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叫春的城市”,这一雷人的叫法,起源于几年前江西宜春推广旅游的宣传语。当年,江西宜春市旅游局找到国内一些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想出这么个有点低俗的嚎头。
要说“一座叫春的城市”,不用去想,也不用去推,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云南昆明。
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
昆明,一直以来就享“春城”之美誉,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三面环山,周边又有滇池。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同时,也使昆明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梁王山、乌蒙山等又能阻挡着 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一年四季月平均气温控制在20℃以下。
不过,这几年,昆明夏天气候随之大环境的影响,气温略比以前要高许多;有些人开始安装空调了,这在之前根本不需要的,如今 “昆明人不用空调”的论断已被打破。只是一些老楼盘由于在设计上没有预留空调安装位置,现在要装空调还不好装了。
昆明,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
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风景名胜。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袁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消寒图,也称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文人根据“数九”记日的方法绘制的游戏图案。虽然消寒图的样式众多,但游戏的规则基本一致:以冬至为起点,每日在图上涂画一笔,或再简单记录当日的天气或心情,以此计算冬季寒冷的时日,直至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屋内画纸涂满,屋外寒意消散。它是一个充满着传统诗意生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的游戏。
民俗学专家袁瑾所编著的《消寒图:珍重待春风》是国内首部全面讲解古代消寒图及其历史文化知识,并为描画消寒图提供指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今日是“五九”第一天,本报特选部分文图,让晚报读者重温传统习俗的乐趣。
徐世昌《九九消寒图》 私人藏
梅花型消寒图
梅花型消寒图被称为“雅图”。图上先画素梅一枝,梅花或正或侧,或盛开,或尚为花苞,共八十一瓣。每天染红一瓣,到第九九八十一天时,花瓣全被涂染成了红色,就是一枝红梅迎春风。古代闺阁中的女子早起化妆时便用胭脂晕染一瓣,别有趣味。
梅花型消寒图的样式至少在元代时就已出现。元代诗人杨允孚的《滦京杂咏》其六十九:“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诗里写的便是染梅消寒,九尽春深,屋内的红梅图与窗外盛开的杏花两相映照的场景。
现存较早的梅花九九消寒图是明代弘治年间刻板拓本,高88厘米,宽39.5厘米。图中央画胆瓶内插素梅一枝,若是细细数一数梅花枝干的花瓣,正好九组,每组九瓣,正合九九之意。胆瓶周围有十格,从左下一格起,画着从“一九”至“九九”的不同气候景物,每景配诗一首。全图下方题跋记有“大明弘治纪元岁次戊申秋七月”字样。
圆圈型消寒图
圆圈型消寒图是消寒图中最简单、最普遍的样式。根据画法与圆圈形状不同,可以分成点九图、涂圈图和铜钱图。
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边上写一首“九九歌”。每个格子中间用圆筒形笔套蘸墨画上三排圆圈,每排三个,三排九个,九个大方格正好九九八十一个圆圈。从冬至开始,根据每天天气情况在圆圈不同位置上“点九”。“点九”的口诀为:“上点晴、下点阴、左风、右雨、雪中心。”
除了传统的黑色,也可以涂彩色。不过彩色也不能随便涂,有个记录画法的顺口溜唱道:“晴天红,阴天蓝,刮风黄沙起,下雨长绿叶,一片大雪中间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幅溥仪所绘的《消寒益气歌》图,其绘制方法也与之类似,只是比一般的圆圈型消寒图更复杂一些,它的每个圈中可以填多种符号,以表示当天复杂的天气状况。
清代河北武强年画《九九消寒图》
铜钱型消寒图
圆圈型消寒图除了简单的圆圈以外,还有用圆形方孔铜钱式样来填涂的。
铜钱型消寒图的涂抹位置与圆圈型的一样。人们把涂抹的规则编成了一首民谣,歌词为:“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铜钱型消寒图流传在民间,式样也变得更加多样,人们往往会在一连串铜钱边上添上一些图画,写上几句风趣之语,让隆冬的生活变得“有说有笑”。比如河北武强年画《九九消寒图》,画面右侧是八十一个铜钱图样,中部画着一个“老虎拉碾子”的形象,还有一句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右上侧则写有唐代杜甫的诗歌《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道光皇帝绘制的《九九消寒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字型消寒图
清代的时候,消寒图的流行样式不断发生变化,皇宫里盛行“写九”的习俗。就是写九个双勾空心的汉字,每个汉字九画,象征九九八十一之数,供游戏者在八十一天内描红。
清代学者吴振棫在其史料笔记《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了清朝道光皇帝御制消寒图的趣闻。当时,道光皇帝亲手绘制了一幅《九九消寒图》,图的最上面写着“管城春满”四个字,下边御笔题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笔,共八十一笔,正合了九九归一、寒尽春来的寓意。道光皇帝御笔手书之后便把此图交给了在懋勤殿(皇帝书斋)中当差的侍从,让他们用双勾正楷字勾好,并装裱悬挂,题名为“管城春满”。后来皇帝又命令翰林院的学士们每日描一笔,并在图画空白处细细记录每一个“九”的起始和结束日期。
“管城春满”的题名也颇有寓意。“管城”指代毛笔。消寒图上“管城春满”的意思就是笔下春色渐满人间的意思,也符合“写九”以生春意的意蕴。
游戏者每日用红色或彩色笔描填一笔,九个字填满正是冬尽春来之时。最流行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此外还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故城秋荒屏栏秋枯荣”“雁南飞柳芽香便是春”“待柬春风重染郊亭柳”“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等,以上每句的九个字的繁体都合九之数,现代人也创作了简体笔画合乎九的句子,如“幽柏姿美浓荫待春荣”。各句文字虽然不同,表达的都是盼春、迎春之意。
每天简单描画一笔,进行描填游戏的人大概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在描完一笔后,用其他颜色,在笔画内写上一些文字以记录当天的冷暖阴晴。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另一幅道光皇帝手书的《九九消寒图》便是如此。“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双勾空白部分都已经被填满,又用白色的细笔在每一笔画上写出这一天的天气状况。比如第一个“春”字,第一笔(第一天)一横上书写“晴冷日”;第二笔(第二天)上书写“云开见日”;第三笔(第三天)上书写“飒飒寒风一日”……随着笔画长短变化,对天气的描述也或简或繁。能够将这些记录文字妥帖地安置在笔画中,也足见游戏者的用心。
还有一种更加雅致的消寒图——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被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原标题:冬日雅事消寒图)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0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在黄山诸多景点中,以皮篷景区最为秀美,这里群峰环列,峦锷峻秀,云海翻天,松竹蓊翳,飞瀑流泉,人间奇境无逾于此。而“皮篷”的出名,与清初一位淮安籍的僧人在此隐居有关,这位僧人就是雪庄大师。
雪庄:《黄山云舫图》
一
雪庄(约1646—1719年)俗姓无考,法名传悟,字惺堂,号通源,别号黄山野人,祖籍楚州河北里,《淮安府志》、《重修山阳县志》以及《续篡淮关统志》均有传。雪庄的师傅南庵老人,即禅宗第七十一世高僧大依禅师,福建莆田人,俗姓吴,字南庵,晚号睡翁。早年曾问阳明之学,国难后出家,嗣法曹洞宗,曾担任过金陵摄山寺、楚州湖心寺、淮阴观音院主持。圆寂后归葬江浦西华之麓。摄山寺楚云禅师为作挽偈,以“苍松翠柏西华路,一塔江天对孝陵”句表其心志,盖大依所作《钟山》诗中有“江水几年沉铁索,孝陵千里拜淄衣”句矣,可见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遗民僧人。据钱汇《南庵依禅师传》载:“师性醇谨,对人无多语,喜诲弟子以节义。每称述古忠臣孝子,及法门纯厚高尚,亹亹不倦。”传悟自幼随南安老人参禅拜佛,必然要受到影响。他出师后沿长江云游,康熙二十三年,卓锡安徽采石矶翠螺峰,构“松巢”为禅居之所,趺坐五年,至二十八年九月来到歙西潜口,与当地名士汪士鋐相见,旋入黄山。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昔栖采石嫌山小,山深不被世情扰,因住黄海山最深,千峰万峰削云表”。他隐居黄山的目的是为了避世,尽管其时康熙皇帝自听政以后,除鰲拜、平三藩、统一台湾、实行满汉融合,政局趋于稳定。可是他对当政者还是存有一定的戒备之心。到了黄山之后,他选择了后海仙僧洞居住了下来。仙僧洞即兜率庵,系前朝僧人为方便游客憩息所构之草庵,因屋顶覆有杉皮,故称“皮篷”。传悟初来时,此庵已破败不堪,因无处藏身,只好在室外趺坐,虽风栖露宿,却怡然自得。值隆冬季节,传悟仍坐卧雪中,以致一夜间积雪盈顶,翌日雪住,有山僧扫雪,见庵前一雪桩,出之乃传悟,异其为冰雪窖中人,“雪庄”之名则由此而远播。后在山僧、士绅和山民的帮助下,雪庄于“皮篷”旧址上葺成新居,屋顶仍用树皮覆之。因新居坐迎远壑,其中三面皆峰环绕,独虚东南一面,云雾汇聚于此而不易散,“皮蓬”置于弥漫的云雾中望若一叶扁舟在云海中荡漾,故雪庄禅师又名其所居为“云舫”。他在此一居就是三十年,直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示寂。其间,雅爱佛学的康熙皇帝因闻雪庄之名,特诏新安太守丁廷楗三次入黄山,请其出山进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雪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秋至都门,见了康熙皇帝即奏请还山,未允则整日嗜睡,不与人交一言。康熙皇帝见他去心已决,也就不再勉强。第二年(1694)秋天,雪庄仍以“一瓢一笠还云舫”。他在柬谢友人汪松峰的诗里说:“野人爱穷谷,一瓢皈嶙峋。真心等木石,枯坐无东春。起立头触书,经行云满身。自分岩畔老,永作轩皇民。”轩皇是汉民族祖先,此句已显示出雪庄坚请还山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不屈于满人统治的民族气节。
雪庄《夏山消暑图》
二
雪庄是一位诗画僧,他以黄山为创作素材,绘黄山,吟黄山,图写黄山能得其质,诗咏黄山能传其神。雪庄的师傅南庵老人就是一位能“触景能诗,托风旨于音响之外”,并“以雕绘为能事”的诗画僧,他师兄弟柴村也是“诗类其师,尤善画,笔意苍润,得元四家意。”雪庄于诗画学有渊源,深悉吟诗绘画之理趣。他初入黄山时,适逢雨季,“大雨淋头几曾歇”,但他却能以画家独有审美视角鉴赏雨季黄山特有的魅力:“衣裳翠湿不知冷,白云一望空漫漫。石笋云中忽有无,米家树法真模糊。”他在恶劣的气候中,看到的竟是宋代画家米元章、米元晖笔下《烟雨图》中的绘画技法。何况黄山的景色在一年四季中,阴晴雨雪里有无穷的变幻。他踏遍黄山的峰峦涧壑,以移步换形的视角领略黄山的真面,寻找出它的绝妙奇景。他观察入微,体悟入神,凡峦锷、林木、泉壑、云烟皆先具于心中,而后放情挥洒,形诸笔端。他绘有百十幅《黄山图》,其中有四十三幅被汪士鈜收进了《黄山志续集》,成为历史上最早的黄山导游图。这四十三幅图名为:阮溪去黄山图、容成台图、浮丘溪十里梅花图、白龙潭与祥符寺图、隔岸望汤池图、慈光寺图、迎送松图,卧龙松图,文殊院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鳌鱼洞与一线天图、天海图、炼丹峰图、西海之左数峰图、西海之右数峰图、五供峰图、天柱峰与平天矼图、散花坞图、青龙岭望始信峰图,狮子林与扰龙松图、海门图、石笋峰图、芙蓉岭与松谷庵图、翠微寺图、九龙峰与圣泉峰图、九龙飞瀑图、掷钵峰图、云谷寺图、圣僧洞图、招隐洞图、仙掌峰与天都峰图、探珠峰图、指路峰图、老子峰与箬岭图、云舫全图皮篷旧址图,云舫之左数峰图、文笔峰、光明顶,比秀峰图、云舫之右数峰图,云舫面数峰图,云门峰图等。在作画的技法上,雪庄运用焦墨枯笔勾勒,准确地塑造其形象特徵,用笔颖脱,刚柔并举,著墨精微,以清淡渲染的色调取高古简洁之气,不但表现了黄山原始静穆之伟岸,又展现了黄山的鬼斧神工。雪庄以实地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心师造化,性情与山水为一,笔墨与天工俱化,以卓著的成绩赢得后人赞誉,成为中国文人画黄山画派的开创者之一。
雪庄《寒江归渔图》
三
雪庄栖身黄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饥尝野菜、山果,渴饮山泉、冰雪。为了采摘野生植物,他踏遍幽崖邃壑。其间,他发现未知名的珍稀花卉,随即含丹吮粉,描摹成图,并予以命名,其所作《山花图》约有百二十种。有游客或山民赠其粮食、衣物,雪庄就将这些绘图作为酬谢回赠给他们。诗人吴崧见雪庄绘的奇葩异菂婀娜多姿,色彩斑斓,芬芳怡人,就有心收集到三十五种,编成《卉笺》一书,刊刻流传于世。这三十五种花名为:金镂梅、拈蜡、旌节花、璎珞花、海罽花、春桂、蕡桃、山樱、夏蓝、紫石、蕊珠花、木莲、杜鹃花、玉铃花、四照花、覆杯花、查葡花、石蓝、仙都花、茉香花、琐琐花、山钗花、香蘐、绛颖花、傲云花,蜡瓣花、美人菊、醉春花、鹅群花、紫铎花、海琼花、叠雪花、囊环草、紫霞杯、宝纲花。时任江宁巡抚的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在苏州沧浪亭休憩时看到了《卉笺》,十分喜爱,即题了二十五首五言绝句,题作《黄海山花图咏》,收在宋氏《绵津山人诗集》中,后来又收录到他的诗文总集《西坡类稿》中。《卉笺》堪为黄山第一部植物志,其中一些命名和描述相当准确和科学。现代商务印书馆出版《植物学大辞典》曾引用《笺卉》的不少描述。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在生前曾收藏过雪庄的《山花图册》,他认为“这部艺术杰作,不但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而且对研究黄山地区的野生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还撰写了《黄山画派对旅游和植物学研究的贡献》详细说明该问题。
雪庄《黄山峰峦图》
四
雪庄写的诗可以分为纪游、题画、和交游三类,这三类诗都以记载、描绘和推介黄山景致为主。但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于景色里表现出深邃而微妙的禅意。他的思想感情融化在黄山山水草木之中,触目皆是菩提。皮篷周围的小三十六峰原先有许多景点没有命名。雪庄居此,或白日推窗,卧游领趣;或斜晖策杖,登眺孤吟。他以峰石多似人物鸟兽,肖形命名,或以形似,或以神似。并题诗绘图,成《云舫杂景诗》二十首。命名又以佛教人物为多,如“看松罗汉”、“面壁和尚”、“空生宴坐”、“慈云大士”、“月明和尚”、“伽蓝帝君”、“听泉僧”、“石僧指路”、“罗汉薰塔”等,到处都是佛性的显身,所以,他的题诗也洋溢着禅意和禅趣。如题《慈云大士》:“现身长救苦,能以耳根闻。天上及天下,谁不仰慈云”。拟指云舫主峰之右石屏上多古松翠柏、杂树野花,春季秋仲,屏如集锦,借薄雾轻烟,若慈云大士现身。其上顶华冠,垂缨珞,具慈愍性,披发俯视。又如题《听泉僧》:“老僧披水田,呼他总不应。真性触泉声,日坐松荫听”。拟指云舫当面一小峰顶上,望去有一石如披袈裟的僧人,露顶侧耳,似听远树泉声。这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因为雪庄经常在夜间听泉,他曾经对友人说:“春夜拥衾卧,空外如闻丝竹梵呗诸音,中杂铙角觱篥声尤轰烈,始悟春冰初判分泻诸罅中,此磕彼撞,激而成音。则轻重疾除均若有节之者,转听转幻。质明,审所为铙角觱篥诸吹,则石缝冰裂如巨筒水罐其中,弥虚而声弥壮云”。他还写过一首七言古诗《雪夜听泉歌》:“人夸黄海峰峦奇,更有水声人不知。怪石古松形已定,水声变幻神魂迷。冻云欲雪春冬夜,竟能万状生惊疑。侧耳披衾趺坐起,恍闻天乐声渐迩。君不见,伯牙学琴方子春,独得移琴海岛里。须臾鹤巢声杂陈,一十五国乡语真。老少乡语难悉数,哭者笑者携儿女。听久凄凉心转悲,琴瑟箫管笙簧聚。远峰梵呗百千僧。海螺鱼磬铙钹捶钟鼓,近壑宛有炼师浮丘翁,偃月炉中捉龙虎。又似仙客容成子,相逢黄帝谈悬圃。石崖下听读书声,定有高隐来高吟。又似肩舆车马过桥嫌路狹,人夫拥挤相喧争。随后又听乡邨山县赛社会,铜锣无数大小参差呜。”他从泉声中听到了释、道、儒三界,以及市衢、乡邨等各种音响,实际上他是以听泉来潜心修行,体悟佛性的神奇。雪庄还喜欢在松风明月中抚琴,但是在黄山很少能看到明月,主要因为海拔高,云雾和阴雨天较多,偶尔遇到晴天月出,雪庄喜不自胜。他在一首《久阴忽晴小占》中写道:“忽夜千峰霁,当空一镜悬。道人诗兴动,不肯坐枯禅。”后两句不是说他因月出而放弃了坐禅,而是以寄诗于明月的更为生动的形式来进入禅境,彻悟禅意。如他在《和吴子云逸原韵》中所称:“逍遥物外忘机处,彻夜松根月下禅。”而不是一味的在室内面壁枯坐。雪庄爱月,即爱其空明澄洁,以示佛性的心地空明,月出遍照色界九天,他能不为之诗兴勃发,喜形于色?此外,他还在诗中以描绘峰峦奇特来表现禅境的妙趣天成,以渲染云雾飘渺来揭示佛性的超脱尘寰,以刻画苍松呈迎送姿态送来喻指佛法度人证世。雪庄写的诗虽然多用白描,但写得自然真切,活泼洒脱、率意天真,禅趣盎然。
雪庄《黄山雪景图》
五
雪庄不但是黄山的探幽者和描摹者,而且是自然环境的营造者。最有说服力的是在康熙十八年成书(1679)《黄山志定本》中还不见有“皮篷”、“云舫”的介绍,而在康熙三十年(1691)成书《黄山志续集》的中才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皮蓬”和“云舫”的诗文。可见正是雪庄于康熙二十八年入山隐居后才开发了这里的景区,使它名闻遐迩。雪庄在这里除了构房建屋,还莳花种树。雪庄生平最爱冷处偏佳的梅花,但皮篷附近原无生长。自他入居云舫后,就自己种植梅花。他还借助为当地士绅、山民和游客题诗作画的机会,募请栽种,好事者自然积极响应。他们在云谷寺至皮篷约十里的山路旁,每隔五步栽一株,共栽植了近千株梅花,号称十里梅花坪。每到瑞雪纷飞,梅花怒放的季节,这里就成了“十里香径”。雪庄又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他热爱黄山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他有一首《修树》诗:“元镇树瘦直,咸熙树古怪。修就各天然,道人收入画”,我们可以想象,雪庄为那些千奇百怪的黄山松除去枯枝病干,整治其型,不仅有利于其生长,他确实又是在为黄山描摹天然图画。黄山有两只乌鸦,精灵可爱,每当有游客进山,先为之鸣,继为之导,人们称之为神鸦。这两只鸦经常飞到皮篷去觅食,雪庄见状,就为之留食。他还写了一首《双乌》诗:“雨雪深山谁最亲,双乌索食往来频,野人每饭留乌食,听见乌来如故人”。雪庄如此亲近鸟类,鸟类也经常亲近雪庄。有一次,游客汪念耕来皮篷拜访雪庄,刚入座,忽见有山鸟入室飞鸣数匝,然后栖息在雪庄大师的衣袖上,徘徊省顾,久而后去。汪念耕不禁感慨,赋诗一绝:“生公善说法,顽石亦知音。老僧久忘机,山鸟自相亲。”
赖少其《访雪庄故居图》
雪庄披发幽栖黄山,与花木为侣,与鸟兽为邻,与白云为友,与灵石为伴,在参禅修行中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雪庄示寂后,瘗葬于皮篷西南方的炼丹台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道行深厚的老人,称所瘗之塔为雪公塔,今仍可以寻到其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