变相的设置“最低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因为该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浪费。
实际上,早在2014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已明文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
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饭店仍在设置各种形式的“最低消费”。在上述40家饭店中,有5家饭店对中秋团圆饭设置了每人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最低消费额度。
如食悦江南(西国贸店)表示中秋订餐需要达到10位至12位的3200元至3400元的最低消费;徽商宴(北苑店)称中秋夜点餐需达到8位1800元、10位2000元的最低消费;新荣记(建国门外大街店)则表示需要达到人均1200元以上的最低消费标准。
普遍设立包间费用
“开瓶费”有新名目
一些饭店对消费者自带酒水收取“开瓶费”的问题被长期诟病。记者调查发现,今年预订中秋团圆饭,“开瓶费”以各种新名目存在,且水涨船高。
如念禾居(东弓匠胡同店)表示,中秋节晚宴消费者自带酒水,需要收取每瓶50元的开瓶费;到了鲁采LUSTYLE(琨御府店)和程府宴(南长街店),开瓶费变为“酒具服务费”和“试酒费”,每瓶服务费用均为200元。甚至有饭店的开瓶费达到了每瓶300元。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饭店之所以收取高额“开瓶费”,实际上就是为了变相限制消费者自带酒水,因为酒水是餐饮行业的重要盈利点之一。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饭店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是不合法的,于是一些饭店就开始琢磨“开瓶费”。
“限制消费者自带酒水相当于变相强制到店内消费,属于变相强制消费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陈音江说。
在孟强看来,一些比较高端的餐厅,提供的酒杯器皿本身价格不菲,清洗对于经营者来讲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按照公平有偿的原则,餐厅收取适当的使用费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减损餐厅所需要提供的正常的餐具和服务。
“也就是说,该费用必须是合理的费用,如果以变相的形式收取高额不合理的费用、收取名不副实的费用,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孟强说。
与“开瓶费”相比,包间费或服务费则更为常见。在上述40家饭店中,39家饭店都对中秋团圆饭订餐设置了包间费或服务费。其中,29家饭店明确提出将收取10%至15%的服务费,另外10家则表示收取10%的包间费或100元至200元的包间使用费。美锦酒家(航天桥店)的服务人员说,15%的服务费是系统自动生成的。
除包间费和服务费外,北京宴(丰台总店)和淮香国色(正大中心店)还要收取每位15元的餐位费。
有5家饭店将包间费或服务费与最低消费“捆绑”,称如果达到最低消费则不需要收取包间费或服务费。
如霄云苑包间的最低消费为1500元,并要收取15%的服务费。烹小鲜中餐厅·东升凯莱酒店称6位至8位的小包间如消费满1500元则免收15%的服务费。
提前告知保障权益
监管力度有待加大
事实上,餐饮服务费在我国早已存在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的有关规定,服务业经营者为提供服务向消费者收取服务费,应当根据双方合同约定,按照履行服务合同所需程度收取,并且在价格清单等场合明码标价。
每个行业、每个地区的服务费用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盛行按人头计算“茶位费”的广东地区,收费在20元/人以内的“茶位费”,也是“服务费”的一种。而高档餐厅的服务费,通常为消费总价的10%至15%,明确标注在菜单和账单上。
孟强认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是合理的,但应当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如没有主动告知则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若收取费用不合理则属于严重侵犯消费者权利,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违反了民法典的规定。
在陈音江看来,应当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一方面收取服务费应当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对收费的方式、标准、服务的内容充分知情;另一方面应当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接受该服务。
然而,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往往是用餐结束后看账单,才发现多了一项“服务费10%”,如果询问服务员“为何事先没有告知有服务费”,对方会拿出菜单,指向菜单底部一行小字“加收10%服务费”,字号远小于菜单正文。
有律师认为,现在有些餐饮企业收取的服务费,属于开瓶费、包间费的变种。因为开瓶费等不合理收费被有关部门明令叫停后,又穿上“新马甲”,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这是有些餐饮企业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受访专家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有获得公平交易的权利,公平交易权的一项内容是价格公平合理。而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餐饮业是一个门槛较低、充分竞争的行业,价格由市场调节,由经营者自主制定。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提前告知消费者。”孟强认为,经营者收取服务费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告知方式应当清晰明确,确保消费者知悉。经营者是否切实履行了告知义务,应当以消费者是否实际获悉为标准。
那么,在加收服务费上,商家告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应当是提前告知。”北京律师常莎列举了4种主要方式:在消费者打电话订餐的时候电话告知;在消费者进店的时候,领位服务员口头告知;在消费者点餐的时候,服务员口头告知;最重要的是,在菜单上菜品的价格旁,用同等字号同等字体,列明服务费比例,“对书面收费内容的字体字号、书写位置等,口头告知的时间、场合等,具体细节不好界定,因为消费场景很丰富,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不好用一套规则来统一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在向《中国消费者报》的回函中表示,餐饮业制定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均属于餐饮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作出的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可请求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而时至今日,这些“霸王条款”仍然存在,且在中秋等节日期间多发。
孟强说,店家单方作出的规定属于一种“格式条款”。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遵循公平原则来确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制造不公平的结果。而对于格式条款的内容,商家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或说明,否则消费者有权主张该条款不成立。
“如果商家提供的格式条款存在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自己的责任,不合理地加重消费者的责任、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格式条款是无效的。作为消费者遇到这种格式条款、‘霸王条款’的情况,有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撑腰’。”孟强说。
对此,陈音江表示,餐饮经营者应当诚信守法的经营,不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标准。而对于确实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需要提前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明码标价,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来讲,应当加大日常监管的力度,尤其是收到消费者投诉后,不仅要解决消费者的投诉问题,还要依法对相应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查处。监管部门也应当通过事前公开的约谈或告诫来提醒经营者合规经营。
“在消费者权益有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消费者首先要固定证据,然后与商家谈判或者向消协举报和寻求帮助,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向法院起诉,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孟强说。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