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不涨价,一碗水酒一元钱”
南昌这家水酒店火爆全网!
日前
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
流传一段小视频
显示在南昌市一家水酒店内
坚持15年不涨价
面碗大小的水酒一碗只需要一元钱
网友留言好评如潮
“这样的手艺要传承下去呀”
“去了很多次”
“应该让他们火起来”
……
这家水酒是什么样的老板开的?
背后有什么故事?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PART 01
一元钱水酒网络爆火
“老板,来一碗水酒。”
“好的,一块钱一碗,你先慢慢尝下。”
近日,在大士院住宅三区附近
记者辗转找到了这家细英水酒店
走进店内看到,四张木桌旁摆着长凳
几名顾客正在品尝水酒
桌上还摆着两盘凉拌菜
被网友亲切称为
“一元钱水酒爷爷”的王柏根
今年已经76岁了
王柏根说:
“这家店是我妹妹的,我就是在这里帮帮忙。”
“我们祖辈是宜春市万载县的,那时候老一辈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做水酒,我们家有五兄妹,妹妹细英是最小的。”
“当时我们五兄妹各自都有工作,但是妹妹面临下岗,母亲便开了现在这家水酒店,叫她回来做,我是家里的老大,就经常给妹妹帮着搭把手。”
PART 02
拒绝卖给不熟悉且独自前来的老年人
跟随“水酒爷爷”王柏根
记者走进了他们的家中
一阵浓郁的酒香飘来
随后房间内的一口大缸
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酒就在缸子里,
那里面还有好几缸呢。”
王柏根说道
“我们自己也要喝酒,
做一斤也是做,做十斤也是做,
现在就是做着开心。”
“老板,我是看网上发的来尝一尝。”
谈话间隙,一位年轻的女孩走进店内
店主王细英招呼客人坐下
随后动作麻利地走进房间打开缸盖
用勺子倒了一碗酒端到桌上
“好喝,酸酸甜甜的。”
年轻的女孩夸赞道
“没喝过的不要贪多,先尝一尝。”
王细英笑着对顾客说道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趁着客人品尝的空档
记者又与王细英聊了起来
王细英:
“来店里的客人我们都会注意下,老顾客我们知道情况还好,不熟悉的客人,如果是年轻人我会劝他们少喝,先尝尝感受一下,如果是老年人除非有人陪,不然我们就不卖给他。”
“我们这是祖传的手艺,因为我们从小就在父母身边帮忙淘米、清洗等等,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很自然地接手做了起来,就是上午和下午卖几个小时,晚上就不做了,不能影响居民休息。”
PART 03
“口碑都是靠老顾客传出来的”
说起做酒的过程
兄妹俩侃侃而谈
他们说:
“以前比较辛苦,凌晨2、3点钟就要起床,还要烧煤来做。”王柏根说,“因为这个是发酵酒,需要随时控制酒的时间、温度比带小孩子还要麻烦一些。”老人王柏根笑着比喻道。
“做水酒也是个力气活,需要抬缸、蒸饭。”王细英说,“我们一直坚持纯手工用柞篓进行柞酒,还要把冷透的饭进行洗饭,虽然工艺简单但是酒的变化难以掌握,米、水多少怎么做都是凭经验。”
“记得店里刚开业的时候,还是20世纪90年代一天就卖了170元,我们的口碑都是靠老顾客传出来的。”王细英告诉记者。
“现在每天早上都会有7、8个老人长期来这里喝,熟悉的老人还有我们店里的钥匙,我有事的时候他们就自己开门喝酒,还会顺便帮我卖酒。”
谈及食材,王细英表情认真了起来,“我们除了做水酒,会提供十几种凉菜,但是米和肉我都要求自己提供最好的材质。”
王细英告诉记者
“我们也涨过一次价,
最早的时候是6毛钱一碗,
2008年左右涨到了一块钱,
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永远不会再涨价了。”
PART 04希望能够传递酒文化
当记者追问到
为何坚持一元钱水酒价格时
王细英说道:
“那时候我母亲就教育我们,
说粮食没有涨价,我们凭什么涨价,
多做一点,辛苦一点没什么的。”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在听从母亲的教诲之后
王细英始终坚持实实在在地做生意
用勤劳的双手操劳着他们家庭的幸福
用淳朴、真挚的心演绎着“人间有信”
王细英:
“记得最高峰的时候是六七年前,那时候一天能卖一千多碗,要做100多斤的米,每年夏天人多的时候,店门口都坐满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看到来品尝,我觉得能够传递酒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水酒,挺好的。”
对于传承他们的手艺
王细英坦言
自己年纪大了现在做得比较少
儿女都有自己理想和事业
想过招徒弟但是年轻人都不太愿意
“我们现在就是开心地找点事情做,
能够为老顾客朋友们提供一个场地,
还能认识很多不同的人,
一起谈谈人生,让大家
在我们小店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就够了。”
王细英说(南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