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看到有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头条上又是发文章,又是作打油诗,对1958年起人民公社期间,各大队大办食堂一事胡说八道,到了没有一点底线的地步,我也就不打算来写此文了。
< class="pgc-img">某自媒体人发的打油诗
>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65年了,许多亲历者都已不在人世。
当然,包括我在内,还有很多见证者在。只是他们要么年岁偏大,要么不会上网,要么没什么文化。
既然看到,也能把真相还原出来,我觉得有责任把它告诉下一代。
从内心说,也不负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 class="pgc-img">现今村貌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我出生于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山区农村。这里自然条件不好,出门就是山,平地水田少。外出不是爬坡就是越岭,干活全靠背和挑。一年种出稻谷、小麦不多,口粮多靠番薯、马铃薯、玉米、荞麦等来支撑。
1958年,我正读二年级。村小设在村中一个祠堂的上厅,大队食堂就办在下厅。因为面对面,所以看得一清二楚。
< class="pgc-img">这是祠堂下厅:大队食堂所在地
>< class="pgc-img">这是祠堂上厅:村小所在地
>< class="pgc-img">祠堂上下厅隔了个天井
>每当一日三餐前两个小时,几位本村大婶(炊事员)就来到食堂开始忙碌开了。
在新砌的两口大灶上,有人烧火,有人忙于灶台之上操作,配合默契。灶火熊熊,不久饭菜的阵阵香气,直钻我们鼻腔,令人垂涎欲滴。
到了饭点,全队社员,一户一人,拿着不同的器皿,陆陆续续,来到食堂。炊事员根据各家人口数,把饭、菜打给各户,各自回家吃饭。
我家当时4口,爸、妈和弟。因为我在食堂旁读书,除了早餐,其余两餐都是由我打饭,这也算是帮终日忙碌的父母一点忙吧。所以当年食堂吃些什么,还是比较清楚的。
当年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种子、肥料、耕种、管理都比较原始,粮食产量不高。因此,吃饭本着节约为原则,才能做到细水长流。
< class="pgc-img">生产队收割小麦(网络图片)
>一年之中,分忙季和闲季。一日之中,分早、中和晚。农忙,即种、收时节,劳动量大,劳作时间长。早、中两餐,一般吃的较多的是玉米烤饼和米饭,比较耐饿。晚餐吃了很早就休息、睡觉,常吃一些稀的,如毛芋羹、番薯粥、马铃薯羹等。这样安排餐食,主要考虑还是为了节约宝贵的粮食。
< class="pgc-img">正版网络图片
>至于菜方面,是不讲究的,能下饭就行,也没什么油水。吃的最多的是干菜、酸菜这些制作方便,便于长久存放的作主菜。如果能吃上新鲜蔬菜、豆腐娘算好菜了。而豆腐、猪肉只有在几个重要的节假日才能吃上。
记得办大食堂第一年过年时,这几天中是不定量的,叫做放开肚皮吃饱饭。食堂专门杀了几头猪,做了许多豆腐。在当学校的上厅,从各家搬来桌凳,10人一席,大家团团围坐。除夕那餐,蒸了很多馒头,配肉、豆腐,个个都虎吞狼咽,吃到肚皮撑得滚圆。
到了第二年(1959),由于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渐渐入不敷出,食堂伙食越来越差。只好减少米、面主粮,多吃杂粮。为了保住量,只好多加水。到后来,连原先用来喂猪的最小的马铃薯都用来煮羹了,而且每人只能打到一筒(约半斤)。
< class="pgc-img">农家土灶台
>就这样,办了近两年的大食堂不得不解散。各家各户依旧回归自家小灶头,各谋各的生路去了。
有亲历者,看到此文,也来说说你吃过的农村大食堂大锅饭是怎样的。
年轻人(1960年以后出生,相较于50年代而言)想了解农村这段历史,可问问年长者,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id="js_content"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
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新华网相继报道周家庄,曾题为《“最后的人民公社”……》引发人们热议。 周家庄为何成了“最后的人民公社”,或“全国幸存的人民公社”?
一、“老坚决”雷金河“坚决”成功了“最后的人民公社”
原来, 周家庄1949年就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多人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很笼统,甚至就一个印象,穷。实际上人民公社是一个相当系统的组织,人民公社的成立对社会的改造也是系统性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社会乡情、思想精神,物质财富等方方面面,是几千年来史无前例的系统性社会改造。人民公社让农民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
< class="pgc-img">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各地公社都面临会计紧缺的局面。国家开始对农村会计进行培训,这是当时的贵州省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