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没吃过“绿茶”了?
“快时尚餐饮”一词如今已鲜少被提及,直到绿茶餐厅二次递交招股书,不少90后对这一领域的初代网红记忆才被重新“激活”。
论网红餐厅的鼻祖,非绿茶莫属。
< class="pgc-img">>人均约65元的价格、造型创新而精致的中式融合菜,以及结合传统艺术与自然景观的餐厅装潢,是绿茶餐厅诞生以来的核心卖点。
于是,低客单价、高翻台率成了绿茶赚钱的法宝。13年过去,网红餐厅一茬接一茬,绿茶仿佛没了新故事,年轻人也不再把网红与绿茶划等号。
而且,绿茶翻台率一低再低、屡被侵权、不断陷入食安风波之外,其单一的盈利模式一直被行业所诟病。
如今,初代网红绿茶餐厅二次递表港交所,赴港上市能否让绿茶餐厅突出重围?
壹
绿茶餐厅二次赴港IPO,老牌网红餐厅没有新故事?
翻台率逐年下降,商标悬而未决是绿茶餐厅尚未解决的问题,半年内再次冲击IPO,网红绿茶餐厅的上市梦有些迫不及待。
近日,绿茶餐厅更新招股书,又一次叩响了上市的大门。
< class="pgc-img">>招股说明书显示,绿茶集团(H01705.HK)此次上市计划募资约15.5亿港元,拟将募集资金用于餐厅开设、偿还银行借款、购买集中食品加工设施、提升集团信息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补充营运资金等;花旗和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绿茶集团二度递表:
此前在2021年3月绿茶集团首次申请在香港上市,但随后据港交所披露显示,截至9月29日,绿茶集团此前递交的招股书已有6个月未予更新,显示失效。
< class="pgc-img">>业内随之曾传出这一初代网红餐厅或将暂停IPO的猜测。
通常而言,一家公司在递交IPO资料超过6个月后,如果没有通过审讯或是被驳回,该资料就会显示为“失效”,但仍有机会被“激活”。
如今,绿茶餐厅二次递表港交所,主动“激活”上市程序,其上市决心不言自明。绿茶餐厅半年时间内两次冲击IPO,一下成为众多资本关注的焦点。
若绿茶餐厅上市成功,它将成为继海底捞、九毛九等之后,又一家走向资本市场的餐饮企业。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绿茶餐厅在谋求上市的同时,其自身问题不容忽视。除了不断陷入食安风波之外,其单一的盈利模式一直被行业所诟病。
贰
即便此次绿茶更新了招股书,其财报数据依旧不亮眼:
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3.11亿元、17.36亿元、15.6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4440万、1.06亿元、-5526.2万元;目前共拥有185家直营店。
< class="pgc-img">>可以看出,2020年,绿茶集团收入同比下降9.6%至15.69亿元,亏损5526.2万元;翻台率2.62次/日,较2018年下滑24.71%,已经连续下滑两年。
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遭到重创,许多中小企业都被迫关停,绿茶餐厅的状况可见一斑。
可喜的是,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餐饮行业经营情况好转,绿茶餐厅的业绩也迎来强势反弹。
2021年前5个月,绿茶餐厅的营业收入达到9.06亿元,同比增长109.7%;同期净利润为4833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其中,支柱业务餐厅经营实现收入7.95亿元,占公司收入比重的87.7%,规模同比增加128.37%;外卖服务实现收入1.11亿元,占公司收入比重的12.2%,规模增加约31.9%。
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绿茶餐厅营收、净利均有所好转,实现扭亏,但日均接待人数、翻台率等仍未恢复疫情前水平。
< class="pgc-img">>从翻台率来看,2018年到2020年,绿茶餐厅翻台率分别为3.48、3.34、2.62,2021年前5个月翻台率为3.32,也仅仅是较去年有所回升而已。
< class="pgc-img">>翻台率连续下滑的趋势,也让餐饮企业不得不意识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性。
于是,上市仿佛成了老牌网红餐厅绿茶最后的救赎之路!
叁
绿茶餐厅的故事,起源于2004年。
当年,“绿茶”还不是网络热词,在杭州西子湖畔、龙井茶园旁边,王勤松、陆妍夫妇开了一家绿茶青年旅社,而这便是绿茶餐厅的前身。
在为南来北往的背包客提供住宿服务的同时,王勤松、陆妍夫妇也非常用心地为他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融合口味菜品。
正是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为绿茶餐厅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慢慢地,绿茶青年旅社的融合口味菜品反而成了经营中的最大亮点,以致餐厅的客人超过了入住的客人。出于商业考量,到2008年,夫妻俩又成立了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在杭州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 class="pgc-img">>古香古色的木制建筑,人均50元的中式融合菜品,加之西子湖畔的人山人海,无不助力绿茶餐厅迅速崛起,绿茶餐厅很快就成为了人们交口称颂的初代“网红” 餐厅。
自此之后,绿茶餐厅开始了全国扩张的步伐,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宁波等地开设分店。
据招股书显示,目前绿茶餐厅已经开设了184家门店,而根据3月首次IPO招股书显示,彼时绿茶餐厅共拥有185家门店,半年不仅没有增门店还减少一家,此外绿茶餐厅翻台率逐年下降,食安问题频发,商标归属也悬而未决一直是发展埋下的隐患。
在黑猫等相关投诉平台上,关于绿茶餐厅视频安全方面的投诉也屡见不鲜,有消费者投诉绿茶餐厅“食品质量不过关”“吃出蟑螂”“菜里有头发”等相关食品安全问题。
< class="pgc-img">>且绿茶餐厅还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多次处罚。
< class="pgc-img">>肆
“绿茶”这个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也正因为使用太泛,只是一种茶叶类别统称,导致商标难以注册成功。
据天眼查,以“绿茶餐饮”为关键字搜索,一共出现775条相关结果。
2005年和2009年,王勤松曾两次就“绿茶”商标提出申请,均被驳回。由于商标迟迟没注册下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少山寨的绿茶餐厅,为此,绿茶集团近年来深陷商标纠纷的漩涡,与一众“李鬼”对簿公堂。
其中,杭州绿茶涉及的法律诉讼有61起,案由几乎都是侵害商标权纠纷,名誉权纠纷以及知识产权权属纠纷。
直到2018年,王勤松靠着在西藏成立的一个分公司,经过不断地驳回复审才最终取得了43类相关商标。
山寨横行,也意味着对品牌的创伤,在这件事上,绿茶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除了这些问题外,文和友、和府捞面、陈香贵、费大厨等一众新式餐饮品牌的出现,也给绿茶餐厅增添不少压力。这些网红品牌注重品牌营销和产品更新迭代,深得年轻人喜爱。
绿茶餐厅再次冲击IPO,现在真的是最好的时机吗?
众所周知,国外餐饮行业赛道空间广阔,龙头众多,属于股票投资者俗称的“赛道长、雪又厚”的板块。
美股休闲服务板块牛股中,餐饮占6成,涌现出了麦当劳、百胜、星巴克、Chipotle(墨西哥鸡肉卷)、达美乐披萨等众多长牛股。其核心的逻辑在于餐饮赛道广、易标准化、经营现金流好,尽管在上市初期时盈利不显,但在“单店盈利+连锁扩张”的模式下,依托上市资金的支持,成长潜力突出。
与国外餐饮行业相比,国内餐饮业的市场规模更大,发展潜力也更大。
然而,在过去的许多年中,由于受制于中餐标准化难及由此衍生的扩张之困(直营发展受制资本积累,而加盟扩张品控较难)、过往财务规范相对不足等原因,第一批餐饮企业资本化的先行者折戟沉沙。
而且,在分散的餐饮市场中,绿茶餐厅仅占据国内休闲中式餐厅市场规模不足1%,尽管西贝、徽菜品牌小菜园、太二酸菜鱼三家连锁餐饮品牌相加,市占率也仅占国内连锁餐饮市场规模的不足3%。
< class="pgc-img">>通常情况下,最佳投资时机,是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利润率双升。连锁餐饮企业尤为典型,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快速开店、利润快速增长的阶段。
只是,再火的品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最终考验的还是餐饮企业的基本功和综合实力。
< class="pgc-img">>即将上市且正加速扩张的绿茶能做到这一点吗?
参考资料:
《绿茶餐厅IPO,老网红没有新故事》,读懂财经
《初代网红绿茶餐厅,为什么被年轻人抛弃?》,每日人物
《绿茶餐厅上市,能解决翻台率低的顽疾吗?》,BT财经V
《5个月赚走9亿,被网友追捧的“绿茶”二次IPO》,投资家
《为什么说绿茶餐厅上市后会是一匹“黑马”?》,智通财经App
《“老牌网红”绿茶餐厅二战港交所: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占有率0.5%》,博望财经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贺泓源、实习生陈思竹 报道
“餐饮业面临市场竞争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在2023年年报中,呷哺呷哺如此描绘行业现状。当年,该公司营收47.248亿元,同比增加25.3%;净亏损1.995亿元,亏损额同比收窄。
背后是,行业陷入艰难价格战。
各家财报显示,2023年,海底捞客单价已降至100元以下(99.1 元);怂火锅为客单价为113元,同比下滑12%;太二酸菜鱼在中国大陆客单价72元,同比下滑4%;和府捞面透露,产品总体降幅在30%左右;呷哺呷哺在一线城市客单价由67.9元降至63.4元。
目前,此种局势还在加剧。
以“性价比”著称的老乡鸡门店排起长龙。本报实习生陈思竹/摄
战事激烈
某种程度上,价格战难以避免。
“消费者消费愈发谨慎,导致市场内卷严重,竞争格局激烈。 Z时代消费的观念也与父代差距较大,消费时不仅追求性价比,也追求高品质和独特的个性。”呷哺呷哺如此感知市场现状。
行业数据亦能直接反映这一趋势。红餐大数据显示,以西式快餐为例,2022年,该品类人均消费在4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超九成,2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比为63.5%,比2021年增加0.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在20元-40元区间的消费者占比为28.7%,比2021年增加2.1个百分点。
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3年,“性价比”趋势在加速。“我们过去对产品定价34、35元几乎是没有犹豫的。现在定价会考虑市场因素,具体策略是老品调价和新品上新,两个组合拳同时打。”他说。
李学林还进一步解释,和府捞面总体降幅在30%左右。不是全线降价,是针对用户需求去打磨宽价格带的产品矩阵。“我们加大了25-30元价格带产品的比重。”他称。
达美乐中国CMO王毓璟在2023年年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该品牌不会追逐价格战。但从财报数据来看,此种坚持力度有限。2023年,该品牌客单价87元,同比下降7%。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研来看,不同价格带下餐饮客流对比过于明显。
北京酒仙桥附近的毕淘买生活广场,位于多个公司写字楼中间,带有一定用餐刚需性。在2024年4月11日中午12点左右,主打性价比餐饮的地下一楼已然人满为患,部分餐饮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其中,老乡鸡人流量最大,从12点到12点30分,店面外一直有排长队点单的人群,且在接待堂食顾客同时,老乡鸡外卖也是一单接着一单。询问店员得知,近期以来,老乡鸡每天中午几乎都是爆满情况。
在价格方面,老乡鸡在美团上推出了一系列团购。比如,原价38.5元,团购价33.9元的鸡汤配饭套餐。
比起地下一楼的热闹景象,毕淘买三楼就显得冷清。其中,除了绿茶餐厅与缘味宜宾之外,其余餐饮店几乎看不到什么顾客,甚至一些店面已然歇业。
总体来看,绿茶餐厅在三楼保持着较好客流,午饭时间上座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而它也在美团上有着诸多团购,其团购折扣处于八折到九折间。
在毕淘买,缘味宜宾做出了多项活动。其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推出了五种不同优惠套餐,价格处于28元或38元,如周一可享受原价49元周一价38元的面条套餐,周二则为原价39元当日价格28元的粉套餐等等。在4月11日中午,缘味宜宾的上座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多方推动
而不能回避的是,价格战有着合理商业逻辑。
客观上,餐饮业成本正在受控。比如,关键的房租成本就在回落。李学林透露,现在处于和物业方调整和博弈的关键节点,降价趋势加速。“我们2023年绝大部分项目的租金比过往便宜很多了。签约的香港铜锣湾亚洲铺王,下调了约7成。”他说。
据仲量联行统计,2023年,中国21城优质购物中心的首层平均租金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租金跌幅反弹至0.6%。年内餐饮、服务、娱乐等承租能力较弱的业态占据租赁增量需求的主导地位,传统时尚业态则相对谨慎。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眼下,购物中心房租进一步分化。头部购物中心租金坚挺,但占据绝大部分空间的普通购物中心,租金大降。且业内普遍认为,这种趋势正在加剧。
而购物中心与承租方还有个问题在于,房租签约期很短,这会带来不确定性。当下,双方激烈博弈中。“物业方并不甘心,可时间在我们这边。”有头部餐饮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此外,各家亦在系统性降低成本。
譬如,和府捞面数字化管控水平已深入每家门店,甚至细致到煮面水温监测。新模型下,和府后台运营成本比过往下降百分之三四十。“和府新一代的智慧门店,空调不需要手动调温,全部由公司后台来进行监测和控制。目前(煮面)水温监测、冰箱系统也全部总部管控,能用自动化的设备就自动化,能够用物联系统的就全部物联网化。公司总部系统里面看到可以看到每家店的情况,包括门店的用电情况等等。而过去,这些数据几乎都是缺失的。”李学林称。
九毛九也在做着类似调整。财报显示,2023年,该公司人工成本降至近十年最低,系产品工艺调整、使用智能设备等推动。从成本端看,2023年,九毛九原材料成本占比35.8%,同比下滑0.3个百分点。员工成本占比25.8%,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当年,九毛九营收59.86亿元,同比增长49.4%;归母净利润4.53亿元,2022年同期为4928万元。
2023年,海底捞毛利率为59.1%,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职工薪酬占比31.5%,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租金及折旧摊销占比8.0%,同比下滑4个百分点。当年,海底捞营收414.53 亿元,同比增长33.6%;归母净利润44.99亿元,同比增长227.3%。
继续扩张
由此,价格战有可能形成正循环,关键是形成规模效应。
于是,各家都在想方设法扩大规模。九毛九于2月初决定个别品牌/区域逐步开放加盟与合作业务。
2024年3月4日,海底捞启动特许经营战略,开放加盟。管理方面,海底捞将采取类托管的强管理模式,加盟店门店运营、绩效考核、人事招聘、会员管理、供应链等日常运营工作将交由海底捞负责,加盟对象亦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及有经营经验的企业。
4月7日,和府捞面正式宣布开放加盟。据介绍,和府捞面统包合作费为69.8万元,包含设计、装修、标配设备。合作方式是托管式,和府捞面可以提供整店运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经营管理支持、选址支持、市场推广支持等。加盟店铺的要求是80—100平方米,回本周期大约在12—18个月,具体看门店情况。
和府捞面加盟申请页面显示,加盟者的投资预算有50万以内、50万—100万、100万—200万三个选项。
但加盟商们明显变得更强势了。“这几年肯定会有倒闭潮,我会仔细看看。”有餐饮加盟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参与了肯德基的合作,正在看其他机会。
还需注意的是,餐饮巨头的性价比尝试也充满着风险。
譬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推出贾国龙中国堡。2023年9月,贾国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堡处于跑通模式阶段。“我们自己先跑,靠直营,还在跑模式阶段。同时拿50家店做测试,多点位多店型,有商场店、街边店、社区店、写字楼店,各种店有大有小,有挨着麦当劳的、挨着肯德基的、挨着赛百味的、还有挨着塔斯汀的。问题来了,就得面对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他解释。
另外,贾国龙透露,跑通模式后中国堡将对外开放加盟。“其实就是一个创业小老板,开小店,安全地赚小钱。很稳定。”他称。
可时至今日,贾国龙中国堡门店变成了贾国龙小锅牛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中国堡实验已经告一段落,问题在于贾国龙发现“下沉市场”成本端难以打平。
另一头,下沉品牌亦在尝试“上升”。有以低价著称的头部加盟制餐饮品牌省区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公司并不愁扩张,但提升客单是提升毛利重要途径,且对公司品牌有帮助。“我们也想要进入更多渠道。”他说。
此外,餐饮巨头们还在进军不同赛道。
李学林称,和府未来10年战略有三个核心板块。除了餐饮板块外,会进军零售渠道。例如鲜煮面等产品进入线下渠道,包括山姆、沃尔玛等等知名商超连锁。“第三个板块就是供应链,比如卖面卖汤卖肉这些事情,在B端会全力落实新模型。”他说。如此框架下,李学林将和府捞面定义为零售公司。
这并非个例。有头部咖啡公司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公司目标是成为快消品企业。
总体来看,餐饮价格战难以结束,也在孕育新可能。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者:有局儿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 class="pgc-img">>餐饮企业扎堆赴港上市的浪潮中又加入一股力量,3月29日晚间,“网红”绿茶餐厅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说明书,花旗和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客单价走高 翻台率下滑
第一家绿茶餐厅2008年开在了西湖旁,随后便走上扩张道路。截至2018年末,其运营的餐厅总数为107间,当前已增至185间。据招股书,绿茶餐厅计划于2021年开设60间左右新餐厅,并计划于2022年及2023年每年开设80-100间新餐厅。
绿茶餐厅通常位于购物商场、办公大楼、美食区或旅游景区。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随着众多餐厅品牌加入市场,休闲中式餐饮市场亦高度分散。2020年,五大品牌约占休闲中式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8%。而绿茶品牌餐厅以总收入16亿元,在中国休闲中式餐饮市场占据0.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其在中国休闲中式餐饮品牌中按餐厅数目亦排名第四。
2020年,餐饮业亏损严重,绿茶餐厅也不例外。
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2020年录得收入15.69亿元,同比下降9.62%;录得年内扩损5526.2万元,较2019年由盈转亏。
而2018年至2019年,绿茶餐厅录得收益分别为13.12亿元、17.37亿元,录得年内利润分别为4440.1万元、1.06亿元。
< class="pgc-img">>门店扩张无疑是绿茶餐厅能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与门店规模同步增长的是餐厅的客单价,截至2020年末,客单价已从2018年的54.8元增长至61.3元。但其翻台率却连续3年下滑,由2018年的3.48次/日降至2020年的2.62次/日。
< class="pgc-img">>来源:绿茶餐厅招股书
客单价和翻台率双降的背后,绿茶餐厅的食品卫生和质量问题也曾被官方和消费者多次“点名”。
2020年8月,緑茶餐厅因“口水菜”报道而陷入了一场食安风波。
据中国质量新闻网2020年8月7日报道称,经知情人反映绿茶餐厅(河北石家庄桥西万象城店)后厨存食安隐患,经中国质量新闻网暗访调查发现,该餐厅后厨存在后厨人员食用客人菜品、餐具未按要求消毒、待加工肉类食材堆放在地上等诸多问题,并附上了一波“证据照”。
绿茶餐厅随后发微博“喊冤”,经公司调取监控未发现此前被曝光的问题,公司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向公安机关提出了调查申请。
而除了被媒体报道,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消费者称在菜品里吃出头发,但餐厅并未予以处理。
该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堂食过程中看到金银蒜蒸凤尾虾里面有头发,但店员和店长只是拿菜品重做和菜品打折搪塞了过去。
< class="pgc-img">>来源:黑猫投诉
2021年“3.15”时期,凤凰网财经发起了消费投诉大调查,投票显示,绿茶餐厅以39457票、11.22%的占比位列食品餐饮领域第三名。
尽管绿茶餐厅一直走的是高性价比的路线,但食安问题是很多消费者无法让步的底线。随着门店扩张计划实施,如何提高食品质量急需绿茶餐厅重视起来。
商标注册长期未果 遭众多山寨“绿茶”围攻
绿茶的大火除了市场价格定位和菜品具有特色之外,也让消费者重新对“绿茶”有了新认识,但是“绿茶”目前还非绿茶餐厅独有。
2020年9月,杭州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召开发布会,宣布向全国30多家“山寨”绿茶餐厅业以及餐厅场地提供方提出诉讼。
据悉,“山寨”绿茶餐厅除了装修风格、菜单样式、员工服饰等方面完全照抄杭州绿茶外,有地区的“山寨”餐厅还借用杭州绿茶的名号加盟招商,收取高额加盟费。
而山寨问题已经困扰绿茶餐厅多年,2016年杭州绿茶餐饮曾起诉包括广州、合肥、南宁、贵州等多地的共22家侵权绿茶餐厅,涉及诉讼赔偿金额2670万元。
而之所以山寨餐厅有可乘之机,主要还是因为绿茶餐厅的商标申请多次失败。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绿茶餐厅在中国拥有111个商标注册。但据悉,绿茶餐厅在成立的几年前就曾申请过有关商标,但并未成功。2009年也曾继续申请“绿茶 GREEN TEA”商标,但也未获通过。而绿茶餐厅后在西藏成立公司,但据招股书显示,直到2017年才取得对其而言属重大的商标。
< class="pgc-img">>来源:绿茶餐厅招股书
截至目前,天眼查APP上仍有不少打着绿茶餐厅旗号的“冒牌”餐饮公司。但能从logo上看出他们其实并不是绿茶餐厅的各地分公司。
虽然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商标问题仍是绿茶餐厅一个丞待解决的大问题。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