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江西南昌的话,一定不要忘了品尝一下当地的瓦罐汤,它是十大名小吃之一,本地人一般都喜欢搭配着拌粉一起吃。在南昌的街头,瓦罐汤随处可见,价格也不是很贵,就是在这样的美味佳肴,但是在其它地方却很少见,甚至还有人吐槽它是“味精汤”,那为啥很难走出当地呢?答案现实却残酷。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瓦罐汤是怎么来的?
南昌瓦罐汤的起源,民间说法不一。有的人讲,是北宋嘉佑年间,一位才子和友人郊游,然后制作出来的,也有人讲,是明末崇祯三年,翰林大学士汤斌,时任灌州布政司,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三餐以瓦缸清汤为膳。百姓为了感恩它,从而效仿。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到底瓦罐汤是怎么来的,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对于煨汤的记载,历史上确实有文献存在。比如《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说到了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这也说明瓦罐汤,味道极其的鲜美。
南昌瓦罐汤为啥很难走出去?
其一:制作工艺复杂、不利于快速的出餐
现在都是快餐文化,但是瓦罐汤却截然相反,它需要时间慢慢煨,才能让它的本味散发出来,否则的话,味道不够鲜美,喝起来滋味也会差。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食物都是现成的,甚至都提前半年就做好了,让你静下心来,制作汤,这个确实也不太现实。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而且它需要比较的大的一个器具,比如大的罐子,这个对于门店的要求就会高一些,所以也不利于大范围的去传播。
其二:量太少,不仅肉少汤也少
一份瓦罐汤,在南方可能还能接受,但是到了北方,就有点小家子气了,尤其是对于量大的北方人来讲,这些都不够塞牙缝,我们在传统的汤里面,都会放入很多的肉或者是其它食材,突然给你很小的一罐,这显然太少了,用他们的话讲,太抠了,汤汁少肉少,又贵。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如果定价太低,又没有啥利润,如果太贵的话,人们又觉得不划算,所以这也导致,很难大范围的去普及,尤其是在北方,人们比较难接受。
其三:同类产品比较多,没有竞争力
南昌瓦罐汤,虽然有自己的一个特点,但是在各种传统小吃面前,知名度还是相当低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兰州拉面,还有沙县小吃等,他们也都有瓦罐汤可以卖,依托这个强大的流量,南昌瓦罐汤想要走出去,也就比较难了。
况且正宗的瓦罐汤,制作的时候都是采用古法制作,需要经过8小时以上的小火慢煨,这样一来,人们能够接受的就更少了。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南昌瓦罐汤真的是“味精汤”?
答案:当然不是。
有些朋友,喝完瓦罐汤觉得味道特别的鲜,而且喝完之后,就非常口渴,这要不就是味精鸡精放多了,要不就是科技和狠活,事实上,真正的瓦罐汤,它要的是食材的本味,只要来上一点盐,就足够的鲜美,是不需要放入味精鸡精这些的。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食刻说】
南昌瓦罐汤很难走出去,还有很多个原因,它的品类较为的单一,而且制作比较复杂,再加上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这对于很多做生意的人来讲,都是不能接受的,要想走出去,更多的是需要有依托的一个关系,比如借助拌粉之类的,才能让他快速的打开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