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五一”出游季!你会选择去农家乐玩吗?
曾几何时,周末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带着家人去农家乐,成为人们放松心身最好的去处。
然而,近几年农家乐的表现却不尽人如意。
价格高到离谱,有些甚至比酒店还贵;同质化严重,没有新意;服务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了人们避而远之的最大理由。
据爱企查显示,截至2024年3月,农家乐企业从最多时候的28万下降到了20万家,注销数量超过了8.4万。
农家乐从2000年兴起至今也不过短短的24年时间,为何突然不香了?
20世纪80年代,观光农业、农村休闲旅游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
这些振兴农村的发展方式给了国内很多地区的农民新的经营思路。
1986年,国内第一个农家乐在四川成都的“农科村”成立,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位置,迅速获得成功,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化农村建设的一股新潮流。
而“农科村”的成功案例也激发了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
2000年,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和休闲方式,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特色,结合当地文化,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江苏省的吴江区,通过体验水乡文化、尝试当地美食和参与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吸引了大量游客。
浙江省的临安区,有着丰富的山林资源和茶文化,适合发展特色农家乐,如体验采茶、制茶,欣赏山水风光等,成为城市游客周末休闲的热门选择。
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结合了壮族和瑶族的民俗文化,提供民族特色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以及民族歌舞表演。
除了各地的特色风俗,农家乐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久居城市的人们对“返璞归真”的需求。
一周紧绷的工作过后,城里人通常渴望寻求逃离都市的喧嚣,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去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不少游客在周末不惜驱车一两个小时到城市周边,就为了能找个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吃个饭,喝喝茶,享受下当地纯天然,无污染的美食,呼吸下新鲜空气。
此时的农家乐也在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不断地完善服务内容,使得流程更加标准化,给客户更好的乡村体验。
从最初的农家菜、采摘、垂钓、采茶等基础服务,逐步发展成提供住宿、游乐场、会务活动等一体化服务,也提高了接待团队的能力。
很多旅游公司趁着这股东风,同步推出了乡村一日游的旅游路线,主打一个环保、生态、休闲。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
游客的增加也带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靠着农家乐脱贫致富。
湖南新化县结合梯田文化,集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农家乐超过60余家,生意好的时候需提前一周预定。
2019年,新化县紫鹊界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样板村,不仅全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也成为了湖南民俗体验的一张名片。
最早的“农科村”,在2020年的国庆期间,接待人数更是达到9万多人次,总收入超过740万元。
农家乐的注册数量也从2010年的2.6万增加到了2020年的14.6万家。
然而,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近年来,有网友称之前经常去的几家农家乐,电话打不通,都关门了。
不少农家乐的老板表示疫情三年都挺过来了,原本以为生意能回到从前,没想到依然惨淡。
员工走了一大半,现在一个人既要当厨师又要当服务员、收银员,这几年都是亏本赚吆喝,还不如出去打工。
而另一边,也有网友吐槽,农家乐已经不是最初的农家乐了,菜品质量、服务越来越跟不上。
原本想去农村尝尝鲜,可有些店的菜还用上了预制菜。
那些号称土鸡土鸭,刚钓的鱼吃起来并不新鲜,价格又高,两三个人一顿饭就能花掉六七百元,而同样的菜在城里只需要两百多,这差距着实让人失去了二次光顾的动力。
很多年轻人去农家乐吃饭只是顺路,费用一般都是AA制。
有网友表示,如果一顿饭就要花费几百块,那还不如自己多带点零食,现在的自热饭自热火锅也很常见,能解决温饱问题。
而对于家庭亲子游而言,农家乐糟糕的体验还在于同质化严重,没有新意。
比如大多数农家乐的配套设施逃不过草棚、土灶、烧卡架、棋牌室,提供的活动往往局限于摘果子、喂动物、乡村散步等。
这些活动虽然一度受到欢迎,但长此以往,缺乏创新的亮点也让游客对这些重复的活动索然无味。
腾讯新闻中提到,农家乐已经从原来的“原汁原味”变成了“劣质土味”。
在住宿上,传统的农村房屋改造,虽然能给游客一种乡村的归属感,但房间布局和装修风格雷同,亦缺乏个性化和特色。
卫生设施不到位也成为了农家乐诟病最多的一个点。
有些农家院的客房,没有私人卫浴,缺少一次性用品和消毒设施,这些细节上的落差很难让游客产生好感。
农家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供应的餐饮和提供的服务质量都大打折扣,这使得消费者失去兴趣。
另外,从消费群体来看,70后、80后是农家乐的主力军。
许多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到城里读书、工作,对农村的乡村气息有一种天然的情怀,希望能偶尔回归农村,感受儿时的快乐。
因此家庭聚餐、公司团建时,农家乐成为了中年人们的首选。
而现在的95后、00后几乎都出生在城市,对农村没有任何感情,更不会为了情怀而跑一个偏远的地方,反而会觉得农家乐不够卫生。
商业味儿越来越重,老板也不是农民了,菜品也不再新鲜,这些理由都成为了农家乐在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既然跟城里无二,消费者又为何花时间和精力来这么远的农村消费呢?
根据爱企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开业状态下的农家乐企业数量共20万家,其中川渝地区最多,共有4.4万家,占了 20%。
但同时,将近8.4万家企业陆续注销。
归根结底,农家乐的没落有时代的印记,但也有自身的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服务水平不均衡、食品安全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夸大宣传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
要想扭转这一趋势,农家乐还得从经营方式上下功夫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满意度。
很多农家乐的老板把生意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消费群体的改变,但事实上这或许只是一个借口,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是缺少创新能力。
要说农家乐的创新力,不得不重提一下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成都郫都区的“农科村”。
如今的“农科村”已经是年客流200万人次的亿元村了。
在众多农家乐难以为继的大环境下,“农科村”却能独占鳌头,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事实上“农科村”也经历过从60家减少到40家的窘境,但在打破陈旧观念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
当其它村还在将大面积的土地用于种粮时,“农科村”已经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大搞实验室,种植花卉盆景,将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又采用土地治理、民宿集群、乡村会客厅、整村的开发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
可以说“农科村”的成功是抱团取暖的结果。
那么,对于单打独斗的农家乐就没有机会了吗?
其实不然。
就目前来看,年轻人并非不喜欢农家乐,而是缺少个性化,能够吸引眼球的元素。
在消费降级的观念下,年轻人更加注重性价比高的体验感,一些有特色的农家土菜反而能成为他们的流量密码。
比如进门便是300平开放厨房的王捌院子,主打一个“食材够野,口感够辣”,从株洲火爆到长沙,吸引了不少餐饮界的大咖、美食评论家专门打飞的探店。
店内的招牌红烧甲鱼,每天限量销售,每只甲鱼都出自自家品牌“长寿甲”,还能通过二维码追本溯源。
曾接受过CCTV采访的小羊大排档,根据当地衡阳人的味觉习惯,在正餐和快餐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轻中餐”,将传统手艺焕然一新,经济实惠的价格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还有西乡柴门,这家坐落于光绪22年的老宅,柴火锅加露天厨房,又凭借“现点、现采、现杀、现做”的特色服务,吸引了很多同行美食家的光顾。
米其林三星新荣记创始人张勇便是这家土味餐厅的常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厨师巧夺天工的精妙厨艺,还能听到湖南本地人讲家乡美食的故事,让客户勾起心底里儿时最深藏的回忆。
每一个特色服务的背后,都有着精细的规划和实实在在的落地,最重要的是能够确保服务的原创性和品质,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有些农家乐会受制于资金的压力,若做不到高端就从深度体验下手。
在咸阳的袁家村就有不少文创工作的艺术创作者,租下一个小院,利用自己的某项技能,对房屋进行改造,在屋里摆上一些文房四宝,古琴字画,茶香四溢,客户吃完饭后,还能舞文弄墨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村里规定每家店只允许卖一种食物,让经营者大开脑洞,制作成百种吃法,充分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让游客在农家乐真切体验到放慢节奏的快乐,感受与众不同的乐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更高品质、更有特色的旅游体验。
传统“一锤子”买卖的经营方式也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农家乐转型大势所趋。
如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旅游方式,给农家乐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然而,以农民自发形成的农家乐在资金投入和创新上也将遇到一定的挑战。
农家乐想要满足年轻人挑剔的观念,还得从年轻人对仪式感、新鲜感、深度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需求上做文章。
-END-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专家谈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日渐消失背后是需求在变化》
网易号:《倒闭8万家!中年男人的“庇护所”,为何跌下神坛?》
财经郎眼:《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农家乐”了?》
每时宏达:《湘菜土味旺店之旅(第二期):寻找“真”滋味 》
作者:锦瑟
编辑:柳叶叨叨
唐人的一天,往往从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老豆腐开始。
5月24日清晨四点半,位于高唐县的大田刘记老豆腐店里,店主刘洋和他的父亲刘杰已早早开始忙碌。他们先把卤子熬上,随后进行磨豆、煮豆浆、过滤残渣、点豆腐等一系列工序。待豆腐凝固,卤子也熬得恰到好处,整个制作过程不过一个小时。
豆子放入机器后磨制出豆浆。
不到七点,店里便开始陆续迎来客人,八点左右客人数量达到高峰,到了10点,刘杰父子便准备收拾闭店。这一早上,他们卖出了七百多碗老豆腐。看似简单的吃食,却有着如此高的销量,这碗高唐老豆腐,到底有何独到之处?
记者了解后得知,卤子和棉籽油是这道美食的灵魂,赋予了它“绕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得香”的美誉。
大田刘记老豆腐制作技艺被评为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被评为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
高唐老豆腐与我们常吃的豆腐脑颇为相似,但其卤子并非常见的淀粉勾芡的浓汁,而是由十四种香草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用清水熬制而成的汤料。每半斤豆腐配上三两汤料,边吃豆腐边喝汤,口感清而不淡,回味无穷。
刘洋正往碗中加汤。
而给老豆腐提味的核心,则是棉籽油。高唐县的自然环境适合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宋代已开始,明代更是迅速发展。老一辈人将这一天然的农业优势应用于老豆腐的制作中,成就了属于高唐的独特风味。
“在棉籽油中加入香草料后用文火炼制,炼好后去除杂质,加入老豆腐中。其气味相对清淡,香而不腻,不会掩盖豆腐脑的原味。”刘洋告诉记者,许多外地人可能吃不惯这种味道,但这却是许多高唐游子无法释怀的乡愁。每年春节假期,都有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来店里喝老豆腐,有人甚至一早晨能喝三碗。可以说没有棉籽油,就喝不出高唐老豆腐的味道。
刘洋正在为顾客打包烧饼。
大田刘记老豆腐已经营30余年。店铺最初由刘杰创立,刘洋大学毕业后选择继承父亲的事业,逐渐接手了这个传统生意。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将煮豆浆的柴火锅换成了蒸汽锅以提高效率外,刘洋在制作老豆腐的工艺上与父亲相差无几。
虽延续了老一辈的制作技艺和味道,但作为一名“95后”,刘洋有着属于年轻人的经营之道。他将店铺的日常点滴拍成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想要将这个传统老店变成高唐县旅游的“打卡地”。
经过多年实践,刘洋在全网已积累了近百万粉丝,让高唐老豆腐声名远扬,店铺也真的成了高唐的“旅游景点”。凡是来高唐的游客,几乎都会来店里排队,点一碗老豆腐,加一个卤蛋,再搭配一个烧饼。
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慕名而来,找到刘洋学习高唐老豆的制作技艺。“最远有从伊犁过来的学员,他看了我的短视频后,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赶来。”刘洋说道。
来学习高唐老豆腐制作技艺的学员照片。
从最初需要赊豆子维持生意,到如今老豆腐供不应求,来学习技艺的人已超过上千人,刘洋父子的生活和生意都经历了飞速发展,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半到店亲手制作老豆腐,坚守传统手艺,也坚守着那份乡情与热爱。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李云铮
片来源:影像中国
起风了,白云翻过家乡的道道山坡,爬到林间树的枝丫上。经过祖辈汗水浸泡的茶树,叶尖上冒出片片新芽,像绿色细浪,一波拱一波。
离开县城,乘车进牛背脊山。挂在大山中的水泥公路,时而在山间盘旋,时而落入沟谷;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打开车窗,天朗气清,但见绿意缓缓涌上来,又缓缓伏下去。行至胡家湾,清新的空气穿林漫坡而来,山风习习,茶园片片,雀鸟唱和。
车到山腰停车坪,老胡正在这里等着我。
老胡,1972年出生。当过兵,有军旅情结。他在这里开了家农家饭店。前有池塘,旁有修竹。宾主落座,暖阳下取一瓢山泉,煮上一壶新茶,质朴馨香。
在牛背脊山,高山云雾茶鼎鼎有名。“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这茶壮实匀整,白毫显露,清香高扬且持久,鲜醇甘爽而生津。
说到这带领乡亲们奔富的“宝贝茶”,老胡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茶叶并非刚需消费品,销路多少受了疫情影响。“本地客户的采购量大幅降低,外地客商进不来,我们就先把乡亲们的茶叶收过来,加工后存着,尽量保证茶农的收益。”
“可以试一试‘云’售茶,现在不是很流行吗?”我说。
“您有所不知,茶是‘情感消费’,需要切身体验。茶商收茶之前都要亲自开汤,茶汤鲜甜,入口顺滑,见了好茶才可以。不过通过网络‘云销售’,乡亲们也卖出些新茶,近千公斤吧。”老胡说,“好山好水出好茶,别看片片茶叶小,却承载着咱们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哩。”
老胡坚持要带我去那些茶园看看。一路上,只见院子里、田坎旁、斜坡上、小路边,山里四月杂花生树,芳菲满目。挨过窘困岁月的乡亲们,如今家家盖起新房,户户有了致富门路,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活色生香。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此刻,从家园到茶园,到处活跃着乡亲们复工复产、采茶耕田的身影。
田野间翩然响起采茶歌。老胡竖耳一听,乐了,扯开嗓子吆喝起来:“大妈大姐,今天采摘标准还是单芽或一芽一叶,大小匀齐、老嫩一致、肥瘦相同啊。”“耳朵听出老茧了,不采病叶,不采伤叶,不采夹叶,严格采摘标准,是收茶‘硬杠杠’……”头戴遮阳帽、腰挎茶篮子的采茶人,用背书的腔调嬉笑着回敬老胡。素手轻挑之间,一片片鲜嫩的芽尖收入茶篮子里。她们或是受聘而来的采茶工,或是当地的散户茶农。
虽然茶农都有自己的茶山,但没有加工设备,所以他们现摘现卖,现场跟老胡扫码结算。
“你们莫怪哈,我收茶时碍于情面‘给面子’,最终茶卖不出去就会落得‘丢面子’。顾客的眼睛雪亮着呢,咱们可得出精品。”
回过头,老胡又和我念叨起来:“老话说,春分芽起身,一刻值千金。咱们这高山茶虽然芽叶粗犷,开采时间略晚,但别有风味。这段时间是茶农们的‘火线’三十天。”
采茶辛苦,制茶不易。高山云雾茶,柴火锅杀青,全手工精制出的一芽一叶口感饱满,香气馥郁。为了第一锅开园茶,制茶师傅足足准备了十几天,清洗篾匾、擦拭机械、检修线路、消毒厂房……虽然大体上只有“杀青、揉捻、烘焙、炒制”四步,但每道工序都是重头,决定茶的品质和卖相,马虎不得。
杀青工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首先,炒制茶叶需用双手在锅中翻炒,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茶叶的口感、香味全靠双手的触感与经验来决定。杀青的好坏决定茶汤的口感,揉捻的好坏关乎茶叶的形状,烘焙的时机决定茶汤的香气。
现在,完工出货的茶叶都做了统一的包装,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从茶叶采摘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都能实现质量追溯。这也是近些年山上引进的新技术。
牛背脊山上,青峰争出,山色空蒙;山脚下,溪水明皓,潺潺流淌。胡家湾百姓的日子,也如同山涧一样细水长流,滋润美好。《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