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可不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已,从那锅碗瓢盆里的大荤小素里,往往还能窥见背后的历史碎片。今天我们就要聚焦香港,看看香港美食后面所隐藏着的那一段段历史变形记……
香港的变化总是很快,各种现代摩天大罗挤压着老店小铺的生存空间,谁也不能保证今天还门庭若市的店铺在N天后会不会仍旧开门迎客。
这个拥有800万人口的亚洲大都市,其实没有那么多有形的文物,如果你一定要寻找香港的历史,那么你可以先去探究香港的美食文化——现在我们能品尝到的香港美食,或许还能和几十年前的餐桌重叠。
时间封存的美味
在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制造业城市以及繁华的金融之都之前,这里主要就是渔民居住的地区,以功能性来说,更像是个“渔村”。
这里曾经是全世界的很多水手(甚至是海盗)的战略港口,它被当做长途航行的停靠站。
在这个时期,鱼干成了在香港本地人和外来者们之间很受欢迎的食物。
那个时候,还没有冰箱和冷库,咸鱼是厨房里的主食,也为长途航行的水手们提供了能量,对于村民们来说,它更是可以获取到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鱼干是香港的原始产品之一。即便到了现在,这个行业也仍旧存在,尤其是在西营盘的海味街上,还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
除了西营盘,大屿山的大澳渔村也可以一去,这些地方有各种干货,比如鱼干、海参、枸杞、蘑菇等等。
遍地茶餐厅
到了1950年代中期,香港的变化更大了。自1841年,英国人入驻香港,香港的被殖民时代正式开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很快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制造业蓬勃发展,直接把香港的经济推向了一个高峰。
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香港的人口也随之激增。白面包、花生酱、淡奶和方便面等产品从工厂走向了香港人的餐桌,由此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餐饮形式,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茶餐厅”。
这个时期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茶餐厅的爆炸式增长。尽管早在1920年代香港就有了茶餐厅,但是真正风靡香港还是在二战之后。
工厂的快节奏使得很多香港人的生活节奏也加快起来,比如午餐时间大大缩短,快餐成了最好的选择。那时,在香港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茶餐厅,这里供应简单的白面包三明治、炸猪排和奶茶。
今天的茶餐厅菜单上有各种美味的食物,比如蛋挞、西多士、鸳鸯奶茶等等。坐在茶餐厅里,点一杯奶茶,搭配花生酱和炼乳,你就能“穿越时空”,体验到几十年前香港茶餐厅的美食文化。
酱油西餐厅
酱油和西餐,听起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在香港,两者却顺理成章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中西混合的就餐风格兴起于19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香港的一些精英人士到欧洲旅行,回到香港以后,他们对于牛排这些西餐念念不忘。而文华东方酒店和半岛酒店等国际酒店的粤菜厨师,在了解了需求以后,按照西餐的形式,开发出了中西混合的“酱油西餐厅”,当然必不可少的是穿着燕尾服的侍应生以及无微不至的桌边服务。
这些西餐厅是为了适应中国胃而诞生的,因此他们的口味对西方人来说是不伦不类的。更何况,这些酱油西餐厅里供应的仍旧是几十年前欧洲西餐厅的食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到了现在,酱油西餐厅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你能在香港找到,那么可以进去体验一下过去的那段时光吧。
粤菜和香港饮食
如果没有粤菜,那香港的饮食文化就是不完整的。
在香港,粤菜有了新的发展,很多厨师们从古老的食谱里获取灵感,制作出了一些新奇而又有趣的美食。新一代的香港厨师更倾向于重新去创造美食,而不是打造一些中西融合美食。
关于香港美食的新变革,对于年轻的厨师们是一场挑战。在传统粤菜的基础上,怎么创造出现代的香港美食呢?或许,这是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香港厨师们要探究的课题了。
对于香港的美食,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