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餐厅用餐时,他们往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口饱肚子的食物,而是一次愉快的用餐体验。餐饮业的舞台已经从单纯的美食味道上升到了更高的平台:买单的体验、用餐场所的环境、餐厅的服务等等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那么,如何给顾客带来一次完美的用餐体验呢?
首先是菜品的质量。众所周知,餐饮业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美食本身。菜品的口味、口感、色彩、形状等等都是需要更加注重的方面。有趣的男朋友店和朋友屋等餐厅现在非常流行,他们会给菜品配上残缺不全的配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更传统的餐厅就不重要。
其次是环境的氛围。餐厅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用餐心情。因此,餐厅的色调、音乐、温度、布局等等都需要考虑到。烛光晚餐的音乐和充满活力的法国咖啡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
然后是服务的品质。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互动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反应快捷、礼貌、热情、待人友好、微笑等等都是尤其重要的因素。尽管顾客可能最初来到餐厅是为了享用美食,但是当餐厅服务质量不佳时很快就会显现出来,这可能导致顾客不再光顾该餐厅。
最后是贴心的体验。细节是最能体现餐厅关爱消费者的部分。例如,为儿童带来玩具或者让单身顾客感受到安全感,小的细节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
餐饮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唯有提供优质、舒适的订餐体验才能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长期经营。在今天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餐饮企业不能只注重美食,而必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完美的用餐体验上。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商务部等9部门今天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
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那么,国家为什么在此时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餐饮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来看专家的解读。
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以上,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达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但同时,餐饮服务供给质量和结构仍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方式粗放、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刘涛:餐饮业目前发展还面临着人工成本相对比较高,同时人工在短时间内可能存在着供不应求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以及餐饮业的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次文件对此作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部署。
解决人工成本 提出发展“数字+餐饮”
专家表示,在解决人工成本方面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发展“数字+餐饮”,鼓励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餐饮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和自动化餐饮设备设施应用给予适当支持。能够更好地以相对低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多的餐饮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刘涛: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更多强调行业的结构更加丰富多样,行业的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同时服务品质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我们从整个的品质,规模化、连锁化以及绿色、素质、品牌化这些方面来谈高质量发展。
培育“名菜”“名店” 打造特色餐饮品牌
专家表示,餐饮企业的规模化背后,必须有品牌化和连锁化做支撑。目前,我国的大型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在80%左右,中小型的品牌企业连锁化率在50%左右。品牌化是老百姓信任餐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
《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鼓励地方深入挖掘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支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区域特色美食品牌。加强对老字号餐饮品牌、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加大餐饮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刘涛:在优化餐饮业的营商环境这方面,无论是从市场监管还是相关的执法方面,都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发展的水平,这些对促进餐饮企业更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
创新餐饮消费场景 丰富餐饮供给
可以看出来,《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就是要多方发力,丰富餐饮供给,创新餐饮消费场景,从技术上和产业上增强餐饮业的发展动能。
《指导意见》提出培育、认定一批中华美食街区,引导地方对街区实施数字化提升。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支持设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社区餐饮网点,鼓励地方向提供社区老年人供餐、助餐服务的有关机构给予适当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包括便利老年人的进入餐厅的坡道,要有升降电梯,甚至推出老年人的食谱,因为老年人是要低油低糖,要在特定的区域要拨付一定的场所、低的租金,满足公益的餐饮服务,这个是政府必须下力量。
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下沉发展,挖掘县域餐饮市场潜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培训、场地等支持政策,引导专业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休闲餐饮。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实际上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因为高质量的发展必然是需要高人力的投入。
《指导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依法申请注册特色小吃商标。建立健全小吃制作、原辅料种养、门店建设等标准,加强小吃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培育特色小吃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引导小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带动食材种养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荆林波:餐饮产业实际上是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可以高附加值地产出,这样形成很多品牌。我相信乡村振兴和餐饮产业的配对能是一个催化剂,一加一,一定会大于二。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及时查处强制消费、强制“扫码点餐”等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餐饮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不得拒收现金。加强反垄断监管。
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系列网评之164:
徐 可
勤洗手、常通风、多锻炼、拒野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压力”下,人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疫情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让人们意识到,习以为常的“共餐共食”会为病毒传播创造“良机”,倡导推广“分餐制”,恰逢其时。
“分餐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非典”期间,不少地方就推行过公筷公勺、分餐等措施,在当时也曾获得广泛认同。但随着“非典”的结束,“分餐制”渐渐又被打入了“冷宫”。 究其原因,一是餐厅觉得成本高,增加了运营压力,没动力;一是消费者嫌麻烦,怕显得生分、矫情,不主动。但无论是否做到,一个普遍共识是:“分餐制”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大力倡导推广。
“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不分餐,就意味着一盘菜会被多双筷子夹来夹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此次疫情防控,再次提醒人们推进“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行“分餐制”,革新用餐方式,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惯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用餐革命”。可首先在餐饮行业实施“分餐制”、普及公筷公勺,让人们逐渐认可并习惯这种用餐方式,进而影响家庭用餐模式,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用餐。
当“公筷意识”深入人心,当“分餐制”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更进一步保障,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会更加坚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