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首店经济”再加速。
7月10日,国际冰雪皇后公司(IDQ)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美国冰雪皇后公司与CFB集团在上海开设DQ Blizzard&Burgers餐厅。7月11日,该餐厅开始正式营业。
这也是IDQ全球布局中,目前亚洲唯一一家首家同时提供热食与冰激凌的DQ餐厅。在全球范围,IDQ在三个地区拥有同时提供热食与冰激凌的餐厅,分别位于美国、加拿大与中东。DQ品牌隶属于“股神”沃伦·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夏尔·哈撒韦集团旗下的IDQ公司。
近年来“首店经济”热度在中国国内持续攀升。一些国外爆火的品牌以“全球首店”“中国首店”等形式进军中国市场,在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吸引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
据第三方机构品牌数读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共新开114家首店,中国首店占比高达44.74%,其中有6家全球首店和1家亚洲首店。
IDQ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德(Troy Bader)对这家位于上海的“中国首店”寄予厚望。他认为,对于整个DQ品牌在中国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尽管IDQ在中国已经有1500家门店,但未来机会很多。
上海能检验产品和品牌竞争力
IDQ国际业务首席运营官鲍德(Nicolas Boudet)表示,从全球而言,DQ品牌在全球20个国家已经有超过7500家门店。2023年,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约64亿美元。中国对于整个DQ品牌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超过1500家门店,中国同时也是DQ在全球发展速度、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市场,仅在去年一年,DQ在中国所新开的门店数量超过了另外19个国家新开门店数量的总和。
贝德告诉第一财经,“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开设亚洲唯一一家同时提供热食与冰激凌的DQ餐厅,因为中国是一个未来可以有长期发展的市场。上海又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所以我们认为现在选择落户上海是最合适的时机,上海也是最合适的地点。”
首店经济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张名片。上海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长13.2%,其中亚洲级别以上首店11家,全国以上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达到13.7%,规模质量继续蝉联全国城市首位。今年1~4月,上海市新设各类首店489家,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1.9%,规模和质量再创历史新高。
CFB集团CEO许惟抡表示,选择上海的原因也很直接,除了上海本身的城市传播势能较高之外,就城市对于西式餐饮的接受程度来说,上海属于第一梯队,“而上海激烈的市场更能检验产品和品牌的真实实力。”
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长期跟踪研究首店经济。他发现,全球品牌快速导入中国的趋势自2017年起发生了变化。进入中国的全球品牌已极大丰富,新进的品牌如果还是简单复制导入,难有立足之地,“首店经济的出现,加速了业态的调整速率,优胜劣汰更明显。”
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DQ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2年。对于这三十多年中国市场的变化,贝德深有感触。他告诉第一财经,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消费者一直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包括新的产品、新的口味,或者新的就餐体验,这促使着IDQ努力确保不断有新的产品与理念。
此外,他还表示,不仅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都看到了消费者对便利性需求更大的趋势,比如通过线上下单自提或配送等。“总体而言,对我们来说需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高品质以及便利性。”他说道。
贝德也表示深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觉得其实这是好事,有竞争说明这个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潜力也不小。我们欢迎竞争,而且我们也相信自己有非常强劲的竞争力。”
对过去三年的销售,鲍德表示,尤其是从疫情恢复以来的销售还是非常满意的。“经济总是会经历不同的周期,有时好,有时可能会面对更多挑战,但是我们是本着长期发展的角度,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这一点从IDQ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
对于未来,鲍德表示,到今年9月底,将在上海增设两家DQ Blizzard&Burgers餐厅,到2034年,将总计新开180家餐厅。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段时间有个综艺节目“中餐厅”,演绎明星们在海外经营中餐厅的场景,不少人在心中有个疑问,中餐厅在海外真的那么火吗?还真的有那么火!按照美国餐饮月刊《中餐通讯》的估算,美国中餐厅的数量已经超过 45000家,超过本土麦当劳、汉堡王、温蒂快餐这些餐饮连锁店的总和。
< class="pgc-img">>美国有一家叫“熊猫快餐”连锁中餐厅,单单在美国,就差不多开设了3000多家分店,是美国最大的中餐企业,每当到了饭点,顾客用餐都要排队排到店门口,绝大多数人都是美国人。中餐在美国人眼中有一些“廉价快餐”的意思,但仍然不影响它的流行,很多美国人每周都会专门和家人去吃一次中餐,按照熊猫快餐的统计,其中有6道中国菜点单量非常高,不过其中一些菜品,如“橙皮鸡”和“左宗棠鸡”“芝麻鸡”这3道菜,就连国内大小饭店都没卖的,真是妥妥的“西式中餐”了。
第一种:橙皮鸡
这道菜应该是出自湘菜中的陈皮鸡,但口味和做法几乎都不同,湖南菜陈皮鸡中的陈皮被换成了新鲜的橙子皮,或者直接淋上橙子汁做成的酱,吃起来是酸甜口的菜,粘稠多汁,而湖南的陈皮鸡是香辣麻的口感,这属于中餐在海外“自创”的菜品,虽然国人可能吃不惯,但在国外是最受欢迎的中国菜品,销量极大。
< class="pgc-img">>第二种:糖醋里脊
美国人爱吃甜食是出名的,糖醋里脊本身就是酸甜口的,刚好符合他们的口味,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改良”,加上颜色红亮有光泽,酸甜可口、外焦里嫩的口感颇受欢迎,这道菜也是点餐率很高的一道。
< class="pgc-img">>第三种:麻婆豆腐
川菜中的麻婆豆腐,真的是享誉全世界,不但我们爱吃,老外们也爱吃,但是麻婆豆腐在美国也是“改良”版本的,麻婆豆腐迎合了一些爱吃辣人群的喜爱,但他们不爱吃麻,所以麻婆豆腐在美国用上了墨西哥辣椒等特别辣的食材,口味是辣味十足,但是没有麻的味道。
< class="pgc-img">>第四种:芝麻鸡
这种鸡肉的做法有点像韩式炸鸡,在美国中式快餐的点餐率也是相当的高,口味还是酸甜的,在美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拿着一个方形的纸盒,里面装的就是芝麻鸡,当成零食吃个不停。
< class="pgc-img">>第五种:锅贴
这算是一道比较正统的中国菜,锅贴的馅料可以做的比较丰富,三鲜馅和牛肉馅都是很受欢迎的,锅贴终于可以不用做成酸甜口的了,但价格可不便宜,美国中餐厅的锅贴价格平均1-2美元一个,而且几乎桌桌必点,销量很大。
< class="pgc-img">>第六种: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又是一道“美式中餐”,国内饭店没卖的,名称是“General Tso’s Chicken”,但是和左宗棠没半点关系,是1952年湘菜大师彭长贵在款待外国友人的时候随口起的,后来因为实在太对美国人口味,名声大振,知名度相当的高,是中国菜在国外的代表菜之一,但是这道菜,仍然是酸甜口的鸡块!和橙皮鸡、芝麻鸡几乎没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有一些干辣椒作为辅料的香辣味,也可能会添加一些果仁在里面。
< class="pgc-img">>美国的中餐,几乎已经被“改良”的面目全非,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菜系,国人去吃会感觉有些“四不像”,虽然已经失去了中餐的特色,但这就是饮食的生命力,总是在不断创造和改良中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中餐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远超想象,如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里,吃一份中餐已经成为美国的传统和节日精神的一部分,也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个世界。
到过去40年里,跟咱中国经济互动最密切的国家,肯定得数美国了。中国有7万多家美国公司,是外企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它们的身影。因为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华经营的美国跨国公司也基本上都是行业里的大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和特斯拉。
美国企业来中国,不仅受到了VIP级待遇,还赚得盆满钵满,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但中企在美国的投资呢?有人就戏称,美国公司在中国能享受超国民待遇;反观中国公司在美国,那就是各种被排挤、打压,甚至资产被没收,待遇差太多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拿特斯拉来说,当初跟上海签了独资建厂的协议,成了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的汽车厂。以前中国都是要求外资和本地企业合资,这次可以说直接给特斯拉破了大例。上海不光给地、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加上税收优惠,简直就是把特斯拉当成了宝。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一投产,它的股价飙升,市值一度冲破了万亿美元,直接让马斯克成了全球首富。
< class="pgc-img">>美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可谓是一波三折。70年代初,美国企业还只是试探性地踏入中国市场,到了80年代,美企在华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今又面临着种种复杂局面。1972年,尼克松访华敲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1973年,美国第一批商务代表团踏足中国,当时的中国对外资还是持保留态度,合作谈判难上加难。
到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外资得以大步流星地进入。1980年,中美合资的长江激光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这可是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到了1983年,北京汽车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吉普,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启合资新篇章。紧接着上汽通用、长安福特这些大玩家也进场了,美企靠着持股比例大赚特赚。80年代,美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那简直就是潮流。那时候,外国公司想在中国立足,合资几乎是唯一的路。
90年代,中国经济起飞,美企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1992年,沃尔玛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接着,一大波美国零售、餐饮巨头纷纷涌入中国。肯德基和可口可乐就是例子。大家都知道肯德基和可口可乐,但其实它们在中国主要走合资模式。肯德基的背后有中国银行、中投公司、首都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酒店集团等一众国企。麦当劳也是如此,麦当劳中国已经完全被中资控股,美国母公司只占20%的股份。可口可乐的全称是“中粮可口可乐”,中粮控股65%,可口可乐持股35%,控股权在中粮手里。
< class="pgc-img">>中国加入WTO后,更推动了中美经济的深入合作。花旗银行的中国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戴尔在厦门设立了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四家公司和五座工厂。在跨国公司的视野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任何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地方。
跨国公司一心把制造环节搬到中国,靠近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多赚很多钱,再将利润投入美国的研发部门,提升竞争优势,最终获得全球竞争力。如苹果、微软、英特尔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当然还有苹果和特斯拉。中国是苹果、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场,贡献了两家公司五分之一的营业收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技术开发在美国,生产制造在中国。
在半导体领域,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非常大,2023年其全球市场份额为9.7%,在中国也是主要供应商之一。在智能手机芯片方面,高通的市场份额同样显著,是很多国产手机品牌的首选芯片供应商。
在人工智能领域,英伟达的GPU几乎是AI研究的标配,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依赖它进行AI开发,市场份额非常大。
< class="pgc-img">>但反过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遭遇可就没这么顺利了。先说说华为,在美国几乎成了“眼中钉”。2019年,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向其出售技术和零部件。再看中兴,2018年被美国重罚,甚至一度被禁止从美企采购元器件,几乎把中兴逼上了绝路。虽然最后达成了和解,但中兴也付出了巨额罚款和同意美国派遣监督团队的代价。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在美国设立了近5700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在美上市企业有320多家,雇佣美国员工超过20万人,间接支持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这些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不轻松。华为和中兴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动不动就以安全为名,对中国企业进行审查和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开门迎客,美国却高筑墙防贼。一个笑脸相迎,一个铁面无情,真是冰火两重天。这种政策差异,不仅让外资企业在两国的处境天壤之别,也让外界看清了所谓公平竞争的真实面貌。这背后的原因,也许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是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博弈和较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公平和互惠,让企业不再因为国籍而遭遇不同的待遇。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