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夜间经济的繁荣是一个城市
开放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夜经济”效益的繁荣
是城市繁华的表现
也是城市时尚度的充分反映
是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烟火气息
随着炎炎夏日到来,市民对于夜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每一条有美食人气聚集的地段,都能感受到满溢的市井气息。8月7日,记者自美团相关负责人处获悉,7月份兰州夜间单量增长明显,整体夜间单量占全天的三成以上。
兰州夜间外卖增长速度在西部名列前茅
作为“夜经济”
最直接的体现
就是“吃吃吃”
城关区开放了
四家夜市
永昌路夜市
皋兰路夜市
酒泉路夜市
正宁路夜市
老字号夜市的
“回归”不仅
方便了群众生活
更加促进零售
餐饮旅游等行业的
加快复苏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
全国主要城市的
外卖订单一直在增长
兰州的夜间外卖
增长速度
在西部名列前茅
7月份夜间单量增长明显
整体夜间单量占全天的三成以上
“南关夜市集美食、民俗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兰州市名优特色小吃餐饮模式的典范;正宁路夜市曾经登上中央电视台,是兰州市比较有知名度的网红夜市;西湖老街经几十年的发展,集河湟、兰州风味美食及独特民俗风情于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圈;金牛街夜市给不少的大学生创业者打造了良好创业平台;还有金城夜市,我们都秉持着助力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商业、回馈消费者的经营理念,依托黄河旅游资源的食、游、购、娱、体、展、演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成为城市的‘软实力’。”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总经理米海如是说。
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占据夜晚订单量排全市前两位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在主要城市中,北京和武汉人晚上点外卖最舍得花钱,西宁、兰州紧随其后。烤肉、快餐、小龙虾、鸡排和炸串等美食在夜间外卖中最受欢迎。值得关注的是,二三线城市外卖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西北人民对于夜间美食的热爱在全国领先。
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占据夜晚订单量排名前两位,雁滩商圈周边市民尤为喜爱夜间外卖。“最近晚上10点后的单子明显多了起来,尤其是居民区,好多人都是临睡前馋一口烤肉或者鸡排。”骑手王全军表示,“我的加班时间又延长了,不过有订单再晚也不累。”
数据显示,夜间供应的商家也在不断增加。在美团外卖平台,晚上10点后仍有四成多在线营业,见证着古金城的夜间繁华。张木白烧烤以香烤土豆片、黑椒牛肉串和特色卤汁烤肥肠等深受周边居民喜爱,老板表示最近日均都在40单左右,比上月增长近四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蒋凌 文/图/视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题:来自阜阳的列车装满了沉甸甸的梦想
(网络图片)
据《劳动报》报道,还没过完正月十五,回程的队伍已经开始在各条通向远方的铁轨上蔓延开来。对于离乡的打工者而言,春节团聚的时间注定是短暂的,短短几日之后,又将告别家人踏上打工路。昨天,记者踏上了从劳务输出大区安徽阜阳开出的列车K5551,跟随着这些追梦人离开家乡,回到打拼的上海。当火车缓缓驶离站台,车窗里映出了一张张脸庞,一双双流露着殷殷渴望的眼眸不停向外张望。故乡,被渐渐加速的火车匆匆抛在身后,铁轨,向着远方,向着那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延伸。“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相聚分别,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掠过的不仅仅是窗外的世界”……一首《车站》,唱出了多少离乡追梦人的心声。2017再出发,新的一年,用双手为自己实现梦想。
叩开门,听听房间里的故事
10号车厢◆1号房间山涛26岁IT业助理
为了儿子,也要站稳脚跟
坐在10号车厢1号房间最靠窗的位置,山涛一直低着头在“玩”手机。凑近了看,屏幕上竟然全是各种儿童游戏APP。
“都是过年回家时儿子下载玩的,平时管得严,不让他碰这些,怕伤眼睛。”山涛一边说,一边开始逐个清理。删除这些APP,花了不到1分钟,可下次再要面对面看着儿子玩手机,这位父亲得再等上足足一年。
山涛的手机里存着儿子好多照片,说起儿子的长相,山涛很是自信:“像我!必须的!”除了长相之外,山涛不希望儿子在生活经历上和他“相同”。他总说:“我想着,他们这一代能比我们好一点。”
26岁的山涛有着整整十年外出打工的经历,足迹遍布北京、深圳和上海,他的成熟早已超过了同车厢中的任何一名同龄人。常年外出打工的他只能把儿子留在老家,自己和妻子出门闯荡谋生。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己读书时“没学好”,所以现在也没能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其实,这种分离山涛小的时候也经历过。8岁那年,他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离开了老家,四处奔波,13岁之后,他又离开了父母回到了家乡。至此之后,自己和父母团聚的时间就变得越来越少。如今,成为人父的他,一年年又在感受着曾经历过的分离。
这一次来上海,山涛下定决心,为了儿子,也要站稳脚跟。“我找了个经理助理的活,自己辛苦点,没事儿。”他说,在外跑了一圈,也是该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了,“想给孩子找个好点的学校,接出来读书。”虽不善言辞,眼神中透露的是浓浓的父爱。
7号车厢◆5号房间张志飞27岁餐饮店老板
从上海出发,重新发现故乡
这个年,张志飞过得很“饱”,因为他一直在家四处品尝各种美食。但对于别人给他冠上的“吃货”头衔,他完全不同意。因为在张志飞看来,吃这么多都是为了工作。
身为南汇大学城的一名“90后”餐饮店老板,如何翻着花样弄出好吃的,自然是张志飞最关心的。2年前,他和叔叔一起在大学城租了个门面,把“淮南十大名小吃”之一的淮南牛肉汤搬到了这个小小的店铺中,做起了小本生意。
为了能还原老家小吃的原汁原味,张志飞几乎吃遍了自家方圆数公里的牛肉汤。怀孕的妻子直嚷嚷:“孩子出生的时候头上都要长牛角了。”
也是在那段时间,张志飞重新发现了自己身边的故乡。以前总想着往外飞,嫌弃家乡太小,房子太老,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好。于是,他飞出淮南,飞去了上海。
大城市自然有大城市的好,漂亮的夜景,宽敞的马路,还有数也数不完的高楼大厦。可时间久了,张志飞又觉得少了些味道。想着如果能一直吃到家里做的味道,那才是真的好。于是,选店铺、挑美食,张志飞在上海白手起家。一碗热气腾腾的淮南牛肉汤,让大学城附近方圆数里的学生慕名而来。妻子切的干丝又细又软,泡在热乎乎的牛肉汤里满嘴豆香,再烫上几片白切牛肉,一碗下肚,足以抵御冬日的寒冷。
因为学校有寒暑假,于是,校区附近的生意也分“寒暑”两季。这次过年回家,张志飞和叔叔商量着再添些新业务,为即将到来的夏季做准备。“烧烤不错,符合学生一族的口味,操作起来也方便些,还能和牛肉汤做搭配。”抱着9个月大的儿子,张志飞规划着心中的蓝图。
从大城市出发,张志飞重新发现了故乡。故乡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不曾被人发现的美好。当被问起,故乡特产除了牛肉汤之外还有什么时,他笑着晃了晃手里的宝宝说:“这不,还有他。”
5号车厢◆1号房间邹允果53岁服装批发业老板
梦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品
前一秒窗外还透着阳光,只不过眨了下眼的工夫,整个车厢陷入了一片黑暗。当别人眼中流露出疑问时,邹允果显得很淡定,随即蹦出了一句话:“过山洞哩,没事儿。”
果不其然,列车在开出南京站后进入了栖霞山隧道,细细的秒针犹如在心头绕了一圈似的,大约也就30秒钟,阳光再次透过玻璃窗,洒向了老邹所在的5号车厢1号房间。这条路,13年来,老邹火车来来回回不下几十趟,哪些地方有隧道,他心里清楚得很。
邹允果经历的人生也和列车通过隧道一般。2003年,他带着老婆来到了上海。“你们上海人都知道的,七浦路,搞批发的。”老邹短短一句话,就把自己13年在上海的生活概括完了。
现实永远要比说出的复杂且漫长。从一开始摆地摊、卖袜子,到后来做服装、搞批发。老邹说,这些年几乎就没停下来过。
苦过头几年后,服装批发生意稳定了,日子慢慢好起来,儿子儿媳妇都一起带了出来。就在三四年前,席卷而来的“网购”热潮一下子让他的实体店批发生意受到了冲击。“篮子里鸡蛋就这么多,大家都去网上买了,生意自然受影响。”老邹说。那几年,他的两鬓一下子冒出好多白发。
去年,老邹亏了整整十万。想了又想,他接受了儿子、儿媳的建议,把“战场”扩容到网络,开始在微信上做起了买卖。
“最多半个月,快的时候一个星期款式就下架了。”老邹说,“我们眼光老了,还是得听听他们年轻人的。”
如今,儿子担负起了去时尚前沿的广州进货的重任,儿媳妇则忙着在微信上拓展业务,老邹主动退居二线。不过,他依旧早早买好了回上海的火车票,要帮儿子把“老路”走出个新花样。
老邹说:“梦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品,我这十几年的经验,总还是值点钱的。”
4号车厢◆9号房间任文龙30岁来沪考协警
一大袋秘制香肠是对家的想念
每一个将要远离家乡的人,行李箱里都是沉甸甸的。因为一大袋家乡的秘制香肠,任文龙的随身行李中,心爱的吉他不得不让了路。在任文龙看来,香肠是母亲临行前塞进包里的,是一种对家的想念。因为这一别,再回去可能又得等上一整年。
如果不是“主动交代”,在场的人没能猜出眼前的这个男孩曾是一位井下矿工。
因为家乡煤矿业不景气,加上下矿总是危险,家里人怎么也不放心,于是,任文龙打算出来闯闯。这次来上海,他就是冲着协警考试。“上海的治安真的好,就是节奏太快了。”直肠子的他从来都是有啥说啥,“我想好了,辛苦不怕,靠自己不丢人,都30岁了,总不能啃老吧。”
同时,眼前的任文龙是一位弹了8年吉他的乐手。不过,为了能让生活过得更好些,弹吉他的兴趣慢慢被各种工作打拼所搁置。如今,他偶尔才会乘着夜晚闲暇之余,摸一会儿琴弦,轻轻弹上一曲。
因为家的味道,吉他暂时留在了原地;因为生活打拼,兴趣暂时被放到了一旁。不管为什么,和任文龙一样在外追梦的年轻人,都没有让自己闲着。对背景离乡的游子来说,带着“家的味道”,在外奋斗时或许心里能更有些底气。
经济界面】
从你住的小区走一刻钟的路程,你能去到哪里?你能享受到哪些服务?6月1日,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大到看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小到吃饭、买菜、健身,以社区为中心步行不超过一刻钟都可以享受到这些便民服务。
如今,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核心区商圈和区域商圈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便民生活圈建设却相对滞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百姓“圈”出了美好生活的新愿景。通过完善“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让便捷、高效的社区生活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1、步行一刻钟,便捷服务“不出圈”
【故事】
初夏的清晨,北京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社区的早餐店门庭若市,阵阵食物的香气从窗口飘出,早餐店的旁边便是社区生鲜服务站和超市。送孩子上学回来的刘奶奶手里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对记者说:“我孙子读书的小学就在小区里面,接送孩子走几分钟就到了,回来还能顺路把中午的菜买了,对于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不仅如此,在社区物业便民服务中心,居民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理发、免费打印、应急充电、便民饮水等服务。出小区不远,干洗店、药店、书店、健身房一应俱全,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一站式便民服务。
在北京,像刘奶奶这样受益的居民还有很多,如此便利的社区服务得益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推广。据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市已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覆盖98%以上的城市社区。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提出,丰富了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功能,对社区服务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华丽升级。”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不少城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已连续打造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包括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养老服务圈、生鲜便利圈等。从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以内,可以顺利找到一个休闲健身的公园、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便民阅读书屋、一个生鲜便利店。如今,许昌市的主城区已实现社区生鲜便利店全覆盖。走出家门不超过一刻钟就能买到新鲜的蔬果和各类日用品,已成为许昌市居民的生活常态。
家住河北省唐山市的冯女士如今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开始认真规划起自己之后的生活。她告诉记者:“和我们小区只隔了一条马路的商场里有一家健身房,走路过去还不到5分钟。我已经办了一张健身年卡,现在几乎每天下班之后都过去跑跑步游游泳,不用担心时间太晚回家不方便。”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认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有利于推动社区店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城市“硬环境”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增强等“软环境”的改进,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不出圈”的便捷生活。
2、科技赋能,打造智能“消费圈”
【案例】
5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源社区、府南邻你生活中心分别获得“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和“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授牌。清源社区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店仓配一体等模式,牵头实施了“惠民菜篮子项目”,打造了“源生活”社区农场,利用App搭建起居民与农场的直通平台,通过线上预约、农场配置、线下送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质粮油、蔬菜、水产、家禽肉类等一手生鲜产品,在便民利民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意见》指出,要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
社区商业这门“身边的生意”日益受到电商的青睐。业务涉猎广泛、物流配送高效的大型电商平台加速布局社区。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餐饮、休闲、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等免费服务,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
如今,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陆续下沉,已经走进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638.4亿元,实现62.9%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1年将升至3117.4亿元,同比增长18.2%。
在南京工作的何女士工作日时会提前在App上预定一些晚餐的食材,等到下班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和食材“同时到家”。“现在的线上预定软件能够自由设定送达时段,都比较准时,我回来就可以直接给家人做饭了,比下班去菜市场排队买菜节省了很多时间。”何女士说。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商业网点将回归商业本质,以满足消费需求为核心,在提升实体商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
3、优化布局,打通“最后一公里”
【思考】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可通过支持品牌企业进社区、推动平台企业赋能等多种方式壮大市场主体,又可通过改造提升商业中心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带动投资和消费,是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有力举措。各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发展迅速,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聚焦现有社区商业体系,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是亟须各方合力攻克的课题。
在北京工作两年的小张为节省房租,住在一个位置比较偏的小区。“我附近倒是有几个便利店,但是没有五金店,家里水龙头、灯泡坏了需要换,总是不能马上买到,网购要等几天时间才能送到家。”除了周围日用品种类不齐全,最让小张觉得不方便的是小区附近没有书店和咖啡厅。学历史专业的小张平时非常喜欢读书,可小区内目前还没有图书室。“我现在只能周末专门到市区中心商场的书店,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要两个小时。”小张说。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推动全国性试点,同时鼓励地方同步开展省级试点。”高峰说,希望通过尽快完善和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扩大便民生活圈的覆盖规模,让居民切实感受便利、优质的商业消费服务。
李先生一家住在上海市闵行区,有一个两岁多的儿子。“我们夫妻住的这个小区日常生活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每次孩子突然生病要去医院都让我们很头疼。我们住的是个老小区,离我家最近的大医院开车也要半个小时。”李先生对记者说。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要提供基本生活的便利,更要注重医疗、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高宝华分析指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方面要优先配齐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等基本保障类商业业态;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餐饮、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等品质提升类商业业态,满足居民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便民生活圈伴随社区商业发展而产生,一端连着社区居民,一端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联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要健全骨干网络,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把最终到“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打通。(记者 董蓓)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