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弯弯曲曲的梯田披上金装,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一条条机耕道像玉带一样镶嵌在梯田中。
国庆期间,记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宽阔镇岩坪村千丘塝。走在机耕道上,记者看见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在路边,村民正将稻谷一袋袋从田里搬到车上,然后直接拉回家中。不远处,4个村民正在田里用镰刀割谷,两个村民正在给打谷机“喂料”,仅需两三分钟,打出的稻谷就装满一袋。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机耕道上的成袋稻谷准备装运在三轮车上
千丘塝梯田因其丘块超过千块而得名,总面积近1000亩,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因为是梯田,每块都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割谷机无法进入,我们只能用传统的镰刀来割谷。”正在割谷的村民曾宪文告诉记者,机耕道修好后,他用上了电动三轮车、旋耕机和打谷机等农机具。
“我们生活在梯田上,出门就是上坡下坎,生产生活很不方便,干活都是靠人背、扛、挑,自从机耕道修通后,运送生产生活用的物资就交给了三轮车。”曾宪文说,“前几年组组通公路,今年户户通硬化路,而且还将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铁牛儿’、打谷机可以拉到田边,还能将谷子直接拉到家中。”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村民们正在用镰刀割谷,用打谷机打谷
据岩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显刚介绍,岩坪村以千丘塝为中心,建设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涉及13个村民组,并修建机耕道8条、人行便道10余道、农田灌溉沟渠6.5千米。
“养牛很花时间和精力,而真正用牛的时间一年就那么几天,现在我们组的耕牛仅有一头了。”村民黄邦祥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农户家都添置了“铁牛儿”,不但平时不用“养”,而且功能多,换一下刀具还可以破土起垄,“‘铁牛儿’一天耕的地,牛要几天才能耕完。”
有了三轮车和“铁牛儿”,村民们又想到了打谷机。黄帮祥家中今年就新购了一辆打谷机。“以前祖祖辈辈打谷都用打斗,打谷又慢又费力,使用打谷机后,不但省时省力,还能将稻穗打净,打斗都快成为‘古董’了。”黄邦祥一脸笑容地说。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村民正在用“铁牛儿”耕地破土,准备接茬种植油菜
记者看到,村民杨荣华田块收割完稻谷后,正在用“铁牛儿”翻耕田破土,准备接茬种植油菜。“当地政府给村民免费发放了种子,鼓励我们种植油菜,再过一两个月来,整个梯田将披上绿油油的外衣。”杨荣华告诉记者,等到油菜花开时,梯田上又将热闹起来,前来拍照赏光的人会络绎不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军
编辑曾田
二审张婷
三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