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抄手——背景
吴抄手,最早由李文生、陈尚智等五人合伙经营。于1952年开业,专营抄手。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吴抄手发展为重庆著名风味食店,其经销的鸡汁锅贴、素椒杂酱面、花仁兔丁等多次被评为“重庆名小吃”,“重庆风味小吃”。其中鸡汁锅贴2000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而重庆吴抄手也于2011年被列入重庆市市级非遗。
“重庆传统老字号”,“重庆著名”, “重庆特色”,“名不虚传”,“排队爆满”……
当我们在网络搜索“吴抄手“时,无论如何添加关键词,都绕不开这些前缀。于是此次出行对这家店的探访,让我们充满期待。
解放碑的天空乌云密布,还飘着细细小雨。不知是否是由于天气闷热,当我们抵达吴抄手中华路总店时,场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门庭若市。人们稀稀疏疏地坐在位置上,面前是各种各样的餐点,煎饺、小面、抄手等等。因为疫情的影响,店中的人们似乎大多是本地人,熟悉的重庆方言令我们倍感亲切。
刚踏入大门,便见店正后方一块巨大的行书写就的诗赋。左边是经典的中式风格的圆形窗户,右边是透明玻璃,玻璃后面的厨师在忙碌制作美食,墙上挂着许多许多店铺获得的荣誉。店铺的装潢很工业化,不论是透明玻璃后面的厨师,还是中式的窗户桌椅,都可以在许多的店铺中找到类似的装潢;服务流程也是现代的前台订餐到喊号取餐。但是用餐区的整体装饰又有些街边小店的随意。可以看出店铺有意突出“传统”招牌的同时,也在努力向网红餐厅发展。
在我们进店采访用餐这段短暂的时间中,前前后后一共有五次遇见不同的拿着重庆旅游的传单的人走来,向我们询问是否旅游。可见吴抄手对游客的吸引力受到了打旅游广告人群的认可。
尝鲜者的视角
我们找到了两位就餐完毕的女大学生,询问她们都这家餐厅的看法。她们跟我们说自己也是重庆人,第一次来这里吃,也是看见了网上的推荐慕名而来的。但是语气中又略带调侃起来,筷子敲了敲还剩几个抄手的碗沿。说到自己觉得这家店和其他的抄手店没有什么差别,可能是肉的质量比较好,但是味道还是很一般。似乎与高出普通店家的价格不相符合。
当我们问到如果下次到这附近还会不会来吃时,一个一直沉默的女生开口加入对话,语气很坚定——“不会”,两声“不会”很迅速的被她们说出口。但是对于接下来的旅程,她们表示还是会关注一下网上的推荐来选择店铺。“感觉那些看起来破一点的地方可能还会好吃一点。我觉得这一截的东西都是这种味道(感觉),比较一般,可能重庆本地人不怎么会来吃。”
被问到就餐感受比如服务态度的特点,一个女生指着餐馆另一头说有,“它会让你自己到那边的窗口取餐。”另一个女生继续调侃着补充,“对,就跟学校食堂是一样的”。
在电子音叫号取餐的声音中我们的对话结束了,两个女生慢慢悠悠走出去店去,撑起伞,走远了。
吴抄手
回头客的视角
我们又注意到了一对爷爷奶奶。得知我们想采访,他们很干脆地让我们问。这对本地人爷爷奶奶家就住在附近,奶奶下意识回答这家店味道“还可以”的话音未落,“我觉得它牌子没得四十年以前的好(吃)。不按照配料来(做),抄手它有配料的。(按现在的)程序达不到以前的味道。”爷爷语气有点激烈,“我从八九岁吃到现在,那个时候是三角五一碗。”他用手指比了个三。
我们的运气非常好,得知这位看起来五六十岁的爷爷说他见过四十年前的吴抄手,心情有点激动。但他诉说的神情却是有些愤怒的,语气也比较强烈。感到小时候吃的东西不复存在,爷爷明显心里不是滋味。被问到店铺除了食品味道以外的变化,爷爷认为老板不行。“肯定换了的,全部是换成的打工的(员工)。所有的东西没按程序和配料来,味道就不同了。它的小面也是一样的,小面也不行(不好吃)”。“味道变了”、“不按流程”被他反复强调,颇有那么点怒其不争的味道。
“他们(吴抄手)这个牌子,政府三十几年前发给他们的,他们(现在)就是卖这个牌子。”网上的营销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这些证书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爷爷表示也不会经常来吃了,偶尔想起了就来一次,原来是经常来。“味道变了,达不到以前的味道。分量还是够,味道不行。”
最后我们问要是想吃抄手了都还是会来这家吗?“那也不一定,到处都可以吃,有钱哪里都可以吃”。爷爷最后半句话带着几分爽朗和玩笑,却是对店铺经营最真实的反馈。金字招牌下,除开被吸引来的外地人,食客们都用脚投票。
总结
“它就是卖这个牌子”,吴抄手墙上的荣誉从1999年开始,最近的却是2016年。2020年的今天,吴抄手在网络上仍然声势浩大,吃着过去的老本,推远了老顾客的心。
吴抄手享有着重庆传统老字号的声誉,本应是值得每个重庆人骄傲的美食品牌。但是经过调研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网红化浮躁化的年代,吴抄手虽然凭借声名迅速扩张,分店遍及商圈、美食街,然而品牌加盟者越来越多,品牌的信赖度却似乎越发稀薄。吴抄手针对的顾客们已从本地人逐渐转移到外地游客,在游客们好奇的来访中,卖出一碗碗性价比逐渐降低的金牌抄手。
面对由三角五跨越四十年的时光变成十六元一碗的吴抄手,从八岁长到五十岁的食客说,“偶尔想起了就来一次,到处都可以吃(抄手),有钱哪里都可以吃”。
采访:周靖松
拍摄:骆琰
文案:徐钰雯
编辑:蔡林希
风味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