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网讯(记者李伯玺)金秋九月,稻香清甜,正值丰收的好时节。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办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新闻发布会”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在会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行之有效思路做法,突出抓好“五优联动”、“三链协同”和“六大行动”,力求达到夯实安全基础、优化产品结构、壮大粮食企业、提升产业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努力实现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产、购、储、加、销” 新模式带动新农业
自2017年我国启动优质粮食工程以来,浙江省推动优化粮食产购储加销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优化协同,走出了一条“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的“五优联动”特色之路。浙江湖州就是 “五优联动”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湖州三里桥粮库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湖州是著名“鱼米之乡”,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 余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稻作农业生产已相当成熟,历史上享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盛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渔业等效益农业发展较快,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显低,粮食产能相对下降。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粮食产业存在农民种粮效益差,没有积极性;粮库收储压力大,财政负担重;加工企业利润低,设施设备落后;消费者吃不到本地优质大米,粮油批发市场占有率不到20%等问题。
为破解上述困境,湖州在2019年开始积极探索试点“五优联动”,通过品鉴选种、“空仓”招标合作、品牌营销等做法,构建起了“产、购、储、加、销”联动模式。2019年11月,在浙江省农博会上,“五优联动”新产大米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标志着浙江省自试点实施“五优联动”之后,摆脱原有的粮食问题,取得了瞩目成就。
2020年,湖州更是进一步开创了“五优联动湖州模式”2.0 升级版,进一步在优化中联动、在联动中优化,通过“优粮优种—共享良种、优粮优购—共享价格、优粮优购—共享产后服务、优粮优购—共享低温仓储、优粮优加—共享标准、优粮优加—共享加工、优粮优销—享金融、优粮优销—共享品牌”等措施, 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储备优化、消费满意”的初步成效。
乡村迎来发展新模式
浙江省和湖州市的做法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搭建了众多中小型粮食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平台,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机制,使供需结合更加直接、更加紧密。近年来,浙江省积极依托合作社积极发展模式,注重科技运用,建设良种展示平台。
据湖州市吴兴区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龙介绍,2017年开始,合作社尝试发展稻鱼、稻鳖综合种养100亩。2020年实施稻鱼、稻鳖综合种养280亩,施生态肥,不打农药,实现绿色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绿色生态大米每亩总产值可达万元以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湖州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 光明网记者李伯玺摄
不仅如此,依托“1+1+N”产业联盟,合作社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和良种展示转化基地,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基地粮油新品种引进、试种常年保持在100个左右,近年来从中选择“春优”、“甬优”超级杂交稻主栽品种系列和“浙粳”、“南粳”优质常规稻主栽品种系列,成为湖州稻谷优质良种的展示转化基地。
此外,该地还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新路径,积极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传统粮油生产种植向农旅融合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合作社和周边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形成矩阵 让更多农产品走向全国
嘉善县合作社也是浙江探索“五优联动”的一个代表性地区。该地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水稻+油菜”的轮作模式并取得成功,一举改写了嘉善当地中断30多年油菜规模种植的历史。
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该地改造提升了新市油脂加工项目,将油菜籽的年加工能力提升到了45 万吨,辐射带动周边20万亩优质油菜籽种植基地。目前已形成“浙粮”“浙油”“豪利斯”“如意”4 大自主品牌矩阵,涵盖大米、面粉、油脂、杂粮4 大系列近百款粮油产品。
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编制了集商超卖场、加盟代理、批发零售、特渠团购、电子商务的线上线下于一体的销售网络体系,建立实体销售网点1600 多家,销售区域覆盖全省11个地市80多个县区。值得一提的是,该地的农产品还成为了G20杭州峰会的选用产品。
未来,浙江省还将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产品价值,打响“浙江好粮油”品牌,支持全省各地打造以“湖州好大米”为样本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浙江粮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来源: 光明网
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魏骁
晚稻丰收,遍地金黄。2021年11月26日,在淳安县汾口镇郑家村,百亩晚稻喜获丰收,村民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在田间忙碌。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谢航凯 周亚男 摄
春节将近,浙江的中晚稻收储也告一段落。记者从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2021年浙江的“米袋子”更加充盈,全省共收购中晚籼稻8.74亿斤、粳稻16.06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32.8%、16.5%。其中,中晚籼稻的订单收购量比上年增加30.2%。
“浙江的粮食收储工作正不断走向高质量、精细化。”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处负责人项慈若告诉记者,通俗点说,老百姓爱吃什么粮食,他们就要多储备些,并且要在科学储备上动脑筋。2019年,浙江组织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涵的“五优联动”。截至目前,“五优联动”已从16个试点扩至全省60个县(市、区),浙江优质稻种植面积约65万亩,优质晚稻订单达26万多吨。
“五优联动”持续提质扩面,有力促进了种粮农民增收、粮食企业增效。最近,浙江宝隆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财林正忙着跟嘉兴农科院的农技人员一起琢磨今年要种的晚稻新品种。“这几年我们陆续推广了‘嘉67’‘秀水121’‘秀水香1号’等一批本地优质米。”陈财林说,为鼓励周边种粮户种植新品种,企业在省级收购价的基础上再进行每斤0.1元至0.2元的补贴。这些大米口感佳,市场反响好,去年企业收购补贴总额达到400余万元,与此同时,企业销售额也比上一年增长超30%。
“据统计,自开展‘五优联动’以来,我们已累计帮助全省粮农增收约2亿元。”项慈若说,为进一步撬动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全省各地都设立了相应的财政奖补引导政策。比如,温州市对通过“五优联动”市级试点验收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市本级优质粮食低温准低温仓建设改造、优质大米加工线建设和技改给予补助政策。
除了调整品种种植结构、收储结构,浙江还在收储质量上下功夫。去年10月投用的湖州市中心粮库,就在仓房屋顶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双层自呼吸通风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释放出夏季仓房屋顶结构里蓄存的热量,实现绿色节能。”湖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与物资管理处副处长钱国良介绍,粮库在气密性、隔热性能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提升,还配套智能仓储、安防预警、智能作业等智慧场景,让优质稻谷更“保鲜”。
“目前,浙江省的粮食政府储备总量可以满足全省人民半年以上的口粮需求。”项慈若说,作为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浙江还把“粮仓”建到了全国各地。在吉林四平,金华出台调运东北粮食基地自产粳稻谷费用补助政策,建立40万亩省外粮源基地,实现“飞地经济”和对口协作双赢。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已在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多个省份建有504万亩省外粮源基地。
州市中心粮库,工作人员在平整已经满仓的粮库。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湖州市中心粮库,工作人员在平整已经满仓的粮库。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中新网杭州1月22日电(赵晔娇 钱晨菲)粮稳天下安,稳住粮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让百姓端好、端牢手里的“饭碗”是示范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日前举行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列席会议的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维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省正多措并举保障粮食供应,在积极打造“浙江好大米”的同时“引粮入浙”。
“五优联动”打造“浙江好大米”
“粮食安全,耕地是根本。浙江有绿水青山、有土地,具备种好粮的自然条件,为了种出老百姓爱吃的粮,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周维亮说。
于浙江而言,种好粮并非那么容易。
周维亮介绍,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浙江的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粮食储备与口粮消费匹配度不高;粮食生产方面,种粮农民对政府订单收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浙江缺少优质晚稻品种;粮食储备方面,储备粮品种、品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轮换价差大,导致财政负担较重。此外,在粮食产业方面,浙江的粮食加工企业缺少本地优质粮源支撑,市场竞争处于劣势。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困难。
为解决上述痛点,该省于近年启动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涵的“五优联动”,通过融合粮食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从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在融合粮食产业链方面,周维亮介绍,“五优联动”将田头农民与大米加工企业紧紧连接在一起。双方通过签订订单,成为利益共同体,一起瞄准终端市场。
改革是否有成效,每日与粮食生产打交道的种粮大户最有体会。“‘五优联动’试点前,我们种的稻谷普遍销售给国有储备粮库,但粮库承担的是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按照最低收购价支付,给予种粮农民兜底保障。”孙建龙是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的种粮大户,他介绍,自己正是“五优联动”的受益者之一,订单式收储后,优质稻卖出了好价钱,亩均能增收160元,农民种粮从走量转向提质。
“五优联动”推进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浙江提高标准,希望打造出“浙江好大米”的省内区域公共品牌。“去年10月,我们发布了‘浙稻味’,以市场需求倒逼粮食提质。”周维亮介绍,为促进浙江大米品质提升,规范行业自律,该省还开展了《浙江好大米》系列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跟全国相比,‘浙江好大米’突破性地要求了大米要标注哪个村种的、哪一年种植的、哪里的企业加工的,我们可以以此进行追溯。”周维亮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周维亮期盼着,大家可以吃上本土的好大米。
嘉兴市种粮农民收割晚稻。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实施“255”工程 积极“引粮入浙”
稳稳端起百姓“饭碗”,需要浙江的自我赶考,亦需要“引粮入浙”。
浙江省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为稳定粮食供应链,该省实施粮食流通“255”工程,进一步支持粮食批发、加工、贸易企业等粮食流通主力军、主渠道、主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据悉,“255”工程即力争到2022年,浙江全省打造20家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50家粮食流通骨干龙头企业,在浙江省外建立500万亩稳固粮源基地。
“为了实现‘广积粮’、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系数,我们大力抓好‘255’工程,目标在省外建设一些稳定的‘粮源’基地,扶持20家骨干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供应保障支撑主平台。鼓励50家粮食加工企业在外面建基地、搞流通,并在长三角、东北一带建立500万亩粮源基地,通过订单方式购买,以此基本满足粮食需求。”周维亮表示。
为激发各环节的积极性,浙江官方还出台了相对应的扶持政策。如针对粮食批发市场改造提升,浙江全省批发市场新建、改造低温或准低温仓40万吨以上,对改造提升成品粮低温或准低温仓补助标准每平方米不超过1200元,新建成品粮低温或准低温仓项目补助标准每平米不超过3500元。
此外,该省还不断加强省际间粮食购销协作,推动“引粮入浙”,推进长三角区域粮食产业经济一体化,拓展粮食对外贸易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确保省内粮食供给;借助国家建设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备基地契机,加快建设舟山粮食双循环核心枢纽,重点支持进口大豆、玉米为主的进口粮油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基地和国际一流粮油江海联运核心枢纽港建设,提升粮食流通能力。
至此,“广积粮”就有了支撑保障。
“五优联动”打造的“湖州好大米”。 唐琪新 摄
提高社会粮食储备 携手守护“米袋子”
“米袋子”守得如何,亦直接体现于应急保障能力的高低。对此,浙江通过加强储备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据悉,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20年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增加12亿斤储备任务,至2022年,浙江全省粮食储备规模达到120亿斤。“十三五”期间,该省完成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112亿元,新建高标准储备仓容56.5亿斤,全省粮食储备仓容达到138亿斤,有效改善和提升了粮食收储条件。
“浙江有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151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浙江省政府调整了储备规模,到2022年底,可以储备到120亿斤。整个浙江全年全社会总的粮食消费量是465亿斤,基本可以满足口粮的需求。”周维亮亦表示。
虽“粮食成绩单”亮眼,但他也认为,应多方加力让“饭碗”端得更牢。
“浙江政府储备给老百姓存了半年的粮食,当前的问题是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的粮食储备工作不是很好,老百姓也没有储备粮食的意识,都寄希望于超市。”周维亮建议,政府、社会储备要统一起来,按照《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规定要求储备好粮食,还可以购买真空米桶,进一步提升销粮区粮食安全的保险系数。
“储粮保平安、节粮讲美德。”周维亮如此号召。(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