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环球网
【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9.9咖啡大战拖垮库迪熬伤瑞幸”微博话题,冲上了5月24日的微博热搜。
当日,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表示,公司做好了“全场9.9元促销”三年的准备。他表示,公司旨在通过对客户端和联营商的双向补贴,一方面,培育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让联营商有一个合理的回报。
不知不觉中,9.9的价格战打了一年。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战,实则牵涉到库迪咖啡与瑞幸咖啡两大品牌的激烈竞争,以及整个咖啡市场的格局变动。
成也低价,“败”也低价
瑞幸最初便是靠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让自己站稳了脚跟。2017年,瑞幸咖啡在创立之初,便将价格打到了20元以下,且搭载自营配送功能。品牌创立3个月后,其已累计完成300万份订单、500万杯咖啡;19个月后,其在纳斯达克高调上市。
依靠低价筑起的护城河看似有效,但门槛也很低。2023年2月,库迪咖啡宣布开启“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旗下70余款产品均9.9元起促销。同年4月,瑞幸宣布在库迪咖啡周边的瑞幸门店投放9.9元优惠券;6月,其将9.9元优惠券铺向全国。就连星巴克,也大量放出“满70元减15元”“55.9三杯”等优惠券。
低价的回旋镖,砸回了自己。价格战虽在短时间内冲高了瑞幸的销量和营收,但也蚕食着利润空间。毕竟,成本不会随咖啡售价降低而降低,甚至会因营销频密而上涨。自2023年二季度利润率达到巅峰的18.9%后,瑞幸的业绩便开始持续下跌,2023年第三,四季度的利润率分别为13.4%、3%,已在亏损临界点。
价格战还能打得动吗?
历经价格战一年之后,参与企业收益如何?
据极海数据监测显示,从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的90天内,库迪新开门店476家,关闭门店达800多家,几乎是新开店数的2倍。瑞幸咖啡虽然2023全年收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在2023年四季度,品牌自营门店的营业利润率为13.5%,而2022年同期为21.6%。同时,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增长也仅次于开店一次性支出增长,占总收入比例达5.6%,而2022年同期为4.7%。
值得注意的是,库迪此次发起的价格战,也不似过往汹涌。库迪方面强调,其已初步完成门店布局和规模提升,达到了成本拐点,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据悉,截至2024年2月全球门店数量达到7000家,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瑞幸和星巴克。
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似乎也有同样的想法。在2月23日举行的财报电话会上他表示,公司计划进一步增加在高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并通过合作伙伴模式加速向低线城市市场扩张。他还强调,到2024年,瑞幸门店数量将超过2万家。
咖啡价格战蔓延到奶茶?
事实上,不仅是头部企业,价格战的影响也逐渐传导至整体咖啡市场。民生证券公布的研报显示,在头部品牌“价格战”以及加速开店的环境下,很多中小品牌或独立咖啡店同时面临“杯量稀释”及“价格承压”的双重影响,行业的出清与淘汰也在持续进行。库迪咖啡全场9.9元促销的长期化,或将加速行业洗牌。
此外,咖啡价格战蔓延到奶茶。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咖啡“9.9元大战”的爆发,又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新茶饮赛道的第二次降价。
此前在消费者心中“高价高品质”代表之一的喜茶,也开启了低价引流策略。近期,喜茶推出买一送一限时活动,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用券后只要4元一杯。尽管只是限时福利,但这样的折扣力度,被网友调侃折后价格堪比蜜雪冰城。这并不是喜茶首次因低价受到关注。2022年年初,“喜茶告别30元”的话题登上热搜。此后,奈雪的茶、乐乐茶也不断下调价格。
不过,当前新茶饮的价格战不完全是受咖啡价格战影响。甜啦啦负责人向环球网记者介绍,新茶饮市场的增速放缓,促使品牌更加注重下沉市场的开拓。而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降低单品价格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价格越低越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奶茶品牌来说,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扩大市场份额,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消费者也期待着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饮品问世。
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咖啡市场尚属早期,要想达到成熟市场年人均300-400杯的销量,必须具备价格、便利性、产品力和品牌力这四个充分且必要条件。对于全民市场而言,价格无疑是影响长期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源:法治日报
● 卫生、市场监管等多个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减肥食品的监督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消费者要增强健康知识和法律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也不要一味追求减肥产品的功效,对于过分宣传减肥功效的产品,一定要慎重购买
□ 本报见习记者 孙天骄
□ 本报记者 陈 磊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对被告人郭美美等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依法进行公开宣判,最终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郭美美有期徒刑两年6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根据法院判决,被告人郭美美等在明知他人销售的减肥糖可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情况下,仍对外销售。
我国早在2010年就已经宣布国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含有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的减肥食品仍在一些渠道销售,同时还有很多打着减肥旗号的“三无”产品潜伏在社交平台中。购买和使用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没有减肥成功,等待她们的反而是一场人生灾难。
受访专家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减肥食品的监督查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电商平台要对入驻商家加强资质审核,加大日常管理和检查力度,不给不法商家留有任何违法获利的空间。
减肥食品暗含违禁成分
消费者身心健康皆受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孙芸永远不会忘记一款名叫“私人定制植物肽”的减肥药,因为这款减肥药几乎毁了她。
2019年,23岁的孙芸大学毕业时,有一副标准身材,身高1.63米、体重116斤,但她并不满意。“当时网上有各种身材挑战,马甲线、人鱼线、反手摸肚脐,让我觉得自己的身材属于‘微胖’,就想着快速瘦下来。”孙芸说。
有一天,孙芸偶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张写着“吃一片包瘦3至5斤”的减肥药宣传图片。这让孙芸心动并与该电商联系。对方回复称:“绝不反弹,不用运动,不伤害身体,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保证一定会变瘦。”
孙芸立刻下单,一盒30粒药丸,价格1280元。对方还推荐了瘦身霜、减肥酵素、减肥果冻等其他配套产品,美其名曰“搭配服用效果更佳”。经其推荐,孙芸又花300元购买了一盒减肥酵素。
收到货后,孙芸按照对方说的服用要求吃下一粒药丸。没过多久,她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头痛。“过一段时间,一会儿情绪高亢,一会儿又特别沮丧,还会莫名其妙地想哭,心慌气短、浑身发抖。第二天早上会吐,不停地反胃、恶心。”
孙芸找电商反映上述情况。对方回复称,这是正常现象,是脂肪在燃烧,身体在适应,过两天就好了,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可以一天吃半粒或者隔一天吃一粒。
将信将疑之下,孙芸按照隔一天吃一粒的方法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不但症状没减轻,身体反而越来越差。她整宿睡不着觉,心悸,甚至还出现刻板行为。“比如,我会坐在梳妆台前一遍又一遍梳头发,还会拿着手机漫无目的地上下滑动。这些行为根本不受控制,我父母看到之后都被吓到了。”
孙芸的姐姐孙清也吃了同样的减肥药。孙清当时身高1.70米,体重120斤,但她还是想借助药物快速瘦到100斤以下,于是选择了和孙芸同款的减肥药。
孙清顶着减肥药给身体带来的所有负面效果,连着吃了10天,暴瘦18斤。孙芸回忆,孙清虽然瘦了,但状态异常憔悴:“整个眼圈凹进去,黑眼圈特别重,面色蜡黄,一点血色都没有,看上去就像生了大病一样。”
姐妹俩以为自己心理出了问题,结伴去看心理医生。经一系列心理检测和咨询,心理医生告诉她们,她们的症状和心理疾病完全无关,很可能是因为吃了含有违禁成分的减肥药。于是,孙芸买来试纸检测,发现自己服用的减肥药中有西布曲明成分。
姐妹俩随即停止服用减肥药,但至今已经过去两年之久,减肥药带来的副作用并没有消失。孙清的体重一度增至160斤,至今仍时不时感到头疼和心悸;孙芸的体重也反弹了15斤,时不时偏头痛,经期不规律,还大量脱发。
孙芸曾拿出减肥药的包装盒仔细查看,竟然发现产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被打成了“生产日计”。“这绝对是‘三无产品’!我当时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孙芸说。
28岁的刘小婕来自湖北武汉,2015年大学毕业前找工作多次碰壁,她认为与自己160斤的体重有关,于是下定决心快速减肥。她经闺蜜推荐,入手了一款减肥胶囊,断断续续服用了半年左右。
“这段服用减肥食品的经历给我的身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伤肝又伤肾,我到现在都肾虚。服药以后,人明显变黄了,脚后跟出现干裂,到了冬天甚至会干裂出血,特别疼,几乎无法落地。月经也失调了,当年做体检时还查出甲状腺结节。其实我之前的体质很好,一点小毛病都没有,吃那个减肥胶囊把我的身体彻底毁了。”刘小婕说。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张君今年25岁,她在3年前通过电商购买了一款号称是泰国减肥糖的产品。服用后,起初疯狂想喝水、上厕所,后来就整天不想吃饭,也感觉不到饿,还伴有贫血的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只要低头再抬起来,都会觉得头晕眼花。”
后来,张君上网搜索了这款产品,发现其原料表里直接写明含有西布曲明。“当时年纪小,太傻了,竟然能被这种有非法添加成分的减肥食品骗了。”
违禁成分仍在暗线流通
合法成分不能保证无害
孙芸和张君提到的西布曲明,是较为常见的减肥药非法添加成分。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西布曲明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虽有一定减肥功效,但可能会有高血压、心率加快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致人死亡,我国早在2010年就已经宣布国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但目前仍有一些不良商家在减肥类食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购买西布曲明原料或含有西布曲明的成品药并非难事。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以“减肥”“西布”“瘦身”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均能在搜索结果中发现声称自己“有货源”“进口货”的信息。
一个名为“减肥药代理”的社交平台,拥有1.6万个关注、6.9万个帖子,首页多个帖子都称自己有靠谱货源。
一些用户昵称即有玄机,或取谐音或拼音首字母字样暗示有“西布曲明”,例如“xb印度进口”“西部小小B”等。部分卖家直接晒出白色面粉状物品照片或视频,称自己是“一手货源,欢迎代理商来谈”“懂的来”。
这些卖家非常谨慎。记者添加一个名为“AA一手厂家直销(瘦身)”卖家的网络账号,与其取得联系。
卖家通过记者的好友申请后,表示自己既有成品也有原料,发来大量药品图,称想做胶囊或爱心型药片都可以,还有糖果包装。在记者询问“是否是西布”后,卖家立刻警觉起来,改用语音回复:“打字不要提这个,你是不是不懂。”
该卖家甚至提出要核实记者作为买家的身份,查看记者的网络空间。没发现端倪后,卖家才建议:“看你不懂这行,不建议你直接买原料。你可以拿散装的先用着,联系客户,等客户多了稳定了,再找我拿原料自己加工。”
卖家表示,如果要带包装盒,25粒一盒卖98元,批发价另谈。“前期投资别嫌贵,我们卖给客户一般都是298元或368元一盒。”
除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等有害成分的减肥食品外,减肥食品市场上不乏含有合法添加剂的减肥冲剂、减肥酵素等食品。然而,添加成分合法,并不意味着食用后对人体无害。
朱毅告诉记者,市场上酵素等减肥食品火爆,但若想要达到宣称的效果,立竿见影瘦身,就可能添加了一些泻药,哪怕是合法添加的芦荟、决明子等,以及中药用到的大黄、番泻叶等,长期服用也很可能会导致结肠黑变病。
“这是一种非炎性病变,一些人没感觉,一些人会引发便秘、腹泻、腹痛、腹胀、肛门坠胀等不适。目前认为黑变肠黏膜的息肉和癌变几率可能增高。”朱毅说。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否含有非法添加成分,过于依赖减肥食品进行减肥,都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减肥食品宣传无孔不入
网络销售自有话术体系
尽管减肥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目前这类食品的宣传无处不在,如弹窗广告、社交平台推广、购物网站首页推送……
记者在浏览一些网络平台的热搜时发现,在相关热搜新闻之下,总有人在评论后悄然转向称自己服用了某减肥食品。
例如,在某起明星被警方通报的热点新闻之下,名为“请叫我妍粑粑”的网民留言称:“谢谢朝阳群众,贵圈真的太乱了。那时候还为参加他的粉丝见面会,每天喝瘦身饮,瘦得特别多,改变梨形身材……”随后,该网民自己回复该条评论称:“瘦身饮是我前段时间用哒,俺网络空间有发过!”
随后几天,记者又在不同的热搜新闻评论中,发现了“端书同学”“大大叔男”等多名账号用类似的表述,吸引人关注他们宣传的“瘦身饮”。
记者点开这些账号发现,所有账号首页的最新两条博文均一模一样,都发了3张完全一样的健身房对镜自拍照,并配文称:“最近又瘦了好多,同学聚会又被夸了,开心。”这些账号推荐的网络账户都是同一人——名为“嬛嬛小公举8”的电商。
“嬛嬛小公举8”的网络空间里充斥着各种减肥文字,同时配有各种产品零售的转账和收款截图。她主推的减肥产品,分为598元的普通套餐、1100元的特效套餐和1700元的加强版套餐。
这名电商推荐产品自有一套话术体系。
在记者向其询问减肥套餐如何购买之后,她发来一个问题列表,说要“根据具体情况看看宝贝适合哪款产品”,问题列表里的问题包括:身高、年龄、体重、是否用过产品、用过几种产品等。当记者以不同账号加其好友、填写截然不同的信息之后,她推荐的都是同一款产品。
记者询问“这个对身体会不会有副作用”时,其回复称:“我们的产品是国家QS认证食品级的,百分百没副作用。”
随后,记者以该套盒上印有的商标名“卡芙轻”在中国商标网上检索后发现,申请人为浙江伊梵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然而,无论是“卡芙轻”还是“浙江伊梵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搜索结果均为“无”。
减肥食品电商的套路还体现在买前买后的“变脸”。买时一口一个“姐妹”“亲亲”,转钱后立刻变陌生人。孙芸对此深有体会,她看完心理医生并用试纸检测出违法添加成分之后再联系电商,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删除好友。
孙芸让自己的闺蜜再次添加该电商为好友,发现其已经改卖减肥奶茶,但是网络空间的文案和配图,还是原来的风格。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增强监管加大惩处力度
对于减肥食品市场乱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说,从消费者投诉来看,减肥食品市场主要存在虚假宣传、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等问题。
在他看来,为了谋取更多经济利益,有的商家不惜通过夸大减肥食品功效等手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的商家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甚至在减肥产品中添加违禁成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扰乱减肥食品市场秩序,影响行业的商业信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陈音江说。
为什么这种乱象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其根源在于消费者需求迫切、违法成本低、维权难度高。“售卖者被发现之后,通常面临的是罚款和较轻的刑事责任,与售卖产品的暴利相比惩罚力度不足。相比之下,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举证是个大难题。”
“相关商家要求消费者拿出检验报告以证明产品含有非法添加成分,但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非易事。”任超介绍,更重要的是,减肥食品网络销售存在监管盲区,造成网络食品经营门槛偏低,相关信息审核并不严格。
任超还提到,为了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商家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企业”甚至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专项研究添加物;有的在药店柜台上摆放的产品通常是合格品,但实际卖给消费者的却是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这都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陈音江同样发现,目前减肥食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隐蔽。“以前主要是线下销售,无论是虚假宣传还是产品质量问题,相对来说更容易监管。现在多是在网上销售,有的甚至是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交易,无论是平台还是监管部门,很难将其纳入日常监管。”
对于减肥食品的监管问题,任超建议,卫生、市场监管等多个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减肥食品的监督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减肥广告夸大、虚假等问题也应从严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经营者停止发布广告并处以相应罚款。
陈音江则称,电商平台要对入驻商家加强资质审核,加大日常管理和检查力度,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研判分析,一旦发现平台内商家虚假宣传或消费者投诉,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与市场监管部门保持数据共享,不给不法商家留有任何违法获利空间。
“消费者要增强健康知识和法律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也不要一味追求减肥产品的功效。对于过分宣传减肥功效的产品,一定要慎重购买。如果权益受到损害,要及时收集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陈音江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孙芸、孙清、刘小婕、张君为化名)
经记者:温梦华 王紫薇 每经编辑:文多
养生茶饮店中,“桃花水”和“熬夜水”的相关中药材展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温梦华 摄
8月13日,临近下班时间,北京某写字楼下的一家“养生茶饮”店内,小鱼(化名)趁着间隙,赶来买了两杯人参水、两杯青汁,花费100多元,并笑称:“给加班的朋友续命用的。”
这个夏天,养生刮起的风正席卷奶茶圈。一边拼命一边大手笔续命的“脆皮”打工人,悄然撑起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中药茶、养生水、草本咖啡等一跃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各大中药巨头、茶饮品牌争相入局下一个“掘金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以中药、养生为标签的茶饮品牌,其中既有中药老字号“跨界”,又有新玩家迅速扩张,他们或一口气开出超百家门店,或已获得多轮投资。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为411.6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千亿元。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北京、成都的多家“养生茶饮”品牌店后发现,以“养生”为卖点的“网红水”,售价普遍高于普通奶茶,比如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品牌推出的“燕窝轻饮”达108元一杯。
在“椿风·养生茶”(该品牌以下简称椿风)茶饮门店,店员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周一至周四平均销量200~300杯;周五到周日三天平均最多可达400~500杯。”如果按这样的数量,乘以17.42元的人均消费额,该店一周的销售额至少可超过3万元。
偏高的价格背后,究竟是真养生还是“噱头茶”?养生赛道究竟值不值得资本“狂飙”?“中药+”热潮下,白术、半夏、黄芩等药材不断上涨,养生风是否也掀起了新一轮中药材涨价潮?
“熬夜水”单店半年或卖出22万元 养生茶饮成新“流量密码”
“我们这家店是做写字楼(内人群)生意的,平时每天的流水在6000~7000元。”8月14日时,北京一家“荷田水铺”养生茶饮店的店员这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荷田水铺”茶饮门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紫薇 摄
这家主打国风、养生的茶饮店,有着新中式的门头、竹椅和四方小桌,桌上还摆着佛手柑增香。店内不仅有传统文化体验区,还展示着薏米、荷叶、人参等中药材。店员热情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店内的饮品就是用这些材料制成的。”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走访中,国风装饰、中药材展示、中医调配配方等,成为大多数“养生茶饮”线下店的标配。
同日,记者走进成都春熙路旁的“同仁堂知嘛健康咖啡&养生BAR”成都旗舰店(以下简称知嘛健康)。在该店茶饮吧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该店推出了草本咖啡、草本茶以及最新的秋季养生饮品。其中,饮品单上将熬夜水、桃花水、晚安水和早安水称为“打卡必点”,这四款的价格在38~42元。一旁的展示柜中,每款不同“网红水”旁都摆放着制作时需要用到的具体药材。
知嘛健康的店员表示:“每款饮料中使用的中药材料都有详细标注,你可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过敏原或忌口的东西。”随后他向记者介绍,最近天气热,每天销量大概在五六十杯,卖得比较好的是上述四款“网红水”,每天熬制数量有限的酸梅汤也常常售罄。
知嘛健康推出的酸梅汤,10元/瓶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温梦华 摄
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上,越来越多追求“懒系养生”的年轻人分享着“养生茶饮”。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有的消费者是抱着好奇心尝鲜打卡,有的则认为这些茶饮不甜也不难喝,只是“应对加班‘续命’用”。
大众点评显示,近30天有116人打卡成都的“陆藜·开了个方子(高升桥店)”,该店13.9元的“熬夜水”,半年售出超1.6万杯,按此计算,半年销售额高达22万元。
今年夏天,从上海来的“椿风·养生茶饮”(以下简称椿风),刚在北京某商场新开了一家店。虽然这家门店面积不大,但已经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情况。该店店员告诉记者,门店的销售情况与节假日有很大关系。“周五到周日3天每天可卖400~500杯,比如上周末是‘七夕’,三名店员一直‘出货’,基本没有停下来休息。”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高单价、客群广 中医药巨头“卷”茶饮,押宝养生溢价
千亿市场之下,资本也纷纷抢跑,中药巨头、茶饮品牌争相入局,试图抓住下一个爆款。
在成都的知嘛健康,大楼外同时挂着“北京同仁堂”和“知嘛健康”的牌子,一楼售卖面包、茶饮、咖啡、鸡尾酒以及一些健康产品;二楼则出售健康膳食;三楼大部分区域是传统中医馆。“我们楼下和楼上是分开的,有点类似于同一个公司两个不同的部门。”店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个以中药、养生为标签的茶饮品牌。其中,在2020年后入局的养生茶饮品牌占七成以上,尚处品牌发展前期。
目前,在原材料上具有优势的中医药巨头,不少已入局“养生茶饮”:北京的同仁堂(对应知嘛健康)、长春堂(旗下有“顺时而饮”品牌);位于河南的张仲景大药房(旗下有“仲景生活”门店);上海的童涵春堂(推出“二十四节气茶”);广东一方制药(旗下有“一方四季本草轻养茶”品牌);江苏百黎堂(对应“陆藜·开了个方子”品牌);华北制药(推出“甄饮子”品牌)。
在资本市场上,相比新茶饮领域近期的融资事件寥寥,养生茶市场则展现出不同的光景。据天眼查,椿风品牌的运营公司于2018年成立,在2021年获得数千万元融资;荷田水铺的运营公司在2020年成立,于2021年—2023年分别获得3轮融资,在2023年完成Pre-A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6.6亿元。
荷田水铺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天眼查截图
新玩家和资本押宝的背后,是“养生茶饮”的功能溢价有望为茶饮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以来,连锁新茶饮品牌的价格“巷战”日趋激烈。古茗的柠檬水从10元降到4元;喜茶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券后价仅需4元。而且,CCFA联手美团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新茶饮的市场规模增速或下降至19.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目前市面上超10个主打现制养生茶饮的品牌。数据显示,它们门店的人均消费在12.6元~31.73元。如果产品含有名贵药材,价格也将“水涨船高”,比如人参水单杯价格可达38元,比新茶饮单品价格巅峰期的现制鲜果茶还要高。而就背靠知名老字号的新茶饮品牌来说,其门店人均消费额更是大多超过25元。目前,在已有数据中,知嘛健康的人均消费额最高,超过了31元。
据iMedia Research的《2024年中国养生茶饮行业现状研究及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养生茶报告》),超九成消费者每月在养生茶饮上的消费支出超过了50元。对于价格,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卷低价反而无法切中用户心理,因为用户认为养生的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
高客单价带来的不仅仅是想象空间,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养生茶饮也拓宽了茶饮的消费人群。“新茶饮消费群体主要为Z世代,但在养生茶饮品牌店,你会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下午茶消费群体。老、中、青(消费者)都有。有时这个品类,男性消费者甚至比女性消费者购买更高频。”
是否会造成新一轮中药材涨价?
近几年,大健康产业站上风口。据艾媒咨询数据,在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的中国医疗保健类投资项目中,健康管理与养生保健投资热度分列第一名、第二名,中医排至第四位。
就连中药材的价格也在近年水涨船高。
开中医馆的张先生(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2022年开始,中药材价格就不断上涨,今年更是涨得厉害,不少中药材价格直接翻倍。“白术2023年9月进价90元/公斤,现在180元/公斤;柴胡之前90元/公斤,现在160元/公斤。”张先生介绍。
“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复杂,市场需求只是一方面。”采访中,一位中医药行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但随着“吃什么补什么”、药食同源理念的深入人心,养生需求旺盛自然就带来了“中药材+”消费的走俏,而养生茶饮便是受益者。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温梦华 摄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养生茶饮其实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都比较火爆,也是因为抓准了这个国人对大健康的迫切需求。随着年轻一代进入市场,以及健康饮食观念增强,中式滋补行业呈现全面复兴的趋势。
但养生茶饮真的能养生吗?一位资深中医向记者坦言:“偏性为药,中正平和为食。”至少他不认为含有中药材的茶饮有“药效”。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消费者购买中药茶饮的关注因素”调研中,居于前三的分别为原料品质(53.93%)、保健功效(51.87%)、味道(44.76%),虽然中药茶饮以保健功效和健康安全为主打,但好的口感仍然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
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则认为,目前市面上的“中药+”更多偏概念营销。“(养生茶饮)毕竟是饮料,其功能效果有限。”他说道。
无论功能如何,对于当下竞争激烈的新茶饮行业,“中药+”还是条不够“卷”、竞争不够激烈的路。庄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部分养生茶饮第一目标客群仍是新消费群体,但随着国风茶饮的发展,强调食材的真养生品牌也会出现。
“目前行业里,无糖茶卖得好,不少品牌标出每一杯茶的卡路里、咖啡因含量高低,无非是方便消费者做健康管理。中药材现煮饮品,本身就契合了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一位身处新茶饮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
养生茶饮无疑给新茶饮赛道带来新想象。但正如朱丹蓬所言:“国内养生茶饮目前还处于无序发展的1.0阶段。”未来,“大健康风”能助力养生茶饮走多远,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