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扬”即扬菜,以扬州一带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淮”即淮菜,以淮安一带为代表的淮河流域。淮扬菜系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扬州、淮安等地区。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 清鲜平和。“醉蟹不看灯、风鸡 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这种因时而异的准则确保盘中的美食原料来自最佳状态,让人随时都能感遇美妙淮扬。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 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后人每评淮扬菜,常用个“贵”字。这应当与两淮盐商与河务官员 豪甲天下的饮食消费有关,这也是淮扬菜得以壮大的一大保障。徐谦 芳《扬州风土记略》说:“扬州土著,多以盐务为生,习于浮华,精于肴馔,故扬州筵席各地驰名,而点心制法极精,汤包油糕尤擅名一 时。”由盐商和盐官的饮食规范所形成的场面浩大、环境典雅、菜肴 奇特、选料精严、食器精美的风格,基本便是淮扬菜主要特色的翻版。
< class="pgc-img">>狮子头
淮扬菜的细腻精致,不仅体现在选料上,也更体现在其制作工艺上,狮子头就是其中的代表。取肋排之上硬五花,红白分明,层次多样,肥瘦三七(三分瘦肉,七分肥肉),精肥搭配,以达到鲜嫩、肉香的效果。
< class="pgc-img">>制作狮子头不同于制作鱼丸、肉丸,切忌用绞肉机将五花肉绞成茸,而是一刀一刀切出来的。先将猪肉用平刀法切片,再用直刀法切成极小的肉丁,所谓粗切成丝,细切成丁,石榴粒大小,一刀不剁,琐碎切之!这样的好处是保持肉质肌理,组织尚存,最大限度保持口感鲜嫩。这其中的关键是不可以用绞肉机绞,不可用排刀剁,真正意义上的狮子头乃是一刀不剁的美味。
不仅如此,狮子头对上劲和下锅也很有学问,因为肉全是切出来的,所以没有绞肉机绞出来的有粘性,以次达到入口后一抿就化的口感,这里不可以放鸡蛋、生粉之类,要想这堆不团结的肉粒抱成团,还需要下点真功夫,在加好调味品及高汤后,这团肉粒如同皮球一样从左手摔到右手,从右手摔到左手,如此反复直到不会散开。下锅后要用温柔的小火加热4小时以上,汤面要始终呈现似开非开的状态,否则火一大,狮子头就成米粒汤了。
狮子头真正让人佩服的功夫还在调味上,必须加高汤上劲。高汤,即猪腿骨、老母鸡、老鹅、火腿等料经8小时以上文火吊出来的汤,是狮子头的鲜味来源。骨为汤底、鸡为清鲜、鹅为浓香,三者皆为高汤灵魂,且味型有别,自然鲜得有层次。做成功的狮子头,应该是肉香醇厚与清鲜怡人,两者兼备。上桌以后细观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汤里炖久了以后变形程度不同的缘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里,仔细摇一摇再放在桌子上,这狮子头应该在碗里出现一阵轻微抖动,那身形如狮头甩水一般。
扒烧整猪头
扒烧整猪头,是扬州菜中素享盛名的“三头”之一。“三头”即“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其中尤以“扒烧整猪头”历史较为悠久,声誉最高。
“扒烧整猪头”是淮扬菜中工艺极为复杂的功夫菜。《竹枝词》有释:“扬州好,法海寺间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道出了此菜制作厨艺之高超。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读《随园食单》,袁枚先生在书中记载了“烧猪头二法”,其中一法实际上就是扬州的“扒烧整猪头”。具体做法是:“洗净五斤重者,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先将猪头下锅同酒煮,下葱三十根、八角三钱,煮二百余滚;下秋油一大杯、糖一两,候熟后尝咸淡,再将秋油加减;添开水要漫过猪头一寸,上压重物,大火烧一炷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细煨,收干以腻为度;烂后即开锅盖,迟则走油。”
烧猪头从扒猪脸着手,从下巴开刀,由下往上,骨肉分离,这需要十分高明的刀工。此后再去除腥味,经过腌汆卤三道手续,成品铺陈在大大的腰子盘中,整张猪脸连着双耳没有破损,但刀划即裂,筷戳便开,不得不感叹淮扬菜师傅功夫了得!
拆烩鲢鱼头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郑板桥的这句诗充分写出了人们对鱼头菜的喜爱。拆烩鲢鱼头在扬州有句谚语:“鲢子吃头,青鱼吃尾,鸭子吃大腿。”这道菜鱼皮糯粘腻滑、鱼肉肥嫩鲜美、汤汁浓稠。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只见鲢鱼头浮在汤中,却块块是肉而没有骨头,鱼头上的每块鱼肉都完好无损,这绝对考验师傅的功力。这道菜对于鱼头的“拆骨”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既要做到一根细骨都不留,又要保持整个鱼头的形态不变。各个大厨们经过严格的训练,充分练就了一身“庖丁解鱼”的好刀工。将鱼头略煮之后放入水中,一手托着鱼头,一手细细地把鱼骨逐条挑出,这当中鱼眼周围的皮肉尤其重要,这一块拆烂了,鱼头的形状也就荡然无存了。拆好的鱼头可以放到浓汤中焖炖,由于整个鱼头被拆开来炖,因此鱼头中的核心地带也可以很好地入味,鱼鲜汤香融于一炉,脂膏稠浓,鲜滑无比。
扬州盐水鹅
扬州盐水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其悠久的历史。在扬州,盐水鹅又被亲切的叫做老鹅的。鹅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食材,做法上也没有什么繁复的技巧,但是在扬州人的酒席上,无论如何是不能少了盐水鹅的。
扬州人叫盐水鹅作老鹅,除了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因素以外,其中不乏亲切的意思在里面,老鹅之老还有另外的意思,一是说其大,在饲养的家禽中,鹅的个头是最大的;二是盐水鹅要做的好吃入味,卤汤一定要是有传承的老汤,做的盐水鹅才够味。再有呢,就是老鹅叫起来爽快、亲切,久而久之,盐水鹅在扬州人那里也就成了老鹅了。
做得好的老鹅,外表澄黄油亮,不瘪不塌壮实饱满;味道咸淡适中,有滋有味;空口尝味不齁人,伴酒下饭也不淡;肉质酥润,香味宜人。所谓浓而不腻,淡而不薄,滋味鲜美,食后齿颊留香。盐水鹅在扬州既是家居小食,又是酒席华宴上首本名菜,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疯得大床的可人尤物。
梁溪脆鳝
梁溪脆鳝,又名无锡脆鳝、淮扬脆鳝,也可直接简称脆鳝,是江苏鳝肴中别具一格的传统名菜,饮誉海内外。据说在明末清初,无锡厨师就用活鳝,经开水煮熟去骨划丝,入油锅炸脆再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料制成浓卤烩煮,鳝丝甜鲜松脆,是佐酒的上等佳肴。后来,此菜便闻名全城,驰名江苏各地,成为无锡著名的传统风味菜。
软兜长鱼
软兜长鱼,又称“软兜鳝鱼”,是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淮安人厚待中外宾客最喜欢上这道“鲜嫩可口别具一格”的菜,让宾客尝鲜,赞口不绝。1949年开国第一宴中的第一道热菜就是这道号称开国第一菜的软兜长鱼。
< class="pgc-img">>关于其名字的来源,至今并无一个明确的说法,有大厨认为,“软兜”并非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指这道菜上了桌从盘子里用筷子从中间搛起,两端垂下,像小孩子的肚兜;而应是一种烹饪方式,这道菜在制作时最后有一道勾芡的程序,一定要把调料的味道全部沾裹到鳝条上去,而且要保持鳝条的嫩度,就是柔软,即使当初煸炒硬的鳝鱼肚皮,此时也要在芡汁中回软。本文为厨影美食编辑整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chuyingmeishi)。以芡汁作为托底将鳝条软软地裹兜而起,是谓“软兜”也。此菜选用端午前后的“笔杆青”长鱼,精心烹制。成菜后脊背乌光烁亮,软嫩异常,清鲜爽口,趁热端上;筷子一搛,微颤似跳,油亮滑爽;入口腴嫩,轻抿若化,齿颊生香。
大烧马鞍桥
又称红烧马鞍桥,因鳝鱼段与猪肉合烹,形似马鞍桥而得名。这道淮扬名菜,需要选用十分粗壮的长鱼,斩头去尾只取中段,每一小段约一寸半左右,一条鱼只能切出6段左右。在鱼背上还要剞花,刀口要直达鱼脊椎骨,不能将鱼肉切断也不能将腹膜切破,这样剞过的鱼段,不仅能使猪肉和调料透进鱼段深处,而鱼段会自然形成中间微凸,两端稍垂,既像马鞍又似小桥的形状。
新鲜五花肉切块洗净,葱姜切段,并准备蒜瓣。将鳝段放入锅中焯水,捞出洗净沥干。锅中倒入油,投入五花肉反复煸炒,在这一过程中,依次放入葱姜段、长鱼段,继续翻炒。十分钟后,加入高汤、盐、酱油、蒜子,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焖烧半小时,最后转旺火收稠汤汁,一道大烧马鞍桥成功出锅。烧熟了的长鱼段,肚皮往两侧微微张开,形似马鞍,于是文人赠其美名——马鞍桥。
不过,比起传统的红烧马鞍桥,创新版的浓汤马鞍桥更加清淡,鲜美,是非常出众的一道淮扬菜品。
文思豆腐
淮扬菜中,最经典的刀工菜要数“文思豆腐”,几近“鬼斧神工”。只见上千条长如牙签,细如粉丝的豆腐丝,漂浮游戈在清汤之中,轻盈、洁白、精致。吃起来,既爽滑柔润,又清鲜利口,通常食客们还未回过神来,它已舒坦地抵达你的胃里。回味之际,让人不住叫好。
文思豆腐的制作颇为讲究,先将豆腐表面的一层老皮削去,再一刀刀的竖着切。这是切片,这片要切得薄如纸张。切完,把豆腐片顺势用刀斜着一抹,让其“躺”着,呈阶梯状,再切成细丝。一块细软的豆腐,通常要用大片刀横切至少88刀,竖切188刀,几分钟的光景,一块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几千根豆腐丝,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还必须不黏不连,不碎不断,这考量的是刀工。这功夫看似简单,没有三年五载的操练,实是难以胜任。操作之时,大厨们不仅要心细如发,还要胆大如虎。更要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观赏之际,只见刀起刀落,运刀成风。整个过程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尤其是在金秋时分,有些餐厅会应季推出最顶级的时令美味蟹粉文思豆腐羹,如发丝幼细的豆腐丝,配上小棠菜,再加上金黄闪亮的蟹粉蟹膏,宛如一幅色彩缤纷的水墨画,入口鲜掉眉毛,尝过终身难忘!
大煮干丝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以干丝、鸡丝为主,干丝洁白,外加鲜虾仁,缀以各种配料,称为什锦干丝,色彩美观,其味更鲜。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大煮干丝”刀工要求极为精细,“鸾刀应俎,霍霍霏霏”,一块白干,厨师经加工可片成18片,切出的干丝不仅整齐、均匀,而且其粗细不能超过火柴杆。银丝一样的干丝用浓郁的鸡汤慢火收炖,鸡汤的鲜美完美的渗透干丝,这种味道用丝丝入扣来形容相当贴切。大煮干丝不仅誉满全国,而且被国外来宾誉之为“东亚名肴”。
如今,到扬州的游客,每每要点上一盘“大煮干丝”或“烫干丝”。有些老食客干脆就是一壶香茗、一份干丝,别的什么也不要,足见干丝的诱人魅力了。2008年,干丝制作技艺,被扬州市政府批准为该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平桥豆腐
平桥豆腐,别看名字朴素无华,却是江苏淮安的一道名菜,在满汉全席中占有一席之地。选用内脂豆腐,将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平桥豆腐据说有两绝:一是用鲫鱼脑和鸡汤调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论汤口如何,能想到这一点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后,略带油脂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勺不起,气不起,勺起气起,因此需吹后食之,小心慢用。因而,平桥豆腐入口滚烫,清香爽滑,汤汁醇厚,咸鲜可口。
镜箱豆腐
镜箱豆腐,由无锡迎宾楼菜馆名厨刘俊英创制,选用无锡特产“小箱”豆腐烹制而成。20世纪40年代,迎宾楼菜馆厨师刘俊英对家常菜——油豆腐酿肉加以改进,将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馅中增加虾仁,烹制的豆腐馅心饱满,只形美观,细腻鲜嫩,故有肉为金,虾为玉,金镶白玉箱之称。因豆腐块形如妇女梳装用的镜箱盒子,故取名为镜箱豆腐。此菜色呈桔红,鲜嫩味醇,荤素结合,老少皆宜,是雅俗共赏的无锡名菜。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是苏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用鳜鱼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红烧为主,而制做形似松鼠的鳜鱼菜肴则首先是苏州地区。
从外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要求很高的刀工菜,厨师凭借精湛的刀工将鱼贴骨切开,再片鱼,直剞、斜刀,刀切至鱼皮又变菱形刀纹,深及皮肉的4/5处,刀刀精准。最终将整条鱼身改刀成108颗蒜瓣籽,形如菊花盛开,微微上翘的鱼头和鱼尾,前后呼应。经过油炸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极具美感。可以说,这么一道松鼠桂鱼当得上是淮扬菜厨师刀工的入门级考验,有经验的淮扬菜大厨片鱼时刀法行云流水毫不拖沓,能让人感受到刀功的的形态美。
< class="pgc-img">>镇江肴肉
镇江肴肉,原称“硝肉”,又名“水晶肴肉”,亦叫“水晶肴蹄”。三百多年来,镇江水晶肴肉一直盛名不衰,驰誉南北。传说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膀,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香味浓郁,食味醇厚。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至今,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
肴肉虽是凉菜,但非同于一般熏腊之类。它精肉绯红,虽凉但酥嫩易化,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胶冻透明晶亮,柔韧不拗口,不肥不腻。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此菜爽口开胃,色雅味佳,颇振食欲。若配上姜丝,略加香醋,更有一番滋味。喝早茶若配以镇江肴肉,茶香肉美,在久饫甘肥之后,得此茹之,舌感为之一振,另历一番佳境,更令人感到口福不浅。
八宝酿鸭
《乾隆南巡御膳节次档》记载,乾隆下江南,在扬州几乎每次都吃 “八宝酿鸭子”。八宝葫芦鸭是传统技艺中的工艺名菜,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圆糯米、鲜豌豆、熟火腿、香菇、马蹄、虾仁、莲籽、松子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先卤后蒸熟。饰以胡萝卜、莴笋制成的双色葫芦围边,成菜形如葫芦,鸭肉嫩,馅心糍糯米疏散,滋味咸鲜香醇。
三套鸭
三套鸭是江苏省扬州和高邮地区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清代《调鼎集》上曾记有套鸭的具体制作方法:“肥家鸭去骨,板鸭亦去骨,填入家鸭肚内,蒸极烂,整供。”后来扬州菜馆的厨师将野鸭去骨填入家鸭内,菜鸽去骨再填入野鸭内,又创制了“三套鸭”。成品家鸭肥嫩,野鸭喷香,菜鸽细酥,滋味极佳。有人赞美此菜具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魅力。
把三种食材放在一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到去其骨而留其形。因此这道三套鸭,需要剔、敲、削等多种功夫都用到极致。刀尖稍微偏一点,皮就破了,整道菜就宣告失败。取一只宰杀好的鸭子,刀锋探入鸭子体内,剔骨、切肉、翻转,动作犹如事前设计好的一般精准,一只完好的去骨鸭子便呈现出来……将骨头取出来,不沾一丝肉,从外表看起来整个食材完好无损,并且在长时间慢炖后,还能保证菜式的外观完整美观。
双皮刀鱼
双皮刀鱼 将刀鱼摸去刺,加工清蒸而成的菜肴。双皮,系指白鱼肉与刀鱼肉一起斩茸,刀鱼皮包双鱼肉的简称。清代词人林兰痴在《刊上三百吟》中云:“皮里蜂芒肉里匀,精工搜剔在全身。”指的就是加工双皮刀鱼的过程,故此菜亦称为“摸刺刀鱼”。
制作要领:将刀鱼去鳞、鳃、内脏,切掉鱼尾尖。沿鱼脊骨两侧剖开,剔除脊骨、胸刺,用刀刮下鱼肉(皮上稍留点鱼肉,以保持鱼皮不破),去刺骨。将刮下的刀鱼肉和白鱼肉混剁成茸,加鸡蛋清、盐等搅匀成馅。将另一面鱼皮合上,呈刀鱼原形。在接口处黏上火腿末、香菜末。将火腿片、春笋片等相间铺在鱼身上,蒸熟。此菜刀鱼保持原形,无骨无刺,肉质极为细嫩,其味鲜美。双皮刀鱼与松鼠鳜鱼、清蒸鲥鱼并称江南三味。
醋熘鳜鱼
醋熘鳜鱼由古代名菜全鱼炙发展而来。清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有一次驾临松鹤楼,偶见案桌上满身斑点的鳜鱼活蹦乱跳,即起欲食之念。掌厨在古代炙鱼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乾隆食后赞不绝口。
将鳜鱼剞上牡丹花刀,倒挂金钟,用纯淀粉挂糊,入油锅炸三次,第一次结壳,第二次炸酥,第三次重炸。用另一只炒锅熬糖醋汁。菜上桌时由两名服务员配合,一人捧鱼,一人端卤,同时跑入店堂,俗称跑汁。鱼置桌上,立刻浇上卤汁,响声大作,满室生香,瞬间让人食欲大增——醋香扑鼻,甜酸适口,滋汁沸腾,骨酥肉松,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具有补虚养身、健脾开胃的功效。
百花酒焖肉
百花酒为镇江名酒,味甜而香,醇浓质厚,富有营养。用以焖烧猪肉,风味极佳。此菜选用猪肉五花中肋,先经烘烤,后放入砂锅加百花酒焖炖。让酒渗入,色泽金黄,酥烂醇香,营养丰富。
清蒸长江鲥鱼
鲥鱼,每年初夏游入江河产卵,其他时间不出现,如同候鸟一般准时而守信,所以古称为“时鱼”。古人在造字时,就在鱼字偏旁右边加一个“时”字而得名。鲥鱼在春夏之交由海溯江而上产卵,产后归海,形成短暂的渔汛。
张爱玲曾经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足见鲥鱼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书中红楼。古往今来,鲥鱼饱受美誉,令无数食客神往。它因“鱼肉细嫩,富于脂肪”而闻名,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是江鲜名肴之一,同时与刀鱼和河豚并称长江三鲜。
淮扬菜虽然在食材以及烹饪方法上,与江浙其他菜系有些相似,但却以味之醇正、风格之端庄大气著称。鲥鱼最上品的做法是清蒸。淮扬菜之清蒸鲥鱼贵在清字,不用酱油,不拖糖色,不放鸡汤,纯粹以火腿片吊出鲥鱼的鲜美。保持原味,将鱼本身的绝美味道,完美呈现。大凡品尝过清蒸长江鲥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美味难以言表,唇齿留香终身难忘。” 鲥鱼跟其他同类相比,特别的地方在于,鱼鳞可以同鱼肉共食,甚是鲜美。因为捕捞不易,美味难挡,一度成为进贡皇帝的贡品。
白袍虾仁
白袍虾仁是淮扬菜系中的绝品佳肴,与软兜长鱼一起,被誉为“淮炒两峰”之一,代表了淮扬菜的最高水平,名扬四海。60多年前,它曾被选为开国第一宴的头道热菜。相比软兜长鱼,白袍虾仁的颜色、口味更容易令人接受,究竟是何原因让其与开国第一菜失之交臂呢?原来,淮扬菜对食材十分讲究,于是当时便用卡车将白袍虾仁的原料—活的洪泽湖大青虾运到了北京。然而历经颠簸,到达后却发现大青虾已奄奄一息,无奈之下,白袍虾仁退出了国宴。
白袍虾仁以选料精细和炒菜功夫深厚见长,这道菜主要是吃虾仁的鲜嫩、爽滑。白袍虾仁的虾仁原料必须使用洪泽湖当地出产的青虾,这种青虾皮薄肉厚,挤出来的虾仁洁白丰满。在挤虾仁前,有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要用姜汁喂养青虾。在青虾的肉质吸收了足够的姜汁后,才能取出虾仁。取虾仁时,一头一尾用力,虾仁就可以从虾壳中取出来了。如果没有习惯活剥虾仁,也可以采取冷冻后再剥虾仁的方法。
虾仁剥好后,第一步是进行洗涤,洗涤是为了虾仁的脆度,加盐搅打,使它的肉质比较紧实,然后冲洗把盐分洗掉。第二步是给虾仁上浆,虾仁必须要水滤净,码味时一定要码足味,虾仁盐加少了虾仁会出水,所以我们把虾仁的水吐净了,再进行浆制,浆制主要用蛋清和生粉,用法要得当,如果蛋清放早了,蛋清会打发,造成起泡脱浆,把浆制好的虾仁放入冰箱冷藏一到两个小时在使用虾仁会更爽滑。在烹制时,首先要热锅冷油防止粘锅,虾仁滑油时油温不宜太高,100度左右下锅滑油后倒出备用。
在炒制虾仁时,仅仅以薄芡和盐调味,且遵循三高两低的方法。“三高两低“指的是,在炒制过程中,掂锅的方法,这种急炒速烩的方法保持了虾仁自身最大的美味,爽口脆嫩,鲜美至极。
>源:解放军报微信·中国军号
真假“豆腐宴”
■冯 斌
磨一块豆腐,也许只需要半天时间。可打磨一块关于豆腐的记忆,竟会持续40年。
40年前的东北某边防连,冬天冷到了骨子里。初到部队的刘踏青,刚下运兵车,白山黑水、辽远北疆,映入他眼眸里的满是一种寂寥和壮阔。
真是艰苦极了。刘踏青暗叹。饥饿感涌上,肚子“咕噜咕噜”叫唤。“新同志们,饿了吧,来连队的第一天,要让你们尝尝这里的特色菜。吃饱喝饱不想家!”说话的是指导员,身材精壮,声音清朗,全身上下律动着一种浑厚的劲儿。后来,刘踏青才知道,这就叫兵味儿。
该是怎样的“盛宴”呢?我正寻思着,开饭号响了。新兵排呈单列进入食堂时,刘踏青眼见着老兵们排队至炊事员面前,分打各自饭菜,再到装饭的大桶里去盛饭。可他们新兵却被直接领向餐桌方向,香气远远就溢进了鼻子,桌上的菜紧紧钳住了他们的眼球。
要如何形容那桌菜呢!不夸张地说,那是一桌货真价实的“豆腐宴”:红烧大豆腐、大豆腐炖白菜、小葱拌豆腐、干豆腐炒尖椒、凉拌豆腐丝,新奇而丰盛,爽口而滑嫩。有的战友都吃得弯不下腰。老兵们打趣着,“你们这顿饭吃得新鲜,以后指不定见豆腐就烦呢!”
事实证明,老兵确实看得远。因为,新兵们以后的伙食常和豆腐相关,而去食堂常被戏称为——赴“豆腐宴”。
东北盛产大豆,做成的豆腐占据了餐桌的“半壁江山”。那时每顿饭都是三菜一汤、一荤两素,汤大多数是稀面糊糊,隔几天会有肉。炊事班费工夫搞来的肉总不够吃,于是只能在食用油和果蔬上多加量,想办法缓解肉不充裕的困境。油炸的豆腐和肉吱拉味道相近,炊事班便想到用质地硬些的豆腐代替肉,于是餐桌上常有豆腐“冒充”的肉。
家属院儿有位嫂子坐月子,另一位嫂子小柳琢磨着给她补补营养,就剪了自个儿的头发卖了,换来了二斤肉。
连里指导员知道了这事,心里酸涩,就让司务长把自己休假那月的肉和蛋的份额,给了来队的军嫂,还吩咐别告诉军嫂们这是从自己伙食费里匀出来的。
家属房门口就这样悄悄搁了几块肉,半铁皮桶鸡蛋,军嫂小柳感动得眼睛直泛泪花,死活要退给炊事班。
司务长推却间,对嫂子说,“不如你来炊事班指导指导,教我们改改做豆腐的样式,让大家换换口味。”都听说嫂子厨艺了得,大伙一直想找机会向嫂子学学手艺。
吃晚饭时,刘踏青欣喜地发现,桌上摆的是嫂子捏的饺子。一尝,刘踏青旋即惊叹——“韭菜鸡蛋馅儿!”那时鸡蛋金贵,包饺子怎会有鸡蛋做馅呢,却见嫂子笑吟吟看着大家。“啊呀!是假鸡蛋,豆腐冒充的!”不知谁喊了声。嫂子咯咯笑着,原来她将豆腐以文火煎出来,剁得极匀,如鸡蛋沫一般无二。调馅子时嫂子多搁些她从家乡带来的鸡油,如此,韭菜豆腐馅的饺子比鸡蛋馅儿的还糊嘴,吃起来美上天了。“借助它物来替代缺少的食材。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小柳嫂子爽朗地说着,还笑称自己是抛“豆腐”引玉。小柳嫂子果然开了好头,另外几位嫂子也能用豆腐为原材料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菜。
部队驻地的林区有野生的树莓和龙葵,味道甜丝丝的。嫂子们不辞辛苦采来,做果汁豆腐脑和果肉豆腐,小尝一口,甜往心里钻。有贪嘴的战友吃多了,舌头都被染成了黑紫色。
豆腐变出了更多的花样。那一桌桌变换了模样的豆腐菜,被战友们称作假“豆腐宴”。其实,“豆腐宴”的真与假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刘踏青们”心底,真切的永远是那份无法忘怀的军旅况味……
(原文刊于《解放军报》2020年2月26日“长征副刊”,内容略有删减;封图来源网络。)
(解放军报微信·中国军号出品)
<>< class="pgc-img">>近总结出了观看《风味人间》这部被称为“万饿之源”的美食纪录片时要注意的几个技术要点:
1.检查冰箱,选好一会儿用来做夜宵的原材料;
2.再烧一壶开水,万一来不及做夜宵时可以先用泡面顶住;
3.默写几条自己曾说过的关于减肥的心愿,贴在身旁的书柜上。
此后基本就可以点击“播放”了,至于泡面的力量能否阻止馋哭的泪水,除了人为干预之外,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听说该片的观众曾用过“馋师”头衔,总感觉有一种双关的机妙。深夜看美食纪录片,确实是一种并不简单的修行过程。
上期的《风味人间》在不同地域和年代之间的穿梭,描绘了藉由食物,远距离之外也能心意相通的红尘人间。
< class="pgc-img">>而片中,在家传豆腐店工作了50多年的老爷子,也成功把我的思绪从京料理食材和高汤,拉回到了头文字D和秋名山。
< class="pgc-img">△AE86和光冈女王,不同的座驾,不变的追逐
>开了108年的服部豆腐店制作的绢豆腐,由于保留了大量的水分,所以豆腐的香气会更加浓郁和完整,质地也更加弹嫩。服部家的老卤点制和娴熟工艺,让店里的豆腐成为京都几家料理名店的指定来源。
< class="pgc-img">>日本的豆腐大致可分为木棉豆腐和绢豆腐两类。豆腐在8世纪左右的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了日本之后。一千多年的演变,让它成为了东瀛饮食中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存在,日本人对于豆腐的思索和呈现,也让“去日本吃一回豆腐”登上了西方众多旅行指南的特别清单。
< class="pgc-img">△江户时代,南禅寺豆腐已闻名全国
>歌川国貞「とうふ屋三郎兵衛 市川九蔵」1838
豆腐真正走到每个日本人的生活已经是14世纪,此前它一直都是皇室和寺庙僧人的专属食物。1782年化名为“醒狂道人何必醇”的作者编了一本介绍了100多种豆腐料理的奇书(名为《豆腐百珍》,至今还在再版出售)。
< class="pgc-img">△《豆腐百珍》插页(天明二?三年刊)
>这位吃过很多豆腐并深谙此道的前辈在书中按:尋常品(26种)、通品(10种)、佳品(20种)、奇品(19种)、妙品(18种)、絕品(7种),记录并描述了对于所记载各式料理的感想,是一本翻开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丰富滋味的饮食书。
< class="pgc-img">>在日本,最好的绢豆腐出产于京都地区。这和水质的因素密不可分,当地的井水天然的矿物含量,未经氯气消毒,是弹嫩柔和的奥秘(酿酒、酱油、茶道等与水有关的技艺亦是京都所长)。
而制作这种纤细食物过程中的分寸感,和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中调整卤汁的技术,就是各店代代家传的秘诀。
< class="pgc-img">>京都绢豆腐飘渺却充满细腻质感,能让人在食用中找到有和无、平淡和浓郁之间的微妙感觉。而这份平衡在70°C左右时被认为体验感最佳。
< class="pgc-img">>湯豆腐,正是为了带食客走进这种平衡而出现的料理形式。煮热食炉,在温度恰好的时候揭开盖子,清澈如水的第一高汤中,整齐罗列着白色的方块,等待着用淡雅纯净的口感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 class="pgc-img">>京料理重视食材和季节,也重视寂静祥和的氛围和清幽安坐的心境。于是豆腐成为了其中难以取代的一个部分,这种曾经几百年间与日本僧人禅修作伴的食物,早就被思索与参悟了无数遍,与怀石料理崇尚的“不以香气透人,更以深思为境”理念莫名合拍。
顺正
< class="pgc-img">>位于南禅寺顺正院内的"顺正书院"曾作为使用传统技法的上乘书院,相传在江户时代(1603年 – 1868年)作为医学学问所而建立,庭院中各个季节的花草树木、发出游动水声的锦鲤、虫鸣和红叶等都跟过去没有任何变化,禅宗风格的传承料理,湯豆腐为其特色,被称为“顺正的名物”。
湯豆腐 嵯峨野
< class="pgc-img">>嵐山地区天龍寺附近「湯豆腐料理」名店,使用京都老店“森家”所制作的豆腐,只加简单点缀,回甘余韵悠长。
奥丹(南禅寺店)
< class="pgc-img">>座落于南禅寺附近,日式古建筑中的「日本最老字号的湯豆腐店」,使用滋賀县比良地区产出的黄豆。店內的绢豆腐闻名遐迩,还有特殊点心:豆腐馒头。通过在庭院中进食体会京都。
豆水楼
< class="pgc-img">>鴨川岸边景致上佳,非常具有京都风情。店内豆腐使用传统老卤点制工艺,具有柔和的甜味。京都本地人非常喜爱的赏味之地。
保存好这份日本吃豆腐手册,以备不时之需,在下次飞往东京的时候,带着它去踏上那恰巧来临又一时离去的吃豆腐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