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见习记者 邹佳雯 记者 郑浩
一家全部由机器服务的餐厅是什么样的?在经历了一周的试运营后,7月26日,全国首个AI社区食堂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居民区正式开业。
8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虹桥AI社区食堂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和全无人烹饪技术,从净菜、配料、烹饪、出菜到结算、点餐的各个环节都由机器完成。
食堂建筑面积为133.74平方米,有30个座位,分为自助中餐区、自助浇头面档、网订柜取、24小时智能小吃机四大区域。虹桥AI社区食堂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8点,根据运营方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介绍,目前的客流量约为早餐80单,午餐200单,晚餐130单。
虹桥AI社区食堂 本文图片均为长宁区供图
“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烹饪的菜品是无限的。”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李明告诉记者。智能烹饪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温,可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具备规模化、多样性的烹饪优势,做菜效率很高。
青椒银芽肉丝、番茄炒蛋、虾皮冬瓜……家常菜的价格为大荤8元、小荤5元、素菜3.5元,米饭2元,汤免费。其中,上海特色的大排8元在食堂极受欢迎,不乏居民特地来打包菜品回家。
正式运营后,虹桥AI社区食堂也在适时地调整自身。由于客流量比预计的大,运营方特地在店门口安放了等待座椅及降温设备,不少老年人便坐在等候区一边“噶珊瑚”一边等候入店,情绪得到安抚。
而现阶段的食堂并非全无真人在店。由于食堂中有较多的老年人,尚不熟悉用餐流程,因此不乏引导人员现场指导老年人点餐、结账。
社区AI食堂配有人脸识别等智能支付终端,也支持敬老卡、数字货币等新型支付方式,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除了堂吃的服务外,待社区食堂的二期机器设备上线后,食堂还将开放自动的打包线,发挥服务辐射效应,由专人将餐品配送到街道生活服务站内的老年助餐服务点,让社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营养美味的老年餐。
李明坦言,作为全国首个AI社区食堂,其开张也经历了摸索的过程,虹桥街道主动跨前解决场地选址、电力保障等,区市场监管局深入研究新模式、新业态的市场准入问题,及时予以颁发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为食堂的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今后,他也期待将模式进一步推广至上海乃至全国的更多区域。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刘威
源:红餐网
作者:老愚
近年来,超市餐饮化概念大热,尤其是经过一场疫情后,超市餐饮化更是进一步提速。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超市+餐饮出现了哪些新的玩法和趋势?超市餐饮化的新机会点又在哪里?
< class="pgc-img">>2020年,有一组消息尤其值得餐饮人关注,它们无不在为“超市餐饮化”推波助澜,做着背书与鼓呼。
首先,中国新零售代表盒马在引领了“超市餐饮化”潮流,率先将堂食引入超市后,又在上海推出了创新业态“盒小马”,一个猛子扎入有着两万亿容量的早餐市场,开始卖早餐了。
在北京,京东旗下7FRESH“七鲜”开在CBD商圈的首店,也推出了“餐饮街”,强势推出三十多个品牌餐饮,还自主研发了“中食”羊蝎子。
北京首航国力超市开始布局“餐饮业”,在其最新发布的一条招商广告上,已经可以嗅出这家京城老牌社区超市餐饮化战略转型的决心。
北京超市发和物美则开始了餐饮化的另一思路的探索:引入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入驻,开始售卖中餐和快餐。
沃尔玛作为外资的代表,在“餐饮化”甚嚣尘上的当下,也与时俱进,联合小南国、西贝、广州酒家、唐宫、云海肴等餐饮企业推出了高品质的招牌即食菜。
上市公司永辉超市前不久更是直接宣布,将先前剥离出母公司的永辉云创又一次纳入旗下和上市公司报表内,以餐饮化为主旋律的“超级物种”再一次成为永辉超市的发动机。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超级物种官博
而在全国范围内,河南大张实业、胖东来、山东家家悦、山西家家利、北京华联BHG、上海联华、华润超市,外资企业大润发、家乐福、成都伊藤洋华堂、永旺超市等,在全国零售连锁百强名单中,朝着餐饮化转型的企业已经占到70%。
一场“超市+餐饮”的浪潮正在兴起。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超市+餐饮”新模式的尝试与推广,从需求端来讲市场巨大,将会是一个大趋势。但也有表示,超市餐饮化将挑战传统“饭馆”,餐饮存量市场,正面临一场跨业态的肉搏战。
01 超市狂攻“餐饮”,3R成为标配
2020年6月16日,家乐福的第一家餐厅“MR.福”正式开始营业,位于古北家乐福三层,营业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店内设有240个用餐座位。
苏宁家乐福餐饮项目总监李一江表示,“MR.福”的第一步计划是“家乐福门店或新开或改造,餐厅模式快速复制,年内目标100家”。这也是在疫情期间,超市企业最具豪情的投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家乐福中国官微
在过去几年里,经过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京东7Fresh等品牌轮番进行的市场教育,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充分接受了“在超市里吃饭”这件事。
从最初的熟食供应到小吃摊位再到专门开一家餐厅,超市与餐饮的跨界混搭之火越烧越旺。
比如,永辉超市推出的三文鱼体验店“鲑鱼工坊”,占超市面积300-400平方米左右,吧台、四人桌乃至包厢一应俱全,外带、堂食皆可。
步步高的“鲜食演义”更是突破了“基于大卖场基础的深度迭代”,打造了一个革命性的“超市+餐饮”。
2020年,受疫情影响,超市和餐饮两个行业更是频繁互动。
物美超市在北京5家门店引入了眉州东坡迷你店,并联合眉州东坡推出了直播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来销售眉州东坡的即食菜。与此同时,超市发连锁也引进了眉州东坡、花家怡园等餐饮企业入驻。
在这波“超市+餐饮”的浪潮中,更值得注意的是,3R(即烹、即热、即食)餐饮或将成为超市餐饮化的标配。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盒小马官微
盒马鲜生的线下门店可以拆分成三个大的功能分区:生鲜商超,智能餐厅,中央厨房。前台提供食材售卖,后台中央厨房支持店内食材加工,辅助服务支持外卖。
2020年7月16日,盒马鲜生在上海公布了旗下3R(即烹、即热、即食)品牌盒马工坊销售数据:成立3年,与餐饮老字号、手艺人、网红名牌等合作了1300多种美食,月成交额破亿。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从宏观角度看,盒马是阿里从电商到餐饮业的过渡,生鲜电商只是切入点,它的真正目的是比电商更旷阔的餐饮市场。
02 “超市+餐饮”的三种玩法
据了解,目前“超市+餐饮”主要有三种玩法:首先是自营,其次是联营(小吃等小品牌),第三是引进大餐饮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选择自营餐厅的超市会对菜单与商品进行深度把控。比如,目前家乐福餐厅出售的所有菜品,都来自于自行研发定制的同名品牌系列,“MR.福”系列拥有超过2000款SKU,以每月至少30款的速度增加。每款商品都必须经过前期调研、定质定价、商品开发、推广销售等四个阶段。
国产零售商们对自有品牌也保持着极高的热情。盒马有“日日鲜”“盒马工坊”,永辉的自有品牌永辉优选旗下还细分了田趣、优颂、馋大狮、超级U选等多个品牌,分别覆盖家居用品、休闲食品等品类。
而盘踞一隅的地方龙头企业,家家悦、大张实业、胖东来、家家利等一批超市企业,也都选择了自主开发餐饮的道路。
打“混搭”牌也是目前“超市+餐饮”比较主流的一种形式。
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接受采访时表示,超市发餐超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餐饮企业具有SC认证的菜品直接当做标准商品在超市中进行售卖。目前眉州东坡的三十多款小吃,北京宴包括熏鸡、饮料在内的十多个商品在超市发门店进行销售。
二是“名厨镇店”,餐厅厨师到店进行现场制作、销售,比如邀请花家怡园的主厨在超市发发门店现场切片卖烤鸭。这一只烤鸭在餐厅里卖260元一只,而在超市只卖128元,一天可卖出100多只烤鸭。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第三种模式是在超市开设MINI餐厅,这是超市发下一步要做的。超市发计划在超市内部开辟20之30平方米的小档口让餐饮企业入驻,现场加工和售卖一些不需要明火就能制作、复热的菜品,但这个MINI餐厅不设置堂食,消费者可打包带走。
除了超市发外,目前,盒马、超级物种等生鲜超市,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家装mall的餐饮区,都是以联营形式为主(除了“海鲜”这一核心品类外),在餐饮区设置一批美食档口,与不同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沃尔玛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联合西贝、广州酒家、唐宫、上海小南国、云海肴等近30家餐饮品牌推出了各家餐饮企业的招牌即食菜。
据介绍,目前,沃尔玛到家及沃尔玛京东到家等线上平台,已经推出了近40款品质招牌即食菜。沃尔玛方面给出的数据显示,即食菜推出4周以来,销量呈现增长的态势,4月6日-12日间,实现环比增长60%。
有分析认为,此次疫情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往在外就餐的消费者都改为在家解决。在这样的转变下,超市餐饮满足了现阶段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市场显得越来越大。
有人预测,不算早餐市场,超市餐饮化市场将给超市带来上千亿元的增量。而这些增量,都是从餐饮业的存量市场“倒流”过来的。
△图片来源:超级物种官博
为此,另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超市餐饮化,是对餐饮业存量市场的一种再切割。
对餐饮品牌而言,这也意味着大家未来的竞争对手,除了同一条街、同一个商场的其他品牌外,还包括散落在各大社区、商圈的超市。
03 抢占家庭厨房,“超市+餐饮”前景可期?
李燕川认为,餐超合作是未来的大势。早在2012年,他在日本考察时,就发现西武百货地下有一家3000多平米的超市,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销售日本各大餐饮品牌的招牌菜。
陈立平则表示,未来,“超市+餐饮”一方面会演化成盒马鲜生、超级物种这种形式;另一方面,“超市+厨房”的形式也会成为一大趋势,即围绕餐桌这一场景,超市提供卤菜、炸鸡等种类越来越多的加工好的熟食,消费者买回家加热后就能直接食用,方便众多小家庭群体的选择。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机会很明显,就看双方怎么能坐在一起,从商品、规则上制定好。每个阶段中食的发展,和所处时代的人口、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陈立平指出,通过这此疫情,中国零售业中食产业的发展也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未来能够承担起中食传承发展的就是超市业态。”陈立平说,市场也很大。一是人口老龄化,而这部分老龄化的人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富裕的一批人,他们希望更方便地吃好;二是小家庭化,懒得做饭。这两类人群会反推食品改天换地。
“未来5-10年,家庭人口少,特别费工夫、又想吃好、自己做又不经济的这一大类食品,需求极大。”陈立平认为,传统的家庭手工制作将会逐步衰退,饮食的社会化是大趋势,要靠社会化、工厂化去满足大众的需求。
陈立平认为,此前,很多餐企一直在尝试进入超市,这次疫情逼迫餐饮企业进入超市“摆摊”,不排除是被逼无奈的暂时性措施,但这确实是餐企另谋发展的一个机会,且非常有机会规模化。
据红餐网(ID:hongcan18)了解,目前,眉州东坡、西贝、紫光园、北京宴等知名餐企已经开始试水“超市+餐饮”。
眉州东坡在多家超市连开十多个档口,从最初疫情下的眉州菜站到有标识的超市小档口,再到现在精致的“mini档口店”,发展至今,眉州东坡在超市的档口已升级到了3.0版。主打零售方便和现蒸主食等,低价亲民。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知名清真连锁餐饮紫光园,已经进驻了家乐福、京客隆等大型超市,超市档口主打酱卤和清真小吃,现在数量已达近百家。
这些知名餐企进超市开档口店,凭借现场制作、品牌背书等优势,利用超市的“天然客流”吸金,十几平的小店日营收少则几千,多则五六万,一度引发行业热议。
对此,不少行业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堂食店增量遇到天花板,大部分餐企都在探索、寻找新的流量入口,比如超市+餐饮、新零售、直播带货等。
“在这当中,超市拥有庞大精准的客流,更是全新的增量市场。未来,餐企和超市联手,抢占家庭厨房,或已大势所趋,有很大的机会。”
你对“超市+餐饮”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P周边产品。
动漫主题餐厅等也成了二次元经济的生财之道。
“二次元”一词的说法起源于日本,泛指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深受年轻用户喜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二次文化更是迅速渗入年轻群体中,因此也催生了不少商机。漫展、动漫实体店、快闪店、动漫主题餐厅、电商等都成了“二次元”的生财之道。其中,电商更是成为“二次元经济”最直接的变现方式,涌现出了次元仓、漫骆驼、艾漫等平台,专门围绕二次元爱好者打造独特的电商品类,如动漫人物形象的手办、服装、出版物等周边,年营收可在千万元以上。
电商掘金“二次元经济”
据了解,二次元文化近年来在年轻用户中颇为流行,这也使得漫展、动漫实体店、动漫主题餐厅、二次元电商等有了市场。艾瑞咨询预计,2018年,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近3.5亿,在线动漫用户量达2.19亿,95后占总用户近50%。庞大的粉丝群体催生的“二次元经济”也被预测为下一个风口。
记者采访中获悉,很多二次元用户都会购买漫画、轻小说及其衍生的动漫周边产品,如手办(动漫角色塑料模型)、Cosplay服装、抱枕等,一年的消费从上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资深二次元迷Kiku告诉记者,她目前有10多套Cosplay服装,每套价格在200-500元,此外还有初音未来、魔卡少女樱等角色手办,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的都有。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目前二次元衍生品以动漫玩具、动漫服装和动漫出版物为主,其中动漫玩具占比最高,市场规模占比达到了51%,动漫服装和动漫出版则分别占16%和4%。其中,淘宝和二次元垂直电商更成为上述消费的主要渠道。淘宝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双12”期间,二次元行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近90%,开场仅19分钟,一家Cosplay(角色扮演)服装店铺的销售额已超百万元。
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二次元电商的融资案例也在增多。据IT桔子数据,2015年-2017年曾掀起了一波二次元电商领域的融资潮。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的融资数额分别为14.46亿元、24.5亿元及逾10亿元,融资企业包括次元仓、种草没、呆呆阿卜等,多为天使轮或A轮。
另外,大平台电商、互联网巨头等也在入驻二次元。今年年初,知名二次元社区B站(哔哩哔哩)就获得了阿里巴巴投资。资料显示,阿里巴巴通过其旗下子公司淘宝,向B站进行投资,入股B站近2400万股,持股比例占B站所有股本的8%。
据了解,B站自2009年上线以来,平台已经发展成集动画、番剧、国创、音乐等14个板块的最大“二次元”聚集地,目前月活跃用户超过7700万,日视频播放量超1亿。除了阿里外,腾讯在去年10月也通过认购增发新股方式对B站进行注资,金额为3.17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1.83亿元)。
优质“动漫IP”带来流量
“二次元经济”始终围绕着“动漫IP”(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动漫品牌形象版权)进行布局,电商自然也不例外。记者观察发现,目前二次元电商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做正版周边衍生品代理,定位为品牌商或销售商,单价较高,如艾漫;二是基于IP授权进行衍生品开发和售卖,如次元仓;三是海淘手办、模型、画册等商品进行销售,代表为萌购。
以较早创立的艾漫为例,其旗下已经累积了上百个授权的优质IP资源,如《全职高手》、《夏目友人帐》等,还与阅文集团、有妖气等知名品牌达成深度合作。记者搜索发现,目前艾漫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都有开设直营和加盟店,商品涉及手办模玩、文具办公、数码周边等六大类,线下还有自营周边实体店。
2015年在广州创立的次元仓也是国内较早做正版IP衍生品开发和售卖的二次元电商之一。次元仓创始人钱勇早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个细分领域里面必须有个专门的服务平台,才能给客户提供品牌和正品保证。为了让二次元用户买到正品,他们选择了“自营 供应商”的模式,下游合作工厂有近100家。“一定要有足够的SKU、品类、货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去吸引消费者来购买”。
业内分析认为,二次元的消费群体通常是跟着IP走,因此平台有无优质的IP储备也影响着用户的购买。据次元仓数据,目前其已囊括了国内外超过100个IP,设计开发了6万多个SKU,细分品类达30个,年营收近7000万元。其中,次元仓每年在版权上的投入达上千万元,单个品类的正版授权成本约为30万-80万元。记者在次元仓APP看到,其动漫IP有《我的英雄学院》、《逆水寒》、《全职高手》等,产品涉及图书、文具、服装、手办等,其中文具客单价在10元-30元之间。
除了线上运营外,有些二次元电商平台也在围绕IP进行线下延伸。记者了解到,次元仓、艾漫等皆有动漫周边实体门店。不过,营收的主要部分还是来自线上渠道,比如次元仓、绝对萌域90%的销售额都来自线上。
IP选择主要看“商业价值”
据了解,大热动漫IP虽然能带来流量,但由于IP数量众多、版权费高,商业转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选择IP也就成了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二次元电商的变现本质上是电商和内容的结合,能实现IP内容商业化。”艾媒咨询分析师李松霖向记者表示,并非越火爆的IP越具变现能力,有些IP可能很火爆,但可能太艺术性,不适合商业化。“一个IP能否实现可观的销售转化,考验厂商对 IP价值的把握和商品设计开发能力”。
“优质IP匮乏,更新淘汰频率快。”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认为,许多热门番周边会随着播出、发行而短时间火爆,然后迅速回落。要能提前预知IP影响力并抢夺热门资源,在"有效期"内榨干信仰、引导购买,是非常需要运营和市场团队功力的。
据了解,艾漫在选定一款IP之前,会通过QQ群、微博、百度贴吧等渠道与粉丝进行沟通交流,也会做问卷调查,看大家喜欢哪些角色、希望周边出哪些品类、喜欢"萌"还是"贱"的风格等,设计师要结合版权方给的素材和反馈意见去打磨设计。同时,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制作人来负责。制作人不仅需要对接版权方,也要针对不同的IP策划商品形象。
另外,销售转化也少不了社区运营。记者看到,次元仓平台上就有“吱吱”栏目,用户可以在上面分享日常生活、穿搭等二次元相关内容,并进行弹幕评论等,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目前平台有近800万用户。萌购平台上也推出了“种草姬”,类似社交电商中的“小红书”,二次元用户可在上面获得最新动漫动向及产品评论等。
在李松霖看来,由于国内外IP海量,版权费高昂,平台在选择IP时,应该注重把握IP价值,选择真正具有商业价值、有消费转化能力的IP;另一方面,IP更新淘汰频率快,生命力有限,除了迪士尼、漫威等经典IP长期保持活跃,更多的IP随着动漫的播出、发行,短期内火爆,后期因缺乏长期维护导致热度迅速回落。因此,平台应注重商品设计开发能力,不断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获得持续有效的销售转化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