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要加盟星巴克的朋友请进来看看
星巴克“气氛组”持续发酵引来热议。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一改过去高冷属性,及时接住了“气氛组”的梗并主动招募组织成员,还借助本次段子趁机把自己火了一把,但也因此引发了热议。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表示对广告从来不大感冒,他在书中坦言,自己从来不喜欢传统的广告。他说,“自1987年以来的10年内,我们在广告上投放了不到1000万美元,这并非不相信广告,也不是我们承担不起广告费用,而是因为我们的驱动力在于产品,在于价值观,在于人本身。”
可为何如今一反常态,高调起来?
早在2020年末,星巴克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份的当年第四财季总营收为62.03亿美元,同比下降8.1%;净利润3.9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1.1%,相比于去年同期,利润可谓被“腰斩”。而在运营数据方面,全球同店销售额暴跌9%。
受此影响,星巴克宣布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再度关闭200家门店,以削减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星巴克的业务竞争对手唐恩都乐也在持续关闭门店。唐恩都乐1950年在美国成立,目前已在全球拥有12000家门店,是美国最大的连锁咖啡甜品店之一。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唐恩都乐在美国共关闭了687家门店,并计划在年底前共计关闭800家门店。
与其说疫情给咖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不如说多元并起的快消时代冲击了传统咖啡行业,接下来连锁餐谋给大家分析一下当前传统咖啡行业的困境。
01
同行并起分割市场份额
一直以来,星巴克认为自己提供的不仅仅是咖啡,而是一个区别于工作和家庭的是“第三空间”。
在这个“第三空间”,星巴克认为,人是最重要的。星巴克内部有一个说法:“我们不是靠咖啡做人的生意,而是靠人做咖啡生意。”他们认为,如果离开了人,咖啡只是一种概念。
馥郁的咖啡香气、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舒服的沙发......星巴克意在将咖啡馆打造成“独立于家与办公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
它提供一种有格调的咖啡文化体验,注重与社区和顾客的情感连接,从而让那些对生活品质有高要求的消费者心甘情愿承担商业溢价。
然而,或许是“第三空间”太过成功,以至于星巴克形成了路径依赖,在面对新变动时总是反应慢一拍。
近几年,星巴克面临的挑战已今非昔比。 首先是同业竞争加剧。 当年星巴克一家独大,如今局面大不相同,中国咖啡市场百花齐放:有与星巴克定位相似的外来精品咖啡品牌,如Costa、Tim Hortons,有中国本土品牌瑞幸咖啡、Seesaw,有便利店咖啡湃客、易捷等,还有传统快餐巨头推出的咖啡子品牌麦咖啡、Kcoffee......
咖啡市场多方入局,竞争已趋白热化。而这些后起之秀,通过各自的不同定位打差异化,分割了星巴克不少市场份额。
02
新茶饮的侧翼攻击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由奈雪的茶联合CBNData发布(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已经迈入数字化3.0阶段,预计到2020年底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这个规模或许会让咖啡羡慕。从《白皮书》的数据来看,新式茶饮正在2020年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此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咖啡市场,目前看来还是稍逊风骚。预计2020年底,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将达到4420亿元,咖啡市场大约为2155亿元,茶饮市场是咖啡市场的两倍。当然,两者的市场空间都还处于增长期,将进一步扩大。这其中,新式茶饮细分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消费者画像方面,90后和00后比例为70%,女性消费者占比约6成。
新式茶饮的新就在于它没有框框,没有历史包袱,可以从产品和场景两个维度不断突破自己。产品和口味的不断创新是一个推动力。中国式第三空间的重塑,则是增长的另一个轮子。特别是在星巴克无法突破标准化场景的情形下,新式茶饮在空间场景维度不断突破边界,给消费者以新鲜感。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增长动力所在。
从产品角度看,今天的新式茶饮现在已经是个大家族,从原料和形态来看奶盖茶、水果茶、原叶茶、包括烧仙草都在其中。喜茶还推出了喜小茶走零售渠道售卖,而奈雪则有茶叶礼盒也是可以售卖的商品形态。《白皮书》指出,2020年,新式茶饮创新加速,在奶茶、水果茶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了气泡茶、水果奶茶等新品类。
从经营组织形态乃至企业发展战略上,也是百花齐放。比如两大头部企业奈雪和喜茶之间,在投资人看来差异其实十分明显。比如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人就认为,喜茶本质上更像是“饮品公司”,最近还推出了零售终端可见的饮品喜小茶。而奈雪则是“餐饮+零售”公司。未来的发展路径两家可能会渐行渐远。
除此之外,这个行业也有蜜雪冰城这样的强加盟、低客单、快速扩张的公司。整个行业生态丰富多彩,想象空间巨大,这也是投资人青睐的缘由。即行业不会出现咖啡连锁行业星巴克一家独大的局面。
相比之下,星巴克和雀巢统领的咖啡市场,至少在产品文化上统一得多,大家都是奔着咖啡来的。只是消费方式不同。这个行业最大的异类就是瑞幸,认为星巴克咖啡又贵又不方便,应该以外卖平价咖啡重塑市场,但是瑞幸的造假风波已经让这场革命失去了资本的支持。
但是新式茶饮的这种方方面目的“不统一”,恰恰是它的市场规模两倍于咖啡市场的根源。星巴克对于中国消费者最大的贡献,除了推广咖啡消费习惯,还在于带来了第三空间。但是问题在于,由于星巴克的品牌和模式影响力太大,后来的咖啡连锁品牌很难突破它对于第三空间的“标准化”定义,小众咖啡馆虽然更加个性化,但是难成气候,而星巴克自己由于船大难掉头,为了保证业绩和扩张速度,也很难在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找到解决方案。
而中国新式茶饮的代表企业,目前的规模相对于星巴克来说,还不算太大,而且他们也在不断迭代自己,这从某种程度上给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奈雪的茶在深圳推出新店型PRO 。除茶饮外,奈雪PRO增加了咖啡、轻烘焙、零售化产品。此外,奈雪PRO还为商务办公人员提供早餐、轻晚餐场景,也为居家休闲人群提供宅家享用,甚至可以带着宠物进店消费的空间。
其效果有待观察,但是这个思路,基本上是想把星巴克和711一网打尽了。
03
数字化咖啡浪潮
咖啡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市场初期带来了差异化的社交功能,成为时尚、品味的代名词,但伴随国内市场的日益发展,其“区分身份”的属性不断弱化。而在数字化新零售浪潮的加速下,咖啡终于从最初的小资消费,沦为了大众化平民产品。
第三空间是星巴克的护城河,让星巴克成为线下传统现磨咖啡领域的巨头。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线上外卖和新零售等“第四空间”的出现,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地盘正在遭受无情侵蚀。 瑞幸咖啡和连咖啡等搅局者掀起的互联网数字化咖啡浪潮,并没有随着瑞幸造假风波、连咖啡关闭线下门店而停止,反而成为行业大势。
2020年疫情期间,在咖啡领域掀起的数字化开始蔓延到整个餐饮行业,而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不仅没能带来营收,反而成为巨大的负累。 便宜方便就是香!数字化技术让新兴咖啡品牌绕过难以攻坚的正面阵地,从后院威胁到星巴克的地盘。在第四空间的兴起下,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建立的品牌壁垒失去了绝对优势。
就连星巴克自己,也转而积极拥抱数字化。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痛点是,如果不跟,只能看着友商一步步侵蚀,如果跟,那么以线上为特征的第四空间,跟星巴克赖以生存的第三空间又是一对矛盾。 例如,专星送让第三空间的优势无从发挥,外卖不仅不需要门店体验,还会影响门店效率,导致堂食体验下降。
04
“新空间”是否应该存在
其实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回到当初瑞幸对于星巴克的颠覆来看。瑞幸特意强调,这是一种“新零售”。这里说的新零售,更多是指所谓的数据驱动从而更为方便快捷的交付商品,最直接的做法就是30分钟到家。然而,广义的新零售,应该包括消费者整体消费体验的提升,方便快捷并不是消费者的全部需求,它更多是功能需求,而不是情感需求。
星巴克能有今天,一个原因是它选择了具有成瘾性因子的产品,咖啡。另一个就是它致力于第三空间,虽然今天已经有点标准化或者无趣,但是它至少不会让你太失望,让你走在街头无处可去的时候有个地方坐下来想想静静,咖啡馆和茶馆,本质上都是提供都市里的慢生活空间,是对快节奏生活的对冲。
这也确实意味着,在越来越多的门店被当做仓库使用的今天,想做场景,做更好的第三空间会更不容易,需要更加深度的改造与创新,才能提供深度的沉浸。
05
小结
发展速度的背后力量,绝不是外卖茶饮这样狭义的“新零售”所能概况,它其实是年轻一代新消费者寻找能标榜自己时代的IP、品牌、生活空间的集中体现。
而数字化,也与实体零售拥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说道,未来星巴克增长的一个着眼点,将是“推动数字化关系”。 外卖专星送可以弥补星巴克业务的短板。啡快门店的轻模式,提高了拓店的速度和灵活性。而星享俱乐部会员数的增加,得以不断优化星巴克的数字化体验。
与此同时,星巴克还将通过在中国市场持续投资,建立和巩固自己在供应链等全产业链条的优势。
品牌力、组织力、供应链优势和门店数量优势所叠加的规模优势,成为星巴克等传统咖啡经营店用来角逐“咖啡下半场”的武器,但效果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
来源:红餐网、十亿消费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