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重庆1月30日电 题:“这里把我们一家当作正常人”——一位武汉旅客在重庆的“隔离”时光
新华社记者周文冲
120多条微信和电话……王海蓉一晚上都在回复朋友们的问候。作为身处异乡的武汉人,她正在重庆的酒店“隔离”。
从27日晚上入住到现在,除了去旁边父母的房间探望,王海蓉连酒店的电梯口都没去过。“在房间里看着窗外,偶尔看到一个路人都激动万分。”王海蓉说。
她入住的这家酒店是重庆为在渝湖北客人安排的6家集中住宿酒店之一。没有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湖北旅客,需要在集中住宿酒店接受医学观察。除了王海蓉一家,这家酒店还有50余名湖北住客。
来重庆前,王海蓉带着女儿和父母在新加坡随团旅游。由于回武汉的航班被取消,一家人决定从新加坡飞往重庆。登机前,王海蓉主动申报了一家人从武汉出境的信息。27日晚,飞机落地重庆后,疾控人员把他们一家4口带下飞机检查身体。
本想在老家投靠亲友的王海蓉一家这时改了主意。王海蓉的父亲说:“我们不住重庆亲戚家了,别给他们小区邻居添麻烦。”穿着防护服的司机,就把他们一家人送到了指定的集中住宿酒店。
集中住宿酒店实行专业化管理。疾控部门对酒店定时消杀,垃圾也要进行专业化处理。穿着防护服的疾控人员,每天两次进房间给王海蓉一家人量体温。
送餐员每天按时将一日三餐送到房间门口,每次送餐时都和王海蓉聊几句:今天身体怎么样?饭菜合不合口味?有需要随时打电话。王海蓉请他们帮忙买一点花生、瓜子等零食,第二天就送来了。
“在这里我每天只能接触到几个人,却没有被关起来的感觉。他们戴着口罩,但脸上的微笑,我从他们的眼里都看得到。”王海蓉说,“因为他们,我们才如此安好并且充满希望。”
王海蓉告诉朋友: “这里没有把我们当成‘过街老鼠’,没有给我们脸色看,把我们一家当作正常人,这就是最大的鼓励了。”
重庆的亲戚给王海蓉送来应季的橙子、泡椒凤爪,王海蓉还专门托他们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送来了练习本。亲戚不能进房间探望,所有东西都放在酒店前台,再由工作人员送到房间。
1月30日,是王海蓉一家离开武汉的第九天。“希望疫情早点平息,大家平安回家。”王海蓉说。
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异地就医备案的手续如何办理?】市医保局副局长仲姝婕介绍,目前有五种备案方式,可以由参保人自主选择:①到区县医保局服务窗口直接办;②打电话或者发传真,在重庆医保微信公众号上可以查到所有区县异地备案的电话号码;③在重庆医保微信公众号上可以自主办;④在重庆“渝快办”APP上办理⑤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的APP上办理。
来源: 重庆发布
源:重庆晨报
“鞠爸爸”和两姐妹 记者 胡杰 摄
那一天
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红旗村,正准备下井的矿工冯邦武侥幸逃脱,两个女儿冯雪梅、冯小雁也幸免于难,妻子却没能逃过一劫,家园也被地震夷为平地。
那一月
2008年5月16日晚,本报记者鞠芝勤在灾区偶遇冯邦武一家,在废墟中读书的冯雪梅,让他“很感动、很震撼”,与姐妹俩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鞠爸爸”。
在鞠芝勤和重庆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汤爸爸”的帮助下,姐妹俩来到重庆读书,如今一个即将大专毕业,一个已成为护士开始工作。
这十年
2008年6月,鞠芝勤和汤院长一行,将冯雪梅、冯小雁以及冯邦武接到重庆,两姐妹在九龙坡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
2012年,两姐妹的户口迁到了重庆。
2015年9月,冯雪梅进入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学习。
2018年,冯小雁通过了护士执业考试。
4月21日,周末,对冯雪梅、冯小雁姐妹来说,是团聚的日子。
姐姐冯雪梅从位于江津的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赶了回来,当天要往返。妹妹冯小雁要值班,她上班的恒生手外科医院离家很近,几分钟就到了。父亲冯邦武同在这家医院当保安,大家都说他很勤奋能吃苦,他盘算着,等女儿工作稍稳定,就去按揭一套房……
10年前,一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包括冯家两姐妹:她们失去了母亲,老屋成为废墟。10年间,姐妹俩逐渐长大,人生之中多了两个“爸爸”,三个爸爸陪着她们长大。
生活,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2009年12月,在冯邦武的目送下,两姐妹高高兴兴去上学,她们已在重庆生活了近一年。何熠 摄
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
今年,冯雪梅22岁,冯小雁20岁,10年间,两人从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
冯雪梅开朗一些,她说自己“话比较多”。她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还没毕业,一有空就会在学校周围做兼职。妹妹冯小雁安静一些,已经考取了护士执业证书,而且是“一次过”。
一家三口团聚的地方,是位于石坪桥的一处两室一厅房子,由恒生手外科医院提供,10年间,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的房租。房子不算大,但足够父女三人居住——姐妹俩住一屋,分上下铺,雪梅喜欢漫画,房间里有很多漫画的海报。
客厅和卧室里东西很多,但收拾得挺干净。冯邦武当保安之余,也在医院附近收废品,尚能用的桌椅板凳,他会搬回来。近几年,家里条件宽裕些,也添置了新家具。不过,除了休息日,一家人都很少“落屋(回家)”,有空就在外面工作。
“长这么大,接受了太多人的爱心,还是想回报社会。”冯雪梅说,她选的专业就是为了好找工作。冯小雁也一样,想要更快地自立自强起来。
还有两个重庆“爸爸”
10年前,本报记者鞠芝勤、冯超在四川平武县偶遇冯邦武一家,在废墟中读书的冯雪梅让两人“很感动,很震撼”,当即就把随身的钱和物资都给了他们。姐妹二人按照当地习俗,认下了“鞠爸爸”。
在一次采访中,鞠芝勤向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讲述了冯家一家三口的故事。汤青当即决定由医院出面,把这家人接到重庆。在汤青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冯邦武有了工作,一家三口有了固定的住所,两个女儿逐渐长大,也多了一个“汤爸爸”。
冯邦武说,爱心人士的帮助10年如一日,让他们一家尤为感沛,他们无以为报,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10年间,生活、入学、户口等遇到问题,三个爸爸打头阵,一起解决问题。
比如,刚到重庆时,两个孩子没有户口,三人带着介绍信与两个孩子去见时任九龙坡区领导,说明情况后,区领导当即批示,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
2012年,医院通过努力,将两个孩子的户口迁到重庆,两姐妹正式成为了重庆人。
从2008年至今,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右)与冯氏父女亲如一家人。 上游新闻记者 鞠芝勤 摄
灾难
2008年5月12日,每每回忆起这一天,冯邦武一开始还能正常表达,然后就开始啜泣,最后跟两个女儿一样,只剩下掩面而泣。
冯邦武当时是矿工,地震那天下午,工友们都下井了,他决定先抽一支烟解乏。一支烟还没抽完,就听到滚石头的声音,响动越来越大,矿洞开始变形,冯邦武最初还想救人,到后面却自顾不暇。
逃出来后,冯邦武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回家,此时已无路可走,只得到处搜寻,他在家附近的地里发现了妻子,“头上被砸了一个大洞,已然气绝”。
仅存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才知道,冯邦武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南坝镇红旗村,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
冯邦武一片慌乱,来不及安葬亡妻,匆匆往学校跑,直到听到孩子的哭声,他心头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白光
地震后的几天里,冯邦武带着冯雪梅、冯小雁,离开满是废墟的红旗村,随着受灾的人流走。
在河坝边的一个垭口,他们用芭蕉叶和木条搭建了一个窝棚,住了几天几夜。
5月16日晚,冯雪梅在废墟中找到几本语文课本,震前,她在上六年级,成绩还可以,很喜欢语文。回到窝棚后,“觉得没啥事做”,她翻开地震前学到的内容,轻声朗诵起来。
咔嚓咔嚓,帐篷外传来的快门声和白色的闪光,把冯雪梅吓了一跳,“小妹妹,不要怕,我是记者,你继续读书。”冯雪梅没见过照相机,不懂那一道白光是干啥的(那时候,她甚至连电风扇都没见过),只觉得很神奇,也不知道“记者叔叔”在干啥。
当时是本报记者鞠芝勤、冯超抵达灾区的第三天,“第一次听到有读书声,确实很震撼,很感动。”两人留下身上所有的钱,连夜赶回绵阳发稿。走到一半,两人发现后备厢有方便面、矿泉水、香蕉等,一拍脑袋,“钱有什么用,这些才最重要!”又驱车赶回,把这些物资尽数分发给灾民。
记者的重返,让大伙很激动,冯雪梅、冯小雁也惊呆了,她们身在山村,连香蕉都没有见过,这几天,都是靠烤土豆度日。鞠芝勤让她们“感觉特别亲切、安全”。临走前,鞠芝勤给两个小女孩留下一张名片:“以后你们遇到困难可以联系我。”
有人提议,按照当地的习俗,两个小丫头认鞠芝勤为义父。
来渝
一个多月后,冯雪梅给鞠芝勤打了一个电话:“鞠爸爸,我想读书!”
那时候,南坝镇还没恢复教学秩序,冯邦武想办法找了一个二手老人机,冯雪梅照着鞠芝勤名片上的号码拨打了过去。
在当时,要读书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来重庆,在重庆读书。
在回来的时候,鞠芝勤就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帮助这对小小姐妹,并且有了初步预案。
他征询了姐妹俩及冯邦武的意见,一家三口都表示“愿意来重庆”。鞠芝勤让他们保持通讯畅通,“过几天来接你们”。
平武县位于成都以北3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高速,鞠芝勤和恒生手外科医院人员一行,开了医院最好的一辆车赶到南坝镇,带着姐妹俩来到重庆。
冯雪梅还记得,自己到重庆的第一所学校是在九龙坡,读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对自己很照顾,经常问她听得懂不、听得进不。重庆的学校跟老家的小学比起来,“很大,同学很多,我有些害羞,自我介绍时很紧张”。
亲人
冯邦武在恒生手外科医院当保安,他话不多,工作也很踏实,曾连续三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现在正在攒钱买房。
医院为冯雪梅、冯小雁提供了学费、生活补助,每天还可以到医院吃免费午饭。“承诺要照顾(姐妹花)到成人、成才,就一定做到底!”医院院长汤青说。
10年间,汤青和冯家三口更像是亲人。逢年过节,汤青都会把亲戚的小孩叫来,和姐妹俩一起吃饭,发个红包,“在心里,已把她们(姐妹花)当成了自己的娃娃”。
逢年过节,《重庆晨报》原总编辑张永才都会给姐妹花送上节日问候,并帮她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爱心人士将寿宴收到的钱捐给冯家,作为学费和生活补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汇成了一股暖流。
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