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百事可乐首席营销官托德·卡普兰(Todd Kaplan)离开了这家他工作近20年的公司。卡普兰可以说是标准的百事可乐“牛人”,他于2006年加入百事可乐,担任营销经理助理,一路被提拔为首席营销官。
事实上,作为快消行业的“黄埔军校”,中国百事可乐也走出了不少牛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谁。
1
林碧宝
原百事可乐大中华区主席
曾任李锦记集团行政总裁
1994年,林碧宝加入百事中国,之后历任百事中国南区副总裁、百事大中华区食品营运公司总裁、大中华区主席等重要职务。在百事中国,她供职长达22年,大力推动了百事在人才、产品等多方面的本土化进程。
< class="pgc-img">>离开百事中国之后,林碧宝于2017年初加入达能,任生命早期营养品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随后又在同年6月至2019年3月担任雅士利非执行董事。2020年,李锦记集团聘任林碧宝为行政总裁。不过,2022年6月1日,林碧宝正式提出在今年底离职。
2
李自强
原百事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
放题文化创始人
提到百事中国,有一位大佬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自强。
1997年开始,李自强在百事中国公职长达二十年,先后就任百事可乐品牌总监、中国饮料市场部副总裁、百事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等职务。在此期间,由他主导的营销活动几乎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2004年的广告“百事九星”里,集齐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明星;2011年诞生的“把乐带回家”广告系列一拍就是10年,成为百事中国知名持久的广告IP……
< class="pgc-img">>离开百事中国后,李自强在就任Live Nation中国区主席的同时,还与一群营销精英在上海创立了一家不拘一格的娱乐营销公司——放题文化,专注企业品牌IP营销和娱乐营销升级。
3
郑于聪
原百事品牌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
VMLY&R亚洲联席首席执行官
郑于聪2004年进入百事大中华区,领导全饮料产品线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及消费者市场洞察业务,其后直接负责美年达、7喜等多个饮料品牌的市场营销,贡献了公司65%以上的增长来源。2010年升任百事品牌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后,于2011年第一季度将销量推升至历史新高,在业界备受推崇。
< class="pgc-img">>在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的高管位置上郑于聪毅然转身,选择一家创业型互动营销公司im2.0,曾引发业界极大关注。如今,郑于聪就任VMLY&R亚洲联席首席执行官。
4
刘坤
原百事中国区传统渠道销售总监
罗技全球首席商务官
在百事中国,刘坤曾服务了近16年的时间,曾任百事中国区传统渠道销售总监,负责制定渠道市场的策略/发展,渠道发展计划,销售过程及能力建立,销售IT技术并运用到全中国百事事业群,提高了百事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效率。
如今,刘坤担任全球首席商务官,全面负责罗技中国区的战略制定、团队架构搭建及日常运营管理,致力于中国区业务的提升。
5
何德华
原百事可乐全国销售总监
曾任奥飞娱乐总裁
在进入奥飞娱乐之前,何德华曾拥有22年外企工作经验,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事人”。
从2018年开始,何德华一直担任奥飞娱乐的核心领导职务,曾做到了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不过,去年五月份何德华已从奥飞娱乐离职。
< class="pgc-img">>6
王栋
原百事可乐特许经营业务副总裁
维他奶中国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
时隔近一年,维他奶终于找到了他们新的内地业务的CEO。4月下旬,经由媒体报道,维他奶确认,自4月18日起,宝洁背景,且在百事做过特许经营业务副总裁,做过特百惠中国CEO的快消老将王栋加入维他奶,担任中国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目前,其全面掌管包括维他奶品牌及维他茶系列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生产、销售及品牌建设等整体工作。
< class="pgc-img">>
7
董本洪
原百事可乐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裁
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总裁
董本洪,曾合伙创办和信超媒体,任COO一职,在获得微软公司战略投资后,于2000年2月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1995至1998年、1998至2001年及2001至2003年,分别在宝洁、和信超媒体以及巴黎欧莱雅担任过多个高级管理职务。
< class="pgc-img">>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其服务于百事可乐(大中国区),担任百事可乐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裁。在百事可乐工作期间,他还在2005年将佳得乐带入中国,2007年带领全球第一果汁品牌纯果乐-果缤纷上市,同年与星巴克咖啡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推出星冰乐瓶装咖啡,成为两大饮料巨头成功合作的经典案例。
2016年1月,董本洪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出任集团首席市场官。2023年5月15日,任阿里影业非执行董事。
8
蔡德粦
原百事(中国)市场总监
玩具反斗城首席执行官
在百事中国,蔡德粦曾工作了九年时间,在饮料和食品业务领域担任过多个高级管理职。
< class="pgc-img">>2012年蔡德粦加入星巴克,担任星巴克中国首席市场官以及中国北区副总裁、中国门店开发与设计副总裁。按照业内凭借,蔡德粦一直是推动星巴克在中国取得发展的一位重要构架师。在升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之前,他还担任过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去年3月31日,玩具“反”斗城亚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宣布任命蔡德粦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自去年4月1日起生效。
9
施振康
原百事大中华区饮料业务副总裁
曾任OYO酒店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COO)
施振康,职业生涯从百事起步,前后供职百事20余年,担任过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百事大中华区饮料业务副总裁兼COO等多个高级管理职位。他还分别在红牛、法国雅高集团主导日常运营工作。
2019年1月8日, OYO酒店正式宣布,任命施振康为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COO)。2020年,OYO发布施振康因个人原因选择离开公司。
< class="pgc-img">>10
井贤栋
原广州百事可乐首席财务官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
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井贤栋都留下了自己的传说。
2004年初,井贤栋出任广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随后的三年,井贤栋团队可谓百事饮料中国区装瓶厂财务的“黄埔军校”:长沙百事、哈尔滨百事的财务总监及湛江百事的整个财务团队当时都由井贤栋输出,同时还输出了另外4名财务部门非常关键的主管或经理全职去参加中国区的财务系统方面的工作。
< class="pgc-img">>2007年,井贤栋正式加入阿里巴巴,2009年加入支付宝,先后担任支付宝首席财务官、蚂蚁金服首席运营官、网商银行董事长,2015年6月出任蚂蚁金服总裁。自2018年4月起,一直担任蚂蚁金融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目前,井贤栋是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
11
肖卫吾
原北京百事可乐总经理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肖卫吾在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任销售总监。2006年,进入天津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2010年,肖卫吾正式成为北京百事可乐有限公司总经理。
< class="pgc-img">>从2014年至今,肖卫吾一直在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职务。据悉,在进入红星股份后,他针对国企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力改革,重新制定了红星的内控管理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2
侯孝海
原百事可乐西南市场销售总监
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1997年,侯孝海加盟百事可乐公司。作为市场销售总监,他掌舵百事可乐西南营销部门的时候,才刚刚二十九岁。
< class="pgc-img">>2000年,侯孝海进入华润集团,历任雪花啤酒销售发展总监、市场总监、营销中心总经理、区域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在2016年开始全面执掌雪花啤酒。2006年,侯孝海曾创造了“非奥运营销”理论,几年的时间助推华润雪花啤酒的销量翻了十倍。
13
袁杰
原百事可乐华南区销售总监
奈雪零售事业部总经理
在早年间维他奶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百事牛人袁杰可谓居功至伟。
在百事中国,袁杰曾任百事可乐华南区销售总监,任内销售业绩显著。2004年底,袁杰出任深圳维他(光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让维他奶告别了10年亏损史。在他的推动下,公司业务从华南地区迅速覆盖到全国,维他奶品牌深入人心,2005年的业绩较2004年获得了50%的提升。在袁杰入职维他奶之前,内地市场贡献收入占比仅为6%;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9%。
< class="pgc-img">>2017年,在维他奶任职13年之后,袁杰因个人原因离职。21年至今,任奈雪零售事业部总经理。
14
蒋志兴
原百事可乐华东区总经理
罗技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2009年,蒋志兴加入百事可乐,先后担任过华东区市场销售副总监、总经理等职位,2014年离开。
2014年,蒋志兴加入罗技亚太区团队并出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2017年至今,出任罗技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5
苏强
原百事可乐销售经理
通用磨坊国际事业部副总裁
作为一个快消品行业的老兵,苏强在百事中国的时间并不算长,当时的职务也不太高,但是却为他后续的职业生涯打下了的坚实基础。
< class="pgc-img">>从百事这所大学“毕业”后,苏强曾任雀巢徐福记合资企业总裁、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玛氏宠物业务中国总经理、箭牌东区总经理等职位、维他奶集团首席运营官兼维他奶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在其任职徐福记期间,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业绩增长。目前,其任通用磨坊国际事业部副总裁。
16
何文锋
原百事华南区总经理
香雪亚洲执行董事及CEO
从2003-2014年,何文锋一直就职于百事饮料中国区,曾担任百事华南区总经理。
而此前,百事可乐刚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收购亚洲汽水厂借道生产。直到2002年百事可乐将全部股权转让,其间双方团队合作了十余年。换帅后的“新亚洲”一改过往独沽一味只产汽水,密集推出了豆奶、酵素、功能饮料等新品。
< class="pgc-img">>17
韩秀超
原上海百事可乐市场总监
上海云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和很多其他大企业的情况一样,从百事中国离开之后创办智业公司的案例有很多,其中就包括韩秀超。韩秀超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学学士和硕士,曾就任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职务等。
2012年,韩秀超创立上海云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为小洋人等众多品牌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他还担任十几家知名企业顾问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 class="pgc-img">>18
朱忆菁
亿滋中国区市场与发展部副总裁
在此前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朱忆菁相继在尼尔森、百事等公司的不同岗位担任重要角色,从消费者洞察、销售到市场营销,她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对行业独到的见解。
朱忆菁于2019年5月加入亿滋中国,目前担任亿滋中国区市场与发展部副总裁一职,其主要负责市场营销、消费者洞察、以及电商和餐饮渠道的工作。
< class="pgc-img">>19
顾国栋
原蛋壳公寓公司首席运营官(COO)
顾国栋,曾先后在宝洁、壳牌、百事可乐等跨国公司担任市场及销售高级管理岗位。2014年3月顾国栋作为糯米核心管理者加入百度,2018年9月晋升为百度公司副总裁。
< class="pgc-img">>2019年5月,顾国栋从百度离职。2019年6月17日,蛋壳公寓宣布,正式任命顾国栋为公司首席运营官。2020年10月20日,蛋壳公寓首席运营官(COO)顾国栋已离职。
20
郑宏彦
原百事哈尔滨装瓶厂总经理
作为百事中国曾经的名将,郑宏彦曾直接领导百事中国区域业务,担任百事哈尔滨装瓶厂总经理、济南区域总经理等职位,被视为百事中国在SIS方面管理的权。
2017年8月,郑宏彦加入京东集团,获任京东新通路事业部负责人。2018年3月,郑宏彦正式发布“京东新通路无界零售战略”。
< class="pgc-img">>21
任涛
罗技大中华区副总裁
在加入罗技之前,任涛曾任职于百事公司,拥有超过20年的管理经验。
目前,任涛(Ren Tao)是罗技大中华区副总裁、罗技中国销售及客户营销总裁。他全面负责罗技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事务,助推罗技全国销售体系的搭建与管理,推动罗技中国业务的快速拓展。
< class="pgc-img">>PS:还有哪些出身百事中国的牛人,让您印象深刻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互动。
<>018年餐饮市场4万亿元的规模,火锅占去近9000亿。作为虾火锅的领军者,“虾吃虾涮”在5年的时间里,迅速开出了近千家门店,并创造了3分钟出餐、日翻台10桌的纪录。
做到这些的,是又一个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非做餐饮折腾自己的跨界牛人——牛艳。
《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牛艳会一直照着“别人家的孩子”的模子活着,名校毕业,在高大上的演播厅里录节目,优雅、干练又明媚。
一次采访途中,牛艳遭遇了车祸。停工养伤的那段时间里,坏情绪七七八八地冒出来。这情绪里很大一部分是迷茫,电视媒体日渐式微,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牛艳心里有点儿慌。一天在朋友家吃饭,朋友妈妈做了一道干锅虾,香郁扑鼻,吃完虾阿姨又放上了电磁炉,在虾锅里加了高汤改成了火锅,开始涮菜。这吃法牛艳从没见过,新鲜之余,她动了心思。
< class="pgc-img">>牛艳主持过一段时间的美食栏目,和很多餐饮品牌打过交道,北京城有什么好吃的她都了如指掌,2011年那会儿还是川渝火锅的主阵地,海鲜火锅很少,更别提虾火锅了。这虾火锅既美味又新鲜,不如拿来试一试。
说干就干,牛艳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租下一个小店,只三五张桌子,挂了个“虾火锅”的招牌就开张了。中传媒是她的母校,地方熟悉,年轻人又多,牛艳和朋友挨宿舍发传单,很快招来了第一批顾客,没多久,小店就开始排队了。
起初,她心里也没底,暗暗地给自己留着后路:赔光了大不了回电视台,可渐渐地,她感觉这门生意的思路是对的,做品牌的想法越来越强。
牛艳谈虾吃虾涮的经营和发展
< class="pgc-img">>01 选对了产品,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2014年“虾吃虾涮”开业后,两年的时间便开出了500家门店。而从决定做品牌到“虾吃虾涮”的诞生,牛艳做了整整两年的准备。在这700多天的准备中,牛艳说她每天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产品。
“虾吃虾涮”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加盟连锁,操作简单易复制,产品的选择是重心,既要有差异化,又得具备普适性,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 不比谁更好,比谁不一样
在火锅这条成熟赛道上掘金,首先要避开白热化品类,尤其是初创的小微企业。选择虾火锅,既是机缘巧合,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虾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个贵东西,这种认知是已经成形的,不需要商家再教育。而彼时,虾火锅还是一片蓝海,竞争小,冲出来的机会比较大。为调试出南北通吃的味型,牛艳吃遍了市面上的火锅,并找来“食神”戴龙做技术顾问,最终确定了清香和香辣两种固定味型。
< class="pgc-img">>任何一个品牌,想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必须制造一个记忆点,起初牛艳想用“虾够大”作为记忆点,但实际操作中bug频出,虾太大不入味,足量一斤虾炒到锅里却没几只,成本上去了顾客还不满意。产品的逻辑不对,牛艳立马转换思路,反复的实验后,最终确定了虾的型号、品类,包括每一个精细到油温、炸虾时间、摆盘样式等标准化的流程。
当高峰期店门口排起了长队,牛艳知道,这锅虾,被记住了。
2 顺应趋势很重要,还得趁早
牛艳说“虾吃虾涮”顺应了两个趋势,一是原材料和烹制方式符合健康趋势。虾是公认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的健康食材,香辣味底料在保证麻辣鲜香口感的同时,油量减半,配以鲜骨吊的高汤,既保证了口感又降低了肠胃负担。二是餐饮市场的趋势,2013年开始,高端餐饮普遍受到冲击,大众餐饮迎来了春天。
花几十元就能吃一锅虾,还是南美白对虾,吃完虾后还能涮菜,既吃了干锅又吃了火锅,丰富的吃法增加了产品的溢价,让消费者觉得钱花得值,而且是超值。
< class="pgc-img">>在牛艳看来,这两年餐饮界刮起的“消费升级”风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消费者的需求一直都在,就看你能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若要等到大家都行动了你再跟风,能成为爆品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而且,在餐饮这个古老的行业里,有些法则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将高端食材变成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美食,这是一个品类创业的机会,任何时候都适用,但一定要控制好成本。
02 两年开店500家,生意真有那么好做?
1 先奔跑,再革命
品牌刚创立两年,就能开500家店,这个速度太容易令人联想到餐饮界有点儿臭名昭著的“快招”。
牛艳坦承,一开始的快速发展是战略需求。大家都清楚“中国式山寨”有多可怕,在法律和制度尚不健全的环境下,你费尽苦心开出两三家店,刚开始走上坡路,突然就有一个甚至是几个公司发现了你,他们可能会迅速地复制100家出来。这实属餐饮行业的无奈,产品创意、IP、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唯有比谁快。
当时必须占领这个市场,牛艳笑着回忆说那两年累疯了,马不停蹄地开店,光北京就开了100家店,但她心里清楚,这个速度是有问题的,首先,顾客就会有反应,去不同的门店感觉会不一样。她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品牌不够统一,特性也不够明显,四个字来形容,“良莠不齐”。
< class="pgc-img">>到了2016年年底,牛艳让速度慢了下来,做了一些大调整:首先,风格要统一,深度打造品牌特性,一些过小无法装修的门店,直接闭店。其次,加大督导巡店的力度,对不按要求、偷工减料的门店实行重罚等。
这样的调整让一些合作伙伴极不适应,尤其是第一批合作的加盟商。当时关掉了一批门店,牛艳称为“革命”,革命要流血要牺牲,这是必然的,为了品牌能够更长久地发展,改变必不可免。
2 慢下来,慢的是什么?
加盟商的选择更谨慎
“革命”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虾吃虾涮”的开店速度只有前两年的一半,速度降下来了,门店的存活率上升了,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甄选加盟商的标准变了。
做连锁加盟,“闭店率”是个回避不了的话题。牛艳至今记得第一个闭店的案例是因为加盟商在经营门店的同时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两面顾全,在经营一年半后选择关店。当时牛艳心中有些不平,既然选择就必须全力以赴坚持到底,但回头想想,归根结底是对加盟商的选择不够谨慎造成的必然结果,选择了一个玩票性质的合作者,就意味着他随时都可能抽身离去。
因为这样的经历,现在团队对加盟商的选择更加严苛:玩票者,不接受;三观不合者,不接受;不服管理者,不接受。宁肯慢一点儿,也不能砸了招牌。
统一供应链,有效锁价
之前,门店只要求底料和部分材料的统一配送,虾和菜品由加盟商按标准自行购买,随着门店数量快达到1000家的规模,牛艳开始考察国内大型的供应链公司,意在统一虾的供应,进行锁价,让虾价位相对稳定,品质相对更高,门店利润更高。
向内求,聆听一线的声音
问到企业的管理方式,牛艳有个七字箴言:向内求别向外求 。听太多他人的成功案例,不如真正地问一问品牌一线的经营者,他们的需求就是你要去完善的,他们的问题就是你要去解决的,服务好你的加盟合作伙伴,让他们更好地服务顾客,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 class="pgc-img">>△录制《虾吃虾涮那些事儿》的视频
近几年来,牛艳办了很多的内部研修班,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从2014年开始还录制了一档《虾吃虾涮那些事儿》的视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播放,让各门店经营者现身说法,诉说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其他门店看了有好的想法也可以留言,并最终将问题汇总到总部。门店经营者之间相互学习,避免重复的问题反复出现。
03 如何做好“长期主义”?
第一次听到陈春花关于“长期主义”的演讲,这个概念就打到了牛艳的心里。虽然大家常用“跨界打劫”来调侃跨行做餐饮的人,仿佛这些“非专业人士”都在琢磨怎么快速地赚一票就撤。但牛艳很认同“长期主义”这个概念,品牌应该去长久地规划,而不是急于眼前一时的利益,只看到明年要做什么,现在的决定可能就非常短视;但如果为未来去打算和着想,或许目前的决定对现在来说会有影响,但今后会走得更久。
对“虾吃虾涮”而言,“长期主义”就是调整节奏、夯实内功、专注于品牌迭代,为长期的发展做部署。最近,牛艳正忙着录制“虾吃虾涮”五周年纪念短片,谈到以后的路,她很感慨:“也许前些年我们还在把发展门店数量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在这个五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将摈弃掉所有机会主义、风口诱惑,专注于品牌的打造,把长期主义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 class="pgc-img">>△五周年纪念微电影拍摄中
壮志豪言还要落到实处,完善全国门店的原材料供应、保障优质产品出品、完成产品的阶段性迭代、加强与加盟合作伙伴的有效链接和管理,等等。另外,牛艳表示会分出更多的时间去了解顾客,会更加注重品牌互动性,通过线下活动、线上微电影等形式增强品牌认知度,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品牌。
往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牛艳说一想到这个,她就觉得很开心。不觉得工作苦逼的人,大抵是因为真的喜欢吧,再把这种喜欢,努力变成命中注定。
后记
在五周年这样一个节点上,牛艳说她个人对餐饮最想表达的,是感谢。以前做主持人,总有种半空中飘的感觉,台本都是编导安排好的。做了餐饮以后,那种飘的感觉落地了,同时发现有无限的可能性,不必执着一个点。没有一个公司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个模式是完美的,重要的是遇到问题努力的去解决问题。
比起成绩,牛艳自觉收获最大的,还是她的初心:通过自己影响更多的人。她始终保有电视媒体人对于世界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餐饮,她的确影响了更多的人,对她来说,这是最大的成就,也是现在及未来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1月21日,沉寂已久的娱乐圈,因为汪小菲的一条微博被炸开了锅。
大S控诉汪小菲未履行离婚协议,未按时支付生活费;汪小菲则指责大S挥霍无度,就连她和具俊晔的电费都需要他缴纳。
两人互相指责,毫不退让;网友紧跟吃瓜,好不热闹。
一天之内,与其相关的几十个热搜轮流霸榜,甚至力压最近的热点世界杯,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这场闹剧中,有一个女人却成了最大受益者,这个人就是汪小菲的母亲张兰。
凭借着儿子的热度,张兰开启了自己的直播,不仅在直播间公开回应、调侃家事,还卖起了货,3天销量破千万,冲上抖音带货榜首。
每天直播3场,每场直播最少3小时,无论弹幕里嘲讽还是支持,张兰都能视若无睹,专心带货。
关键是在直播间激情澎湃的这个女人,已经65岁高龄,网友直呼:张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女人太强了!
当我们抛开汪小菲的母亲、大S的婆婆这两个身份之后,才发现张兰个人的成长经历,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的人生三起三落,放在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恐怕都没人能承担得起。
比起汪小菲的八卦,她的故事要精彩1万倍。
1、从农村放牛娃到国外务工妹,掘起人生第一桶金
张兰出生在北京,但因为母亲被下放,张兰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湖北的一个偏远村庄里度过的。
泼辣能干的性格,在童年的张兰身上就已初现端倪。
在玩伴中间,她是颇有权威的“孩子王”。带领孩子们上房掏鸟蛋、下河采菱角、摘藕,甚至将欺负自己的男生揍得头破血流。
在母亲面前,她又是贴心的小棉袄。当母亲风湿病严重的时候,她承担了全家的农活,挑水、插秧、收割,样样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一排左七为张兰
>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一到天黑,她就约着几个胆大的伙伴,打着手电下水田去捉蛤蟆。
而农村的深夜,经常有狼和豹子出没,很多时候,她们拿着手电筒在前面走着,后面的不远处跟着的就是一只虎视眈眈的饿狼。
然而,张兰根本没在怕的,且从中练就了异于常人的胆量和担当。
1988年,张兰已经30岁了。和很多普通女人一样,她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生子。
但她并不愿意就这样循规蹈矩的过完一生,在她心里始终有一个去外面闯荡一番的想法。
这一年,张兰的舅舅回国探亲,好客的张兰亲自下厨,给自己的远方归来的舅舅、舅妈准备了一顿大餐。
看着眼前持家有方的张兰,舅妈难掩喜爱之情。一直追问张兰,是否愿意跟他们去国外生活。
对于张兰来说,国外太有诱惑力了,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正当张兰准备答应时,她看到了站在自己身边刚满8岁的儿子。
于是,她犹豫了。
想要成功,心就必须要狠。张兰咬了咬牙,转身离开,不敢回头看儿子一眼,背起行囊到了异国他乡。
她深知,这一次必须赚取足够的钱,才能回来,给家人和孩子更好的生活。
张兰和舅舅、舅妈
>初到多伦多,张兰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
挣钱是她的首要任务,但没有合法身份的她,只能打黑工,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唐人街的一家餐馆后厨当帮工。
张兰在国外
>每天清晨,张兰就要跑到送货的冷冻车上搬牛排。
张兰的搭档是个印度男人,一车牛排,印度男人搬几块,她就要搬几块,丝毫不矫情。
此外,张兰还要切土豆,每天一切就是6大筐。
一次,张兰一个不留神切到了自己的手指,皮肉顿时翻裂开来,鲜血一股一股的往外冒,因为这个伤口,张兰手上缝了十多针。
在十多年后的采访中,张兰把曾经缝过针的伤口展示给主持人看。
伤痕依然清晰可见,这似乎是对张兰的那个充满苦难,却又弥足珍贵的岁月的一个印证。
在第一份工作稳定之后,为了挣更多钱,张兰便开始找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打6份工。
1991年,张兰攒够了2万美金,按照当时的汇率,大约是106400元人民币。
而在国内,当时的职工平均工资仅195元,能拿出1万元的家庭都是十分罕见的。
张兰手握的这10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1991年圣诞节的前夕,张兰拿着攒够的2万美金回到了国内。
而这次归国,张兰的心中也早已经做好了打算。
3年的打工经历,让她得以窥探了国外餐饮行业的运营规则。而她也想拿着这10万元启动资金,在国内的餐饮界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2、小餐馆开向大世界,一路高光无人及
回到国内的张兰,见到了久违的家人。
在短暂的享受一番家人重聚的欢乐之后,张兰很快意识到,接下来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她去完成。
在她面前的,是一片有待她去开拓的“荒野”。创业的种子在她心中一经种下,便很快发了芽。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张兰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街上“游荡”。
北京的风沙毫不留情地迎面吹来,张兰戴着头巾,用力地蹬着自行车,并没有退后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街角的一张广告墙上,张兰看到了一个粮店出租的信息,敏锐的张兰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当机立断,接下了这家粮店。
在张兰的构思里,她要开的是一家与众不同的饭店,在当时的北京,有空调的餐馆很少,有空调的川菜馆就更少了。
那么她就要做两者的结合体。
于是,张兰很快敲定了餐馆的定位,并定名为“阿兰酒家”,并开始着手准备装修事宜。
< class="pgc-img">>为了最优化地完成自己预期中的餐馆形象,张兰亲自操刀准备装修材料。为此,她跑到云南实地挑选竹子,自己动手给餐馆的墙壁上画。
并花费5万元巨款买了一台5匹的空调,还在酒店门口写了四个大字:冷气开放,以此来招揽客人。
餐馆开业之后,为了留住客人,张兰经常亲自陪同客人喝酒。过度的饮酒加上不分昼夜地连轴转,她还好几次进了医院。
好在一番折腾下来,这个精心打磨的餐馆生意越来越兴隆。餐馆的口碑很快打开了当地的市场,张兰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可悲剧总是选择在人最猝不及防的时刻降临。
1999年6月7日,张兰的弟弟在回家的路上遇害。凶手的目标原本是身为“阿兰酒家”老板的张兰。
但因为张兰临时出国,凶手便将目标转向了张兰的弟弟。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轰雷,让张兰变得一蹶不振。她变卖了所有家当,包括“阿兰酒家”。
经过警方半年多的追踪,张兰弟弟的案件终于告破。
斯人已逝,活着的人更该珍惜当下。虽然张兰心中依然悲痛,但她还是逼迫着自己重新开始生活。
于是,张兰拿着自己变卖饭店的资金,加上之前在股市赚取的6000万,在北京国贸盘下来一家店。
这次,她打算开一家高端的川菜品牌,并起名叫“俏江南”,目标就是要做“餐饮界的LV”。
张兰没有想到,她的这个小小的决定,竟改变了中国餐饮品牌的风向标。
因为有过餐饮行业从业经验,加上张兰特有的商业敏锐度。“俏江南”很快打开了国内市场。
2006年,考虑到品牌档次的提升,张兰花费3亿元打造了高端会所“兰会所”。仅设计师费用就花费1200万元。
而这一举措,确实进一步提升了“俏江南”和“兰会所”的知名度。
那个时候,香港的特首董建华都是兰会所的常客,北京市长多次亲自点名称赞,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来华也曾多次光顾。
在众多知名人士的推荐下,“俏江南”和“兰会所”开始成为商务人士、政客们就餐聚会的首选地,“俏江南”也一跃成为了餐饮界的高端代名词。
2008年,俏江南成为北京奥运会第8大竞赛场馆的指定餐饮服务商。
这一次“俏江南”打开了国门,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个中国餐饮高端品牌,而此时,张兰也凭借25亿身价一跃进入了胡润餐饮富豪排行榜。
从北京城街边的一家小小餐馆“阿兰酒家”,到遍布全国的连锁餐饮品牌“俏江南”。
张兰走这条路,走得多么艰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人生从来不缺机遇,缺的只是像张兰这样,拥有跌倒后还能够重新爬起的勇气而已。
3、顶峰遭遇“滑铁卢”,起身重振第二人生
张兰曾在自传里写道:“资本时代,巨额财富已经不完全来自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踏踏实实的苦干,此前的经验和价值也都不再是唯一的法则。”
而这句话也正是她与“俏江南”后期的真实写照。
为了加快“俏江南”国际化的步伐,张兰开始着手准备“俏江南”上市的准备,但接连遭拒。
在此期间,张兰接触到了一个名为CXC的国际私募基金公司。
本以为CXC的加入会给“俏江南”国际化之路添砖加瓦。
但让张兰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CXC加入“俏江南”之后,为了尽快摄取利润,将管理层人员进行大换血,用并不了解“俏江南”的人来替代原有高级管理人员。
在此期间,“俏江南”口碑一度急速下滑。
张兰仅剩的13.5%的股份,也被CXC抵押给了银行。
在CXC的运作下,张兰不仅失去了全部股份,就连对“俏江南”的实际控制权也被剥夺。
就这样,57岁的张兰失去了自己养育23年的“亲生孩子”——“俏江南”。
就在人们以为,这个曾经一度叱咤商界的女强人,将会从此退出“战场”的时候。
张兰再次站起来了。
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张兰,在年近65岁的关头,带着她新创立的牌子“麻六记”,重返众人面前。
图左第一为张兰,第四为汪小菲
她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亲自为“麻六记”直播带货。
11月初,仅一个星期的时间,张兰就一口气连续直播了40场,每场连续直播数小时。
11月21日起,张兰开始了每天5场的高频率直播。仅几天之内,“麻六记”的酸辣粉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
在同龄人已经开始不太了解这个互联网社会时,她依然在直播镜头前说着“yyds”等网络热词,称呼观众们为“宝宝”。
在直播间,她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细跟的高跟鞋,在直播间里忙前忙后,一会儿带货,一会儿给观众讲自己的创业经历。
几十年的“战场”跌宕起伏,从她的嘴里轻描淡写的讲出。
人们很难想象,镜头前这个和人们聊着天,开着玩笑的女人,会是多年前曾经身价高达25亿的女强人。
细数过往,无数个曾经创造辉煌的人,一旦跌入谷底,就会默默无闻的消失在众人面前。
而张兰却凭借着她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小草精神,再度重返“战场”。
牛人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高超的商业把控力,而是在于他们触底反弹的能力。
人生如浪潮般起伏不定,每个人都有波峰,每个人也都有波谷。
张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随时清零的魄力。
当直播间有人感叹她,这么大年龄还出来创业真不容易时。
她反驳道:“有什么不容易的?我有智商,我有判断力,我会定战略。我有什么不容易的?你让我带兵打仗试试,绝对打赢,没有一场仗是输的!”
“麻六记”能否重造“俏江南”的辉煌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知道的是,在人生这场“仗”中,张兰赢麻了。文/和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