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钱的冰杯将蜜雪冰城推上舆论的风口。7月11日,话题“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两拨打工人”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目前,该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1.4亿。
据了解,7月3日,蜜雪冰城正式上线冰杯产品,660ml的大杯冰杯只售价1元,相比便利店四五元甚至八九元的价格,蜜雪冰城的这款冰杯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随即供不应求、消费者体验差等问题出现而引发舆论。
对此,7月11日下午,蜜雪冰城就个别门店服务态度不佳及其他问题致歉,并表示由于部分时段需求量过大,出现冰块临时供应不足的情况。为更好地兼顾其他产品,部分门店可能会因此临时下架或暂停售卖冰杯。待供需稳定后,门店将及时恢复售卖。
< class="pgc-img">>1元冰杯引发舆论
这个夏天,冰杯可谓是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在便利店、农夫山泉等纷纷加码冰杯之后,蜜雪冰城更是推出1元一杯的大容量装“雪王冰杯”入局。这样低廉的价格也被不少网友调侃,蜜雪冰城把冰杯的价格打下来了。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便利店里,冰杯的价格并不便宜。记者在朝阳的一家7-11便利店发现,一个160g的食用冰杯售价4.2元,冰极限食用冰138g装的售价9.4元,一款柠檬冰杯190g售价6.2元。
相比便利店的价格,1元一杯的雪王冰杯一经上线便备受追捧,供不应求。不过在冰杯火爆的同时,随后不少网友称在小程序下单冰杯后,到店提货时被店员退单,甚至还有网友称到门店购买冰杯时,店员态度恶劣。
而在7月11日,“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两拨打工人”的话题便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发酵。第一拨打工人就是购买冰杯的顾客,第二拨打工人则是指门店的服务员,冰杯的火爆加重了工作量,这让不少店员在接待顾客的时候缺乏耐心,从而造成消费者体验差而引发吐槽。
事实上,这在效率至上的新茶饮和咖啡行业时有发生。不久之前,Manner Coffee咖啡门店服务人员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络上发酵,随后关于Manner员工工作时长和企业扩张管理等话题便引发了讨论。再往前,茶颜悦色也曾因员工不满高强度的工作规划和过低的薪资而引发舆论。近日,茶颜悦色便为一线员工设立安慰金,最高为5000元。
根据公开报道,蜜雪冰城“一元冰杯”无利可图,这也是蜜雪冰城店员抱怨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推出冰杯产品,记者联系蜜雪冰城方面,对方表示以公开回应为准。
记者注意到,在公开回应中,蜜雪冰城提到,为更好地兼顾其他产品,部分门店可能会因此临时下架或暂停售卖冰杯。待供需稳定后,门店将及时恢复售卖。
实际上,从当前效果来看,尽管店员抱怨冰杯“无利可图”,但蜜雪冰城却因为冰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记者注意到,7月11日,话题“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两拨打工人”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发稿前,该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1.4亿。而对于品牌而言,有时候流量和关注度比短期利润更重要。
此外,1元冰杯可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有年轻消费者就告诉记者,自己之前是其他奶茶品牌的忠实粉丝,但是为了购买蜜雪冰城1元冰杯回家DIY饮品,才第一次走进蜜雪冰城的门店,并且后续还品尝了冰淇淋和其他奶茶产品。
而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研究新生代、布局新生代、讨好新生代、满足新生代,这是整个中国快消品行业都在研究的课题。”
记者注意到,随着冰杯这一产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扩散,或许是品牌方布局新生代的一个关键点。
火爆的冰杯生意
记者注意到,冰杯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此前,冰杯一般由冰品厂商生产,然后供给酒吧、便利店等渠道方。但冰杯生意在今年夏天变得格外火爆,成为年轻人消暑的新选择。
这种便利的冰镇饮品方式不仅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还吸引了包括农夫山泉、便利蜂、7-11、罗森等知名品牌入局。冰杯的流行,得益于其简单易行的DIY特性,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高分享度,使得它迅速成为新晋的“流量密码”。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冰杯的价格在3—10元,其中纯净水冰杯价格在3—5元,而添加了水果口味或特殊材料的冰杯价格则更高。尽管不乏消费者对价格有所吐槽,认为冰杯只是简单地将水冻成冰却卖出相对高价,但冰杯的销售依然火爆。
除了利用冰杯降温消暑,也有消费者选择购买冰杯来DIY饮品。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冰杯的分享笔记超过了4万篇,有各种冰杯调饮的DIY攻略教程,如冰杯+咖啡、橙汁;冰杯+葡萄汁、气泡水等。
“冰杯现在确实在风口上。”在朱丹蓬看来,冰杯激活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于新奇特的追逐与分享欲,冰杯的走红背后,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调配仪式感,追逐具备社交属性与高话题度的新品消费理念的具体展现。
这很明显带动了冰杯的销量。据盒马方面介绍,随着气温升高,冰杯的销售增长明显,今年6月冰杯的销量环比5月有20%—30%的增长。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冰杯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消暑方式,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新颖的体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个性化、新颖化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冰杯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朱丹蓬也认为,整体来看,随着农夫山泉及其他大企业介入,整个赛道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经营报)
< class="pgc-img">>|王崭
编辑|斯问
2021年,当一众茶饮品牌纷纷涨价,蜜雪冰城在微博回复网友表示:“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蜜雪冰城,不涨价!”
如今,茶饮品牌们纷纷降价走起下沉路线,因价格实惠而被网友亲切称为“雪王”的蜜雪冰城却逆势涨价,相关话题也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对蜜雪冰城涨价表示接受,“就涨一块钱是看不起我吗?”也有网友吐槽“浓眉大眼的小雪也变了”。
这是蜜雪冰城第一次涨价,宣布涨价的时间点也很巧妙,距离蜜雪冰城在2022年9月22日披露招股书,正好过去一年左右。“草根”出生的蜜雪冰城在上市路上狂奔,一面是营收破百亿,三年盈利近30亿元;另一面是加盟店的快速扩张,开出了3.2万家门店,成为全球第五大连锁餐饮品牌。
巴厘岛上的蜜雪冰城
这个在1997年从一家街边小店做起的品牌,规模越来越庞大,更是社交平台上的“顶流”,各路消息层出不穷:进军海外市场、开炸串店、和中国邮政联名、加入二次元做动画……只是消息刷屏背后,A股上市的事却一再搁置,主营业务的毛利润也在逐年走低。
想要赢得噬甜的资本,谋求上市的下沉王者,在试着用“涨价”,讲出更多吸引人的甜蜜故事。
涨价1元,涨幅超过LV
“忍不了了,蜜雪冰城涨价了,瑞幸你过来给我道个歉。”“就涨一块钱是看不起谁呢?给我涨五块!”微博、小红书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在蜜雪冰城涨价的消息里调侃玩梗。
也有网友对于涨价这件事表示不理解,同样用调侃的语气表达不满:“这次敢涨1元,下次就敢涨5元,小雪我劝你好好想想!”
一方面,这次是部分产品涨价1元,价格有变动的5款产品,在蜜雪冰城的菜单中占比在14%左右;另一方面,涨价1元后,蜜雪冰城的价格优势依旧存在,整体价格仍在10元以下。
此次涨价的商品主要是咖啡系列饮品以及蜜桃四季春等产品,虽然只涨了1元,但和原来4—7元的定价相比,单品整体价格还是涨了14%—25%左右,涨幅比LV、GUCCI热门包款每年6%—20%的涨幅还高。
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店的店长表示,涨价主要是因为原料上涨和升级,“以前咖啡粉的进价是380元,现在换成了更好的咖啡粉,进价涨到了532元,咖啡系列成品也跟着涨价。蜜桃四季春原料也换了,原来是罐头,现在换成了冷链产品,每杯多了一勺蜜桃酱,还多了20毫升的四季春茶”。
目前,他们门店的生意并没有因为部分商品涨价发生变化,因为店内卖得比较好的还是果茶和冰激凌,咖啡系列的销量占比可能不到10%,一些顾客的“抱怨”也和价格无关,“雪顶咖啡顶部的冰激凌换到了底部,变成了‘雪底咖啡’,有些顾客还是喜欢原来的做法”。
茶饮卷了两年,“雪王”的涨价,在近两年纷纷降价的茶饮品牌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2022年1月,喜茶下调门店饮品的价格,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茶降价2—3元,芝士类降价1元;奈雪的茶推出新系列茶饮,价格在9-21元之间;乐乐茶也推出了20元以下产品,最低8元……
今年的咖啡赛道竞争也异常激烈,CoCo在今年2月推出了3.9元的美式,8.9元的生椰拿铁;库迪和瑞幸则开始不定时推8.8元、9.9元的咖啡。
大多数网友都对蜜雪冰城的涨价表示理解,但也有网友表示,涨价后的蜜雪冰城性价比下降了。
蜜雪冰城的“咖啡椰椰”单价在7元,曾被称为“生椰拿铁”平替,这次涨到8元,一些网友表示再加0.8元就能买库迪,加1.9元就能买瑞幸,“平替不香了”。
用亲民价格打开市场,把门店开进县城乡村的蜜雪冰城,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涨价的一部分原因是原料价格的上涨,另一部分原因,则可能是加盟商的利润需求和蜜雪冰城的上市目标。
茶饮界的成本管理大师
走着加盟模式的蜜雪冰城,更像是一家卖奶茶原材料的公司,做的也是B端生意:向加盟商销售门店所需的产品,提供加盟管理服务。
蜜雪冰城的招股书中提到,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对加盟门店的销售收入。食材和包装材料综合后在销售收入中占比基本都超过了85%,其中食材占据了主营收入的70%以上。
想走低价亲民路线的蜜雪冰城,带着众多加盟商一起做“成本管理大师”。
加盟店做“成本管理大师”,更多是“抠”出来的。
一位前蜜雪冰城加盟店的店员表示,“一杯柠檬水标准是用40克柠檬,店长会要求我们切柠檬少切一点头尾,能节约点成本”。同时,蜜雪冰城门店在外卖平台上的价格,会比门店价格贵1元,这是考虑到了外卖平台抽佣、配送费等原因。
蜜雪冰城做“成本管理大师”,则从供应链和物流上下功夫。
< class="pgc-img">>蜜雪冰城的仓储基地
在供应链端,蜜雪冰城布局上游生产领域,自建生产基地,在原材料产地建立工厂,已经建立起252亩智能制造产业园。物流端,蜜雪冰城则选择在全国22个省份设立仓储物流基地,和第三方物流合作,增强运输时效,又降低了物流成本。
只不过,虽然蜜雪冰城的营业收入与门店数量快速增长,还在供应链和物流上不断下功夫,毛利率却在逐年走低。2019年至2021年,蜜雪冰城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5.95%、34.08%、31.73%,而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为30.89%。
最大的原因,就是蜜雪冰城不少原料依旧需要对外采购。
财报中表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的植脂末材料全部依赖外采,2021年采购量达到4.92万吨,采购金额占公司生产性采购金额的18%。
同时,一位蜜雪冰城的加盟商表示,柠檬水每年春夏的利润会更高,而秋冬的利润会降低,因为“春夏使用的柠檬是蜜雪冰城自己种植基地的,但是每年9月到次年3月左右,国内柠檬季过了,就要用进口柠檬,每件进货价会涨几十块”。
蜜雪冰城在财报中表示,历年毛利润降低是因为果葡糖浆、全脂奶粉、柠檬等原料端市场价格上涨。
反观频繁上线9.9元一杯咖啡的瑞幸,和蜜雪冰城旗下的咖啡品牌幸运咖,却都没有对咖啡产品涨价。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咖啡系列只占蜜雪冰城菜单上的10%,蜜雪冰城主打的依旧是奶茶、果茶,在咖啡供应链上的经营和优势并不如主打咖啡产品的品牌;二是咖啡市场还处在增量阶段,各个品牌还在用低价抢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
蜜雪冰城菜单上表明,咖啡豆主要来源于云南,《中国经济周刊》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表示,云南咖啡生豆价格从去年的每公斤不到13元涨到如今的37元到38元。
相比之下,瑞幸以及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等咖啡品牌,并不依赖云南咖啡豆,主要还是从海外进口咖啡豆。
同时,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咖啡店净增长19521家,与之相对的则是奶茶店铺整体数量减少了50239家。咖啡市场还在抢份额,现制茶饮市场则已经到了存量厮杀阶段。
这个背景下,蜜雪冰城对不是主线产品的咖啡系列进行涨价,能让公司和加盟商的利润都有所提高,又不会对蜜雪冰城亲民低价的路线造成太多影响。
涨价,能助雪王讲出新故事吗?
加盟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的复制。
资深零售业人士淳鑫曾总结,“单店模型应该做得够锋利,才能从获客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发力,尤其一些饮品小吃品牌,绝大多数都要依赖品牌商的品牌赋能和运营管理。”
事实上,蜜雪冰城财报显示,在2019年—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直营门店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5.36%、4.44%、10.24%和-8.21%。蜜雪冰城的直营门店显然不足以作为单店模型,加盟商的门店才是蜜雪冰城加盟故事的主角。
曾经,加盟蜜雪冰城还被一些茶饮从业者看作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在“伯虎财经”2021年的报道中,曾提及蜜雪冰城加盟门店的毛利润可以稳定控制在55%-60%。
而我们询问的一些蜜雪冰城加盟商表示,他们目前的毛利率大概在35%—50%左右,净利润也有所降低,一位加盟商直言自己目前有一家门店的净利率只有9%,“今年店租、人工都在涨价”。
一位蜜雪冰城的加盟商透露,有加盟商直接下架了甜筒,“柠檬水毛利还有40%—55%,甜筒是真的不赚钱,有加盟商算上人工、设备这些成本,一个甜筒亏一毛钱”。
在不少加盟商看来,低利润空间的蜜雪冰城需要走量才能赚钱,但一个问题也随着蜜雪冰城快速扩店出现了,门店密度影响到了客流量,进而影响到加盟商的利润。
蜜雪冰城的低客单价,也让新品研发受阻。
相比于其他新茶饮品牌隔三差五的推新品,蜜雪冰城的菜单固定在30款产品左右,很少会有新品出现。一位加盟商表示,除了柠檬和橙子,蜜雪冰城的其他饮品用的水果都是果酱,“鲜果成本会比较高”。
市场饱和,缺乏新品的推动,蜜雪冰城悄悄降低的利润率,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加盟商身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蜜雪冰城靠着加盟故事迈入上市之路,但增量时代总有一天要结束,当利润逐渐降低,无利可图的加盟商会主动离开,蜜雪冰城面临的是存量时代的更大挑战。
越来越多新茶饮品牌,都开始学起蜜雪冰城。曾经专注直营的喜茶、奈雪的茶纷纷开放加盟,众多新茶饮品牌也开始自建供应链。
喜茶两年前就建立了种植基地,现在已经有香水柠檬、柿子和巨峰葡萄等水果种植基地;曾经“黄河以北不开店”的古茗,门店也随着供应链和物流的完善开到了黄河以北;最近刚交了招股书的茶百道表示,未来战略是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能力;曾经只在长沙开店的茶颜悦色,宣布投资5.2亿元建设研发生产基地,未来可覆盖5000家门店核心原料供应。
喜茶的富平柿子种植基地
想要上市的蜜雪冰城,需要除了规模、价格和供给之外更多的筹码,吸引住加盟商,也吸引住资本的视线。
蜜雪冰城这次涨价,有着两个理由,一个是原料端市场涨价;一个是冷链产品替换了常温产品。涨价是为了保证蜜雪冰城和加盟商的利润率,也是蜜雪冰城试探着想要讲出新故事,在下沉市场讲产品升级故事。
在2022年9月22日提交的招股书中,蜜雪冰城表示“目前生产的果酱全部为常温果酱,尚未实现冷冻果酱的生产”。但今年7月30日,蜜雪冰城在官网发布新闻,表示已在28个省(市、自治区)完成冷链100%全覆盖。
对于研发人员而言,冷链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研发空间,对于蜜雪冰城的门店而言,冷链产品做出的饮品口感相对常温果酱产品会更好。
在这个基础上涨价1元,更像是蜜雪冰城在试探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在寻找“低价”之外的更多标签,当客单价提高1元后,蜜雪冰城在产品的研发上也会有更大空间。
新茶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蜜雪冰城用低价策略抓住了奶茶红利期,但想要让噬甜的资本买单,还要讲出更甜蜜的故事才行。提高客单价,试探消费者的接受度,研发更多新品……都是蜜雪冰城想要保持利润率,讲出下一个故事的前奏。
不久,话题#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两拨打工人#登上热搜。
7月11日蜜雪冰城在微博就冰杯事件致歉。
< class="pgc-img">>雪王以1元低价杀入冰杯市场本就是让利于民的好事,而且做生意讲究,你情我愿,你卖我买的道理。
一个小小冰杯怎会引起轩然大波?蜜雪冰城又为何会如此吃力不讨好,落得出棋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 class="pgc-img">>冰杯席卷热夏 “刺客”盯上“穷鬼”钱包
酷暑难耐,夏日漫长,7月15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炎夏间,选择一杯冰饮消暑降温,成了众多消费者非常青睐的方式之一。
根据《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超过40%的消费者希望酒水、饮料、乳制品能在冰镇状态下食用。冰品的消费金额与频率,相比2019年增长了10%到15%。
其实,冰杯在日韩国家已经流行很久,而我国正处于冰杯市场的起步阶段。
据有关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底至8月初,美团外卖上全国冰块销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182%,售卖“食用冰”商家数量同比2022年增长近90%。
有人肯定会疑惑为啥一定要在外面买冰?自己制冰不就行了。
如下,有网友在家冻一半冰然后加一半咖啡液。如此机智,忍不住鼓掌,绝!
< class="pgc-img">>但实际上,家用冰箱制作的冰块和便利店买的冰块不一样。冰杯满足了户外独特的场景需求和即时消费心理,而且家用冰箱和专业制冰机加工的冰块,其融化速度存在一定差异性。被称为便利店“标配”的冰杯,一天基本上能卖出二十杯左右,冰杯的热潮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花式的催化下,DIY冰杯不断刺激着消费者对冰杯的个性化需求,将冰杯市场推向高潮。
据悉,小红书上自制冰饮有5万+的笔记。
< class="pgc-img">>一套“组合拳”混搭下来的饮品,其最终使用成本KO了新茶饮、咖啡、酒水。同时,在亲手制作一杯DIY特饮中获得成就感,通过社交媒体拍照分享,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 class="pgc-img">>在市场吸引下,不少企业进入冰杯赛道,扩大售卖。
今年6月,农夫山泉冰杯上架便利店,160g每杯售价4.4元。然而,农夫山泉445ML的水溶C每杯售价也就4元,冰杯定价相对比同品牌的果饮还要贵。
直到10元冰杯“刺客”来袭,“穷鬼”警铃大振:“有人要谋害朕的钱包!”
< class="pgc-img">>有关媒体统计市面上冰杯数据:盒马冰杯160g3.5元,711便利店160g4.2元,罗森冰杯160g3元,便利蜂冰杯220g4元,冰力达220g5元。
网友无奈道“有的品牌还挺好,它明明可以抢我的钱,偏偏要送我一杯冰。”
此番以农夫山泉为首的鲶鱼巨头跨界冰杯,首当其冲的必是新茶饮、咖啡、酒水。就在此刻,我们的卷王,“永远的神”雪王打出1元低价冰杯王炸牌,杀入冰杯界。
7月3日,蜜雪冰城正式在门店上线了“雪王冰杯”,660ML大杯定价1元,可堂食可线下,规格分为正常冰(满冰)和少冰(冰水混合)。
< class="pgc-img">>1元冰杯=瓶身+包装+冰+人工费+水电费。有网友惊喜道“蜜雪冰城这是来做慈善的吧!”
然而,蜜雪冰城冰杯上线没多久,就问题频出,惹怒两拨打工人。
卷王蜜雪 惹怒两波打工人
惹怒的第一拨是消费者。
在蜜雪冰城官宣冰杯上架的第一刻,就有消费者迫不及待赶往线下门店购买,却被告知没有此产品。有媒体报道,即使门店有冰杯,在短暂销售后,竟然当面下架。
< class="pgc-img">>还有网友反映,在线上下单冰杯后,被通知门店没有冰块,要求退款。
< class="pgc-img">>更有网友表示店员培训不到位,在购买冰杯的过程中一波三折,甚至会受到店员的阴阳怪气和白眼。这是啥操作?蜜雪冰城你到底想不想卖冰杯?
< class="pgc-img">>惹怒第二拨是店内的打工人。
暑期冰饮需求量大,冰块作为必不可少的搭配,在冰杯出现后变得尤为紧张。店员每天机械的重复工作已经十分疲惫,又因为冰杯的火热销售,工作量不断叠加。
然而有的顾客甚至会一次性买好几十杯,制冰机应付不过来,爆单后店员不得不去别的门店借冰,增加出单时间与生产成本。
< class="pgc-img">>据相关报道,有的店员偷偷给顾客塞了两毛钱的吸管,还被店长训了一顿,打工人实惨!
< class="pgc-img">>顾客看到官方消息正常购买,门店卖得吃力不讨好,甚至不情不愿。
上级面对业绩压力,下级遭遇情绪崩溃,顾客买的怒火中烧。
显而易见,这里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 class="pgc-img">>下游门店做冰杯的意愿与上游决策明显背道而驰。
一杯冰杯,暑气之下,火药味十足。
一杯冰杯 引出上下游矛盾
实际上,蜜雪冰城的盈利模式是单店加盟,门店自负盈亏。总店有九成以上收入来自加盟商,盈利靠的是加盟费和供应链。
冰杯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加盟商在独自负重前行。
一方面压力是原材料的成本。部分门店的制冰机满足不了大量的冰杯需求,加盟商不得不去外面的制冰厂购买。然而,冰块的价格与冷链运输成本并不便宜,有加盟商甚至会购买4元一斤的冰块,这使得冰杯的成本远高于售价。更让加盟商们头疼的是,部分网友大量囤冰杯的“做空”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冰块的紧缺。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是包装成本。因为加盟商必须从蜜雪冰城总部进货,其中包括前端的食材、包装和设备,后端的加盟、培训和管理费用。
根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显示,总部给加盟商杯子的售价是0.3元、吸管0.1元、包装袋0.08元,因此售卖一个冰杯的成本差不多要0.5元。即便忽略水的成本,电费、房租、人工费算下来,加盟商卖1元冰杯是完全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买卖。
< class="pgc-img">>有人会说,蜜雪冰城不傻吗?无利润的亏本买卖,他凭啥干?
的确,这里面唯一的既得利益者就是蜜雪冰城总部。
通过1元低价冰杯策略,迎合了大众情绪需求,又收取了加盟商材料费用,蜜雪冰城总部“两头吃”,迎头浇灭了加盟商的工作热情。
其实早在蜜雪冰城官宣1元冰杯的时候,就有加盟商在评论区表示冰块不够用,即便如此,蜜雪冰城最新道歉声明里面称,本周内仍将在内地所有的门店上线冰杯。
为什么蜜雪冰城如此坚持进入冰杯市场呢?
出棋不慎 暴露雪王焦虑
其实,蜜雪冰城此番出棋不慎,其实暴露出了背后的市场焦虑。
如今奶茶竞争从增量时代转入存量时代。前段时间新茶饮纷纷卷起低价,霸王茶姬买一送一,古茗推出4元一杯柠檬水,奈雪、茶百道奶茶低至9.9元,蜜雪的低价赛道越来越拥挤。与此同时,对标蜜雪冰城走下沉路线的小镇奶茶店甜啦啦,9年狂开7500家,一路狂飙一年卖出25亿,蜜雪冰城不得不慌乱起来。
面对不断扩张的竞争对手,就要谋求新的发展机会,需要足够的现金流。然而出师不利,前不久,港交所官网上显示,蜜雪冰城的招股书状态由“处理中”转为“失效”,蜜雪冰城再度折戟。最近十个月,蜜雪冰城的热度呈下滑趋势,百度指数直线下跌至4千左右。
因此,在市场热度下滑的时候,蜜雪冰城想要通过低价冰杯来吸引顾客,提高品牌关注度。
< class="pgc-img">>然而这个没做太多思考的决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将蜜雪冰城自身卷进更加恶劣的竞争生态之中。
如果说农夫山泉入局冰杯市场是为了抵抗夏日冰饮冲击,同时打出同品牌果饮茶饮的互补牌,而蜜雪冰城下场冰杯完全是自乱阵脚。
DIY的冰杯本就与自家产品构成竞品关系,以后顾客消费只买一杯冰杯,那么其他产品的出路在哪里?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难道其他茶饮店也要卷进冰杯的价格战吗?这不是把茶饮的路堵死了,开了个坏头啊!
说实在的,蜜雪冰城你再冷静想想,要么捆绑销售?要么限量累加?调整冰杯策略。相信人美心善的消费者们会一如既往的原谅你:“小雪,下次不要这样咯~”
至于冰杯这片阔土,我们有瑞幸就够了。
< class="pgc-img">>作者:小 贾
编辑:尼 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