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颜菊阳
关注并置顶商业观察家获取零售新闻
上海出不了BAT。全国零售高地,却非上海莫属。
便利店尤甚。在数年前就是六七千家连锁品牌便利店同场竞技的巅峰,始终不乏新故事。
2018年开年,“热餐”搅局,上海便利店开启新战场。
一
“京标”入沪
便利蜂在上海开了三家便利店。全部直营店。都在上海的一级核心商圈。
入沪之前,便利蜂已公开称,上海市场年内目标是100店。年前,便利蜂也进入了南京。亦提出100店目标。
上海便利店圈内人士起初未投以太多关注。上海便利店的正规连锁“品牌军”,就已超过了6000家。且上海的便利店市场,特殊在是国资、外资两分天下。便利店本身若做不到两三百家的规模,谈不上“赚钱”,自然也成不了“大气候”。
还有一层原因,便利蜂运营方面的创始团队——曾在北京7-11担纲过大区运营的王紫团队,2016年上半年曾带着北京起家的邻家便利店“闯荡过一番上海滩”。不过,只做了半年时间的停留。在开出6家门店后,邻家便利店又迅速闭店、撤离。
挟新的品牌,新的资本,卷土重来的王紫团队,似乎在广而告之上海便利店圈子:这次,我们不一样。
不同于邻家便利店此前靠挖人、铲店等恶性竞争手法“搅局”,便利蜂初入上海,便将自身立成了便利店“轻餐饮”升级的示范标杆——在其上海新开的门店内,整体引入全封闭式热食快餐销售区。即店内辟出一角做小厨房,添置蒸烤箱、微波炉和清洗消毒冲洗水池、温水保温柜等供应热食的设备设施,包括设置上下水,用玻璃幕墙从地板到天花板全封闭快餐销售区,待政策放开后准备售卖现场分装的热餐。包括店员操作、装备均提升规范,诸如店员需要二次更衣、洗手,并戴上头套、护目镜和口罩。
便利店业内人士悉知,这一套高标准操作遵循的是北京便利店销售热食的监管政策。便利蜂只是率先将“京标”搬至了上海。但这一搬,确是恰好踩到了上海政策的“风口”上。
上海今年全面开启“无证无照餐饮大整治”,17000多家无证无照餐饮店要在年内基本消除。为满足居民的就餐需求,政府希望由便利店开设快餐区域来填补供应。而在上海市食药监局为此展开调研时,便利蜂高调“出列”,成为第一家响应政府政策,并拿出热食快餐销售解决方案的便利店。
不知是便利蜂敏锐的“嗅觉”在先,因此借政策之机做了番曝光秀;还是便利蜂主动的策划,“点醒”了上海政府。
总之,此前“卖不了热食”的上海便利店,因为有便利蜂的试点,有了政策标准制定的样板。
据媒体的报道,在今年初,上海市食药监局组织专家对便利蜂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以便利蜂门店为“蓝本”制定了便利店热食类分餐业态的行政许可指导意见。
意见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将于4月正式出台实施。
二
搅局者
引“京标”入沪,率先示范,“新兵”便利蜂看上去是独辟蹊径,找到了一个和全家、罗森等老牌便利店差异化竞争的切入口。但也就此将自己推上了老上海便利店发展“搅局者”的位置。
鲜食既是便利店吸引消费的重要品类,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交叉商品的销售,是便利店主要的盈利点。鲜食尤其是外资便利店区别于本土便利店和商超、杂货铺的核心竞争力。全家、罗森、7-11三家外资便利店日配/鲜食商品销售占比基本都在40%-50%左右。而本土便利店单店日均销售额与外资便利店大有差距,就在于鲜食比重不及,或者缺乏自制鲜食等高毛利产品,只靠外部品牌利润很低,客单价也很难上去。
在上海便利店市场,鲜食的销售是一块监管独特的“默契地带”。上海便利店内销售的,比如茶叶蛋、烤肠、蒸包、关东煮、现制冰淇淋等现场再加工食品,严格来说不能够在店内销售。
在以商业为主导的上海,虽然没有哪一家便利店的营业执照上能办出“再加工商品销售”的项目来,但政府也没有严格限制,而是采取了接近国际便利店行业普遍认同的经营监管的开放政策。各方面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因此给了上海便利店繁荣的空间。
便利店行业此前有过“京沪便利店发展为何冰火两重天”的大讨论,两座城市的监管差异总是撇不开关系,一些观点甚至认为北京对便利店的监管过严直接导致北京便利店市场发展缓慢。热食销售是典型的例子。出于食品安全角度的考量,北京要求热食售卖区域要全封闭式隔离。对便利店而言,这就意味着不仅是会增加门店设备和人员成本的投入,某种程度也影响了商品的展示和关联性,进而影响店铺整体客单价。
由此,在上海便利店监管部门即将复制北京市场的监管手法,出台“便利店热餐销售标准指导意见”的前夜,上海各家便利店揣起的心思就复杂万端起来。
销售即食商品的合法化,可经营范围的扩大,看上去是所有上海便利店显见的利好。但事实却可能是利弊两开的变局来临。
对全家、罗森等在上海已有着上千家连锁门店的老牌便利店而言,目前其鲜食盒饭配送体系已经成型。加热餐,需要门店改造、另建热食的冷链配送和供应,对于原有鲜食盒饭体系也可能会造成冲突。
全家便利店和罗森便利店在上海热餐问题上目前均不置可否。中国全家便利店给《商业观察家》的回复称“将根据正式征询意见稿进行综合评估”。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表态称,内部还在讨论,不会一窝蜂跟进。
一些上海本土便利店则担心物业条件受限无法升级。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便利店商铺资源非常稀缺,导致便利店并不能做到选址很大经营面积的店铺、店铺结构较整齐、无底柱、严格的有上下水的物业条件。
“一旦新规出台,若全部实行按便利蜂的试点店为标准一刀切改造,不达标的便利店就不能销售鲜食商品,那现在很多不符合物业条件的门店,比如上海小型便利店、迷你便利店,及一些地铁高流量店铺都可能遭重创。”
而对便利蜂、猩便利等便利店“新兵”而言,加热餐是完全可行的加分项,且“跟上”热餐销售的新政策更易入手。便利蜂、猩便利只需要今后每开一家店都按照现在的试点店模式走,既可以与全家、罗森等形成商品上的差异化竞争,也可以热餐、轻餐饮的规范为切入口制定拓店和盈利的模式。
上海便利店业内人士都知道,当年7-11在上海尝试做热餐时,生意不错,不过由于“分餐、销售区域和其他货品未隔开,容易交叉污染”,被上海市食药监局叫停。现在,由于上海一系列拆违补墙、整治清除不合规小餐饮店,实则给便利店热餐销售创造了比当年更大的民生需求。此外,按照北京7-11的经营来看,现场加热的热餐是便利店毛利最高的鲜食品类,据称可以达到40%,其次才是饭团和面包。
三
变数
热餐是类似便利蜂这种新便利店企业寻到的为数不多的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但是,变数也很多。这也是零售的魅力。
首先,供应链要求。
对于便利店而言,单店都是细胞,连锁便利店真正的精髓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信息链。这些投入都以亿元级计,也需要时日打磨。而相对全家、罗森等门店上千规模的老牌便利店,便利蜂门店暂时都看不出任何优势,在核心技术(供应链技术、运营管理技术)上,这是一个底子单薄的“新兵”。
《商业观察家》走访过便利蜂上海门店,其包括饭团、面包、三明治、便当、沙拉等鲜食,便利蜂统总只有二三十个品项,都由苏州、嘉定等地第三方供应商供应。面包做单面货架陈列,饭团、便当、三明治、沙拉、切片水果等主要鲜食不到1个岛柜,品项数上不如全家、罗森、7-11等连锁便利店。店内店员超过10人以上,是为接下来的门店拓展储备、培训店员。而在上海、南京高调抛出扩张目标时,在门店层面,《商业观察家》走访的数家北京便利蜂门店都只有1个当班的店员。一些店员告诉《商业观察家》,公司刚进行完一轮工资调低,员工流失不少。
一些便利店人士认为,即使便利蜂踩上热餐等政策风口,但这些打着互联网便利店旗号的新兴品牌在产品研发、营运、供应链建设上暴露有太多漏洞,所谓的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带来更便利。“便利店的竞争不在技术,更不在没有提供便利的技术。”业内人士说,决定便利店能长跑到终点的本质在供应链和运营管理。
其次是,未来热餐盒饭在上海便利店市场能做到何种程度,完全在于消费习惯的培养。
北京、上海两地的监管差异,导致同样是做鲜食,但南北便利店的鲜食商品结构和消费习惯截然不同。在北京,热食盒饭是便利店销得最好的主食品类。比如,热食盒饭是7-11北京销售排名第一位的鲜食品类。北京罗森最近盒饭销售也是冷藏包装盒饭的10倍以上。而在上海便利店市场,消费者已经形成冷藏盒饭的消费习惯,同时寿司、三明治、关东煮等销售更好。消费者是否能接受“热食”,需要一定时间的消费习惯的培养。而培养消费习惯,对于引领者而言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第三,便利店主做即时性消费,热餐的增加,本质上是涉及到整个便利店品类结构的重构和优化。换言之,热餐要做好,还需要有能带动其他品类销售的能力。
业内人士知道,店铺增加热餐盒饭或是增加一些其他的新的鲜食,通常都会导致门店一些传统商品受影响。比如,鲜食卖的好的店铺,泡面可能卖的不好。
“要以热食销售切入提升门店整体盈利,就需要有高效的热食供应链,能把整个配送费率和成本费率降到最低,给予前台一个相对于便利店平均毛利更加高的毛利点,且这块高毛利的热食品类的销售占比能持续提升。而这当中涉及到的变数会有很多。”
全新的品类销售上来以后,门店还需要去带动其关联品类,以及便利店其他商品的关联销售。因为便利店是高频消费,每天进入一家店铺的顾客,其购买相对固定。新增经营品类,不光是单个品类做大销售,还要看能否以此为切入口,引申出更多的关联性商品,让顾客产生更多的黏性,和提升客单价。
而,就拓店这件事而言,上海便利店市场的“传统”是一直不太乐意给对手留机会。“只要有机会就插店夹击。”据接近全家便利店的相关知情人士的透露,对于便利蜂、猩便利等新兴便利店品牌,全家本身在内部称会实行强势夹击插店策略,以此保证自身足够的市场份额。
四
核心竞争力
归根究底,便利店的增量不是靠一两个增加了绝对增量的单品类,而是来自于优化渠道,做高毛利。
这是全家便利店和罗森便利店等外资便利店能遥遥领先的原因。也是他们对于新事物变迁不冒进的“底气”。在罗森看来,便利店其实是一种文化,需要时间沉淀。
优化渠道,做高毛利,全家重推的湃客咖啡是典型,还有“保温餐台”等等。今年,全家每月都将推出一款网红商品来吸引年轻来客。
全家便利店的“保温餐台”
更明显的动作是,全家便利店今年开始全面发力线上外卖市场,重点加强与线上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等合作,准备全店导入外卖系统。《商业观察家》了解到,近期,全家已在陆陆续续培训所有店长。罗森也已和美团、京东到家等达成合作。
“很多年轻人午休已经不愿意走出办公室,宁愿叫外卖吃完打两把王者荣耀。”外卖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冲击便利店鲜食销售,尤其中午,便利店主食类销售都有一定下降。而一旦销售下降,相应损耗就会上涨,毛利率就会下降。
北京罗森方面告诉《商业观察家》,便利店外卖,根据店铺所在商圈的不同,效果差异比较大。一些好位置店,外卖增量上千元的店铺也是有的。
而为了推广全家的湃客咖啡及鲜食,在全家上海总部写字楼区域已在测试全家无人便利店,以自助咖啡、鲜食、饮料为主,据称很快会对外商用。
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从2017年下半年的风口,到年底的冷却,不过半年时间。在多数无人货架升级到无人智能货柜的转型时,全家便利店适时入场“收割”。
《商业观察家》了解到,全家无人便利店的模式是以全家便利店周边门店作为补货站,由有人便利店店员去完成补货,依托于门店,全家无人便利店能省去配送、人工等诸多新增成本。未来可能的场景是这样的:全家的无人智能货柜或无人便利店离哪家全家便利店近,就交给哪家门店负责,资源共享。全家公司投入成本亦低。全家的店铺则可以多增加收入,成为很好的业态补充和密度覆盖。
一方是不断自我迭代,跟上形势的“老牌”便利店巨头,一方是多方借力、突围掘金的新兴便利品牌,谁能执牛耳。便利店行业的答案其实一直不难。
文章出自公号商业观察家
>海的商业氛围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商场数量之多,十几年的老牌商场、还有不断冒出来的新晋潮流商场
在上海这么多商场里面,如果说哪一个商场让我觉得最佩服的
估计就是那个多年来被嘲有点土气,赚的却非常多的老牌商场
这个商场的名字叫作:
环球港
< class="pgc-img">>来源:网络
这个商场建立至今有十年,而且每年的营业额高达上百亿
不禁让人好奇,一直不被看好的环球港,为什么这么赚钱
01
多年来环球港一直被嘲有点“土气”
我实地又去逛了逛,感受了下这个独特的老商场
整个装修给人一种浓浓的欧式风格,商场内部色彩鲜明
< class="pgc-img">>这股欧洲古典风式装修,让人有浓重鲜明的视觉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在如今年轻化潮流商场层出不穷时
环球港这家老牌商场,还能活得很好
每当你抬头看中庭顶上的圆形玻璃穹顶,仿佛来的不是一个商场,而是一家皇家宫殿
< class="pgc-img">>而脚下踩着的居然是一个太阳地板,这种设计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 class="pgc-img">>如果你是从地铁站走进去的,首先迎接你的就是两旁的大树
< class="pgc-img">>最让我意外的,还是下面奇奇怪怪的雕塑,这个姿势...
< class="pgc-img">>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商场还总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厚重感
商场内部一圈有处处可见的古罗马柱
看到这一个个柱子,当我刚刚为建造者的不计成本追求工艺技术点赞的时候
< class="pgc-img">>走近一看
卧槽,居然掉漆……掉漆……掉漆……
< class="pgc-img">>不仅在柱子上下功夫,连电梯也不放过,金色镶边门头、搭配墨绿色石材凸显富丽堂皇
< class="pgc-img">>细节之处还有一些看不懂的设计
在商场四楼中央广场有一个透明的“空中走廊”,乍一看可能就是给人体验一下悬空的感觉
< class="pgc-img">>走上面的人可以俯视下面,但你要知道从这个角度,在下面的人也有可能很清楚的看到你的裙底...
< class="pgc-img">>要说最尴尬的还是公共卫生间门外的椅子
< class="pgc-img">>听说最开始还不是摆在一边,而是左右两边各一个座位,但凡两个人坐上去真就像卫生间门神
我居然还看到了和天安千树一样的画面,树长到了商场里
< class="pgc-img">>特别想吐槽一下装饰用的玫瑰花盆,一眼假不说,还总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 class="pgc-img">>只能说,环球港是懂玩土味的
从一层到六层逛一圈下来,完美体验了一把独特的异国风情
尤其是看到贴在墙面上的欧洲宫廷壁画
< class="pgc-img">>让我最困惑的是商场里面这条长廊,因为每次来根本摸不清尽头在哪
这次我又走错了,硬是走了几个来回,耗时20多分钟才找到了地铁站的方向
< class="pgc-img">>还有这无比对称的扶梯,治好了我的强迫症
< class="pgc-img">>给大家看我从另一个角度拍到的一张图,确实够整齐的
中间剪刀式排列的扶梯,两侧一排排柱子整齐划一
< class="pgc-img">>即便是这样,每次来到环球港都能看到有人乐此不疲地在这里拍照
你看到的风景可能是这样子的
< class="pgc-img">>当然也有可能是这种画面
< class="pgc-img">>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环球港一直是上海购物中心人气超高的商场
02
从数据上看,这却是上海最能赚钱的一个商场
判断一个商场赚不赚钱,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然是看它的业绩
我们先来看看环球港每年的营收情况怎么样
从2022全国购物中心销售额排行榜上的数据来看,2022年环球港以一年155.2亿的销售额,位于全国第五
< class="pgc-img">>要知道去年全国这么多商场里面,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就只有9个,上海环球港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这155.2亿的销售额,在上海仅次于顶奢商场上海国金中心IFC
环球港虽然不一定是最高端的商场,业绩这一块却不输其他商场
从历年环球港的销售额来看,2019年至2022年这几年成绩都很不错,几乎都在百亿范围
尤其是2019年,上海环球港年营业额就达到了98亿
当时在上海所有商场当中排名第一
那时候全国只有4家商场的年营业额能够突破百亿元
< class="pgc-img">>不仅仅是销售额,环球港的客流量在上海也是位居第一
从2022年上海部分商场公布的客流量统计来看,上海环球港的人气是最高的
< class="pgc-img">>2022年一年客流量约4800万人次,相当于日均客流量约10万+
一般客流量高的地方,租金也一定不会低
这次市调我也问了下不同商铺的租金情况,最高租金也要达到10-18万/月
< class="pgc-img">>仅供参考,以具体情况为准
相对便宜的铺面位置在地下一层,一个流动的小摊位基本在7500元/月左右
比较多的是轻餐饮,就拿1层50-60平左右的商铺,一个月租金也要1万
据商铺中介说,环球港商铺一直都很满,目前都没什么商铺空出来,即使想租还要等到年底
03
这个老商场火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靠什么赚这么多钱
不得不说,商场的地理位置成了吸引客流量最大的优势
环球港它正处在普陀区、长宁区、静安区交界处
很多年前,这里原来是上海地铁3、4号线与内环之间的一块狭长的边角地带,区域内有不少旧厂房和棚户区
2013年,这块地作为商业用途建成了如今的环球港,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
整个商场附近有3号线、4号线、13号线这三条地铁线,不仅交通四通八达
< class="pgc-img">>而且地铁可直达商场,这就解决了很多的麻烦
坐地铁去商场逛一逛就很方便,不需要再出地铁站走一段路
< class="pgc-img">>对于商场来说,便捷的交通才是第一要素,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商场会建在地铁站附近
从客流量来说,环球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周边居民区非常多
附近有很多像曹杨新村这种大型老社区,这边的居民也为商场带来了很多的客流量和人气
< class="pgc-img">>关键是,环球港周边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商场,所以基本上来说没有很大的竞争压力
这就决定了环球港吸纳了附近最大人流,而非分流
相反的,之前连连倒下的徐家汇太平洋商场和南京东路的上海置地广场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处在的商圈商场太多,导致客流量少才倒闭的
而我们看到环球港压力相对较小,开业至今十年来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客流量
那么除了这些外界因素有利之外,环球港自身又凭借什么因素呢
我走进环球港商场里面完完整整的逛了一圈,终于找到了答案
说真的,比起那些顶奢的高端商场给人的高冷的感觉,还是环球港相对更好逛一些
我每次去随便逛逛也会待两个多小时
从商业业态来看,这个商场非常懂得迎合大众需求
环球港不一定是最高端的商场,但商业业态大而全,几乎任何品类都有
不管是各大奢侈品、美妆品牌
< class="pgc-img">>还是像MINISO这样的消费品品牌
< class="pgc-img">>整个商场业态足够丰富,从地下二层的轻餐饮、到地上珠宝美妆奢侈品、餐饮、影院统统都有
完全可以兼顾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商业需求,朋友一起吃饭、闺蜜逛街买衣服、情侣看电影,哪怕是家长遛娃样样齐全
最值得一提的是,环球港拥有多家首店品牌的入驻,也为环球港收割了不少客流量
今年5月以来一共有近40家新店入驻,其中包括上海及全国首店
这一次去就看到了网红杂货店番茄口袋
< class="pgc-img">>网红杂货店番茄口袋的华东首店6月在环球港开业,据说开业不过两个月,每天客流超万人,到了双休日店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
一些线上品牌也开始将线下首店放在环球港。手机壳原创品牌“壳空间”,一年前就在环球港设立线下首店
< class="pgc-img">>我们可以来感受下环球港商场里的人气
这一家名叫大树的餐饮店,这天工作日下午五点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周末人肯定更多
据调查,这家店日均客流量在800-1000人左右,已经是很高的人气了
< class="pgc-img">>区别于其他商场,对于环球港来说,它对自己的定位很清
总的来说它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顶奢,中奢,轻奢,而是更加包容,对各类消费人群都很友好
也是它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
04
今天我们说上海环球港这个案例,它或许不是最高端的商场,也不一定是最高大上的商场
但是环球港从一开始就赢了
这个看似有点土味的老商场,这么多年依然可以保持着超高的人气,确实很难得
对于其他商场来说也有值得效仿的地方
一个商场最大的吸引力并不在于有多高端,还是在于让人愿意去
只有让人愿意停留更多的时间,大概率才能带来更多可能潜在的消费
以上为正文,来自微笑向暖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梨园界最具影响的戏曲演出场所,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经过28个月的修缮后今日举行内部功能测试,将在2021农历大年初一正式“上新”。中国戏曲界素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修缮后的天蟾逸夫舞台仍将坚持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戏曲专用演出场所的定位,这座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的百年舞台将续铸“天蟾”品牌辉煌,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再添亮色。
修旧如旧,历史细节处处可见
走近福州路还未进入内部区域,剧场为观众准备的第一道惊喜已经准备就绪:招牌“天蟾”二字从原本的电脑体改为了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生前赠与剧场的手书,搭配深褐色木纹大雨棚,显得庄重而复古。推开三组亚光古铜色大门进入大厅,按旧时照片还原的水磨石楼地坪、特色天花线脚以及复古水晶吊灯映入眼帘,让人遥想起当年“天蟾”作为沪上戏曲艺术殿堂的辉煌与风韵。沿着两旁的楼梯拾阶而上,二楼观演入场口的一副大型3D立体浮雕金色牡丹花卉格栅艺术背景墙将成为观众日后“打卡”留念的不二之选。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原名天蟾舞台,始建于1925年。“天蟾”一名取自“月精蟾蜍折桂枝”的典故,自1926年2月开台后,南北名伶巨匠都对此地情有独钟。百年来,历代菊坛大师竞相粉墨登场,“不进天蟾不成名”的美誉因此而来。常春恒、李桂春、周信芳曾长期主演天蟾舞台,演出《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连台本戏。1918年移居上海后的梅兰芳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这里亦见证了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巅峰年代。
据此次担纲设计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郑宁团队介绍,历史保护建筑的限制与演艺场所的独特性是本次设计中的难点,消防、结构、声学方面都是需要考量之处,在经过与剧场方的多次讨论后,最终兼顾了建筑品质与艺术美学。
落地窗、栏杆扶手、檐口线脚、弧形阳台……剧场里随处可见历史的踪影。值得关注的是,一楼寄存处与票务中心下方的侧墙装饰也独具匠心。据总设计师郑宁介绍,其上的石膏花式是在翻阅归档老照片时意外发现的,十分精美,因此将其融入进设计中。
升级的剧场和互动空间,都为更好服务戏迷
走入主剧场,翻新后的观众席位仍保留上下两层共930个座位。大红座椅颜色依然能勾起观众的旧时记忆,人性化调整后的座椅布局也将提供更为舒适的观演体验。据悉,此次修缮对舞台设备进行了大幅提升,舞台机械、音响、灯光设备的配置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准,能全方位满足现代化舞台的演出需求。观众厅内设有微扩散GRG侧墙,中频混响时间从修缮前的不足1秒提高到了1.1至1.2秒。
演出之外,修缮后的天蟾逸夫舞台还将为戏迷提供更为多元的体验活动。一层增设的多功能厅由一个可容纳150人的观演空间及休闲轻餐饮区、文创开发区组成,可满足展览展示、艺术教育、小型演出等多种功能的使用需求。“这里日后要举行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天蟾百年历史回顾展,”天蟾逸夫舞台总经理潘熠文对记者说道:“过去的天蟾茶座是票友交流的首选,未来这里也将是。”
此次内部测试,剧场选用了上海京剧院的两出经典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未来上京的重要演出将依旧借助天蟾逸夫舞台推动,”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表示:“场院一家,我们都来到了新的起点。”
作者:王筱丽
图片:叶辰亮 摄
编辑: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