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各个短视频平台的火热,微网综作为网络直播的“升级款”也加入到了综艺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并且凭借时间短、信息密集、话题性强成为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一支“新军”。
< class="pgc-img">>11月3日上线播出的《集合!准备开吃》就是一档主打美食短视频的微网综,该栏目找到了时下年轻人对于吃的high点,通过游戏化的方式以及社交化的呈现,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集美食选择、疯狂吐槽的平台。在这个要以“倍速”观看网综的时代,《集合!准备开吃》由抖音网红主持,并邀请相关艺人参与,在“人设”上充分考量年轻人的喜好。同时在剪辑上,也成功避开了尿点、槽点和尬点,以干货满满的姿态做微网综,以符合年轻人脾性的方式微搞笑,充分体现了微网综内容更加直观、网感更加畅快的特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首期《集合!准备开吃》由网红主持人与女艺人李斯丹妮共同出镜,在御黑堂奶茶店上演了一出“闹剧”,无论是试喝饮品猜口味,还是接下来饮品加醋的惩罚环节,都将微网综轻松的氛围、紧凑的节奏充分展现了出来。整个节目笑而不闹的搞笑程度,能够让对搞笑有更高免疫力的年轻人感到刚刚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集合!准备开吃》第一期,主持人和嘉宾在网红奶茶店御黑堂,开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拼,十分自然地呈现出了御黑堂奶茶店饮品的特色。无论是网红主持人接地气的搞笑,还是艺人李斯丹妮展现出来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也是被各种大型网综包围之下的一种调剂。
>< class="pgc-img">>图源@Getty Image)
作者 | 李小歪
监制 | 喵子米
2012年的12月,离当年的平安夜还有16天,珍珠奶茶品牌BoBoQ进驻了英国伦敦西区最热闹的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
下午两点,开幕式启动,一片人声鼎沸。这是当时全英国最大的一家珍珠奶茶餐厅,也是BoBoQ在全欧洲的第108家连锁店。
到场的所有人,包括品牌创始人朱桂熳和德国区总经理赖明锦在内,几乎都不知道,那是此后他们人生中极为珍贵的记忆,也是奶茶出海欧洲史上几近辉煌的瞬间。
在奶茶走向欧洲并落地生根的过程里,BoBoQ是绕不过去的节点,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它标志着中国奶茶在欧洲首次被大规模接纳并流行,也见证过其被误解、被中伤的一段忍耐蛰伏。
而随着新消费时代的茶饮重塑,以及中餐在全球食物流通性地位中的相应提高,包括Comebuy、贡茶、日出茶太、鹿角巷、一芳等在内的一批奶茶连锁品牌开始在欧洲站稳脚跟,并带动激发起一起批独立奶茶品牌的开店狂潮。
(图源@Asian Food Network)
奶茶终于在欧洲获得青睐。2020年7月,法国著名时尚杂志《Marie Claire》(国内版《嘉人》)在盘点文章中写到,珍珠奶茶「润物无声般」地抓住了首都的心。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片濒临三大洋、毗邻亚洲,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7亿,囊括40多个国家的土地上,奶茶在以食物为媒介的唇齿交流中扮演过什么角色,其是否具备成为中餐类目里、下一个全球爆品的可能,以及现阶段奶茶出海欧洲时应当有怎样的思索与考量。
于是,奶茶在欧洲十多年来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撼动咖啡的地位
1984年赖明锦来到德国柏林后,就时常想念家乡的珍珠奶茶。舌头不会骗人,异乡的情怯只有味觉能够填补。
欧洲人普遍爱喝咖啡并非奶茶。根据国际咖啡协会的数据,2020年欧洲咖啡消费量为5435万袋,占全球总消费量比重为33%,而整个亚洲和大洋洲加起来不过消费了3650万袋,只达到22%。
就算往前倒推十年,咖啡仍然是日常饮品的主流方向。2013年Euromonitor根据人均年咖啡豆消费量发布了「咖啡消费国」名单:芬兰、挪威、荷兰、斯洛文尼亚、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占据了最爱喝咖啡的榜单前十。
唯一上榜的非欧洲、南美洲国家巴西以人均每天1.32杯排名第十,比第一名的芬兰2.64杯差了一半,比1673年就出现第一家咖啡馆的德国少了0.1杯。
这些都决定了奶茶店在欧洲的稀缺。一些仅有的奶茶店铺,要么挤于华人街,要么成为一道佐餐饮品出现在中餐馆的菜单末尾,直到2010年BoBoQ在德国开出第一家专做奶茶的门店。
创始人之一的朱桂熳清楚地记得,2月18日开幕当天只卖了15杯,顾客多半是年轻人。德国的消费者驻足于奶茶店前或有顾虑,看到珍珠更是满肚子疑惑,这种有嚼劲的黑木薯圆子,喝到嘴里到底是该吐出来还是该吞下去?
(图源@寻花吻茶kisstea)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消费市场,关于珍珠奶茶最早的市场教育过程或许从这里开始。店内随后出现了详细讲解珍珠奶茶食用方法的图示,并根据欧洲人喜欢的酸奶、果汁冰沙为基底,也会用果冻为原料的「果粒珠」替代原来的「珍珠」。
等到2012年8月时,BoBoQ的门店已经超过100家,遍布德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捷克、波兰、以色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欧洲多个角落。
而受这股珍珠奶茶风潮影响,到2012年底,整个德国的奶茶门店已经上升至1300家。
(图源@BoBoQ官网)
沿着莱茵河溯流而上从德国来到法国,也是在2010年,学习艺术的陈介元在巴黎开创了一家料理品牌,并以「珍珠奶茶」作为主打饮品。爱喝下午茶的浪漫巴黎人随即也开始接受这种充满奶香和有嚼劲珍珠的饮品。
英国人或许有点不一样,比起其他欧洲人,他们对奶茶的热爱几乎贯穿在血液里。根据英国泡茶协会Tea and Infusions Organisation的数据,英国每年对茶的消耗量是600亿杯,人均每年900杯,一天几乎3杯茶,而且他们的喝茶,普遍是加奶的。
这种对奶茶的热爱,有时还会上升到身份彰显和阶级惯例。人类学家Kate Fox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Watching the English)一书中指出,品尝一杯热气缭绕的不加糖、不加奶的正山小种红茶,俨然成为中产人士对于自身阶级充满焦虑的象征,因为更多人认为加了更多糖的饮茶者,往往是下层人士或工人阶级,因为他们在工作时需要更多糖分。
甚至关于在喝茶时先加糖还是先加奶的细节,严肃的英国人都要讨论一番。市场研究公司yougov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的英国人觉得应该先加茶再加奶。
(图源@yougov)
而当第一家BoBoQ进入英国顶级商圈莱斯特广场时,爱好喝茶的英国人们自然就纷至沓来。
从被误解到被正名
对中国奶茶在欧洲的第一批从业者来说,BoBoQ进入英国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为曾深陷于「塑化剂风波的毒奶茶」正名。
2012年8月左右,德国《莱茵邮报》(Rheinische Post)报道指出,一家理工大学的实验室与仪器检测公司在检测Moenchengladbach奶茶店的饮品成分时,发现了苯乙烯、苯乙酮等致癌物。随后德国媒体跟进报道,奶茶地位自此一落千丈。
尽管在经历了繁琐的调查程序之后,BoBoQ和一众中国奶茶被证明「原料没有问题」,但负面影响已经难以挽回。事件发生后,近一半的德国奶茶门店倒闭,行业整体的销售额下降了七成左右。
就在此时,奶茶能够在英国重新掀起热潮对所有从业者来说既是安慰,也是信心。
但朱桂熳和赖明锦已经开始学会低调。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接受媒体采访,也更加谨慎地关注门店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有中国奶茶可能都承受不起再一次的诘难。
直到奶茶2.0时代的到来。
2015年左右,奶茶行业在新消费浪潮中升级为新茶饮。由喜茶、奈雪等品牌引领的芝士奶盖茶、水果茶,逐渐建立起行业的新标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料升级和现制现饮。
第一梯队的品牌珍惜羽毛,尤其爱护品牌形象。即使走过了7年,喜茶、奈雪等头部选手在奶茶出海这件事上仍然谨慎入微。奈雪关闭了日本日本,喜茶的美国门店也迟迟未至,他们在华人相对集中的新加坡等地,做着有限、细微的尝试。
这给诞生于第一波但未曾直接发力,以及诞生于第二波还尚未走到台前的选手提供了机会。
同样是在伦敦,最爱奶茶的英国人这里,从2016年到2017年之间,快乐柠檬和Coco千里跋涉迁徙于此,都选在伦敦开出了全英国,也是整个欧洲的第一家门店。
快乐柠檬不到一年就在英国伯明翰开出了第二家门店,和伦敦首店一样,选址都在中国城最显眼的位置。
(快乐柠檬伯明翰店,图源@英国红领巾)
而BoBoQ最初起家的德国,也在2019年前后迎来第二次奶茶狂潮。1.0时代中保留余力的选手Comebuy和Teamate,逐渐走上台前,后期入局的日出茶太Chatime和The Alley鹿角巷也在逐渐俘获消费者的心。
在法国巴黎,奶茶也同样诱人。新茶饮中的代表选手鹿角巷、一芳分别以黑糖奶茶和水果茶走红,在以甜点闻名的法国,清淡系的奶茶也同样可以打开市场。一家名为「来座」的奶茶店将糖度和冰度细分,并推出了颜值可人的和果子。
(图源@来座官方,截取自咖啡茶与冰淇淋杂志)
在TikTok和YouTube,大量欧洲博主的奶茶探店视频下,评论区俨然一片「珍珠奶茶学概论」的讨论场。外国友人们对珍珠的颜色、质地和味道提出疑问,对烧仙草、布丁和果冻傻傻分不清楚,而奶茶十级选手的亚裔人群们,瞬间化身为「奶茶知识区博主」。
无论是意大利米兰还是罗马,德国柏林还是慕尼黑,法国巴黎还是戛纳,甚至到比利时、奥地利,整个欧洲已经掀起了一场奶茶旋风。
远征之难,难上加难
这场旋风足以让在欧洲耕耘多年的奶茶从业者自豪,但在面对热情时,一定要学会警惕隐藏的危机,这是BoBoQ用血的教训给后来者留下的启示录。
如果细看目前奶茶在欧洲的分布,德国、英国、法国等当然是主要目的地,这其实还是基于这些国家相当大的华人基数。
前面已经提过,快乐柠檬在英国伦敦、伯明翰的两家店全都在中国城最醒目的位置。这是最靠近目标用户的最快方法。
如果打开地图,你会发现在跨越爵禄街(Gerrard Street)、丽人街(Lisle Street)和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等14条街道的伦敦中国城内,有不下于15家奶茶门店,御黑堂、幸福堂、Coco、快乐柠檬、一芳、乌叶、鲜芋仙、日出茶太、抿茶、鲜茶道、小确茶、麦吉麦吉等全都聚集于此。
(英国唐人街,图源@chinatown.co.uk,图片有裁剪)
即使是在奶茶传播已经相对广泛的德国,奶茶门店也相对集中于华人分布较密的主要城市。比如Combuy和BoBoQ几乎三分之一或半数集中于柏林,Teamate主要集中在杜塞尔多夫。
在这些背景下,奶茶出海时必须明确的策略是,首先抓住核心用户华人群体,其次想办法在本土人群中进行突破。
所以,当一个品牌想要在某个具体国家深度占据市场时,大面积地扩店并非明智之举。华人群体在整个国家中分布较分散,在具体到某个城市可能又相对集中,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以「一城一店」的方法迅速锁定人群。日出茶太在英国的门店扩散就是遵循了这个道理。
(图源@日出茶太官网)
比如,快乐柠檬很早就在英国几大城市之一的伯明翰扎根,日出茶太在英国扩张时早期就没有去伯明翰,避免了和同类竞品的正面竞争。
官网数据显示,除了伦敦的10家店铺外,日出茶太在纽卡斯特、曼彻斯特、利物浦、南安普顿、诺丁汉、爱丁堡、剑桥、牛津、拉斯特、诺威奇、谢菲尔德、朴茨茅斯、利兹、兰卡斯特、米尔顿凯恩斯、格拉斯哥、布里斯托、约克、林肯、布里奇顿、卡迪夫、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首府)等主要城市都设立了门店,但初步推进时每个城市只有一家。
此外,鉴于欧盟成员国内不同地区对食品安全、成分来源标注的差异化要求,奶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包括消防设施与配套、排水系统与设定、员工工作时长等细则必须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全部考虑在内。
对风险成本的有效控制也必须提前到位。2020年疫情以来,诸如法国在内不少欧盟国家也推动过几次禁止堂食的政策执行。位于市中心或景点周边的奶茶店们经常面临的困境是,爱喝奶茶的忠实食客住得很远,外卖覆盖不到,而经常来堂食的白领上班族或者景点周边的游客,因为居家办公和旅游业萧条也无法来店内消费。
1.0时代的玩家们,早就有了更合理的应对方法。BoBoQ保留了几家线下奶茶饮品店,但把更多精力投入了供应链上游。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珍珠奶茶原材料供应商,满足了约75%的供应链需求。
而最早作为BoBoQ材料供应商的珍珠生产商Possmei伯思美,也在2015年通过总经销商进入欧洲。品牌在德国汉堡设立了仓库和办公室,为奶茶行业新的入局者提供咨询、培训和设备保障工作。
不得不说的是,口味的本土化在过去或许是一个难题,但在新茶饮浪潮席卷全球后,也许会成为一种引领。以芝士奶茶、鲜切水果茶为入口,中式新茶饮在全球食物流通性当中的等级逐渐提升,这背后是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强大。
而奶茶作为一种食物,势必能承载文化传播的功能,但如果所有中餐饮食中,在全球掀起热潮的只有奶茶,或许还远远不够。
无论出海欧洲,还是席卷世界,这注定是一场漫长征途。
参考资料:
1.徐晓飞《巴黎市中心的奶茶店,一整天就做了一单外卖》,澎湃新闻
2.杜塞道夫台湾贸易中心《珍奶进化2.0》,天下杂志
3.王玟兮《台式奶茶征战德国》,商界
4.QIANQIAN《两个90后将奶茶店开到巴黎,让世界品尝什么才是“大杯去冰三分糖”》,咖啡茶与冰淇淋杂志
吴怼怼工作室原创出品
| 侯恬
编辑 | 杨旭然
2022年,我国各类奶茶的消费量汇总正式突破了百亿大关。那一年,整个奶茶市场规模超1600亿人民币。到2023年,中国已经有了接近50万家奶茶店,3年时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3%。
如今一条街上同时出现好几家奶茶店的现象非常普遍,但行业的增长其实已经开始放缓。
据艾媒咨询预测,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13.5%降至2025年的5.7%,以往动辄二三十元的奶茶产品,近期聚焦在10元上下的价格带打响价格战,似乎也印证了行业正在进入存量时代的现实。
< class="pgc-img">>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东方茶饮”们开始在海外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喜茶、奈雪等一众品牌或早或晚都已经开始在海外跑马圈地,
但“东方茶饮”们想在海外立足并不容易,在国内广受欢迎的乳茶和果茶不一定就合国外消费者的口味。就像肯德基们落地中国后接连改良口味、推出“中式小吃”一样,“东方茶饮”们也免不了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产品,以留住海外顾客的味蕾。
01 扩张加速
2023年,现制茶饮品牌明显加快了出海步伐:
8月,喜茶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外多个国家的核心商圈开出当地首店;
10月,茶百道在韩国首尔落地海外首店;
到年底,蜜雪冰城海外门店已经超过4000家,霸王茶姬海外门店超100家。这两家都是在2018年左右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OneSight营销云数据显示,东南亚是目前茶饮品牌出海的首选。根据茶饮品牌社交媒体的布局看,CoCo、鹿角巷、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都将东南亚作为出海重镇,其次是欧洲和北美,除此之外,中东也成为部分茶饮品牌出海掘金的新目的地。
< class="pgc-img">>三大市场,打法各不相同。
东南亚由于本身就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加上当地年均3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在饮食文化和消费场景上都更加契合现制茶饮的推广和消费。据GrabFood 的调研数据显示,总人口超过6亿的东南亚平均每人每月要消费4杯奶茶,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数据还有望继续增加。
于是,东南亚自然而然成为了各家茶饮品牌出海的首选目的地。2018年,蜜雪冰城将海外首店开在越南河内,2019年,霸王茶姬将马来西亚作为出海第一站,2023年底,奈雪的茶也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在泰国开店。
合适的市场条件,加上中国茶饮业成熟的市场运营能力,最终为出海的奶茶品牌们带来了可观的营业额。
以泰国为例,根据公开信息,不少奶茶门店销售额能稳定在6000-8000元,毛利率能达到45%-52%,且选址好的门店生意也会更好。除了泰国外,包括印尼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单店收益也较国内更好,如蜜雪冰城就在越南创下过“一小时卖出97杯”的成绩。
总体来看,东南亚市场与中国相似度最高,运营成本与风险也相对可控。出海品牌们在国内成熟的运营和拓店经验,也可以更顺畅地在当地复用。这些有利因素汇集在一起,让茶饮品牌在东南亚的成长便变得非常迅速。
< class="pgc-img">>欧美市场是茶饮品牌出海的第二选择。
据Menusifu《美国奶茶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美国市场的茶饮消费量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有传统饮茶习惯的中国、印度和日本。
虽然欧美多数人没有饮茶的习惯,但当地人均消费力强,且城市步行街、商业街等形态丰富,为茶饮门店开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023年,欧洲现制饮品市场规模在5-6亿人民币,尚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北美市场的发展则相对较快,2023年北美区域奶茶市场规模已达14亿美元,彭博更是预计北美奶茶市场总额将于10年内突破22亿美元。
近年,茶饮业的新老玩家们纷纷在欧美强势着陆,古茗去了意大利的托斯卡纳、CoCo在加拿大扩展店面,Comebuy、贡茶、日出茶太、鹿角巷、一芳等在欧洲掀起一波独立奶茶品牌的开店狂潮。
除了热门的东南亚和欧美外,中东也正在成为奶茶店们出海掘金的新目的地。
相比欧美市场,奶茶对于中东消费者而言并非完全陌生,中东人爱喝的“Karak tea”本身便是一种混合了茶叶与牛奶的饮品,这为中国奶茶打开中东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如今中国与中东的双边贸易发展良好,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4750亿美元,是中东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目前,中东奶茶市场发展的主要阻碍是当地华人占比过少,缺少消费者教育的土壤和“种子用户”,但良好的贸易态势有望促进华人流动,为这一较空白的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不少奶茶品牌最近在瞄准中东发力,2023年9月茉酸奶在迪拜开出首店,2024年1月贡茶与沙特Shahia食品集团签署特许经营协议,拟在中东开设300家门店,喜茶也开放了在阿联酋的合伙申请。在迪拜,一家奶茶店算上外卖一天平均可以卖出500杯。
整体上看,中东地区虽然还处于市场开拓的初期,但前景还是相对可观。
02 落地难题
然而,奶茶出海未必会有想象中那么美。
在“奶茶热土“东南亚,供给可能已经接近饱和了。在海外开满4000家店的蜜雪冰城,几乎布满了东南亚所有叫得上名字的城市。据越南中文网报道,一位当地蜜雪冰城的加盟商称,在最初的谈判中,品牌方代表表示加盟店之间会相距1-2公里,2022年新签合同时,这个距离已经缩短到200米。
另一方面,东南亚的本土品牌的奶茶品牌也在逐渐崛起。在印尼,走性价比路线的 Esteh Indonesia、被称为“印尼瑞幸”的咖啡品牌Kopi Kenangan,以及主要在首都一线商场开店的高端茶饮品牌Ban Ban等,都在逐渐占领当地奶茶市场份额,东南亚茶饮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卷。
欧美市场上,口味和消费者习惯则成了主要矛盾。欧美人普遍更爱喝咖啡,而非奶茶。2022-2023年,欧盟和美国的咖啡消费量合计占全球的近50%,而整个亚洲和大洋洲加起来只达到22%。在亚洲市场,奶茶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咖啡在欧美市场的作用,甚至已经有欧美消费者也将出海到国外的奶茶视为“中国的咖啡”。
如果细看奶茶在欧美国家的分布,会发现奶茶门店其实还是分布在华人比较密集的城市和街区,目标受众其实是以当地华人为主。在伦敦,御黑堂、幸福堂、CoCo、快乐柠檬、一芳、鲜芋仙等几乎全都聚集在当地的中国城内。
< class="pgc-img">>目前,奶茶品牌在欧美出海的策略主要还是抓住核心的华人用户,再想办法通过改良产品和消费者教育,在本土人群中实现突破。
奶茶出海,供应链和监管问题也是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奶茶的原材料包括茶叶、奶制品、水果、糖和包装材料等,大部分茶饮品牌目前尚未在海外建厂,原材料需要从中国的各类供应商进口,运输带来的时间差导致部分产品经常无法及时供货。
东南亚市场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中国较近,供应链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但中东和欧美等地区远离中国,对供应链建设的要求就高很多。这其实也是奶茶出海首选东南亚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奶茶店曾因监管遭受不小损失。日出茶太最初在美国开店时,从国内进口的原材料因合规问题遭到FDA扣押认证,两个月的认证结束后,物料虽被判定为合规,但却也因过期无法使用了。这次事件中,日出茶太损失了近500万元。
03 学学肯德基?
如何顺利落地海外市场,肯德基或许已经给中国茶饮公司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答案。
不同于麦当劳致力于宣传美国快餐文化的策略,肯德基在2004年就提出“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口号,可以说肯德基在中国的进化史,就是一个适应中国口味的过程。
肯德基在中国市场进行大量调研及分析,推出了一系列如吮指原味鸡等迎合国内年轻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此外,肯德基还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不断改良研发一些如早餐粥、豆浆油条、川辣风味的嫩牛五方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吃,在中国一些传统节日时,肯德基还会相应推出端午粽子和鸡肉月饼………与本土文化的深入结合,让肯德基在经营的广度上已经远超其他洋快餐品牌。
同样,中式茶饮出海也要学会适应海外口味。
奶茶界的出海鼻祖BoBoQ于2010年在德国开店时,就根据当地人的口味,提高了以牛奶、酸奶和果汁为底的饮品数量,调高糖和冰的比例,并首创自助式调配珍奶的方法,以迎合欧洲人的习惯,这种方法至今也仍在欧洲奶茶界风靡。
< class="pgc-img">>另外,喜茶在新加坡推出了咸蛋黄冰淇淋和榴莲冰淇淋,蜜雪冰城在东南亚根据当地人口味提升产品甜度等策略,也都为推动奶茶的本土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恐怕和当初麦当劳宣传美国快餐文化的策略区别不大。要想真正扎根海外,应该更彻底地去学“肯德基模式”。
和肯德基为适应国内口味“中餐化”一样,奶茶品牌最直接有效的本土化方式,就是增加咖啡饮料的比重。
在中国市场,奶茶的销售量和消费频率早已大幅超过咖啡,现制茶饮中奶茶店占比达到77%。但在美国,喝奶茶仍旧是一个新兴风潮,美国奶茶店数量占比尚不足5%,且根据2022年美国饮品消费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汽水(18.7%)、咖啡(10.8%)、啤酒(9.9%)、饮用水(9.5%)的偏好均高于牛奶(7.8%)和茶水(5.4%)。
< class="pgc-img">>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大力气教育当地消费者喝奶茶,不如直接适应消费者的现有口味。
中国茶饮们或许应该和肯德基当初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一样,去更深入地融入目标国家的市场。卖豆浆油条盖饭这种事,即便没有本地人的那么好吃,也显得很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