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万物皆可入中药”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等兴起,受年轻人喜爱,销售火爆。号称添加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较高,如 38 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 元一个的中药面包,远超同品类商品。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称,中医有“药食同源”说法,如今年轻人多亚健康,中医养生有优势。但中药餐饮噱头大于实际功效。业内人士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天的热点新闻你都知道了吗?
社会类
1.全面投行业务自律监管平台拟上线
记者8月12日从业内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拟上线投行业务自律监管平台,并于近日就《投行业务自律监管平台常规数据报送接口(征求意见稿)》征求行业意见。据悉,中证协在底稿监管系统和质量评价系统基础之上,整合形成投行业务自律监管平台,该平台系统巧妙地融合了五大核心功能,包括中证协投行业务电子底稿目录管理、投行业务电子底稿抽查、投行业务开展情况管理、保荐代表人执业行为信息管理和投行类质量评价,形成了一站式的综合管理体系。这一集成化设计确保了对投行业务全方位、高效率的监管与支持。(中国证券报)
2.医生称中药餐饮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最近,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消费者反映,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往往较高。在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但对于中药餐饮,任芳表示:“噱头大于实际功效。”任芳认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工人日报)
3.江苏东海连夜开展报废汽车黑生意调查
8月11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江苏东海县桃林镇部分商户违规处置报废车相关问题后,记者获悉,东海县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连夜开展现场调查处置。目前,已对涉案人员和商户立案调查,对涉案物资进行封存。下一步,东海县将对报废车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切实加强和规范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央视财经)
4.基金代销渠道购买费率低至1折
基金降费热潮仍在不断扩散。近期,整体费率不高的稳健型基金陆陆续续加入降费行列,不少基金产品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直接打5折,代销渠道购买费率甚至打1折。存款利率吸引力大幅下降之后,债券型基金等稳健型资产作为替代性产品,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与此同时,“万基时代”,如何让持有人从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挑选出值得信赖的产品?不少公募机构通过降低费率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吸引客户。此外,基金代销渠道也在调降买入费率,帮助投资者降低购基成本。(证券时报)
5.演唱会门票“秒售罄”越来越少见
上周末,张杰、Twins分别在鸟巢和华熙LIVE·五棵松开唱,陪伴歌迷过七夕。整个暑期,刘德华、张学友、五月天等华语乐坛各路唱将为粉丝们带来了许多场视听盛宴。然而,门票“秒售罄”的情况却越来越少见,即便是当红歌手的演唱会,也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售罄。演唱会市场热度正在回落,歌迷的消费正日趋理性。“市场是否还需要如此多的演唱会”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乐评人小飞说,以五月天为例,2023年曾举办77场演唱会,2024年在北京鸟巢等地多天连唱,截至7月底已举办35场演唱会。为避免饱和带来资源浪费和审美疲劳,越来越多的主办方未来会谨慎规划演唱会数量和规模。(北京青年报)
企业类
1.萝卜快跑未开展任何招商加盟业务
8月12日,针对近期以“萝卜快跑”名义开发虚假网站及App,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聊天软件等)散布虚假招商加盟、租赁信息等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萝卜快跑发表声明并称已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向各社交媒体平台累计发出800余次举报,截至目前已下架736条谣言内容。萝卜快跑还表示,从未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开展“招商加盟”“租赁”“资金募集”等相关业务。对于任何未经授权、假借“萝卜快跑”名义从事侵权、诈骗及其他可能侵害公众利益的非法行为,萝卜快跑称将坚决予以打击,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公司及相关网民的合法权益。(第一财经)
2.瑞幸因打错代言人名字道歉
8月11日晚间,瑞幸咖啡发布致歉信称:“近日,由于在线客服就瑞幸咖啡全球品牌代言人易烊千玺的提问中,自动回复出现错别字,在此诚恳向易烊千玺道歉,向大家道歉。”瑞幸咖啡表示,收到反馈后,团队第一时间向代言人及经纪团队致歉,错别字已及时更改。当晚,话题词“瑞幸致歉信”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榜。据了解,多名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此前,瑞幸咖啡的在线客服在回复中,将其代言人易烊千玺的名字写错,引发粉丝不满。
3.LVMH集团赞助巴黎奥运会投入1.5亿欧元
巴黎奥运会已于8月12日凌晨闭幕,参与奥运营销的品牌开始计算投入是否与产出效果相对应。作为首席赞助商之一的LVMH集团投入了1.5亿欧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这在高端消费品行业遇冷的背景下是笔不小的支出。作为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两个品牌,路易威登和迪奥的奥运会营销最为密集。路易威登设计了火炬箱、颁奖托盘和志愿者制服;从Lady Gaga到Celine Dion,迪奥赞助了开幕式表演嘉宾的服装。它们的共同点是在奥运会开幕前频繁官宣运动员作为代言人、大使或挚友。(界面新闻)
4.俞敏洪回应送走董宇辉
8月10日,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宁夏平罗参加活动期间发表演讲。其间,他主动回应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董宇辉“与辉同行”剥离东方甄选独立一事。俞敏洪称,他有自己的人生标准,并鼓励大家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让时间来验证是非。如果正确,就继续坚持;如果错误,就努力改正。(界面新闻)
5.王化辟谣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挖出古墓
近日,有网传视频显示,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挖出了古墓。对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8月10日辟谣称:“真实情况哭笑不得。假的,周营大集正在做文勘(正常勘查),保安理解文勘就是挖古墓,也不算啥恶意造谣啥的,大家散了吧。”据了解,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亦庄新城YZ00-0606街区,该地块位于现已建成的小米汽车工厂附近,计划投资不低于26亿元,预计年产值不低于160亿元。
以为自己省了钱,结果商家含泪血赚”的故事,又有新受害人了。
低价团购券这两年爆火,打开抖音、美团随处可见,达人探店和店铺自播都在强力推各种优惠券,堪比直播带货刚兴起的盛况。
99块钱吃一顿火锅,139吃一顿四人餐,398能吃到波士顿龙虾……
< class="pgc-img">>随着低价团购越来越常见,网上也出现了一批“优惠券受害者联盟”,被低至二三折的优惠团购券“蛊惑”,刷到那一刻迅速买下,生怕手慢无。
结果等到店之后才猛地意识到,这团购怎么变成了反向割羊毛的刺客。
喜欢探店的网友@酥叮叮 买了份西餐团购券,在去餐厅的路上仔细看菜品,赫然发现里面包含了78的网红打卡费用。
658的套餐打了2.7折卖179,表面上抢到就是赚到,实则658这个原价里面大有水分,虚标价格只是为了凸显折扣力度之狠。
< class="pgc-img">>花上小二百的价格在店里吃一顿菜品相当一般的套餐,最后自己当了冤大头。
团购这一互联网产物刚推出来的时候,划算、实惠是它的代名词,给人一种占到了商户便宜的愉悦就餐体验。
再到最近几年各大平台抢本地到店生意,推出达人探店、店铺直播等各种形式的引流、营销。很多店不断推出低价特惠套餐,想要吸引客流,把被大数据匹配到的网友转化为忠诚客群。
然而价格战越打越酣的同时,店家的小聪明随之“升级”,在团购优惠上做文章,消费者受伤的世界又一次达成了。
01
团购虚假优惠横行
商家便宜不好占
提起团购的坑,几乎每个纵横互联网的羊毛党都有话要说。
“团购币”已经赶超“沪币”,成为新一重平行宇宙里的计价单位。
在团购里,所有食材的身价都实现飞升。
不仅能吃到标价388的咬不动牛排、248的一小锅干锅牛蛙,还能喝到贵价自制饮料、贵价自助小菜、贵价烤肉蘸料。
< class="pgc-img">>吃出经验的网友可以精准识别里面混入的“不值钱玩意”,就像散装虾仁上带的冰、蛤蜊里压秤的水。
“3杯饮料108我就知道啥水分了”“小咸菜都标上了价钱,下一步就差把桌子上的醋和辣椒油算进去了”。
除了吃的标高价,炭、纸巾、餐具餐位等其他各种名义的收费项目也都能加入其中,把原价拱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虚假折扣”的风气再继续下去,说不定哪天就能在团购菜单里看到饭馆的租金、上餐服务费、大厨辛苦费了。
越来越多人逐渐得出了共识——折算完其实才算正常价格。
团购券让人觉得“坑”的点还不止部分菜品滥竽充数,它可能会用不得不自行购买其他餐品的方式宰人。
就比如很多看似划算的火锅套餐,里面不包含锅底。点上一份59起步的锅底,所有钱花下来也说不上多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很多让人看了就想冲的套餐,使用有诸多限制。
时间可能限定在非周末,甚至不能在午餐、晚餐饭点使用,只有下午茶、夜宵时间用。
连锁店的团购券有时候不在所有门店通用,部分偏僻的、新开的店才能用。
每桌使用的团购券数量也受限,“不可同时使用”,解释权都在店家手里。
并且一些店推出的团购套餐每天有限额,做完之后就不再接待。
< class="pgc-img">>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限制,那吃到嘴里的菜到底有没有随着价格打折扣,就很难提前预知了。
有网友察觉套餐里的菜和单点时份量不一样,一份西红柿牛腩的量从满满一大汤碗缩水到了两个人各舀一小碗就见了底。
@YUKI 常光顾一家公司楼下的日料店,说团购餐里的三文鱼手卷和以前单点时的品相等级不一样。能吃出来单点的软糯鲜甜,口感更好,标着四折优惠的团购券端上来的明显油脂线不够厚实均匀。
< class="pgc-img">>@B太
有餐饮行业从业的网友透露,团购套餐走量、高度统一化,十分适合预制体系,因此整体来说菜品的预制化程度会比套餐外的菜更高一些。
以为捡到的大便宜,都暗中标好了价码。
低价团购的水分沥出,越来越多人对团购祛魅。养成了“看团购再决定吃什么”的习惯之后,又逐渐改变。
“只买实打实的代金券,不买不实诚的团购”,成为大家到店点餐的新趋势。
02
商家“无奈之策”?
食客觉得被耍,核销吃完之后不会光顾第二次。
“耍心眼”的店家流失了潜在顾客,算是给投机取巧的行为买了单。
每个做这种“没有回头客”生意的老板,起初的设想或许很美好——
低价团购引流,把刷到的网友吸引到店里就餐,实现线上到线下的转化。再通过自家菜色和环境、服务等优点把人留住,培养成长期消费的忠诚熟客。
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店来说,没有品牌效应和网络声量,价格战是见效最快、可能也是唯一的办法,于是试图用低价换平台的流量。
“定焦”采访的一家四线城市火锅店老板表示,“连海底捞都做团购吸引客流,我们这些小店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他们店研究了竞品之后,上了一个9.9元的锅底套餐,计划用低价锅底吸引客流,再从其他菜品里挣钱。
< class="pgc-img">>除了自己做市场分析、自己确定团购明细,还有很多餐饮店是受了服务商的“辅导”。
服务商是基于餐饮卷线上营销这一潮流而发展壮大的群体,他们处于平台喝商家中间,帮助餐饮店做线上运营、投流买广告位、策划曝光机会。
平台会通过不同优先度的广告机制、流量扶持等,引导商家推出更低价的团购。
不同力度的折扣曝光机制不同,参加秒杀活动可以增加展示位曝光。
线上流量成为餐饮大战的焦点,服务商卯足了劲出线上引流的主意。
两条腿走路,一边找合作的达人探店,一边上架低价套餐。
< class="pgc-img">>@孙悟不空
价格越低越诱人,但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
店家们抱着线上发家的美好愿景,打出了收不回食材人力资金等成品的套餐价。
“做团购就得拼低价,先把人气做起来,后面再赚钱。”很多商家都被灌输过、乃至相信这种商业模式。
“每卖一单就亏三十多块”,但为了冲销量、获得想要的声势,赔本赚吆喝成了部分餐厅的处境。
< class="pgc-img">>餐饮市场正在进行一轮流量洗牌,焦虑的商家都想趁早进场,担心新的格局形成,门槛变高,再挤进去就难了。
于是纷纷做起低价团购的流量生意,以求换一张“入场券”。
与其说是给消费者让利,不如说是向商家入驻的平台表忠心、分肉汤喝。
五折以下的团购愈演愈烈,超出了预估,把整个市场搅和得天翻地覆。很多餐饮人发声表示低价团购背刺餐饮业,却很难不被卷入其中。
< class="pgc-img">>@餐饮老炮高斌
武汉一个做烤鱼的店家觉得亏太多了,跟服务商反馈,想停掉团购。
对方告诉他不能太实诚,得在套餐里搞点噱头,分量少一点,食材换一换;别让顾客吃到撑,吃不饱就会加菜,再做得重口一点,就能多卖利润高的酒水。
成本负担沿着链条向下传导,最终就变成了消费者大打折扣的就餐体验。
复购比例低,回头客看不到,店家赚不到钱,最终闭店,成为倒闭餐饮店的几十万分之一。
< class="pgc-img">>互联网平台的介入,让商家们多了一个引流渠道和营销选择。
但真实的效果如何,只有商家自己算笔账才知道。
第一个漏斗是下单团购券后是否前往餐厅就餐。
现在优惠券几乎都过期自动退,刷到了随手买不必认真决策。网友们把囤团购套餐戏称为当代年轻人攒钱大法,经常性收到退款到账通知,堪比路上捡钱。
< class="pgc-img">>美团的优势在于功能性强,先有外出就餐的需求再搜索、下单,并到店用券,整个消费链路较为成型。
抖音显然没有这么强的工具性,线上到线下的闭环并不成熟,核销率低是各门类餐饮店的通病。
过了第一层漏斗,到了第二层,才是真正的难题。
开展特价团购的首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引流、转化,提升顾客粘性。
然而即使顾客觉得套餐划算,吃得还不错,转化成回头客的比例也并不乐观。
@贵阳青年
多位深耕餐饮圈的博主都认为,亏本做低价团购,吸引来的基本是羊毛党。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新客,还会因为餐品降格、价格体系不稳固、店内氛围改变等,而流失老客。
低价团购催生出的热闹,很可能是虚假需求。很多消费者并非被某家店的出餐品质、就餐环境俘获,只是单纯跟着便宜走。
这也就使得被团购吸引来的顾客缺少再次光顾的动力,很难留下来成为常客。
餐饮博主们分享的粉丝案例中,不乏新开店小白满怀期待上架低价套餐、结果一直没“走上正轨”的遭遇。花大成本进行线上运营的时候能带来客流,但一停掉流量花销、菜品恢复原价,到店客流就锐减,无法维持营收平衡。
便陷入了低价生意烧钱不持久、客流转化有限的困境,低价和常规价格都不好做。
< class="pgc-img">>@周子餐饮获客
经过漏斗筛出来的、店家希望得到的那批消费者,不见得多。
但钱已经烧出去了,无论团购套餐良不良心、是不是真优惠,都要掏跟机构或达人的合作费、投流费、自己也参与运营的人力费。
试图用亏本换口碑和市场的实诚型店家,还要面临每卖出一单就要蒙受损失的局面。
以至于行业内部出现了集体声讨的声音,认为低价团购害死餐饮人、拖垮餐饮业。
03
疯狂卷低价团购
小商家给大平台打工
餐饮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生意,以前是线下选址,现在是线上曝光。
随着流量入口越来越倚重线上,平台逐渐成为门店引流的主要手段。
房租、人力、原材料是餐饮行业商家的“三座大山”,而现在线上的成本可能会变成第四座大山。
小商家自身没有引流能力,平台依赖症相当严重,线上负担可能要更重。
< class="pgc-img">>《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一位在北京开烧烤店的个体户,给算了一笔账,上线低价团购的第一个月,房租、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分别为2.2万、3万、4万,线上成本则接近2万。
大量商家陷入“不降价影响生意,降价影响利润”的两难境地,不少开店的网友自嘲说名义上创业,其实天天给平台打工、替平台赚钱。
“平台旱涝保收,亏钱是商家的,外卖、电商平台就是这么搞产品的,现在轮到到店餐饮了。”
< class="pgc-img">>流量内卷之下,小商家拼低价,平台拼的是劝服商家做低价引流的议价能力。
以美团为首的工具型互联网派,和以抖音为首的内容型互联网派,都想尽可能多地吃下到店餐饮团购的大蛋糕。
前者的霸主地位在这两年受到了威胁,从22年开始加紧布局短视频和直播,并和快手合作,借力对方的私域流量和下沉市场。
后者则从20年起动作不断,瞄准本地团购市场,跟饿了么合作。主打流量分发优势和返佣扣点上的“让利”——美团团购的扣点比例是6%,抖音是2.5%。
< class="pgc-img">>在线上的“战场”,白热化的竞争摆在明面上,双方咬得很紧。
美团于22年底在APP主页上线“特价团购”,对套餐的折扣力度有要求;抖音则于2023年底,推出“特惠团购”,要求商家尽量上线“全网最低价”套餐。
视线转移到催生出团购的线下,更是硝烟弥漫。两方你争我抢,不放过任何可能的低价资源。
尤其在一些存在空白地带的低线地区,商户们经常受到美团和抖音BD(商务拓展员工)的“拜访”,希望商户能入驻自家平台,并上线低价团购。
< class="pgc-img">>@蛋仔的日记
作为回报,商户们会得到一段时间的优先曝光和推荐机会。
在平台员工把本地商户聚集起来的“关门会议”上,大力强调自家平台的优势和地位,并放出一些“威胁言论”,以阻止商家在对手那里上架更优惠的套餐。
网上时不时就流传出“精彩的商战故事”:美团的人冲进抖音和商户的洽谈会场,说要记下每个商户的脸;想两边都推套餐的商户谁也不敢得罪,最后哪边的流量激励都没拿到......
< class="pgc-img">>而那些被流量光顾过的店呢,潮水涌来,又四散而去,很少能留下什么东西。越来越多商家意识到,超低价团购是赔本替平台赚吆喝,不可持续、不是健康的业态。
以至于老板们控诉,“干死自己的不是同行,而是跨行””钱都扔给平台打水漂了”。
餐饮从业者提醒,不要看别人家团购搞得如火如荼,自己就焦虑得也想跟上这所谓的“大势所趋”。
“其实卷低价的餐饮店,有的是想通过排队现象吸引加盟,有的是急于转让店铺,把门店包装成旺铺。”
< class="pgc-img">>@浩哥做餐饮
一种新的业内共识是,团购可以做,但只是宣传和卖货渠道之一,不能亏本做,更不能过度依赖。如果把低价团购当救命稻草,一味靠低价让利去抢流量,那大概率会陷入更深的泥沼。
真正想做好餐饮生意、考虑团购的商户,都是同一个目的:
吸引那些从来没消费过的新客进店,期待着未来回归正价,这波新客也会成为店里的长期顾客。
显然,这套流程要想走通,需要店铺在口味、服务、环境等核心要素上的专业竞争力。
< class="pgc-img">>以前都说巨头相争,普通消费者获利,就像共享单车、外卖烧钱抢占市场时几块钱的外卖、近乎免费的骑行费。
但这建立在烧投资人钱、平台有巨额补贴的前提下,还处于蓝海拓荒期,成本不需要由一家家小商户撑起来。
在低价团购这个快从红海变黑海的领域里,挤进了美团、抖音、小红书、快手、高德等互联网平台。平台补贴仅占一小部分,巨头们瓜分着从店家兜里上供的流量钱。
至于消费者,幸运的时候能吃到确实划算的团购套餐,不幸的时候就成了商户和平台都想捞钱的牺牲品。
演化到今天,后者正日益频繁且“光明正大”地上演。????
(??来源: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