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子”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师生如父子,老师对学生负一辈子的责任,学生对老师也是尊师如父。古代有株连九族之说,九族之外的第十族,就是师生一族。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进到父亲住处,或指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子之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出和入是互文,出入都要孝悌。
▲弟:同“悌”,悌的本意是怜爱,指作为兄长要爱护幼小的弟弟。这里是“善兄弟”之意,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也指敬重乡中长辈、师长。
“入则孝”与“出则悌”是并列关系,既然“孝”是指父母,那么“悌”这里应该指的就是师长。
▲谨:谨言慎行。做事严谨但不可流于小器,不要变成拘谨。
▲泛爱众:“泛”是博。博爱众人需要有博大的胸怀,为人谦恭有礼,爱国敬业、甘于奉献、关爱他人。博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不是滥爱。
▲行有余力:做到孝悌、诚信、博爱、亲仁之余,再去学文。
▲文:文献知识、典章制度。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师长,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学而思】
古代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只讲实用之学,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是文献知识,典章制度,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当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其余都是空谈。
【知识扩展】
古人提出的“天地君亲师”,“天、地”滋养万物,“君亲师”来源于《国语》,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著有《春秋左氏传》)所作,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人在世间生活靠的是父母、师长和国君(国家),要始终如一地事奉他们。父母给我生命,师长给我教诲,国君给我食禄(国家保护我们,让我们得以生活)。没有父母就不会来到世间,没有国君的食禄(国家的保护)就不会平安长大,没有师长的教诲就不会知道家族的历史,所以必须一心一意事奉他们。)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当今社会,教学模式也罢,教师的职业精神也罢,老师不视学生为弟子,学生也不尊师如父,南怀瑾先生就曾说,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到一年毕业季,很快就有毕业生加入公司了,如何让毕业生快速适应职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招数,国企,工厂的师傅带徒弟,有的公司有导师制度,外企有mentor制度。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制度,就是为了让新员工更好的融入公司,更快的适应公司的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那公司应该怎么做呢?
< class="pgc-img">商业女性的形象
>1 各个名企的导师制
华为的导师制,微软的mentor制度都是赫赫有名,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 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1) 华为的全员导师制度
华为对于每一个新员工,或者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的“老员工”公司都会安排导师, 华为的导师职责比较宽泛,不仅仅在于业务、技术上的“传、帮、带”,还有思想上的指引,生活细节上的引领等等。
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员工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密切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值得所有民营企业学习和借鉴。
< class="pgc-img">>2) 微软的Mentor制度
每个新员工一进微软都会安排Mentor,新员工在老员工的带领下,会最快的熟悉企业文化,掌握全新的业务,与师傅沟通,向师傅学习,是最有效率的融入企业的方式之一。
在美国,员工是由经理来指定mentor的;在中国,在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我们又更进了一层,是由员工来选师傅。在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公司网站,上面有所有员工的个人介绍,特长、爱好,籍贯都可以列在上面,新员工可以根据这个来找到和自己投缘的mentor。
在微软,一个员工可以至少有两个mentor,一个是technical mentor,会教他技术,带领他钻研业务;也有business mentor,则更多传递给他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帮助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比如如何穿衣服、公司的一些制度,都是师傅的职责范围。
同时,在一个人不同的阶段,还有不同的师傅。随着你的成长而成长。在公司,永远有你要去学习的人和愿意帮助你继续前进的人。
< class="pgc-img">>2 建立自己内部的导师制
为了建立导师制度,需要从导师端和新员工两端进行规定,需要有一个流程,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内部导师,华为对导师实行物质激励,以补助的形式,给导师每月300元的“导师费”,并且定期评选“优秀导师”,被评为“优秀导师”的可得到公司500元的奖励。 华为规定的是导师可以作为升迁的一个硬性规定,如果没有做过导师,就不能升职,在做导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责任心,如何带人,如果确定目标,如何分配任务,如何激励员工等
对于新员工,需要配合导师,接受导师的全方位的指导和引领,尽快融入公司,在此期间,没有特殊情况,不轻易变动他们的“师徒”关系。
< class="pgc-img">>3 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引导,让员工尽快融入公司
为了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公司,需要先熟悉公司的环境,了解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流程,制度,团队的各种潜规则。
新员工刚到公司,有点无所适从,如果有一个人带着,就像开车的新手上路,旁边坐着一个老司机,会安心很多。
新员工到了公司以后,导师带着他熟悉公司环境,认识部门老大,参观公司,带着他认识团队的人,跟自己合作的团队的人,这样才能快速融入团队。
新员工需要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事情可以包括企业创始人的一些例子,为什么是这样的价值观, 这样能快速的了解。
另外,还有一些琐事,比如网络设置,邮箱设置,公司使用的办公软件的设置,特别是打印机的设置,这个新员工遇到问题最多的一个事情。
< class="pgc-img">>4 对新员工的进行指导,让新员快速上手
对于新员工,包括两个方面的指导, 一是业务指导,二是技术指导
1) 业务指导
新员工对于公司的业务需要快速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手上要做的事情,虽然公司会安排统一的培训,但是比较基础,比较大方面。
针对团队相关的业务,那是非常细的,需要导师来讲,结合实际的工作来讲,学习的更快。
2) 技术指导
除了业务,就是技术相关的指导, 一般来说,基础的东西可以通过看书、看视频学到,但是在实战中学习是最快的。
我们是做IT项目,公司如果有新人进来,作为导师,就要带着新人从一个小的需求开始做,指导者把任务做了,这才是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要做代码审查,根据公司的代码规范,大家的编程习惯,逐行审查,把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来,还有就是写得不好,写得不合理的代码,提出来,让新人修正,逐步提高代码质量。同时,必须保证新人写的代码跟其他人风格一致,这样如果别人要维护,也不会头疼。
这样持续一个月左右,这个员工的代码风格,代码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3) 目标驱动学习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导师需要和新员工一起制定一个计划,那些要先学习,那些可以后学习,每一个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序。这个需要一份详细的学习指导计划。
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要一个点学透,而应该是螺旋式学习,比如说业务基础,技术基础,然后业务进阶,技术进阶这样学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学得也快,随时有反馈。
5 与新员工沟通,复盘总结
新员工需要鼓励,特别是在团队一起开会,一起讨论的场合,这个时候对新员工进行表演或者肯定,会让新员工觉得特别有面子。
而在两个人的时候,需要定时做好复盘总结,那些是做的好的,需要保持,那些是做的不好的,需要改进,需要详细的解释,特别是做事的目的说来,然后讨论为什么这样做不好,那样做好,这样能让新员工理解, 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如何做。
在做总结的时候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切忌不要都是自己说,然后自己总结,这样新员工就没有学会反思,也反思不够深刻。需要用提问的方式帮助新员工思考。总结的时候,三个问题,哪个做的好?那些做的不好?怎么改进?每个问题至少想三点,这样就可以让新员工自己总结,自己思考。
当新员工对于问题思考不够深的时候,可以尝试5Why,问五次为什么,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思考就深入了。
< class="pgc-img">>6 写在最后
对于新员工,需要让他们尽快融入公司,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从企业文化导入,到业务,技术的指导,最后复盘总结,形成闭环。
职场打怪升级,变身Carry全场的大咖,收入翻10倍,从新人到达人的职场逆袭进阶之路。欢迎关注我的专栏,点击以下专栏卡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职场干货,认知成长。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点赞支持阿布哦
下来为大家分享两个案例,从合伙机制去分析。
一个是喜家德水饺358合伙人模式
一个是百果园的门店合伙人机制
案例一:
喜家德的358合伙人模式喜家德水饺,从小品类的水饺迅速杀出一条血路,扩张几百家门店,而且90%的门店都是盈利的,扩张和发展非常的良性。做餐饮的大部分都听过他的核心模式就是358合伙人的模式。如图所示:
< class="pgc-img">>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358:
喜家德358-20模式案列
“3”就是3%,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身股)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就是5%,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投资入股5%”。
“8”就是8%,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5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在开新店时可以在新店“投资入股8%”。
另外还有“20”,就是20%,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投资入股20%”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的积极性,并且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无关,沟通成本极低。
这样一看,感觉好像没什么特别奥妙之处,其实内部产生的价值非常之大,他推动了很多人愿意培养店长,就是打破了师傅带徒弟就会饿死师傅的传统,因为师傅和徒弟没有利益关系。
这个358模式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我们餐饮门店的店长年收入是10-20万,因此老板都想控制成本,因此优秀的店长很难找到,但是喜家德的店长可以是100万每年,因为喜家德的店长除了工资外,还有分工和裂变的收入。
< class="pgc-img">>我们来思考一下,假如一个优秀的区域经理,他管理30多家门店,一家门店中他有8%的股权,他一年可以收入4万,这样子30家门店就有120万的收入(不算其他门店的支出。)
100多万完全是来自于分工机制,但是传统的模式中这100多万给谁?
是给加盟商,加盟商来投资开店,最终分红也是给加盟商。而358模式是把员工变成了加盟商。
< class="pgc-img">>借用喜家德的高总说,358模式的核心在于去加盟商,建立合伙制。对的,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案例一:百果园的门店合伙人机制
我们来了解一下百果园目前的状况:
百果园拥有线上线下一体化门店超过3500家,2017销售额近60亿元,市场份额在水果零售中位居行业第一,先后收购北京果多美和重庆超奇果业水果连锁品牌。
其中,百果园余总也有一段时间,开始运作加盟模式,但是后期出现了管控问题,供应链也出了问题,造成最后的结果是7年连续亏损。
但是经过系统的总结,发现加盟模式可以发展内加盟模式,简称“类直营”模式,即让店长成为投资主体,实际相当于店长合伙人制度。
1. 门店股权架构
参与门店投资有3方:拓展负责人、片区管理者和店长。
门店股权结构及分工如下:
< class="pgc-img">>每年利润分配,百果园收取30%,其余70%按门店股权结构分配。
2. 店长复制工程
这个也是很多连锁企业最头痛的事情,怎么样让店长复制更多的“新店长”呢?
所以百果园对门店考核要求,就是要每家门店每年培养一名新店长。培养的周期为8-12个月,然后对新店长进行考核。
3. 补贴门店亏损
最多一个问题也是,亏了谁来承担?
百果园承诺,门店亏损由总部承担,具体政策如下:
- 如果3年后若还亏损,则评估是否闭店。
- 百果园不收特许加盟费,收益来自门店每年利润的30%分成;(构成了商业模式蓄水闭环)
- 不依靠商品差价收益,百果园从门店获得的利润分成占百果园总利润的80%左右;
- 设立分红基数,6400元分红基础利润,基础利润根据门店运营情况一年一评定;
4. 门店股权退出机制
具体详情:店长股权退出时,店长早期投入资金按原数返还,同时可一次性获得门店分红收益的3倍补偿。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店长从一家门店获得的年分红收益是10万元,要让他放弃这家门店的股份,去开拓新市场,百果园一次性补偿给他30万元,相当于这家门店未来3年的收益,同时早期投入资金原数返还。
最后分享一张门店合伙企业体系分解图: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想做合伙人模式,你思考过如下问题吗?
1、导入入股机制捆绑店长,5—10年不离职;
2、利润合伙,让店长把店看成自己的店,彻底激发积极性和工作欲望;
3、通过团队裂变分红法,让老店长去复制新店长,由1个孙悟空裂变为100个孙悟空;
4、通过股份分红、在职分红、超额分红、裂变分红等方法,实现门店业绩倍增,店长收入将没有上限;
5、通过KPI目标管理法彻底打通团队思路,引流,成交,锁客等三大关键节点设立,彻底引爆业绩;
6、导入绩效、晋升、薪酬三位一体组织机制,让员工实现从菜鸟到将军的完美转变。
好了,那么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关于战略顶层设计、连锁模式设计、标准化体系、招商、到训练督导体系。如果对你有用,可以关注曹小赞,私信曹小赞!
万利连锁精华班即将开课啦......
欢迎加入一起学习,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