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秘密”
你知道饮料的中杯和大杯
几乎没有区别吗?
有图有真相
看到真相后才明白
每次买大杯饮料的我
都是买了个寂寞
啤酒和可乐界的中杯大杯已经失守
奶茶界是否坚守容量底线?
长沙网红奶茶“偷工减料”上热搜
茶颜悦色名列其中
< class="pgc-img">图源 潇湘晨报
>近期有省外媒体曝出:记者对长沙四家网红奶茶店的奶茶进行了测评,居然发现只有一家奶茶店的奶茶,实际容量与声称的容量一致。
图源 潇湘晨报
>其中,长沙本土网红奶茶“茶颜悦色”的“不知冬”奶茶声称有500毫升,但实际容量只有370毫升,差额较大。
那么,咱们昆明市场上,是否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记者走访调查本地市场
50ml容量差是常态 个别品牌100ml
记者走访了市内多个商圈,在不同品牌的奶茶店购买了奶茶。
< class="pgc-img">>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奶茶店的菜单上都会表明有中杯和大杯两种规格,但并不会标注具体容量。
记者对话奶茶店主:
“中杯吗?”
“中杯是这么大一杯。”
“多少毫升?”
“这个(中杯)500ml,这个(大杯)700ml。”
对于中杯和大杯的具体容量,大部分店家的回复都比较一致。
而在外卖平台上,大多数奶茶店标注的大杯奶茶也是700ml。
那么,商家在装杯时,真的能按照标准足量倒入吗?带着疑问,记者对通过不同平台、在不同品牌店购买的5杯奶茶进行了测试。
奶茶A
< class="pgc-img">>中杯500ml,大杯700ml,实际大杯情况如下:
< class="pgc-img">>奶茶B
< class="pgc-img">>中杯520ml,大杯700ml,实际大杯情况如下:
< class="pgc-img">>奶茶C
中杯500ml,大杯700ml,实际大杯情况如下:
< class="pgc-img">>奶茶D
< class="pgc-img">>奶茶店主:
这个杯子大概是600ml,但可能实际装热的会装不满,所以大概是500ml多一点。
奶茶E
< class="pgc-img">>所有奶茶中看上去最大的一杯,实际情况如下:
< class="pgc-img">>在记者用于测试的5款奶茶中,杯子容量标注与实际容量差额最大的一款,足足少了100ml。
仔细查看之后记者发现,这个看上去超大的杯子,其实只不过是“内增高”。
在杯子底部,有一截空杯隔层,奶茶事实上是到不了那个位置的。
除了奶茶,其他饮品会不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呢?
记者随后又购买了两杯果汁类的饮品,结果发现这类饮品的实际容量,与商家承诺的容量也有约50ml的差额。
奶茶总是少一口
商家“套路”惹人厌
经过记者的实际测试,奶茶等饮品的实际容量,几乎都会与商家承诺的容量存在误差,而这个误差往往是只会少不会多。那么,市民在购买奶茶时,会格外注意奶茶是否足量吗?
你购买奶茶,会在意分量足不足吗?
“基本上不会太在意。”
“不管是买小杯还是买大杯,基本上买好了,端过来的时候,它是多少就是多少。”
“商家说好是500ml,但是商家没做到那个点,像现在我也不会计较那么多。”
“饮料的数量,一般我们不会太在意这个,但是之前有看过,大杯小杯的量是一样的,有些店。”
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表示:对于饮料的容量,大家其实不会太在意,除非有的商家克扣得太过分,否则难以发现。
而即便是大家注意到了饮料的实际容量偏少,也懒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和商家计较。如果是通过网络平台订购的外卖,一些较真的消费者还有可能随后给出一个差评。
市民:
“(商家)应该尽量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吧,因为毕竟你是要在这个地方立足的,刚开始一两次(偷工减料),人家不会在意太多,长期以往这么做,顾客还是会介意的,毕竟也会影响商家立足。”
市民:
“(商家)已经欺瞒了顾客了,遇到这种行为,下次你还会想去喝吗?我觉得我不想了。”
既然网红奶茶套路满满,为何还会持续火爆呢?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线上消费为奶茶的销量提供了保障,堂食+外卖+零售的模式则为商家带来了销售渠道的全方位拓展,电话预订+门店排队+线上点餐更是有效提升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加之奶茶的单价并不会太高,请人喝奶茶也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交手段,因此很多消费者都会愿意为奶茶附带的时尚文化感去买单,反而忽略掉了产品的实际容量是否足额这个问题。那么,商家这样的做法,是否已经违规呢?
云南三仪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春霞:
“网红奶茶店偷工减料的行为,我觉得是构成了消费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具体包括,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一旦经营者构成消费欺诈,他就需要赔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所支付的价款的三倍,如果价款不足500元,按500元来赔偿。”
8099999记者报道
编辑:苗苗
017年8月,上海消保委就曾对多家“网红”奶茶店展开比较试验,结果令人震惊:试验对比显示,含糖量最高的奶茶竟等于14块方糖!
试验显示,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介于每杯11~62g之间,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g,都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25g以下。
如今,随着年轻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为了养生、美容等原因都需要抗糖,所以每次想点奶茶时就会犹豫。于是乎,为了照顾大家追求的“减糖低脂”,各大奶茶店也在不断改变,推出了无糖、三分糖、五分糖等不同甜度的选择。
八分糖比全糖还甜?
关于这些甜度的区分,最近上海消保委又专门去做了一次暗访,结果发现,因为奶茶加糖是完全手工操作,所以误差较大且参差不齐。
有些品牌的八分糖甚至超过了全糖的含糖量,比如说湊湊经典奶茶,商家标示的含糖量比例为0:30%:50%:80%:100%,而实际测出的含糖量比例为0:43%:68%:122%:100%,八分糖含糖量高于了全糖。
除此之外,对于相同标示甜度的不同品牌奶茶中的含糖量也完全不同,有些标示三分糖的比别家七分糖更甜,而有些五分糖比别家的三分含糖还少。比如,一点点和湊湊的三分超过了COCO、KOI、茶桔便、贡茶和悸动的七分;贡茶的七分比许多品牌的五分甚至三分还含糖少。
检测人员称,现在大多数奶茶店不再用白砂糖熬糖浆,基本都直接用各类糖浆。其中,果葡糖浆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糖浆,它能增加饮品的甜蜜感,但不会掩盖本身的风味。过量摄入果葡糖浆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时,应减少或避免食用果葡糖浆。
由此可见,即使是同样的奶茶,其中的含糖量以及甜味剂也是完全不同的,单从商家给出的甜度来选择,可能会有误解。如果大家觉得口感差不多的话,建议还是选择含糖量低的品牌。
由于奶茶含糖量缺乏客观标准,不管如何区分,都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在糖的使用上仅是靠消费者口感进行一一感受,必然会产生消费纠纷。商家需尽可能地在含糖量或甜味剂的使用上予以清晰化和标准化。对于消费者来说,清晰明确的标准才能使他们在选择饮品以及甜度时更准确。
“无糖”奶茶并非真无糖
奶茶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糖摄入过多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以一杯大杯三分甜的奶茶(约450毫升)计算,摄入的总含糖量在14克—36克之间,几乎满足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每日推荐量。经营者宣称的“无糖”“不另外加糖”并非完全无糖,而是指在现制过程中不额外加糖,这不能排除原料中含糖量过高的可能性。有糖摄入量控制需求的消费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和儿童,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饮用奶茶。
如果实在喜欢,可以在家自制奶茶。
准备好水、奶和茶叶,将奶在锅里加水烧开,放入1汤匙茶叶(茶叶量根据自己喜好调整),浸泡2~5分钟,滤掉茶叶留茶汤,倒入3/4杯纯牛奶,重新加热煮沸(避免牛奶焦糊),可以加入少量糖调味,这样传统奶茶就大功告成了。自己做出来的奶茶,虽然蛋白质和钙含量与牛奶相比减少了一半,但只要不添加大量的糖,也算是一种健康的饮品。
在时间上,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医学院硕士顾中一建议,摄入奶茶适合在两餐之间,因为这时候正是血糖相对比较低的时候,或者安排在剧烈运动后,这样可以为肌肉补充糖分、蛋白质和电解质,抵消奶茶的副作用。另外考虑到奶茶中有咖啡因,喝的时候要小心它对睡眠的影响。
食品安全博士、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则认为,想要健康地喝奶茶,不用纠结于“一天喝一杯”或“几天喝一杯”的频率,重要的是控制总的糖摄入量,不能喝了奶茶还惦记冰激凌、蛋糕、曲奇、巧克力等甜食。“这是总体上的控制,享受甜味的同时要懂得取舍。我们本身的膳食模式是比(在意)某一样具体食物更重要的。”
你喝奶茶喜欢几分糖?
来源: 央视网
对媒体质疑网红奶茶“茶颜悦色”实际容量与杯量不符的相关报道,湖南茶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10月28日通过微信公众号“茶颜悦色”回应称:
打包或者放置时间稍长(超过5-15分钟),泡沫逐渐消损,整杯饮品会出现一定的坍失(容量降低),降低的量一般在三分之一以内;如果顾客选择(奶茶)去冰,奶茶会失去冰块的高度;茶颜悦色所有门店在点单环节都会对顾客进行口头提示和确认。
前述回应称,目前该公司仅有一款纸杯奶茶,杯体容量约500ml,在标准出品的情况下,含沫泡可以达到满杯。但无论是纸杯杯身标注的杯体容量,还是门店所呈现的一些广告物料信息给大家带来的误导,都是需要追踪和整改的地方。
该公司已在内部对于前述问题相关的广告物料、培训资料和顾客告知等进行排查并纠错,以最快的速度调整相关内容,在线上和线下逐一落实。
潇湘晨报测评长沙多家奶茶店。来源:潇湘晨报
据潇湘晨报此前报道,记者走访长沙多家网红奶茶店进行测评。其中茶颜悦色“不知冬奶茶”容量大概为500毫升,实测容量为370毫升。记者在购买时也被茶颜悦色店员告知“不知冬奶茶上面有奶泡,过半个小时后,容量可能会少三分之一左右”。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查睿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