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时光的盛唐探秘:醉入千年之诗海
? 时光旅行者,欢迎踏上一场关于唐朝诗人的穿越之旅。在这段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我们将追寻唐朝辉煌岁月的足迹,解锁那些流传千年的精彩故事。
1. 大唐初迹:李渊与李世民的传奇
618年,大唐初露端倪。李渊横扫太原,振臂一呼,开启了唐朝的篇章。同时,李渊之子李世民,作为贞观之治的奠基人,奏响了一曲贞观之歌。大唐初生,文明之花初绽。
2. 诗坛神童:骆宾王的童谣传奇
唐朝初期,一个少年天才崭露头角,他就是骆宾王。年仅七岁,他创作了传世之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童谣之传世,为唐诗注入一抹少年的灿烂。
3. 鹞儿岭之战:朱勇的致命失误??
然而,唐朝的历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土木堡之变前夕的鹞儿岭之战,朱勇的致命失误使得明军溃败。这一历史谜团,需要我们慢慢揭晓。战场上的纷争,背后是何种命运的交汇?
4. 命运坎坷的诗人:卢照邻的悲歌???
634年,唐朝最惨痛的诗人卢照邻问世。经历监狱的劳改,半身不遂的病痛折磨,最终选择投河自尽。留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歌,卢照邻的人生沉痛而悲壮。
5. 边塞豪情:杨炯的热血篇章
< class="pgc-img">>650年,边塞诗人杨炯横空出世。未曾亲历边塞风情,却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激发了无数男儿的热血。他的一言一行,成就了一段豪情万丈的传奇。
6. 初唐四杰:文学巅峰的奏章
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才子共同谱写了初唐文学的辉煌篇章。王勃少年成名,以《滕王阁序》横扫文坛,开启了初唐文学的黄金时代。
? 7. 画中诗,诗中画的王维风采
公元701年,王维以《相思》等卓越之作,同时以杰出的山水画家身份登场历史舞台。他的诗画相生,为后人留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
8. 天下第一酒仙:李白的豪放人生
833年,李白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峥嵘登场。豁达豪放,李白成为唐代文学的巅峰之星,留下了一段段令人陶醉的传奇。
?? 9. 安史之乱:唐朝的世纷之殇?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掀起了安史之乱。这场战乱将盛唐拉下神坛,天下分崩离析。每位诗人的命运,也在这场乱世中发生巨变。
10. 文学巨子的崛起:韩愈、刘禹锡的传世之作?
768年,韩愈的爽文风头无两,刘禹锡以《陋室铭》深刻而豁达。两位文学巨子,用才华和文字,为唐朝文学写下新的篇章。韩愈的逆袭故事,让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波澜壮阔。
< class="pgc-img">>11. 情动九州的白居易:千古留声的丰碑
812年,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成为后人传颂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人生百态的洞察,被誉为“千古留声的丰碑”。
12. 光影交错的时光漩涡:唐诗的永恒之美
时光流转,唐朝灿烂的文明终结,然而,那些千年的诗篇仍在我们心间徜徉。唐诗的永恒之美,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感受那段光影交错的岁月。
13. 时空交汇:历史的羁绊
我们穿越千年,与唐诗为伴。时空交汇的历史羁绊,让我们共同走过千年,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每一位诗人,每一篇传世之作,都是历史交汇点上的珍贵瑰宝。
? 14. 历史的真相:深度解析,细致品味
历史的真相如同千层面纱,我们用深度解析,细致品味的眼光,揭示历史的底蕴。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
15. 唐诗的传世:千年之约
千年之约,唐诗传世。时光流淌,但那些经典之作永不凋零。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千年之约,传颂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唐诗,是千年时光中最美的风景。
穿越千年,品味盛唐的醇美诗韵。历史的故事,如同明珠,闪烁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让我们一同跨越时空,与唐诗为伴,感受那段光辉岁月的深情厚谊。
< class="pgc-img">>(以上内容整理汇编自历史文献,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历史的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一同揭开更多未解之谜。)
<>、外墙装饰工程
1、外墙保温
质量锤要求:外墙保温材料材质、厚度与设计、合同不符的,一律砸掉。
保温板在窗洞口的排版及固定件数量不符合要求
做得较好照片
2、图纸要求洞口保温做法
3、外墙保温工序做法
保温板上未涂刷界面剂即上聚合物砂浆
4、外墙贴砖
质量锤要求:外墙饰面砖平整度偏差超过5㎜(规范4mm)的,一律砸掉。
外墙砖粘贴不对缝,平整度差
5、外墙砖色差
质量锤要求:外墙砖有明显色差的,一律砸掉。
质量问题:
石材色差明显。
原因分析:
1、石材选材过程过程控制不严格;
2、未能严格按照样板石材进行验货。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并严格按照材料样板进行材料验收。
6、外墙石材尺寸
质量锤要求:外墙石材未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的,一律砸掉。
质量问题:
墙面砖有空鼓。
问题分析:
墙面砖粘结砂浆不饱满。
解决措施:
1、现场监理工程师加强过程控制力度;
2、施工单位施工前,技术交底;
3、加强“三检制度”的执行。
7、外墙保温找平层
质量问题:
外墙保温基层没有抹灰找平,或者只在砌体部位随砌随抹,通过保温施工时保温板进行找平,导致局部保温层厚度不足,保温面层不平整。
解决措施:
严格按图纸设计施工,外墙进行抹灰找平后再施工保温层。
沈阳恒大城仅在砌体面做找平层
沈阳辽阳恒大绿洲仅在砌体面做保温找平层,并且边砌砖边抹灰
8、外墙砖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砖施工质量差,不平整,细部处理粗糙。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处理,严格执行监理程序。
太原恒大绿洲13#楼1、2单元间外墙(一层-顶层)贴砖粗糙、没勾缝,钢筋混凝土结构线条没装修(2010年6月30日已合约交楼),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
沈阳恒大绿洲37、44#等多楼栋外墙砖施工粗糙
9、外墙涂料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涂料施工粗糙,细部处理不到位,涂料露底,观感极差。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处理,加强样板先行制度。
沈阳恒大城外墙涂料粗糙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外墙涂料粗糙
10、外墙涂料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涂料裂纹严重。
建议措施:
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严格隐蔽验收制度,避免业主投诉升级。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一期别墅裂缝严重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一期别墅裂缝严重
11、外墙砖缝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仿石砖竖缝密缝处理,且横缝勾缝不到位,观感很差。
建议措施:
坚决返工处理,加强样板先行制度;建议后续工程设计将竖缝改为同横缝一致(尤其北方地区雨水浸入,瓷砖经冻融后容易脱落)。
包头恒大华府勾缝较好
沈阳恒大绿洲、恒大城勾缝粗糙
12、窗台坡度
质量锤要求:外窗台坡度未满足设计要求的,一律砸掉。
外墙窗台、雨篷、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等顶面均应做不小于1:6的流水坡度
13、滴水线
质量锤要求:阳台、窗台未按要求做滴水线的,一律砸掉。
外墙窗台、雨篷、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等有排水要求的部位底面均应做滴水 或鹰嘴处理
14、外墙大腰线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大腰线使用挤塑板制作,存在很大的安全、渗水隐患。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将大腰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加强图纸会审,避免后续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沈阳恒大绿洲、恒大城、恒大江湾项目多楼栋大腰线采用挤塑板制作
沈阳恒大绿洲大腰线位置漏水
15、外墙大腰线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结构设计时没考虑保温,腰线装修后比室内窗台高约4公分,存在很大的渗水隐患。
解决措施:
加强图纸会审和三层会验制度,避免后续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沈阳恒大华府
长春恒大绿洲
16、GRC构件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一、二期GRC构件固定没按照规范施工,其中接缝处没采用玻纤布和建筑胶泥处理,开裂严重;涂料施工粗糙,观感极差,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加强样板先行、隐蔽验收、工序交接制度。
天津金碧天下GRC构件固定和接缝处理均不到位
天津金碧天下GRC构件涂料粗糙,观感极差
二、铝合金工程
1、铝合金塞缝(南方)
质量锤要求:铝合金窗框边塞缝不密实、有杂物的,一律砸掉。
质量问题:
铝合金窗边塞缝不密实。
原因分析:
1、窗洞口尺寸不准确,导致缝隙过大;
2、塞缝砂浆控制不到位;
3、技术交底不到位或操作工人偷工。
解决措施:
1、砌体或混凝土结构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好门窗洞口的位置及尺寸;
2、严格控制塞缝砂浆施工工艺。
2、窗扇内开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北方地区窗扇内开,被护窗栏杆阻挡无法打开 ;或者为保证护窗栏杆安装,窗扇须上调,但是没考虑窗扇压封影响,实际净高在860-870㎜之间,仍无法安装护窗栏杆,并且因窗扇上调使用不便。
解决措施:
制定解决方案,避免大批量装修,影响验收和交楼。
长春恒大绿洲护窗栏杆仅400㎜高
太原恒大山水城窗扇下净高仅865㎜高,无法正常安装栏杆
3、铝合金窗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北方地区窗扇内开,被厨房水龙头阻挡无法开启。主卧室铝合金窗高3.65米,冬季采暖效果不佳,室内温度在15-17℃之间,业主投诉强烈。
解决措施:
制定解决方案;并和集团设计院沟通,解决好采暖效果不佳问题。
太原恒大绿洲厨房水龙头阻挡,内开窗扇无法开启
沈阳恒大城一层主卧室冬季采暖效果不佳,业主投诉强烈
4、铝合金塞缝(北方)
质量问题:
北方地区铝合金框与墙体缝隙过大,使用挤塑板塞缝,存在漏水隐患。
解决措施:
制定解决方案,加强对铝合金深化图的审核工作。
太原恒大绿洲使用挤塑板塞缝,存在漏水隐患
太原恒大名都考虑保温施工,铝合金框增加压封
5、铝合金窗玻璃胶处理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铝合金框为为墨绿色,而使用白色玻璃胶处理;铝合金玻璃胶处理粗糙。
建议措施:
坚决返工,并加强样板先行制度。
包头恒大华府10、18、19#等多楼栋铝合金采用白色玻璃胶处理
沈阳恒大绿洲44#楼铝合金玻璃胶处理非常粗糙,须全部返工
三、防水工程
1、门廊渗漏水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首层入户大堂门廊渗漏水严重(门廊屋面设计无防水保护层) ,影响公司品牌形象。
解决措施:
限期整改完毕,加强图纸会审,建议门廊屋面增加防水保护层。
沈阳恒大城21-25#楼门廊漏水严重
沈阳恒大城21-25#楼门廊漏水严重
2、屋面漏水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屋面结构和防水施工不到位,屋面漏水严重。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加强隐蔽验收。
太原恒大名都综合楼屋面
太原恒大名都综合楼三层天花漏水
3、楼板漏水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主体结构及水电安装不到位,并且没有维护。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加强隐蔽验收和工序验收;做好与物业集团移交手续,强化维护工作。
沈阳恒大绿洲综合楼一层楼板漏水严重
沈阳恒大绿洲综合楼一层楼板漏水严重
4、外墙渗水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外墙抹灰大面积裂缝,墙面渗水严重。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严格隐蔽验收制度,杜绝野蛮施工。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一期外墙面开裂严重
天津恒大金碧天下一期外墙面开裂渗水严重
四、烟气道工程
1、烟气道
质量锤要求:烟道未按设计及规范施工,造成烟道下沉的,一律砸掉。
烟道壁厚小于10mm不符合设计要求(厨房烟道15mm 卫生间烟道12mm)
规范要求:逐层用大于¢14钢筋承托、逐层用C20砼浇筑
2、烟气道材料及施工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厨房、卫生间烟气道材料质量差,厚度仅5㎜,外观粗糙,玻纤网外露,并且连续10层以上一次性安装,没承托,违反安装工艺,存在很大漏水和安全隐患。
解决措施:
坚决返工,并限期整改完毕,加强烟道施工工艺学习。
沈阳恒大名都1-3、7-9#厨房、卫生间烟气道材料质量差,厚度最薄仅5㎜,外观粗糙,玻纤网外露
沈阳恒大名都1-3、7-9#厨房、卫生间烟气道连续10层以上一次性安装,没承托
3、厨房烟道设置典型案例
质量问题:
太原恒大绿洲12、13、15#楼01、02房(即S11A、S11C户型)厨房烟道在煤气灶和洗菜盆中间,预留位置很窄,无法放置切菜板、洗好的菜、碗,并且洗菜盆很小,宽仅22㎝;严重影响使用,设计很不合理,将引起业主强烈投诉。
解决措施:
加强图纸会审和三层会验制度,避免后续发生类似低级问题。
厨房烟道在煤气灶和洗菜盆中间
预留位置很窄,无法放置切菜板、洗好的菜、碗
五、栏杆工程
1、栏杆高度、垂直度
质量锤要求:栏杆安装高度偏差-5㎜以上(规范3mm)的,垂直度5mm(规范3mm)的,一律砸掉。
栏杆高度应考虑保温层、找平层及楼地面装饰高度,要求符合
栏杆高度不低于1.05米或1.1米(24米以上)的要求
2、栏杆固定
质量锤要求:栏杆安装不牢固的,一律砸掉。
栏杆固定较好
-------------------------------------------------
关注微信号“豆丁施工”
或者“docinsg”(长按可复制)及时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干货知识、行业人脉。
每日学习跬步千里,豆丁施工与你同行!
>姥生于清朝末年,长于民国乱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见识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和改革开放后的方兴未艾。
她老人家88年的人生旅程,前半生于乱世中飘摇,后半生虽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也倍尝艰辛。
而今,姥姥离开我们已有20多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忆渐渐淡去,但对姥姥的思念却如昌源河边的青草不断蔓延……
01
姥姥出生在晋中一户家境尚可的人家。
当年她的父亲、叔叔常年在山西、包头之间奔波,做点小买卖赚点辛苦钱;母亲懂点医术,常帮人接生,也会一般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因此,姥姥的童年生活也算吃穿不愁,平淡而幸福。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姥姥的父亲不幸生病去世,这个小康家庭一夜之间坠入困顿,姥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就此终结。
在那个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姥姥的母亲带着初涉人世的女儿和蹒跚学步的儿子,日子实实难以为继。
为了生计,姥姥8岁的时候,母子三人兵分两路各奔东西。姥姥的母亲带着幼子另适他人,姥姥则被作为童养媳送到了董家圪道,开启了她人生的新旅程。
02
姥姥的婆婆曾在邻村一个翰林家当奶妈,是个十里八村出名的厉害角色。
老太太在大户人家见多识广的,自然学了一些大户人家的“做派”,对自己小家庭的要求甚是严格:
家里要窗明几净,物件要摆放整齐,吃饭要定时定点,干啥活必须有啥样。
一句话概括,做什么都有规矩、都讲规矩,这些规矩说白了就是“家法”。而这些家法的背后,感触最深、体会最痛的自然是作为童养媳的姥姥。
那是个有十多号人的大家庭,农忙时男人们主要干地里的重活,闲暇时也做点小生意;妇女们主要忙家务,做饭洗衣收拾家。
姥姥从进了婆家们,就成了这个家的“小长工”。每天起大早睡半夜,挪着一双小脚,从早忙到晚,餐前摆桌,饭后洗碗,衣服脏了洗衣,屋子乱了收拾屋子,甚少有休息的时候。
活干得差不多的时候,还需要学女红,为家人准备鞋袜衣裳。
干活受累不说,挨骂受训是常有的事。姥姥的婆婆是个瘦高个子的精干女人,而我的姥姥成人之后,个子也就1.5米出头。刚进入陌生婆家的小女孩,时常被婆婆叫过去训话。
老太太常指着姥姥刚刚整理过的物什,鸡蛋里挑骨头:“看看,这就是你擦过的柜子,重擦!这就是你洗过的碗筷,摆放整齐!”
一想到当时一个八、九岁大的“小豆丁”怯生生面对严厉的、瘦高个的婆婆训话时的场景,我就会想到电影中的“恶婆婆”的形象,那种压力山大的感觉如亲临现场,不时在眼前晃动。
这段晦暗的日子里,唯一的亮光来自姥姥的三叔。姥姥的三叔常年走口外,一回到家必带着好吃的来看望自己作为“童养媳”的小侄女。
在他发现带给侄女的鸡蛋等好吃的东西,被姥姥的婆婆“没收”作为礼尚往来的替代品送了人时,姥姥的三叔便把鸡蛋煮熟后再带来,私下里想着怎么着也得让少小离家的小侄女吃上一口好吃的。
然而即便这样,哪些鸡蛋还是没有逃过被“充公”的命运。收到过熟鸡蛋的邻居们曾对姥姥说:“你们家的人真有意思,送人鸡蛋送得是熟鸡蛋。”
后来,姥姥的三叔每次来看姥姥,必找个理由向老太太“请假”,将年幼的侄女带出门,找个僻静的旮旯,再把鸡蛋、点心等拿出来,当面看着侄女吃下去,然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这点点温情,让姥姥一生念念不忘,以致一提到她三叔就唏嘘不已。
这段艰难岁月的最大收获,就是经过七八年的磨砺,姥姥养成了眼疾手快、干活利落的好习惯,锻炼成了家务活方面的能手,在左邻右舍中赢得了能干媳妇的好名声。
03
1925年,姥姥17岁时,大舅诞生。之后,大姨、二姨陆续到来,孩子的出生快马加鞭催人成长,姥姥渐渐以勤快能干在婆家立稳了脚跟,成为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1937年,姥姥平静的生活,因为日本鬼子的入侵被彻底打破。如果说,这以前的日子姥姥的生活过得比较清苦的话,那这以后的十余年姥姥则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众所周知,鬼子进村烧杀抢掠无所不作。小老百姓、特别是家里的年轻女人,一听到鬼子进村的风声,吓得魂都丢了。
那段日子,姥姥的婆婆担负起了放哨的任务。老人家经常坐在大街上探听消息,一有风吹草动就通知家里的姑娘、媳妇藏起来。
藏人的地方在后院的场子中,里面有两座“和尚墓”(当时晋中风俗,有人去世后,风水先生认为暂时不宜入土者,即把死者先入棺,然后寄放在一个地方,外面用砖砌一个像房子一样的外壳做保护),墓旁堆放着些柴禾,人就藏进这些柴禾中。
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些地方总是阴森可怕、少有人烟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然人们想像中的“鬼”比抗着洋枪的“日本鬼子”要安全的多,于是姥爷家停放棺柩的地方就成了家人的“避难所”,一次次保护了家人的安全。
1940年前后,二舅也就两岁左右,有一天姥姥正在家里的磨坊屋顶上晒粮食。翻晒完粮食,正准备下房做饭时,鬼子进村的“警报”声响起,姥姥一时间惊慌失措,一脚踩空从房顶跌落到磨坊旁的过道里,人一下摔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街上的行人听到了院墙内悠悠转醒的姥姥痛苦的呻吟声,才发现有人摔伤了。
经此一摔,姥姥在土炕上整整躺了半年,从此脊背上多了个罗锅,一变天就钻心得疼,本就又瘦又小的姥姥,从此后更显“袖珍”。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为了止疼,姥姥曾经抽过大烟。不论是在“烟民”随处可见的旧中国,还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断毒隐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但姥姥却在身体康复后,即使天天面对身旁婆婆吸大烟的诱惑,还是咬牙戒烟并一举成功。
1942年,姥姥再遭打击。当时,为抗击日军,山西被开辟为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因兵源不足,二战区的“长官”们便到处抓壮丁,姥爷的一个侄儿被抓走后逃了回来,二战区的人便跟踪到家里来抓逃兵,结果逃兵没抓到,当时年仅17岁的大舅在半路上被抓为替身。
听到这一消息,姥姥一夜间急火上身,30多岁即陆陆续续掉了好几颗牙,以致后来一嘴牙早早就“光荣下岗”了,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她老人家一直就是一个瘪嘴没牙的小老太太。
大舅从军后,姥姥就失去了睡踏实觉的日子,总担心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奔波的大舅有个三长两短。
后来,大舅率领一个班的战士参加了解放军,经历过解放太原、青海战役等若干苦战,并远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大舅又随队在朝鲜帮助当地建设了几年,之后才佩戴军功章光荣转业。
直到见到安然返乡、健健康康的长子,姥姥才把长久以来悬在嗓子眼的心落回到肚子里。因此,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对姥姥而言,她老人家内心的真正“解放”应当在大舅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转业地方工作之后。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家家生活都很艰难,对三十多岁的姥姥、姥爷而言,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尤其繁重。
这段艰难的岁月中,姥姥也开始用祖传手艺帮助产妇接生,或是治疗一些新生儿常见病,虽不收取诊费,但多数人家出于感激会送点土特产什么的,也算是对一家人艰难生计的一种补贴。
1943年初小舅的出生,对姥姥来说则是一生中又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那一年董家有两个产妇,姥姥的婆婆为了照顾方便,要求两个媳妇都住到她屋里。
姥姥不愿意给老人家添麻烦,决定自己生产。为此,当阵痛开始时,姥姥没有向其它家里的其它大人通报,只安排当时年仅13岁的大姨和11岁的二姨两个姑娘在跟前照护。
孩子出生后,姥姥指导着我的两个还是孩子的姨姨,帮助小舅剪断了脐带,并用烧红后消过毒的火钳子对脐带进行了处理,然后还熬了热乎乎的小米稀饭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这样在姥姥的手中风轻云淡地完成。
小舅出生在腊月初二,腊月正是农家人最忙的时节。刚刚生产完的姥姥虽暂时告别了给一大家洗衣做饭的重体力劳动,但为了让家里的孩子们过年穿上新鞋子,她老人家依旧马不停蹄的赶活。
提起这段往事,直到今天母亲仍不无感慨的说:“从你小舅出生,到腊月二十七,25天的时间中,从搓麻绳到钩鞋口,从纳鞋底到缝鞋帮,你姥姥硬是做好了7双鞋。要不是老这样干活,咋能十个手指都变形。”
姥姥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家人心中,树起了一座吃苦耐劳的丰碑。
04
五六十年代,从战争中走出的晋中人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在旧社会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们开始走出家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劳动。
这期间姥姥曾荣获全村的卫生标兵,这是她老人家一生中获得的唯一的一个由村集体颁发的奖项。那个年代的姥姥家,不管你什么时候进门,都会看到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利索样。
当时多数人家用陶制的瓦瓮储存粮食和食品,姥姥觉得灰色的瓦瓮有碍观瞻,就经常在过时过节或有礼上往来时用包装点心的油纸进行打磨,天长日久,竟然把瓦瓮擦得得油光发亮照得见人影。
村里的邻居说:“要说家里拾掇的干净利落,全村就数你姥姥。干净到家里的灰渣窝盖板都被她擦得发光。(注:晋中一带的农村冬天用火炕,炉火烧后的炉渣排到地上挖的长方型坑中,上面用木板盖住,一防灰尘乱飞,二也为了美观)”
姥姥接生的技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益精进。街坊邻居们谁家有个生孩子的,都早早和姥姥打招呼,希望姥姥能在产妇生产时帮忙照应。据说,姥姥在孕妇肚子上一摸就知道孩子的胎位方向。
曾有个产妇生孩子遇到臀位,大人小孩均面临生命危险,在这个紧急关头,姥姥沉着冷静按摩调整,竟然理顺了孩子胎位,最后母子二人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也有的初生婴儿,会长“马牙”(即牙床变白发炎,影响孩子吃奶),或是出现胎毒、哭闹等新生儿常见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往往一筹莫展,每逢这时,姥姥常急火火挪着一双小脚赶场救急,而每每有姥姥出场,必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这为姥姥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建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兴起,许多女同胞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建设,姥姥和其它几位同样小脚的老太太也不甘落后,一起参加集体劳动。
当年生产队种棉花,棉花地在离村子最远的一块地里。棉花是摘回来了,但姥姥的小脚上挤满了血泡。
时间长了血泡结痂变成老茧,走路时间稍长些,老茧即搁得脚生疼,姥姥便隔三差五的用剪刀修理,常常误剪出血,小脚着实让老人家吃尽苦头。
其实当年最考验姥姥的,应当是姥爷突然离世后的丧事办理。1962年,姥爷生了肺病,当时二姨一家在太原工作,想方设法为姥爷买到了青霉素。
按照正常情况,当时的药量足以挽救姥爷的生命。但谁曾想,为姥爷看病的医生擅自把药一分为二用到了两个人身上,结果邻居年轻人的病医好了,50多岁的姥爷却倒在了医生的私心上。
家里顶梁柱的突然离世,对姥姥而言叫“天塌了”。
红白喜事自古就是人们家里的大事,离奇的是当时的姥姥家原先就有两位老人的灵柩一直未入土下葬,加上姥爷,有三个老人需要同时出殡,这种情况实在罕见,难度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很少出门的女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有姥姥平时乐于助人积累的人气、姥爷生前好友的帮忙,加上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她老人家临事不乱有序处置,三位老人被顺利安葬,一场轰动全村的大事得到妥善了结。
05
甲子轮回,姥姥60岁时亲手把我迎接到这个世界。姥姥家与我家相隔一二百米,从出生到长大,姥姥的家就是我第二个家,只要是在村里的日子,我几乎天天到姥姥家报到。
打小,姥姥就教导我们:
吃饭要做到碗净,吃完后碗里不能剩下一颗米粒,吃不干净长大后会变成“要饭的”;
和面要做到“三净”,手净、盆净、面净,要珍惜粮食,不做邋遢人。
遇到有字的纸,姥姥会当神一样对待,告诉我们,有字的纸张是有生命的、有神灵护佑的,不能随便踩、随便丢,看见了必须捡起来小心翼翼放好……
记忆中,姥姥是“医生”。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姥姥就拿出祖传的银针,用针炙的方式解决。
她老人家常常一边和我们缓缓唠嗑:“不疼,不疼,扎完就好了,就不难受了,没事的……”,一边用她温暖的手轻轻把我们的手搓热,再慢慢的从指头根捋向指头肚,反复多次,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麻绳,一圈圈勒紧,最后根据病情在不同的穴位上对症施针,并用力挤出几滴鲜血,放过血后病人的病情通常很快就能缓解。
因此,我们小时候基本没去过医院,除去预防针,多不知打针输液为何物。
对姥姥本人而言,如果遇到头疼脑热的,更是以针炙、汤药为主,西药药片是被她列在“黑名单”上的。
在我的印象中,让姥姥服西药,和让三岁小孩吃药一个难度级别,老人家说药片太大、太硬咽不下去。因此,每逢让姥姥吃药,如果不盯着点,转身老人家就可能把药片藏在炕席下面或偷偷扔掉。
而一当你问她老人家是否吃了药时,一生不擅撒谎的姥姥,常常会局促得手足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想起这一幕,总感觉姥姥固执得、可爱得像个孩子。
寒冷的冬天里,姥姥做得油茶面至今让我难忘。每当我从瑟瑟寒风中冲进屋内时,姥姥总是一边把我手放到炉火边上暖着,一边忙着捅开炉火煮油茶面为我驱寒。
热腾腾、香喷喷的油茶面,吃在嘴里、暖在心里,至今让人回味。
姥姥家院子里有老大一棵槟子树,春天的时候花香满园,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秋天的时候果香扑鼻。
01
当温度、光线合适的时候,姥姥经常在果树下缝补衣服、晾晒食物,这个时候我常常陪在姥姥身边,听姥姥讲当年她三叔走西口的奋斗经历、讲舅舅姨姨们的成长故事,那个时候岁月静好、生活温馨。
06
这平静而安祥的生活背后,姥姥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小舅的婚事。小舅因为个子低,婚事成了老大难,直到三十四、五岁才完成任务。然而,对姥姥而言,却是心愿虽了,恶梦来临。
小舅成亲不久,两口子就开始“打仗”。“战争”由小而大,逐步升级,从屋里吵到屋外,从家里吵到村委,奉行家丑不外扬的姥姥因为这事觉得没脸见人。
一辈子没和人红过脸的姥姥天天在家庭战争中煎熬,终于不堪忍受避难到我家。这次离家是她老人家除了侍候姨姨们坐月子之外唯一的一次在外居住。
然而姥姥的离开并没能阻止“战争”的持续,终于在表妹九个月大时,小舅才结束了这场恶梦般的婚姻,而那时的姥姥已是70岁。
70岁的姥姥满头白发,身材愈发变得瘦小,一双小脚步履蹒跚,走路稍远就需要拐杖支撑。但生活所迫,她老人家不得不又一次担起了抚育孙女的重任。
到表妹两岁左右时,瘦小的姥姥已经抱不动孩子了,只能负责孩子的吃喝衣着,做到饿不着、冻不着,我母亲理所当然当起了侄女的半个妈。
每天一早,小舅下地前,会把女儿放进四周有挡板的木制婴儿座中,母亲把我家的事料理完毕,就急匆匆赶到姥姥家,洗洗涮涮,帮助姥姥照护孩子。
时间长了经常会遇到在木制婴儿座中安然入睡的表妹,而那时的姥姥已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把孩子从椅座中抱离。
在姥姥的努力下,在母亲的帮衬下,表妹一天天长大。
0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上世纪八九十代的日子,对姥姥而言,除去体力的不支,算是她老人家一生中最安祥的时光。包产到户政策的实行,让本就比较殷实的晋中平原一天比一天富庶。吃喝不愁,生活无忧,儿孙绕膝,生活安祥。
当我考入县一中时,在姨表姐家寄宿。临行前,姥姥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到了你姐姐家,要眼里有活儿,手脚勤快些,你姐姐、姐夫上班忙,还要带孩子,要多帮忙、多干活,懒人到哪里都没人待见”。
姥姥把她早年生活的点滴经验不着痕迹的教给我们,让我受益无穷。
上大学、参加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日子渐渐少了,与姥姥相处的时光更觉弥足珍贵。工作后挣得第一份工资,我给姥姥买了面包吃,早就掉光牙齿的姥姥嚼着松软的面包,开心得像个孩子,一个劲的夸赞:“好吃,好吃”。
其实,我心里明镜一般,姥姥一生不贪吃,只不过是变相表扬外孙女的孝心罢了。那时的姥姥胳膊已无法抬高,利索了一辈子老人已无法自己把白发扎紧,我边帮她老人家梳头边感叹岁月无情,让一生不愿麻烦别人的姥姥,老到了不得不接受家人们的帮助的程度。
有一天,当我去看姥姥时,突然之间发现姥姥家变了,变得让人不敢相信、不忍目睹:
她老人家宝贝了一辈子的瓦瓮,原先的锃亮发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一道的水印,像花猫的脸;小舅的旧衣服上,姥姥缝补过得针脚像蜈蚣腿,早年的美观平整再也找不着了。
虽然家里人不让她老人再忙活,但把劳动当作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的姥姥总是不听劝阻,总会情不自禁的干家务,但她老人家的视力模糊了、力气减小了,再也干不动了,结果就是越帮越忙,常常需要家人返工。
1996年的春天,姥姥家的小院里,槟子树花开得正好,但姥姥已经对馥郁的花香兴致了了。那时,儿孙们只要在家,就会过去陪陪老人家。由姥姥一手带大的表妹,也已年满18岁,长大成人。
在天气好的日子里,家里人会把姥姥放在藤椅中,连人带椅一起搬到槟子树旁的阳光下打个盹。这时的姥姥变得像一片枯叶,轻飘飘的,像是一阵风就能把人吹走。
那年端午节后,母亲给姥姥做了她最想吃的棕子,从此之后,她老人家再未吃过主食,在炕上躺了一个多月,每天只喝点汤水维持着。
偶而,姥姥会喊我母亲:“扶我起来,我要把窗户台擦一擦”。过一会儿,她又喊:“来,把针纫上,我给你小哥缝缝衣服”。其实,姥姥已是意识模糊,母亲抬抬她的身体,她老人家就认为完成任务了。
临终那天,经常陪伴姥姥的凤表姐,急匆匆从学校赶回家,大舅、大妗和我母亲陪在身旁,姥姥睡在炕上靠窗户的一头,手不停地在空中抓来抓去。
表姐问:“娘娘(晋中一带对奶奶的俗称),你想做啥呢?”
姥姥回答:“搅渣渣(玉米粥)……”
过了一会没动静,表姐再喊,已再也听不到回音。一生忙碌的姥姥,就这样直到临终还忙碌不停。
08
姥姥,名叫赵秀莲,人如其名。《本草纲目》说:“莲……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用这段话来概括姥姥的品格,实不为过。
姥姥这一生,坎坷虽多,但她老人家从未低头,始终努力生活,这是她老人家留给后人最好的资产,让我们世代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