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年,上海主要食品的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9.2%,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连续2年未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以及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继续保持在2011年以来不高于1例/10万人口的较低水平……
春节前夕,由上海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编制的《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出炉。其中提到,上一年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度评分为91分,同比提高0.4分,是近14年的最高水平;市民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为90.9分,同比提高0.9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
全市继续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零报告”
参照国际经验,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是反映一座城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上海未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是2006年以来,上海一年中首次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零报告”。2023年,上海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未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以及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追溯到本世纪初,上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约在10例/10万人口;2005年后控制在6例/10万人口以下;2010年后已经控制在1例/10万人口以下。自2018年以来,上海历年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均控制在0.3例/10万人口以下。
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的持续低走,得益于上海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最严格的监管。
2022年“表现”不佳的多类食品抽检进步明显
维护食品安全,只有跨前一步、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把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上海2023年共抽检31大类13761件食品,涉及302项指标、15万余项次,各类食品评价性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9.2%,连续4年保持在99%以上的高位。
监测发现,25大类食品合格率达到100%,包括饮料、方便食品、冷冻饮品、速冻食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其中,2022年“表现”不佳的粮食加工品、薯类和膨化食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蜂产品、餐饮食品进步明显,合格率均回到了100%,尤其是蜂产品,合格率比2022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市民对快餐店和小吃店的满意度较低
《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上海市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得分为90.9分,比2022年提升了0.9分,是近14年的最高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政府部门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宣传科普工作、食品安全状况、食品购买渠道食品安全、用餐场所食品安全、制止餐饮浪费相关举措这7个维度的评价中,市民对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满意度最高,评价得分为92.4。
相较之下,市民对各类用餐场所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相较于对饭店、食堂和饮品店,市民对快餐店和小吃店的满意度较低,为85.8分。
另外,公众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积极性增加。2023年,上海市场监管投诉举报系统共受理登记食品类投诉举报271296件,比2022年增加了6.46%,是2019年的3.77倍。其中,记录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占34.38%,主要反映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商超菜场、饭店用餐等途径购买消费的餐饮食品、水果、饮料、肉制品、禽畜肉及副食品存在变质、含异物、过期、食用后引起不适、标签标识不规范以及商家无资质生产经营等问题,体现了市民投诉举报较高的“精准度”。
经核实,上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2023年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451件,发放奖励金12.98万元。
餐饮转型升级,城市烟火气“更足”
上海的餐饮服务业近年来风生水起,即使遭受不利因素影响,但依旧保持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140664户,数量比2022年增加了9.27%。参照2017年数据,上海6年至少新增65758户持证餐饮服务单位,平均下来每天有30户餐饮服务单位诞生。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近年来,小型饭店、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现制现售等餐饮业态的经营者明显增多,反映出消费者普遍的对城市“烟火气”的向往。
不过,2023年上海公共餐饮单位中,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的占比下降至12.9%,这一数据在2021年时高达25.06%,反映出一批投资者、创业者因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而退出,又或者转型升级为经营业务更多元、规模更大的饭店。
比较数据可以发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上海餐饮行业近年发展的主旋律。
就监督情况来看,沪上餐饮服务业也没有被迅猛发展冲昏“头脑”,保持了较高的守法经营水平。
2023年,监管部门对全市处于经营状态的持证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了风险分级评定和监督结果公示。等级为A级(良好)的占39.6%,B级(一般)占60.1%,C级(较差)占0.3%,无D级(差)。A级和B级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比例为99.7%,为2019年以来最好水平。
可见,越来越多的中下水平餐饮服务单位已经“蜕变”,步入或正力争行业上游。
022年岁末,随着各类防疫政策的优化,新冠也开始实行“乙类乙管”,餐饮行业的曙光不远了。
而在整个2022年,在各大城市严格的防疫措施下,无论是连锁餐饮企业还是街边小店,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在此背景下,也有一批企业选择“逆势”冲击资本市场,还有一些企业的预制菜业务在疫情之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大中小企业都不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5348亿元,同比下降5%。原本2021年已经在一定程度受疫情的影响了,2022年又因为更长时间的封控导致了餐饮消费的微跌。
就连头部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06862.HK)亏去2.66亿元,海底捞称,报告期内的净亏损中包含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3.08亿元,以及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餐厅暂停营业或暂停堂食期间产生的固定开支和员工成本。
与之相似的是,呷哺呷哺(00520.HK)也亏去了2.8亿元,九毛九(09922.HK)虽然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5770万元的净利润,但也同比下滑69%。
还有一系列网红餐饮品牌,在今年变得低调,甚至直接撤离市场。曾经创下日排3000桌的“电台巷火锅”,目前在营门店数不足30家;门店数曾突破800家的贤合庄火锅,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门店数仅余400家左右;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在年中被曝倒闭,目前在上海仅剩2家门店在营业。
一些个体户餐饮人的2022年则更加艰难,他们面临着员工流失、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导致了一部分餐厅的倒闭,当然也不乏坚守的餐饮人。
“我们总共20名员工,封控期间走了几名,他们害怕疫情再度来袭影响收入。每一个老员工的流失我们都很心疼,新员工的磨合也需要时间。”2022年7月,上海刚恢复堂食之后,一位在普陀区经营融合菜的餐厅老板朱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进入下半年,朱雨的餐厅总算平稳营收了数个月,可是年底又碰上防疫政策优化,感染人数太多,12月的销售额再度跌入谷底。
对于个体户餐饮人来说,房租是一笔较大的成本支出。万幸的是,在2022年,政府曾为一些中小餐厅免去6个月的房租。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指出,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予提交受疫情影响证明材料,2022年免除6个月房屋租金。
据朱雨回忆:“园区物业从4月份的时候就不断安慰我们,告诉我们不要焦虑,他们是国企,可以免房租的,虽然当时具体政策还没出来。每个月小10万的房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排队上市,成功率却低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餐饮的连锁率仅为10%,而美国、日本的连锁率在50%左右。资本程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但这也正意味着该赛道存在大量的投资和上市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有10家餐饮企业先后向资本市场冲击,包括网红餐厅绿茶、披萨企业达美乐、火锅品牌捞王、麻辣烫之王杨国福,还有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老乡鸡和老娘舅。
可惜,直至年底,除了达美乐近日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其他的餐饮企业,或因为一直未更新招股书导致材料失效,或准上市企业主动撤回申请,甚至还有企业已经被暂缓上市。
早年间,多数餐饮品牌对“融资、上市”等进程并不感冒,而不少投资机构也因为餐饮企业的现金流水居多导致“算账难”而望而却步。而近几年来,融资和IPO为何却接连涌现呢?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企业争相上市是餐饮赛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餐饮连锁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认为:“业者选择上市更多的还是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把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里程碑,因为上市之后有了资本平台,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对于创始者或者股东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财富实现的途径。”
至于为何到了年底,真正成功上市的企业却那么少,文志宏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因素,既有交易所、证监会审核周期的因素,也有企业本身的业绩因素,例如业绩增长情况、规范化情况,或企业对上市时机、节奏的把握等。“但是我觉得餐饮连锁企业上市的大趋势和方向是确定的,餐饮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资本化的竞争时代。”
预制菜、本地餐饮飞速发展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宅经济”乘势起飞,这也为预制菜在C端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弗若斯特沙利文白皮书数据显示,至2020年,中国“在家吃饭”市场规模达29,23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3%,预测2025年其市场规模可升至35,529亿元,“在家吃饭”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在被C端消费者熟知之前,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有20多年之久。
“到2014年左右,因房屋租金、用人成本持续提升,大量餐饮企业开始采用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的经营方式,B端需求的增长催生了该行业的第一次爆发。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宅家经济为预制菜行业在C端市场的渗透和发展按下了快捷键。”简餐品牌理象国负责人王林表示。
消费者们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在提升,使用场景也在拓宽。家住上海浦东三林的陈女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因为家里有宝宝,不方便出行,所以2022年度经常在家里张罗家庭聚餐,会在生鲜电商平台上下单一些火锅食材和几道预制菜大菜招待亲友。
谁在买预制菜?叮咚买菜预制菜负责人欧厚喜表示,叮咚平台的预制菜用户年龄段在30-45岁左右,已婚、有孩子的相对较多,文化层次素质相对较高,白领比较多,对价格也不那么敏感,对商品和健康的需求更高。
此外,第一财经记者还注意到,直至年底防疫政策优化之前,消费者外出旅行都不是很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假期的本地餐饮消费。所以在假日期间,一些连锁餐饮品牌的菜单里推出了不少区域特色新品,给顾客带来本地化的食材。譬如在杭州的部分海底捞门店,可以吃到豆汤排骨火锅;苏州部分门店上架了木瓜酸辣火锅;扬州、无锡的部分门店有蟹粉金汤火锅。而这些菜品大多都是就地取材。
在餐饮行业从业十余年的周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对于连锁餐饮品牌,还是个体餐饮门店老板来说,随着本地客人比例的增加,对餐品的品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在景区就餐的大部分是外地游客,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本地菜是否正宗,更多是尝鲜,基本很难成为回头客。而现在,如果能够推出高质量、口味正宗的本地餐食,则可以吸引不少老顾客,提高他们的复购率。”
2022年底,疫情政策的优化让餐饮人看见了希望,不过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疫情政策的大幅度改变让餐饮行业的预期变得更加值得期待,但在目前这一阶段,餐饮行业还需渡过最后艰难的100天。随着人们对疫情心态的放平,国家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市场将不断回暖,餐饮行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迈点
一、行业动态
1、政策动态
本月,预制菜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政策备受关注。预制菜方面,随着预制菜产业的火爆,不少企业竞相入局,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其中山东和福建出台的措施明确: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预制菜标准体系,培育壮大预制菜龙头企业,支持仓储冷链建设和搭建预制菜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方面,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上海升级外卖食品安全封签管理办法。
2、资本动态
投融资方面,轻食品牌“植鲜生”获得A轮千万级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植鲜生品牌旗下销售渠道拓展和产品研发、供应链完善、品牌推广和团队运营等方面。植鲜生是一个提供健康、美味体验的植物基饮食方式品牌,所推出的系列产品包括奇亚籽魔芋代餐粥、燕麦火鸡面、魔芋粗粮饭、膳食蔬菜肠、黑枸杞咖啡液、膳食纤维粉、燃力睡前饮等。
上市动态方面,11月20日,据港交所文件,达美乐比萨(DPZ.US)的中国独家特许经营商——达势投资有限公司(DPC Dash Ltd)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截至今年上半年,达美乐中国在全国12个城市内拥有508家达美乐披萨直营店,其中约56%的门店位于北京和上海。原计划于今年及明年分别开120家及180家门店,扣除关闭门店后,当中79家已开业。公司过去三年半持续亏损,公司仍预计今年将产生净亏损,主要因不断扩张、收益及品牌建设成本不断增加。
股权变动方面,太古宣布以总代价10.15亿美元收购可口可乐在越南及柬埔寨的配制﹑包装﹑分销及出售即时饮用饮料业务。这项交易标志着太古首次投资东南亚饮料市场,并借此将公司饮料业务拓展至市场增长速度最快地区之一。
3、企业动态
企业战略布局方面,本月饮品赛道布局仍然最为积极。库迪咖啡、星巴克、瑞幸咖啡等饮品品牌迎来战略布局新动态。库迪咖啡注资3亿元成立供应链公司,星巴克全国第二家非遗概念店落地上海,瑞幸咖啡成立餐饮公司,抖音旗下公司申请懂车咖啡商标。
另外,战略合作方面,由于疫情使得线上消费场景增加,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的规划对餐饮企业尤为重要。蜜雪冰城的全资持股子公司大咖创投将与喜多多共同建设新加坡合营企业。喜多多和大咖创投共同控制合营企业,通过合营企业在菲律宾投资椰果、椰浆加工生产基地。交易后,喜多多直接或间接持有合营企业51%股权,大咖创投直接或间接持有合营企业49%股权。可以看出,蜜雪冰城在不断加大在供应链上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尝试减少对鲜活饮品等原料供应商的依赖。而Tims将与盒马鲜生将推出联名款咖啡产品,并通过盒马鲜生线上渠道和线下门店进行独家销售。此次合作是Tims咖啡探索消费新场景的又一延伸,通过盒马鲜生的线上和线下的渠道,触达更多元的消费者。
运营创新方面,节庆和热门赛事成为餐饮消费复苏的重要机遇。在进入世界杯时间后,恰逢冬日火锅旺季,海底捞敏锐地捕捉商机,适时推出了夜宵新品及“夜宵卡”,打造主题店和等位区“mini看球吧”。以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互动创新营造热情四溢的氛围感,把海底捞营造成夜间小聚、看球打卡的目的地。这是海底捞对夜宵体验的一次重要升级。伴随着冬季来临,“暖经济”将驱动餐饮消费不断提升,海底捞等经营水平较强或反应更快的企业能够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溢价,为企业获得关注、拉动消费增长、持续创造业绩增量。
4、市场经济
10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餐饮收入4099亿元,同比下降8.1%;限额以上餐饮收入978亿元,同比下降7.7%。2022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75亿元,同比增长0.6%;全国餐饮收入35348亿元,同比下降5%;限额以上餐饮收入8832亿元,同比下降4.3%。
受疫情短期冲击的影响,10月份餐饮市场收入下降。不过,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成效的逐步显现,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有望推动餐饮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二、本月百强榜单
以下是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的“2022年11月餐饮业品牌影响力(MBI)100强榜单”。本月海底捞、星巴克、麦当劳、瑞幸咖啡、肯德基、蜜雪冰城、喜茶、必胜客、奈雪的茶、全聚德进入榜单前十。TOP10品牌中,饮品品牌热度依然最高,占5席;其次是小吃/快餐品牌占3席,而火锅和中餐品牌各占1席。相比10月,本月100强榜单中,共有40个品牌排名上升,49个品牌排名下降,11个品牌排名没有变化。
2022年11月餐饮业品牌影响力(MBI)100强品牌中,占比排名前三的品类分别是小吃/快餐、中餐和火锅,总占比65%;其次是饮品、烧烤、面包/甜点、西餐和料理等。相比上月,由于冬季“暖经济”的影响,火锅占比上升了2%。
三、品牌细分榜单
综合行业平均指数来看,在餐饮业品牌的细分榜单中,本月饮品品类热度上升最快,饮品品类品牌指数496.55 环比上月增长1.43%,增速位列第一。其中星巴克、瑞幸咖啡、蜜雪冰城位列饮品品牌榜TOP3,其中咖饮占据两席。
从门店数来看,瑞幸咖啡已经超越星巴克成为了目前国内门店数最多的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咖啡采用“自营+联营”并进的门店策略,两种模式形成高度互补,加速门店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自2021年1月,瑞幸咖啡开启新零售合作伙伴招募计划以来,联营门店规模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7846家,其中自营门店5373家,环比增长8.2%;联营门店2473家,环比增长11%。而星巴克采取全直营模式,虽然保证了统一的门店风格和产品质量,门店扩张速度明显落后于瑞幸咖啡。
加盟门店对瑞幸业绩的带动明显。2022年第三季度,瑞幸营收38.95亿元,同比增长65.7%;净利润约5.29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2350万元。营收的增长一部分来自门店扩张,报告期内联营门店的收入为8.99亿元,占总净收入的23.1%,较2021年同期的4.16亿元增长116.1%。12月,瑞幸咖啡重启了新一轮加盟,以更为下沉的三四线城市为主,其中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以及东北三省布局城市最多。相信下沉市场的加盟将进一步拉动瑞幸的业绩增长。
下沉市场逐渐成为未来咖啡行业的新战场。2021年,中国现制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89.7亿元,较2020年增加26.40亿元,增长41.71%,预计2023年中国现制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7.9亿元。面对一二线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不少品牌开始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拓展。不过,由于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正逐渐下降,下沉市场的咖啡战,绝非价格战,品牌势能越来越重要。期待品牌方完善研发体系,提高产品上新频率与营销力度,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提升品牌势能与复购率。
四、品牌细分维度
1、人气重点关注:俏江南
本月人气指数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蜜雪冰城、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瑞幸咖啡、好利来、海底捞、喜茶、俏江南、沪上阿姨。
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俏江南,本月人气指数达到86.83,人气指数环比增长107.68%。11月,俏江南的潜在客群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河南、河北等地。俏江南在全国的潜在客群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其中30-39岁的年龄区间占比42%,20-29岁的年龄区间占比41%;女性客群关注度高于男性,女性客群占比57%,男性客群占比43%。
2、传播重点关注:老乡鸡
从餐饮业品牌的传播指数来看,11月,传播指数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星巴克、海底捞、麦当劳、喜茶、奈雪的茶、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必胜客、肯德基、老乡鸡。其中,传播指数重点关注品牌为老乡鸡,其传播指数达到331.37,传播指数环比上升14.36%;排名位于传播指数第10位。
本月老乡鸡的出稿来源主要集中于微信、国搜新闻、百度新闻、迈点网、红餐网、央广网。11月,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更新IPO招股书,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老乡鸡拥有997家直营门店和102家加盟门店,合计1009家。相比之下,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991家直营门店和82家加盟门店,老乡鸡今年上半年的直营门店数净增加6家,加盟门店数净增20家。根据老乡鸡的规划,其未来3年内计划在上海、南京、苏州、深圳、北京、武汉、杭州和合肥、芜湖等地区的重点地段利用募集资金开设700家直营店铺,并且将斥资6亿元在上海设立华东总部。另外,老乡鸡“自曝”食材过期的“土味营销”、“请客翻车”事件等频上热搜,背后是其再次对“中式快餐第一股”发起冲刺。
3、评价重点关注:半天妖烤鱼
本月评价指数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巴奴毛肚火锅、西贝莜面村、半天妖烤鱼、京味斋、左庭右院、海底捞、太二酸菜鱼、半步颠小酒馆、同庆楼、大碗先生。其中,评价表现突出品牌为半天妖烤鱼,其评价指数达到190.54排名位于评价指数第3位。
数据显示,11月,半天妖烤鱼累积点评数超过17000条,门店的平均好评率高达95%。在大众点评网的上海维璟印象城店、上海宝杨宝龙店、恒越荣欣广场店等门店,“肉类好”、“主食赞”、“海鲜棒”、“上菜快”、“不用排队”等评价位居前列。客户对菜品评价较高。这与半天妖的产品价值标准有关。“烤鱼不用挑,就吃半天妖”,通过用好一个“挑”字,全面建立半天妖烤鱼的价值标准,包括精心挑选挑新鲜好鱼、品质配料、五常稻花香大米、合作一线大品牌等。因此,因为高性价比、高品质、高服务水准,半天妖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指数。
4、经营重点关注:蜀大侠
本月经营指数排名前十的依次是:海底捞、九田家、元祖食品、小龙坎火锅、谭鸭血老火锅、米兰西饼、蜀大侠、幸福西饼、必胜客、马路边边。其中,经营突出表现品牌为蜀大侠,其经营指数达到180.86,排名位于经营指数第7位。
蜀大侠作为四川传统主义火锅品牌,在门店数和客单价方面占据优势,整体经营指数较高。
规模方面,从2015年西玉龙店开始的第一家直营门店发展至今,蜀大侠火锅在全国的连锁经营门店超过400余家。蜀大侠的品牌与门店扩张,主要依赖于团队对品牌发展的系统规划、对消费者的深刻洞察和对供应链的全盘把控。品牌规划方面,在初期品牌势能尚未形成之时,蜀大侠就用产品导流;后期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增加,就联合产品力和运营力提高复购率。客群研究方面,疫情期间,蜀大侠打造爆品挖掘消费者新需求,同时通过调整用工结构、发力外卖、建立私域流量池、自建新零售品牌等方式进行营销。供应链管理方面,蜀大侠火锅还自建了供应链工厂,坚持原料安全、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原则,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
而在客单价方面,蜀大侠走起了性价比之路,把均价控制在了90左右。每次更新菜品时,蜀大侠会通过门店数据核查人均消费,当客单价远超出品牌的价格定位,就通过菜单产品以及产品定价进行优化,降低人均消费,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回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