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后,气温快速回升,人们换上轻便的春装。不少人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控糖”“减糖”“戒糖”成为热词。然而,想要算清楚到底摄入了多少糖并不容易。记者采访发现,市面上多数瓶装饮料没有明确标注含糖量,奶茶店所售饮料的含糖量更是没有统一说法。面对记者的追问,一位店员干脆用纸杯接了糖浆现场展示:“三分糖,就是一点点”。
< class="pgc-img">>市场现状:
喝下一瓶“甜度”就超标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不超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一瓶饮料中,到底含有多少糖?记者来到超市进行探访。记者随手拿起一瓶可口可乐,瓶身的营养成分表上清楚标明,每1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为10.6克。这也就意味着,500毫升装的可口可乐每瓶含糖量为53克,只要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就已经超过了膳食指南中的建议量上限。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瓶装饮料的含糖量,记者以一块重量约4.5克的方糖为标准进行粗略计算,这瓶可乐的含糖量约等于11.8块方糖。
随后,在一瓶450毫升装的美汁源果粒橙瓶身上,记者看到,按照营养成分表的标示,每100毫升果粒橙的含糖量为9.4克,即一整瓶果粒橙含糖量为42.3克,相当于9.4块方糖。
这两种饮料是明确标注了含糖量的,但记者发现,大部分瓶装饮料并未明确标出含糖量这一重要指标,如康师傅冰红茶、水溶C100、雀巢咖啡、红牛等销量较高的多款饮料,均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含糖量。
记者注意到,旺仔牛奶、简爱饮用型酸奶、味全草莓牛奶、养乐多等奶产品的配料表中,虽然显示产品中添加了“白砂糖”,但均未明确标出含糖量。
反而是一些“低糖”“无糖”饮料,大多明确标出了含糖量。如统一绿茶的“低糖”版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明,每100毫升饮料含糖4克。喜茶推出的低糖浓果茶、元气森林推出的低糖丝绒草莓乳茶,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均在5克以下。不过,按照相同容量来计算时有些“低糖”产品也不符合标准,以一瓶450毫升的喜茶低糖浓果茶为例,每100毫升含糖量为4.9克,那整瓶的含糖量达到22.05克。按照膳食指南中“居民每天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喝下一瓶低糖饮料,当天的“甜蜜度”也几近饱和。
线下探访:
一杯奶茶含糖多少说不清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与瓶装饮料相比,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现制现售奶茶、咖啡等饮品,含糖量更是含糊不清。商家对“含糖量”的标注方法五花八门。
登录乐乐茶外卖平台页面后,记者选择了一款名为“大口草莓桃”的饮料,在糖量一栏,标注着“少甜、正常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不另加甜”等共计5个选项。在蜜雪冰城外卖平台,一款“草莓啵啵”饮料的糖度被分为“正常糖、七分糖、五分糖”3档。贡茶外卖平台页面上,一款百香果茶的甜度有“标准糖、多糖、半糖、微糖”4档。
“标准糖”到底是几克?“微糖”的含糖量实际能“微”到何种程度?“不另加甜”代表完全无糖吗?由于外卖平台页面上,无论是哪一种甜度,均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商家也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记者干脆到线下店去问个明白。
在北京北三环中路一家名为“沪上阿姨”的饮品店内,记者询问一杯饮料的含糖量具体是多少。“甜度是可以自己选的,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店员表示,根据顾客选择的饮品种类不同,每杯饮料的含糖量不一样。记者随即购买了一杯名为“椰椰抹茶”的饮品,店员在电脑系统上查了又查,最后表示这款饮品正常情况下含糖量应该为10克,具体是一杯含糖量为10克,还是每100毫升含糖量为10克却无法解释清楚。
在位于北京白石桥南地铁站旁的一家茶百道饮品店内,店员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但“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店员为难了:“这可没法形容,反正三分糖就是微甜。”
记者刨根问底,这位店员索性用纸杯从饮料机中接出一点糖浆后,将杯底的少量糖浆展示给记者:“看,三分糖,就是这么一点点。”
【他山之石】
上海拟为含糖饮料设“红橙绿”标识
有不少关注健康的网友都曾呼吁,饮料中的含糖量,能不能也像其他营养元素一样,明确量化标出?
早在2022年12月30日,新加坡就宣布开始实行饮料分级制度,根据每100毫升饮料中的含糖和饱和脂肪量,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从A级到D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逐步增加。除了用不同颜色区分,饮料的含糖量还要清楚地显示在标签上。
在我国,含糖饮料标注健康提示标识的做法,将有望在上海实施。2023年年底,上海发布《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具体为:
红色标识内含双手交叉立于胸前的图案,提示语为“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橙色标识内含暂停手势的图案,提醒每日添加糖应少于25克;
绿色标识内含点赞手势,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
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也被纳入了规范的范围。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开始在上海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
【健康提示】
标注为“无糖”其实也含糖
既然市面上销售的含糖饮料标注不清,那选择无糖饮料呢?原来,标注为“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0.5g/100m 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含糖量在0.5%以下,而并非一点糖不含。
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做过检测,所谓“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在每100毫升2.2克至7.9克之间。
“我买咖啡时特意选择了不额外加糖,为什么喝起来,还是甜?”有消费者表示。为此记者咨询了一位咖啡店员工,对方解释,消费者购买的是一款五常米乳拿铁,米乳由稻米制成,本身口感上会带有淡淡的甜味。一位饮品店员工表示,即使顾客选择不另外加糖,也并不代表饮料完全“无糖”,饮料里添加的一些水果本身就是甜的,或者是经过糖腌渍的;奶茶中的芋圆、麻薯等材料,在制作时也已经加入了糖。
市场监管部门曾多次提醒,购买食品不仅要看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应综合参考成分表、热量表等。(据北京晚报)
< class="pgc-img">>情不好来一杯
工作困了来一杯
出去逛街也要来一杯
< class="pgc-img">>如此让人上头的奶茶
< class="pgc-img">>三宗罪之首:甜蜜的负担
如果你对奶茶上瘾
很可能是奶茶里面的糖在作怪
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剂
还是一种安慰剂
它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
让人产生快感
< class="pgc-img">>但就像吃药有耐药性一样
摄入的糖分过多
对大脑的刺激性也会慢慢降低
于是,为了维持和以前一样的快乐
我们就会不断地喝奶茶
< class="pgc-img">>另外
你可小看了奶茶里的糖分
< class="pgc-img">>但许多奶茶喝一杯就超标了
2020年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对16批次奶茶与果茶的风险监测发现
以500mL/杯为标准
16批次饮品的总糖含量在10-66g之间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
“我可以喝无糖的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糖分摄入过高不仅会造成肥胖
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糖、痛风等疾病风险
第二宗罪:真的会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有的人会嘴硬地说
< class="pgc-img">>但如果你喝的是奶茶粉冲出来的奶茶
那可跟奶一点关系都没有
奶茶粉中的奶味调味剂主要是
植脂末,也称奶精
< class="pgc-img">>这含有大量对人体危害较大的
反式脂肪酸
长期大量摄入
不仅会增加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风险
严重还可能诱发癌症
< class="pgc-img">>同时奶茶的热量也是爆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三宗罪:咖啡因太多!
< class="pgc-img">>有人觉得咖啡里的咖啡因含量高
喝了怕睡不着,所以改喝奶茶
但其实,奶茶里的咖啡因含量
并不比咖啡少
2017年
上海市消保委对奶茶进行抽查
< class="pgc-img">>(图源:上海市消保委)
所有样品中
每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平均为270mg
其中最高的为480mg
相当于4杯咖啡或8罐红牛
而根据美国FDA的建议
成人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为400mg以下
< class="pgc-img">>咖啡因具有刺激脑部中枢神经的作用
能让人暂时驱除困意、振奋精神
但过量摄取会令人出现
心跳加速、手颤、抑制食欲、
呕吐和影响睡眠的情况
< class="pgc-img">>当然,也不是不能喝
喝之前要记住以下几点
1、适量饮用
要跟一天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如果你今天喝了奶茶
那就少吃其他糖分热量高的食物
或者多运动半小时,消耗热量
< class="pgc-img">>2、尽量选鲜奶制作的低糖奶茶
选择标注有“纯奶”“牛乳”字样的
把普通糖换成低卡糖,芝士分开装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在家自制
3、尽量选择大品牌
无论是超市速溶还是杯装奶茶
尽量选择大品牌的
因为他们的制作监管会比较严格
出了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处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李娜. 奶茶里的健康陷阱[J]. 食品与健康,2020(5):42-43.
[2]张静. “续命奶茶”真的香吗[J]. 家庭用药,2021(5):14-15.
[3]张哲,刘芳. 喝奶茶会诱发糖尿病吗[J]. 糖尿病之友,2021(5):32.
[4]雷玄.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J]. 中国质量万里行,2021(9):94. DOI:10.3969/j.issn.1005-149X.2021.09.048.
[5]彭丹妮,仇广宇. 当奶茶遇到健康[J]. 食品界,2021(3):32-35. DOI:10.3969/j.issn.2095-638X.2021.03.008.
[6]你对奶茶有多少误解?[J]. 科技传播,2014(7):20-20.
[7]黄晓. 罗兹-哥特里法午后奶茶、统一奶茶、康师傅奶茶中脂肪含量的测定[J]. 广东化工,2021,48(7):172-173. DOI:10.3969/j.issn.1007-1865.2021.07.067.
日,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群众关于奶茶标签的多个举报,涉及店铺为商场中或路边的奶茶店,有的没有标签,有的虽有标签,但仅注明食品名称或价格,未注明成分、配料表、保质期等信息,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进行处理。
一、奶茶是不是预包装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这句话揭示了预包装食品的三个特征:第一,要有包装,和裸装食品相区别;第二,有包装的不一定是预包装食品,只有定量包装的才是,要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示,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第三,要“预先”包装,因为预包装食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食品包装到最小单元,不宜拆分销售,要在进入食品流通领域前——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包装,与现制现售食品相区别。
前两个特征没有任何争议,第三个特征是我个人的观点,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是,《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八)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标签标注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说明预包装食品来自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有人会举出反例,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4.1.9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预包装食品标签应标示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标示形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说明不是所有的预包装食品要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这话没错,因为有例外:进口预包装食品,由于不是我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范围内的企业生产,无需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但是进口预包装食品也是来自食品生产加工,只不过生产主体是外国企业。
第二个理由是,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2021)京04行终9号行政判决书中说:“在认定食品是否属于预包装食品时,不能仅仅从食品包装后最终呈现的状态来认定,更应该从食品的生产主体是否具备食品生产加工资质,生产途径是否要求即时加工制作、销售以及保质期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