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伊犁冷饮2009经销商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本次会议的重点是2010年整体营销策略和品牌规划的部署。伊利冷饮将在2010年进一步扩展其品牌运营,并充分利用其渠道,以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享受优质冰淇淋带来的冰雪体验。 任何地方。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附近,还将举行一系列文化,体验和营销活动,消费者可以更紧密地体验“世博魅力”带来的“全冰体验”。
事实上,直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冷饮市场仍处于品牌高度分散的状态。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冷饮仅是季节性产品。 对于许多食品工厂而言,冷饮的生产仅是一年内的分阶段安排,这充分证实了“忙三个月,一年吃一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冷饮行业根本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体系,并且质量监督体系存在许多空白。 但是,随着冰淇淋领域中伊利等国内品牌的出现,雀巢,和乐,哈根达斯等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冷饮行业的竞争迅速升级为 品牌与产品大战。
2008年,中国冷饮市场的品牌市场份额已经显示出严重的雪崩形势,强者永远强,弱者都消失了,从而颠覆了先前区域竞争的僵局。 具体表现是,伊利这样的行业巨头在规模,效率,甚至管理等方面都在获得优势,而区域性中小企业则受到资金和观念的束缚,并感到尴尬。 在此期间,伊利冷饮凭借行业的独特性成功加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此为契机进行三维品牌经营,成功超越了许多国外品牌,全面建立了广泛的品牌。 影响力和产品影响力。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伊利冷饮进一步提升了其整合模式的标准化运作,充分改善并不断提升其产品,品牌,渠道,营销和关键资源。 “十年利剑”终于使伊利在200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取得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伊利冷饮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17亿元,同比增长2.62%,利润率增长9.92% ,这有力地促进了净利润的增长。
伊利集团一直是中国冷饮行业的先驱和先驱,并建立了具有完整结构模型的商业竞争模型。 从伊利的大火炬到伊利的苦咖啡,再到伊利的焦耳兹和制冰厂等热门产品,伊利集团的冰淇淋产品赢得了数亿消费者的支持。
根据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特点,即渠道赢家赢得了世界冠军,伊利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其市场布局。到目前为止,伊利冷饮在中国建立了全渠道结构。 全国市场。 。 据了解,全国有近40个生产基地,伊利冷饮已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织网计划,并建立了将生产基地,营销区域和渠道运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在渠道管理方面,伊利冷饮不断升级。 它已经从原来的总经销模式,分支机构+第二批模型转变为分支机构+分销站模型,通过业务辅助批发渠道,加强了终端控制,实现了渠道,销售点的升级有效地改善了全国渠道网络。 2009年,伊利甚至降低了进入二,三,四线市场的渠道,使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体验伊利冰淇淋的享乐文化。
同时,伊利冷饮实现了整个品牌结构的发展模式。 自2005年以来,伊利冷饮开始产品化和品牌运营。 它的各种创新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其他品牌也紧随其后。 目前,伊利冷饮在四大类别中的全明星阵容已经利用了其品牌结构。 极端的是,从巧克力的巧克力,水冰工厂,伊利纯牛奶牧场到豆类的白豆基,可以说伊利的明星品牌基本上占据了中国主流冷饮品牌的一半。 在2008年奥运会上,伊利冷饮公司针对独特的市场环境推出了火炬冰淇淋等受欢迎的产品,使国内外消费者近距离体验奥运激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三维全方位营销模式和全明星品牌模式,伊利冷饮让消费者拥有不同的消费体验,并充分体验伊利冰淇淋带来的全冰文化。
2009年底,全国冷冻饮料标准化技术发布委员会“内蒙古伊利集团正式成立的消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作为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将正式在伊利定居。这意味着伊利冷饮不仅将促进伊利集团的标准化进程 冷饮行业不仅在市场营销层面,而且在行业质量层面,再次以国家为主导,企业参与和修订的行业标准形式成立,将是调节发展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这一举措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安全有保证的消费环境,标准水平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机制。
一方面,伊利冷饮 依靠行业垂直资源链,在高成本整合和经济全球化的深远影响下继续推动规模引擎 o继续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群体的扩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冷饮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冷饮行业似乎迎来了新的起点。 点全力。 依托完整结构模型的规模和集群效应,伊利冷饮无疑具有关键竞争力。 这恰恰是伊利冷饮连续16年领先行业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