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记忆里,接触过一些高雅的素食餐厅,价格不低,就以为素食是小众而高端的。
而位于江北观音桥北城天街富力凯悦酒店斜对面、好家园酒楼隔壁的这家“素满香*素食自助餐厅·素宴”,颠覆了看法:20元左右一人!
这家店开业不久,各种促销活动更让人感觉到“白菜价”:
低至相当于11元一位。
出品相当丰富,种种小吃就有8种之多。
虽是素食,却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爱这个世界,从一顿素食开始。
< class="pgc-img">>喜欢素食的人越来越多。
你是否也喜欢吃素呢?
几十种菜品,相当丰富。
粗粮米饭,满满的正能量~
这个软糯的小饼,小编一口一个,连吃五个。
玉米粑,吃了好经饿的。
一排汤品,还有各种粥。
人气不错。随行的朋友说这还不算多的。
忙的时候楼上楼下座满了人,还要排队。
在租金昂贵的江北观音桥北城天街开人均一二十的素食餐厅,
究竟需要怎样的客流量,才能撑得起这么高的经营成本呢?
在无肉不欢的当今时代,素食餐厅总觉得和我们有点距离。
想不到它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寸土寸金的人气商圈,敢于跟各种餐饮品类比拼。
曾经,素食餐厅多以高端的形象出现;
人均消费不低,也就难进入大众的视线。
在吃腻了油多肉满的今天,素食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上至各国政要、富豪明星,下至平民百姓,总有那么一群人,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荤素搭配是不错的选择,
甚至多食素,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饮食方式。
单从20元的人均消费来说,这家素食自助餐厅的毛利不会高到哪里去,至少开在观音桥这样房租极高的地方。
那么,素食餐厅的出路在哪里呢?
打通上下产业链,这条路可以走,但是有点长。
从公益的角度,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是当前素食餐厅的一个特点。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素食餐厅的存在基础,
在于拥有一批不断发展壮大的消费者。
在建立和打造自身商业模式的同时,素食餐厅品牌需要在公益方面树立正面形象,从而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占有一席之地。
食都文化 羽翔 千千 采写
食都文化: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美食专辑和网络传播平台;以食为引,涵盖吃喝玩乐
>人正在免费餐厅领取午餐。
用餐前志愿者在宣导环保理念。
东南网11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 文/图)11月9日一大早,六旬老人蔡阿建扛着一筐香蕉,来到南靖爱和素食餐厅。这些香蕉将成为食客们的餐后水果。
爱和素食餐厅,是南靖县第一家免费素食餐厅。每天中午,餐厅准点 提供超过200份午餐,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群体。一个月前,蔡阿建第一次在这里享用了免费午餐。感念于公益人士的付出,他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每天准时到场帮工,不时带来自产的蔬菜作食材。
为免费餐厅提供支持的,是南靖爱和生命关怀公益协会,其前身是本土草根公益组织——“携手未来”。2006年,南靖人温巧兰与丈夫黄炳生,集结当地公益人士,联合发起成立“携手未来”,并在之后的10年里广泛开展助学、助残、助老活动。今年8月,他们在南靖县城成立了这家免费餐厅。10年公益实践积累下的经验,温巧兰相信,财务公开、人才专业化,必将让免费餐厅走得更远。他们的愿景是,在更大的公益平台,推行他们的公益主张。
“免费午餐”背后的公益逻辑
“你只需要每天捐赠5元,便可供应一餐素食,它给贫弱者一次饱餐的机会,给普通人一次健康饮食的机会。”这是群主黄炳生在“日日行善”微信群发布的公告。
今年6月,黄炳生发起“每日一餐”计划,并动员身边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如今,参与该计划的成员已经超过200人。群成员的微信红包,构成了爱和素食餐厅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免费餐厅计划,始于两年前。彼时,温巧兰与黄炳生已是南靖有名的公益夫妻档。自2006年发起成立“携手未来”后,越来越多的南靖人加入他们的队伍,教师、机关干部、企业家、司机等无所不包。最多时,超过百人共同参与同一场爱心活动。
助学、助老、助残是他们最初的公益实践。2014年,他们有了新的公益蓝图——将健康饮食理念与公益扶弱相结合,但囿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迟迟难以成行。
今年年中,他们的公益合伙人、一位来自泉州的企业家,买下南靖县城的6间店面,免费提供爱和公益作为餐厅的场地。8月13日,爱和素食餐厅开张,每天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供应200份左右的免费素食午餐,每份成本约5元。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是优先服务对象。
免费仅仅是爱和素食餐厅的一个举措。发起人希望,能够将环保、节约等公益理念,植入餐厅日常运作中,获得更多南靖人的认同。
简秀兰是爱和餐厅的常驻志愿者。她得知温巧兰团队的公益计划后,向单位递交了一份“霸气侧漏”的辞呈:“我要去当义工!”“从迎宾、引导、打饭、收拾,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不厌其烦地向食客传递环保理念。”简秀兰说,在食客排队候餐时,她便反复强调“餐巾纸尽量只用一张”等注意事项。每一张餐桌上,都配备了一瓶凉白开水。其作用是让食客用餐过程中实现“光盘”,吃完后用水荡一下吃下,不浪费一粒粮食。
在免费餐厅公益氛围的带动下,不少食客转化为志愿者。年过六旬的蔡阿建曾经对免费午餐将信将疑,最终成为餐厅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实验小学有个学生,吃过一次免费午餐后,每个周末都要父母带着来做义工,自己没法儿来,也催着妈妈到餐厅帮忙洗碗。”温巧兰说,“不少人遇到结婚、做寿等喜事,也愿意到餐厅请客,资助全天的免费午餐供应。”
制度管人,让公益可持续
事实上,免费午餐的故事并不少见。不少昙花一现的案例表明,开免费餐厅不难,如何可持续运营才是关键。经过10年公益探索后,温巧兰夫妇总结出了这样的公益逻辑:“不能仅靠情怀驱动,更要用制度管人。”
财务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曾让不少公益组织深陷信任危机。为了做到财务专业而透明,爱和团队首先引入了专业领域的志愿者。“财务记录得让社会公众看得懂。”温巧兰说,他们选择了最原始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事无巨细地记录。
“厨房购买银鹭食用油,单价135元,数量两瓶;金龙鱼食用油,单价155元,数量一瓶;香菇单价32元,数量17.33斤;生姜单价4.5元,数量11斤……”“网友‘blue’通过微信红包捐款5元;肖加祥捐赠南瓜6.7斤;蔡阿建捐赠芥菜17斤……”每天的财务收支详单都在餐厅以及网络平台实时公布。
“每一分钱怎么用,都要一一列出,每一份用款都要至少3个经办人签名背书,收支两条线运作。”温巧兰说,“即使是在菜市场这样难以出具正规发票的地方,志愿者也要求商贩填写收款收据作为凭证,起初,许多菜贩不耐烦,但慢慢也认同了。买菜回来后,值班组长还对每种食材逐一称重验收,才能进厨房。”
公开透明,让爱和公益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10年来,这个草根公益组织未出现过“断粮”危机。捐款名录中有不少匿名爱心人士。有一位台商,在近5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都要往公益账户汇入1000元却不告知身份。
钱事之外,人事也是公益组织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有意加入爱和餐厅的志愿者,都会领到一份《义工培训手册》,并接受培训才能上岗。“公益不是头脑发热的举动,而是一项专业的事情。”黄炳生说,爱和团队对志愿者的培训细化到了一言一行。以免费餐厅打菜环节为例,他们要求志愿者必须带上帽子、口罩、手套,观察用餐者的表情,先用右手示意把碗往下递进来,右手打菜,左手托碗,全程止语。在慰问困难户时,他们则要求不做代表自己的事,不随意做出承诺,充分尊重受助者的心理感受。
思维碰撞,优化公益路径
尽管已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公益模式,但黄炳生认为,公益路径依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志愿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在不断碰撞中,寻求价值共识。
爱和志愿者最近一次碰撞,是在微信群里。免费餐厅运营一个月后,志愿者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惑——前来就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乏经济能力较好的年轻人。黄炳生认为,部分人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态,呼朋唤友来“吃白食”,这必然导致公益资源的错配。但爱心人士蔡福昌则持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免费餐厅既然旨在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就不应局限于服务困难群众。经过讨论,志愿者们形成了共识:在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社会人士就餐需求的情况下,优先为贫弱人士提供服务,志愿者日常对前来用餐者进行宣导,倡导公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贫弱人士提供更多享受公益资源的机会。
每周,志愿者们都会坐在一起,探讨运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为强化善款管理,爱和公益规定出纳人员必须将当天筹集到的善款存入对公银行账户。但在接收线上捐款时,不少人习惯在深夜发微信红包,出纳无法在当晚将款项转入银行。经研究讨论,他们对汇款周期进行了修订。最近的一次志愿者会议上,他们还研究确定了志愿者退出机制。
对于免费餐厅的未来,黄炳生还有很多设想。他希望在免费餐厅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面向老病残障人士的幸福家园平台,提供托老服务,为他们打造安身之地,提供专业的精神慰藉服务,同时再配套一个志愿者培训基地,定向输出专业的护工。为了保证幸福家园可持续运行,他们可以采用志愿者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轨制,具备公益与市场双重属性。实际上,这个方案酝酿已久。早在2012年,该公益计划就获得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银奖。
<>017年7月,素食自助餐厅素·了在唐山开业,定价29元/位。29元吃自助,而且是普遍被认为成本较高的素食自助,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29元随便吃的模式能盈利吗?
聚焦大众,薄利多销路线
素食养生,也提升人的素养,是顺应潮流发展的饮食方式。现在唐山人的养生观念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饮食的健康和品质,但唐山还没有面向工薪阶层的素食品牌,这个空白就是商机。
消费者愿意为健康有机付出的金钱空间也很难有更大的拓展,尤其是当今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食材已经不再是顾客最在意的消费点。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不断改变。放眼全球,素食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普通餐厅的素菜权重也在不断增加。
轻松随意的自助形式,29元一位的价格,素食品牌素·了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把毛利控制在10-15%左右,最大限度地让顾客享受实惠,提升复购率。
同时也让顾客在反复多次就餐中,体会素食带给身体的轻松感,提高顾客的认可度。
菜品库积累上千道菜
每天出品130多道
素食餐厅在筹备期间曾经困难重重,为了保证顾客获得物超所值的体验,素·了在食材和烹饪上,严守素食标准,绝不使用任何动物油及化学添加剂。
众所周知,动物油是川菜的核心调味料,如何才能找到动物油的替代品,用素食展现川菜的美味?带着这个难题,素·了最终用中药材和天然调料研发出非常接近动物油的味道,成功开发出素食版藤椒冒菜。麻辣鲜香的口感几乎乱真,这道菜也成了素·了的经典爆款。
尽管开业只有短短一年四个月,素·了的菜品库里已经积累了上千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现在,他们每天的自助餐出品达130多道,每半个月还会更换其中的30%。
开业10天就开始排队
凭借精致的出品和实惠的价格,素·了开业10天就开始排队,日平均客流量很快突破千人。顾客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为菜品拍照,发朋友圈,甚至在店里就打起电话,招呼家人朋友前来就餐。
区区29元可以吃得这么丰富、美味又健康,每位顾客都觉得难以置信,不管是平时不常吃素的人,还是有品鉴力的素食达人,都对素·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素·了也因此实现了极高的复购率。
吃出幸福的顾客们成了素·了的口碑传播者,仅仅3个月,素·了在点评网站上的排名就从最初的倒数第1位升到正数第16位。
后厨员工零流失,企业文化很重要
880平方米的店面,500个餐位,员工只有27人。素·了的劳模员工们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9点半下班,一个月不休息是常事,尽管如此,后厨却创造了员工零流失的奇迹。
曾经是公司高管的张一帆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一直用制度管理员工,转行餐饮之后,才发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现在素·了每天组织员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每月有读书会、团队旅游。同时还用行动力所能及地反馈社会和顾客。
员工从实践中获得精神的充实和成长的快乐,企业管理也因此走向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