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 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日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将《祭侄文稿》借展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一事登上网络热搜榜,并引发争议。
这份原作纸本宽28.8厘米、长75.5厘米的文稿,书写于1200多年前,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素有“天下行书第二”之誉,为历代文人所称颂。
然而,千百年后,今人大多沉醉于文稿的书法之美,其所承载的发生于河北的那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或许,只有当我们再度打开书卷,以文稿中的字字句句为索引,才能在历史的汪洋中寻觅到当年的点点痕迹。
东土门村的西阁。记者董立龙摄
1
泣血作书,祭奠亡侄
23行、234字的文稿,颜真卿提笔行书,只蘸了五次墨,却涂改了十多处,文稿中的涂痕和笔端墨尽时形成的枯笔随处可见。
唐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盛放侄子颜季明头颅的棺木被带到了颜真卿的面前。
年过半百的他再也抑制不住,怀着忿懑的复杂心情,开始提笔祭奠两年前为国死难的亲人。
落笔写下“从父叔……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后,颜真卿旋即将“从父”二字涂掉,在旁边改为“第十三”。
颜真卿与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为一爷之孙,同辈共有18位男性。日本研究者舟桥明男等认为,这一涂改,把关系平淡的“从父叔”改为具体的“第十三叔”,更能体现出二者的亲密。
然而,后人大都只看到这一层亲情,却忽视了颜真卿和颜季明不仅是叔侄,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颜真卿眼中的这位侄儿,自幼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年轻人少有的德行(“惟尔挺生,夙标幼德”),故而把他看作是宗庙中的“瑚琏”,自家“阶庭”下生长的“兰玉”。
如果能正常发展,颜季明也会像父辈一样,效力朝廷,执掌一方。然而,当长辈们正期望他能够做个好官时,谁料想安禄山却乘机兴乱,起兵造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治所在今正定),颜真卿驻守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
颜真卿对于安禄山谋反早有准备。《旧唐书》载:“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他表面上游闲赋诗,暗中却以求雨为名修筑城池,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果不其然,安禄山于范阳(今涿州)起兵,迅速南下攻陷东都洛阳,京师震动。叛军所过之处,河北各郡短时间内纷纷倒戈,无数人流离失所。
就在安禄山攻城略地的同时,被他认为“书生不足虞”的颜真卿却首举义旗,得到黄河以北诸郡县的群起响应,相互联络与叛军相抗。
颜杲卿任太守的常山,本为安禄山管辖之地,他本人也曾为安禄山推荐才获得提拔。但此时,面对安禄山的“赐袍”却不为所动,暗地里与长史袁履谦等人策划对付叛军。
他暗中与太原尹王承业相约互为接应,并派遣平卢节度副使贾循进攻安禄山的大本营。然而计谋泄露,贾循身死,安禄山迅速做出应对。
危急之中,颜杲卿与颜真卿共议讨贼大计,试图连结常山、平原两郡兵力,对安禄山形成“掎角之势”,“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
从正定到德州,2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怎样才能适时调度兵力,协调战略呢?颜季明此时受命担负起了两军间的联系沟通。
颜真卿首先发难,诛杀了叛将段子光。其追随者也先后杀掉了安禄山任命的长史王怀忠、博平太守马冀等人。
那一天,颜季明告别颜真卿,传书通知颜杲卿起事。分手之时,叔侄二人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生死相隔。
再次见到侄儿时,颜真卿的面前,只有一具盛放头颅的棺木。颜季明的哥哥颜泉明,从常山携其“首榇”(盛放头颅的棺木),“及并同还”。
写到“首榇”二字时,颜真卿在其前后左右,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看似一团糟的改写中,让人仿佛看到他内心正在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那一刻的颜真卿,长歌当哭,泣血哀恸,“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用手中的笔发出叩问:“天啊!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灾难?”
正定古城西门。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2
孤城抗敌,父陷子死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陨落之前,他用鲜血为壮义写下了注脚。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叛将史思明、蔡希德率领的大军兵临常山城下。
颜季明被擒,叛军将刀架到了他的脖子上,逼迫他的父亲、常山太守颜杲卿投降。
史书没有记载下那一刻颜杲卿的心中所想,只记录下了叛军手起刀落,颜季明身首异处——颜杲卿拒绝投降。
自颜季明带着颜真卿的书信返回常山后,颜杲卿就着手对抗安禄山。他的目标首先是土门关。
土门,《祭侄文稿》中连续出现两次的地名,在今石家庄市鹿泉区。
古代土门关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的东口,地处“东西之咽喉,往来之冲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禄山也深知土门关之重要,派自己的义子李钦凑率兵七千在此镇守。
在袁履谦等人协助下,颜杲卿设计将李钦凑斩杀,还生擒了叛将高邈、何千年,并派出长子颜泉明将李钦凑首级连同两名叛将一同押往长安。
随后,颜杲卿传檄各郡县,假称皇帝派荣王李琬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统兵30万,即将东出土门关平叛安史之乱,以安民心。
他还派郭仲邕带领百名骑兵,“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马尾拖着柴草在土门关外奔跑,扬起尘土制造大军已至的假象,鼓舞军民斗争意志。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颜真卿笔下,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笔触行云流水间洋溢着土门告捷带来的喜悦。
安禄山起兵之初,黄河以北二十多郡纷纷倒戈投降,大唐政权渐呈分崩离析之势。然而此时,“土门既开,十七郡同日归顺,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横绝燕赵。”
至于是否共推真卿抑或杲卿为帅,史学界另有别议。但《旧唐书》记载的这一幕,却显示出土门告捷后,带来了连锁反应,河北各地人心思稳。
一时间,赵郡、钜鹿、广平、河间等地安禄山任命的伪刺史均被推翻,而乐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邺诸郡都坚守各自城池,颜氏军威大振。
此时,安禄山刚刚称帝,正集结兵力逼近长安。他绝没有想到,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上,两个文人率先站出来的抵抗,让自家后院起了火。
他赶忙派史思明率兵渡过黄河攻打常山,并派蔡希德从怀州(今河南沁阳)领兵前往会合。
常山城最终还是陷落了。颜季明已死,颜杲卿被擒。
颜杲卿被押到洛阳,面对安禄山,他瞋目怒骂:“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安禄山将他“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颜杲卿仍旧骂不绝口。叛军便钩断了他的舌头,随后对他施以凌迟。颜杲卿的血肉被一片一片割了下来,饱受折磨与摧残后死去,生命定格在六十五岁。
常山城内,颜杲卿的亲属、将士也有很多人被杀害,常山军民死伤万人,河北诸郡又沦陷于叛军之手。
常山城被围时,颜杲卿连续奋战六天,直到“井竭,粮、矢尽”的绝境,才与袁履谦一起被俘。其间,他曾向此前有约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然而,却没有得到支援。
忆及此处,颜真卿似乎心乱如麻,他连连涂改:“贼臣不救(涂去‘拥’),孤城围逼。父陷(涂去‘擒’)子死,巢倾卵覆。”
1200多年后,土门关城依旧耸立,青石板路上刻下了深深的车辙。一位学人至此,睹物思人,心中难免感慨:生逢乱世,大到一城、小到一家,悲剧面前,谁人能免?
3
苦难经年,情动千古
盛放颜季明头颅的棺木是颜泉明带回来的。以这样的方式与侄儿重逢,颜真卿怎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时隔千年,后人仍然能从《祭侄文稿》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颜真卿的那份悲恸:“想起你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算是有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啊?呜呼哀哉!”
常山陷落时,颜真卿正在防守平原城,而颜泉明则被差遣押送李钦凑的首级和两名叛将前往长安报功,并向王承业请援。
没有人想到,王承业会背信弃约。当颜泉明一行抵达太原时,他暗施诡计,篡改奏章,窃取了“打开土门”的功劳,同时对派兵救援常山的请求置之不理。
颜泉明只好把押解俘虏的任务委托给随行者,自己急忙返回常山。谁料,途中竟遭到王承业部下的袭击。好不容易逃出虎口后,又听到了父亲和三弟死节的消息。不久,他也被史思明部下所俘,解往范阳。而颜真卿在平原城坚守一年之后,也不得不转赴唐肃宗所在的凤翔。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形势剧变。
年初,安禄山被次子安庆绪杀死。后者即帝位后颁布赦令,颜泉明被赦。
四月,历经半年多行程之后,颜真卿终于抵达凤翔,被拜为宪部尚书,后升为御史大夫,并在朝中以刚正知名。
年中,官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
离开了前线,颜真卿的“斗争”却仍在继续。因为,冒领功名的王承业已被封为大将军,而坚持抗敌的颜杲卿却家破人亡。他开始上表肃宗为兄辩冤,为亲人正名。
造谣诬陷的普安太守张通幽被杖杀,随后,颜杲卿追赠为太子太保,颜季明被追赠为赞善大夫。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颜真卿改任蒲州刺史(治今山西永济)。形势向好,他即派寄居家中的颜泉明外出寻找亲人及遗骸。
颜泉明先进入洛阳找到颜杲卿和袁履谦的尸首,将他们葬于长安。随后奔赴常山。
那时河北的大地上,正在经历官军和叛军的拉锯战。
颜泉明先在叛贼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和姑姑家的一个女儿,他倾囊掏出“三万赎姑女回,取赀复往”,自己的女儿却又找不到了。他随后又找到了父亲旧部的妻子奴仆300多人,转徙流离无以为生。颜泉明尽力资助,分多以济少,相互扶助渡过黄河,托付给颜真卿。
冒险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地后,颜泉明终于找到了三弟的首级,装入棺木运回蒲州,路上辛辛苦苦走了两三个月。
758年的农历九月初三,蒲州已进入秋天。秋风中,颜真卿笔下的《祭侄文稿》已近尾声。
“用什么才能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呢?”他先写下“方俟远戚,为尔宅兆”,颜真卿想到,死而无葬的亲人还有一些,等到把他们的尸骸也集中起来,再为他们同造一处阴宅吧。
但颜真卿可能很快意识到,和平还远未实现,自身所处的河东地区,实则也是抵抗叛军的前沿。于是,他的笔下,旋即改为“方俟远日,卜尔幽宅”,他似乎在心中对侄子颜季明默语:“等到一个合适的日子吧,到时候为你占卜,给你选一处好墓地!”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笔底的线条满载着内心的悲愤苍凉,划落纸间,“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啊!”
往事已矣,逝不可追。
今人再看《祭侄文稿》,依然能从那深浅粗细不等、涂涂改改不断的线条间,感受到那份穿越千百年的家国之情。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中,朝廷主政者借刀杀人,76岁的颜真卿被派前往劝谕叛军,不幸遭到缢杀。
叛军威逼利诱下,颜真卿说:“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
1200多年后,瞻览《祭侄文稿》时,一位学人说,他似乎听到了那个自豪的声音:“你们知道颜杲卿吗?那是我哥哥!”(杨猛)
■相关
土门关往事
书法界有“南兰亭,北土门”的说法,其中的“兰亭”指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而“土门”则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与王羲之笔下的那座晋代园林不同,颜真卿笔下的土门,是一处关隘,位于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地处海螺、抱犊两山之间。因道路两旁土墙断崖高耸,故名“土门关”。
《尔雅》中说:“连山中断为陉。”八百里太行,崇峻于晋冀豫之交。其中,赖以沟通往来的陉道主要有八条。可查的文献中显示,晋代郭缘生撰的《述征记》首提“太行八陉”之说。
井陉就是其中连通太原和石家庄的第五陉,而土门关就是井陉的东口。苏轼曾描述这里:“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因为扼守交通要道,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筑起关城。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不发丧,即经由此处返回咸阳。
土门关作为古代军事要塞,“东扼滹水燕赵疆”,西南方向山峰高耸,可谓是“万峰插天,羊肠一线”。汉唐时土门关作为重要关隘,屯兵积粮,有人认为,其地位之重要可与潼关、蒲坂比肩。
土门关原有四座阁楼,扼守井陉古道的东部入口。一条河流穿村而过,将其分为东土门、西土门两村。两村各设东、西两座阁楼,其中东土门仅存西阁。
四阁余三,且多为清代重修。但其上悬挂的“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山辉川媚”等匾额,仍旧能显示出这里当年的辉煌与荣光。
打开史书,跟“土门”相关联的首先是战事。
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今鹿泉的大致范围内。
当时,韩信背靠绵蔓水(今绵河)列阵排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招数出奇制胜,战胜赵国二十万大军,生擒赵王歇,成语“背水一战”即典出于此。
土门关东扼滹沱河,直达华北大平原,向西沿秦皇古驿道可直通山西、陕西,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入晋的重要商道。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京二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土门关,十里长,看不见星辰日月,青石岭,万丈高……”。
史载,明清时期,这里曾涌现出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康衢数里、巨室千家、商贾辐辏、富甲全境”。
当时,山西煤炭、砂货、铁货等源源不断地涌入获鹿(今鹿泉),东部平原的粮食、棉花、布匹通过大小车辆,也络绎不绝地汇集这里。
据描述,那个时候,由东土门至胡申铺,两村间十里长的道路均由石块铺砌,干净整洁,古雅清幽;街旁店门店铺均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
而今,土门关一带已被开发为旅游区,在新打造的驿道小镇中,一排排青砖黛瓦映入眼帘,路边小吃夹杂着山陕特色,重现了明清的繁华景象。而在村中,斑驳的石墙、沧桑的古柏、狭窄的古道,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经历过的一切。
历史在转移,时代在变迁,当年土门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马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如今一片祥和景象。(文/杨猛)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调解员梁振东
用心调处纠纷 用情为民解忧
梁振东,74岁,2015年被聘为孟州市槐树乡人民政府专职调解员,主抓民事调解工作。九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老党员的身份不忘初心,将法律法规应用到实践中,做当事人的知心人,顺利化解各种纠纷矛盾。共调解的500多起纠纷案件,成功率达到90%以上,参与较大的信访积案30多起,都成功得到化解,多次被评为优秀调解员。今年6月份,成功化解某村赵某十几年因修县道形成的上访积案,最后又化解多起山林土地等纠纷。
服务群众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宋幸福,46岁,中共党员,任沁阳市紫陵镇东庄村治保民调主任。宋幸福始终热爱本职工作,各类事件中冲在一线,尽心尽力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宋幸福共入户走访378户,开展巡逻136次。
▼往期精彩回顾▼
总监制:管新胜
监 制:张 华 王文静
总 编:刘 勇
统 筹:冯 莉 贾雪玲
编 辑:王瑞珍 许 丽 田思源 苗 苗 李珊珊
投稿邮箱:jzrbzfgzb@163.com
焦作政法微信矩阵▼
焦作中院丨焦作检察丨平安焦作丨焦作司法丨平安沁阳丨孟州政法丨温县政法丨平安博爱丨武陟政法丨平安修武丨解放政法丨山阳政法丨平安中站丨马村政法丨焦作市法学会
(排名不分先后,点击查看详情)
来源: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_新闻资讯】
焦作,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宛如一幅细腻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随着四季更迭,缓缓铺展其独有的色彩篇章。
春日里,焦作披上了一层嫩绿的轻纱。太行山的怀抱中,万物复苏,桃花笑春风,柳丝轻拂水面,嫩叶在晨光中闪烁,如同点点翡翠镶嵌于大地。漫步在焦作的街头巷尾,每一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喜悦与希望,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之中。
转眼夏至,焦作的天空换上了碧蓝的华服。蓝天白云下,龙源湖波光粼粼,与远处青翠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夏日风景画。夏日焦作的色彩,是那样的清澈与高远,让人忘却尘嚣,沉醉于宁静与美好之中。
秋风起时,焦作则化身为金黄色的海洋。云台山层林尽染,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将焦作装扮得分外妖娆。漫步在秋日的焦作,每一步都踏着落叶的沙沙声,那是季节更迭的旋律,也是焦作独有的秋日私语。
冬日降临,焦作披上了雪白的绒毯。雪花纷飞中,古城墙、古街道都被覆盖上了一层洁白,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冬日的焦作,少了些喧嚣与繁华,却多了几分静谧与祥和。在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人们仿佛能听见时间的脚步,感受到焦作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焦作,这座四季变换中色彩斑斓的城市,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让每一个到访的旅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美好。
请欣赏《传统色中的焦作》。
晚霞中的龙源湖(王利江 摄)
大沙河合善桥(王利江 摄)
恩州驿古街(王利江 摄)
太极之乡陈家沟(王利江 摄)
云台山百家岩(王利江 摄)
南水北调穿城过(王龙卿 摄)
休闲健身好去处(赵跃武 摄)
龙源湖 林中太极(刘长春 摄)
博爱下伏头丹河湾(王龙卿 摄)
云台古镇(王龙卿 摄)
沁河畔的花生之乡中封(王龙卿 摄)
黄河滩(王龙卿 摄)
冰雪世界(吕自来 摄)
南水北调第一楼的夜色(吕自来 摄)
国家非遗苏家作龙凤灯(赵跃武 摄)
大沙河赛马场(赵跃武 摄)
沁阳赵寨千亩花海(赵跃武 摄)
武陟西陶黄河飞龙(赵跃武 摄)
雪中太极 (白占海 摄)
唢呐声声 神农山(申金星 摄)
飞翔(申金星 摄)
来源:摄影河南微信公众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