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一封由杭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的告知函在网上流传。
告知函显示,2023年11月1日起,康师傅中包装茶/果汁系列建议零售价从3元/瓶起调整为不低于3.5元/瓶,1L装茶/果汁系列建议零售价从4元/瓶起调整为不低于5元/瓶。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网上流传的告知函。
“康师傅涨价”的消息由此登上热搜,引发较大关注。
有网友评论,“一夜之间,突然没了性价比。”
有网友质疑,“超市里还能买到3元以下的饮料吗?”
针对该告知函,康师傅客服回应称,确实有涨价通知。
过去一年,消费者对于“涨价”二字,或许已经感到稀松平常。
此外,去年1月,养乐多本社自当月起提高了在中国全境销售的乳酸菌饮料“养乐多”和“养乐多低糖”2款商品的售价;
去年3月,“味动力”品牌部分产品的出厂价调整,上调幅度为3%-6%不等;
去年5月,全国多地多个终端的可口可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涨价。
此前,百事、元气森林、李子园、均瑶健康等旗下产品也被传价格上调。
常见饮品涨价外,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品牌,近年来推出的新品定价多在5元以上。
记者在多个超市注意到,如今瓶装饮料的价格集中在3元至7元之间,其中4元至6元较为常见,3元左右的仅有少量几款,多为康师傅、统一旗下的茶和果汁饮料。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某超市的饮料区。
并且在部分便利店,3元以下的饮料已经“消失”,最便宜的瓶装饮料也在4元以上。
不过,城市不同,渠道商不同,饮料的价格往往也有所差异,比如大型卖场的饮料价格一般会比便利店更低。
如今康师傅再传涨价消息,也让所剩无几的低价饮料,变得更为“稀缺”。
“整个饮料界都在往高价高质方向走,这也让品牌饮料告别了3元的时代。”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康师傅作为中国饮料界的“龙头”企业,此次若涨价,也匹配了自身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某超市售卖的饮料。
快消品行业大数据公司“马上赢”曾发布一组线下零售监测数据,数据统计了2023年整年。
数据显示,在Top100中,3元以下产品仅有10款,占比为10%左右;
3-4元价格带的产品占比24%,4-5元价格带产品最多,占比29%;
5-6元占比也达到了28%。
可见,3元及以下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饮料种类确实不多。
不过,从用户偏好来看,选择购买5元以上饮料的消费者,其实并非大多数。
根据南方周末发布的一则问卷,在3504名受访者中,表示自己常喝5元以上饮料的用户为397人,占比11.32%;相比之下,更多消费者选择了1-3元以及3-5元的价格区间。
总的来说,近年来饮料厂商宣布涨价已十分常见,目前市面上3元以下的饮料占比也越来越少,但5元以下价格的饮料仍是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影响着饮料的销售价格?
至于涨价的理由,企业给出的回复大体一致,主要由于原材料、用工成本等上涨所致。
从成本端考虑,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测算数据,软饮料行业的成本中,制造与人工、PET、纸箱、白砂糖、果汁、其他原材料分别占比20%、20%、20%、15%、10%、15%。
去年多家饮料厂商宣布涨价背后,或许与白砂糖价格上涨有关。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去年9月全球食糖价格创近13年来新高。
粮农组织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产糖国印度和泰国产量下降。
数据显示,去年9月6日白糖报价7390元/吨,相比2022年9月末5440元/吨的价格涨幅超30%。
除了糖外,还有一项成本比较关键,那就是塑料瓶子,也就是PET。
根据东鹏特饮的财报,企业核心原料为PET和白糖,合计占成本比重超60%。
PET价格受原油价格影响,2018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PET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东鹏特饮同年毛利率大幅下滑;2019年,石油价格下跌导致PET价格下降,东鹏特饮毛利率也有所回升;2022年PET价格再次走高,企业毛利率大幅下滑。
受PET价格影响较大的还有农夫山泉。招股书显示,2019年农夫山泉PET成本为33.82亿元,占销售成本总额的31.6%,占收入的14.1%。 近年来PET的价格走势与农夫山泉的毛利率也是显著负相关,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出PET价格变动对农夫山泉“赚钱”能力的影响。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除了这些喝了多年的饮料品牌外,近年来国内软饮行业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玩家”,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贵——价格通常在5元以上。
为什么这些软饮新品,就像“饮料刺客”一样,卖得这么贵呢?
一方面,从产品原材料出发,这些进入市场的新品,一般切入点都在0糖气泡水、无糖茶饮、植物基饮品等赛道,原材料成本相对更高。比如代糖所用的赤藓糖醇价格比普通的白砂糖高出不少,而那些号称自己真材实料,采用真茶制作的产品,原材料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是渠道费用过高。
这是因为渠道商在其中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把产品放在更为显眼的位置,这样下来新品才有了和消费者见面的机会。以元气森林气泡水为例,根据公开资料,它留给终端及渠道商的利润达到46%。
其实从近年来饮料赛道这些新品趋势,也能看到行业趋势的一些转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0脂”“无糖”等关键词。
益普索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84%的受访者比过去更加关注健康,相比2018年上升13个百分点;同时,表示愿意购买无糖产品的受访者在总受访者中高达78%。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来看,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无糖饮料行业相对较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无糖饮料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渗透率比较低,行业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
正因为嗅到了行业的这种变化,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软饮赛道,想通过强调“健康”找寻一些新的机会。
目前来看,0糖气泡水、无糖茶饮等细分品类正在迅速崛起,并有可能颠覆传统的细分品类。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软饮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多元化发展、竞争激烈的特点。
来源:、长江日报、中新经纬、财联社、成都商报、、中国经济网、南方周末等
齐鲁壹点内容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