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03期 总第172期
【编者按】
翻开1996年《寻乌县志》,就知道赣南寻乌县的油料生产历史悠久。建县以来,境内各地均有茶油和桐油出产。茶油的主要产地是双桥的大同、斗晏、荒塘肚、蓝田、大田一带。民国时,茶油自给有余,年均输出广东 1.5 万斤。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发展油料生产,有过许多优惠措施,如对营造和垦殖油料林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和粮食、肥料奖售等,油茶林面积逐年扩大。
茶 油 槽
文/胡兴才
一
《茶油槽》
阳天嶂山脚下
我看到一个茶油合作社
有成套的电力压榨机器
一箩筐一箩筐茶油仔
倒进去
瞬间击中我童年的记忆
记忆里的村庄,一栋砖瓦房旁
一台水车带动一个转动的油槽
一根巨大的木头,撞击出浓香茶油
我仔细打量水车
发现它多像我在山中旋转的童年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
逼仄的山村生活
在水车带动下,油槽有节奏地旋转
社员倒入一箩筐一箩筐
自留山种植的茶油仔
把辛劳种植的记忆碾压成碎沫
再由两人推动木头,用力撞击油仔碎沫
生活的希冀
终分离成大山中散发出的茶油香
把岁月的伤和痛压成茶油渣
2021年初冬,参加县作家协会的徒步,在阳天嶂上看到几家电力榨油坊,触景生情,爬了一天的大山,看到满山的油茶树,和山脚下的榨油坊,眼前晃动小时候水力榨油坊,忍不住写下这首《茶油槽》小诗。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油茶的中心产地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及湖南和赣南,其栽培历史有2千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
《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其籽、而闽人以榨油食用”。这说明,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食用茶叶籽油了。由于茶叶籽油产量很低,且营养价值丰富,因此茶叶籽油又称“油黄金”,古代为皇家用油。
茶籽油是植物油,在客家地区寻乌县有很久的种植历史,根据寻乌县志记载,寻乌的茶油在解放前就很出名,大量供给临近广东省。从这点看,靠山吃山,大山也有丰裕的物产。
解放后集体生产,有大队的一片一片的油茶山,也有社员的自留山种植的,茶油供应很充裕。茶油可用来吃斋抄菜用,也可用来油炸米果食品,客家山村“敬神”用的也是茶油,用途很广泛。但寻乌客家人地处山区,喜欢吃猪油,茶油也不能多吃。
童年生活的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但仍然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来了,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叫。从这个山头响到那个山头,我的目光也会跟着这个响声在移动,这时候早稻在静悄悄分蘖,绿油油的,虽然水稻跟现在相比,长的弱小,还没筷子高,但仍然很顽强。半山腰的油茶开花了,白白的,很纯洁,像观音下凡脚踩的莲花。可以扯一点花瓣,用手一搓放进嘴巴吃。当地流行个谜语“墙上挂猪肚,好吃不不煮。”就是说的茶花,开出白白的花,像猪肚的形状,挂在青山翠竹大山腰上。大家真希望是猪肚,能放在嘴里吃。春雨一过,都说雨后春笋,雨后的茶花也非常的好看,满山盛开,傍边开满粉红色的映山红。这是整个山远望去,红花伴随白花,大自然像个美工巧手,装饰的美丽的花的世界。
茶树不用一颗颗去种植,有茶山的地方会自动繁殖。平时的工作就是锄草和施肥,锄草村民叫做“铲茶头山”。那时施的都是农家肥猪粪、牛粪等,客家话叫做“猪栏粪”、“牛栏粪”,用畚箕一担担挑上山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地名观音串的小村庄,是我出生地和童年成长的地方,现在叫做三标乡堆禾村的相形村。山村的封闭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只记得3岁左右跟大人去县城开会,看到了汽车,看到宽敞的公路,还看到琳琅满目好吃的,感觉县城大的像大人嘴中常说的大上海。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物质都是凭票供应,有粮票、米票、布票、肉票。家家户户都会养头猪,喂猪都是可怜的剩饭剩菜,再加上野菜,猪长不大;赣南客家人喜欢吃猪油,这么一点点猪油,那里够吃。生产队发动群众开辟荒山种植茶油。茶油是纯天然的,最多就施点农家肥。群众家中都会养条牛、养条猪,茶油树一般不用怎么施肥,若要增加产量,也可把牛粪、猪粪挑到山上去。
二
群众种植了茶油,大队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把茶籽榨成茶油的加工点,当地人叫油槽,也就是榨油坊。当年农村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油灯。用什么能源做动力榨油,群众想到的是水力。要从山坳上挖条小水渠,用挖空的大木头,劈开一半再挖空,引水流在水车上。水车很大,直径大约有5米,像个巨大大风车叶子,水力带动叶子,再带动房间内的油槽。为做油槽,已经建好了一栋砖瓦建筑,面积大概篮球场大小。碾粉的油槽装置的形状像极了现在游戏场,小孩玩骑马的,一下下转圈圈,是一个铁的轮子在前面跑,压在油茶籽上面。轮子也安装了类似开关的装置,一插下这个装置,水车也停了,轮子不会转。轮子转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小孩不能用手触摸,转动会碰到手的,这些安全知识大人多次讲,小孩也懂规矩了。轮子转啊转,不知道要转几圈,直到压成粉末,然后用火煮,做成一饼一饼的。把饼压紧,再用巨大的木头撞击,两个壮汉各站一边,默契喊着口号,油饼越压越紧,慢慢就榨出了油,下面放着一个大的木头盆装榨的油。
村里安装的冲击式的,连接一大的木头水管,利用水落差的力量冲击风车转动。有的村庄是水车直接安装在水流动的位置,利用水的流动带动风车转动。后人根据大人介绍,这2种榨油水力装置,只有偏僻的很山的山区才有。
三
采摘茶籽,记忆中都是中秋过了,再过一个月。群众挑着一箩筐,箩筐里面放有撮箕,或者带一空的麻袋。先把采摘的成熟的茶籽放到麻袋中,再放回箩筐中。然后从山上一担担挑到晒谷场上,晒干裂开,用木棍或扁担敲击,才能去掉外壳,用撮箕挑取有用的菜籽,用来榨油。
放油槽的地方,村民取了个名字叫油槽下,这样也方便记忆。
油槽下是我童年最有乐趣的地方,相当于现在幼儿园的游乐场。每当榨油的季节,全村学龄前儿童,陆陆续续来到这个油槽玩。这个转动的水车和转动的油槽,也转动了乡村的童年。至于这个油槽什么时候建起了的,应该是解放后时间吧。安装这个油槽是要有技术的,有公社和大队的技术员指导安装,安装了也要培训安全使用知识。
这称为油槽下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是深秋最常去的地方。油槽稍微粉点石灰,在不远处的房子粉了石灰,写满了标语:兵民是胜利之本等等之类的。赣南的深秋晴天多,雨天极少。每天太阳从山坳上早早爬起,红彤彤的,像个红色的火球。 油槽坊建在低处,地基几乎和村中的一条小溪位置相当,带动水车的水刚好流入小溪。太阳出来也只能照到建筑的一半,太阳西沉时,残阳从上半身的墙上慢慢退去光辉,再照在瓦上。一个很大面积有半个篮球场,放置碾粉的油槽装置,旁边需放过榨油的地方,还设有吃饭休息的房间,临时放置茶籽的房间。放水有个开关,水一放转动水车。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在水车旁边一站就是半天,水车转动,就是和天上转的太阳一样,分离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天长日久给童年的生活涂上了丰富的色彩。那时农村的小孩没有幼儿园上,一般要到7周岁后才正式上学。3周岁已经开始懂事,应该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一直到7周岁,这4年的时间基本上爷爷奶奶带。有时大家会教一些10以内的数数,有时候还会教简单的汉字,也就是用一根小枝头在地上比划,教小孩学习,不过大部分学龄前儿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榨油的工序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晒籽、碾粉、熏蒸、包饼、打榨。晒籽村民到山上采摘油茶,一担一担迈着碎步下山。山里人都很能挑东西,一担能挑100多斤。据统计,一亩能产500多斤油茶。挑下山,放在冬天太阳底下晒,一晒要好要几天,要晒到外壳裂开。有的,要用扁担轻敲击,外壳才裂开。这一步叫晒茶。
第二步骤碾粉。将茶油籽均匀撒在碾盘沟槽内。村里榨油师傅启动时把挡水的木板搬走,水车成了呼呼叫的有力气大水牛,随着水流开始转圈圈,伴随着“吱吱扭扭”的转轮声,茶油籽在铁轮的滚动下慢慢碾成粉末。这道工序,要专门一人跟踪,要用竹子把成团的弄开,溅出的要扫进去。
第三步就是熏蒸,就好像农村蒸红薯干,不过木甑中倒入的是油籽粉,直到蒸到整个油槽坊都香气四溢,那时候木柴很丰富,不要担心没木柴。
第四步包饼,将蒸熟的茶油籽粉填入用稻草垫底的圆形铁箍中间,把稻草包好,用脚要踩一踩,成了一个个“铁饼”形状,不过这是茶油的。这道工序,和第三道工序也要一人专责。
最后一段激动人心的工序,将这些茶油的“铁饼”一个个放置在大木头凿出的一个“油槽”中,塞上木楔子。二人操作,握住木撞锤,使劲撞向木楔子。在压力的作用下,榨出了丰裕的油水,闪着金色的光芒,像山泉水般流到油盆中。群众一年的辛劳成了充满香味的油水。
这些工序,有很久的历史了,大人做起来很熟练,也使童年的我看起来眼花缭乱,好像在变戏法。从山上茶油树开花,开出白白的花朵,然后花谢了结成小果,再果树膨大,最后成熟采摘,再榨出金黄色香喷喷的茶油。
四
山里客家人,都很敬畏神灵,油槽榨油也不例外。在油槽的附近都设有一神位,农历初一、十五都要去烧香。榨油前,油槽的四、五位工作人员都要去烧香,祈祷平安。
油槽成了男大人聚会讲笑话地方,成了妇女的一个圩场。说不完的话,中午和晚上吃完晚饭,附近住的都要到油槽看一些榨油的进展。油槽坊会点燃打气的马灯,显得光亮,亮堂堂的。灯光下,撞击油饼,眼睛闪出亮光,一年种植茶油有了收获,把劳动成果变成了油。
在油槽下玩多了,容易出问题。我妹妹很小,也跟着我们玩,一次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嘴巴直流血,管理油槽的叔叔看到了,急忙过来,看摔的出血,对我们大点的小孩训话,谁叫你们带这么小的小孩来的,带来了又不好好看住,下次再这样,每人打一个耳光。训的我们几个小孩低下头,眼泪都快出来了。
榨油的季节也是晒红薯干的季节,我查阅寻乌县志,一般是霜降过后,也就是每年10月下旬,这个季节水稻也收割完成。大人忙着晒红薯干,也忙着榨茶油。前一天晚上家里用火蒸一大饭甑的红薯片,一蒸就是一个晚上。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候,就晒在谷瘩上。到了下午,用棉袄的口袋,装的半满口袋的红薯片到油槽去揩油。秋收季节大家都高兴,榨油坊的工作人员也不在乎你来那么几次,一般都会同意的。就是用红薯片沾点榨出的新鲜油,胃里没有多少油水,需要补充油水。虽然是植物油,但放在嘴里一股清香弥漫整个口腔,刺激着味蕾,感觉吃的满嘴油乎乎的美食,一股很长时间的没有享受的香味迅速传遍全身,五脏六腑像是下场滋润的蒙蒙春雨。若干年后,在深圳第一次吃麦当劳的炸薯条,看着那一个个高温油炸的薯条,沾点番茄酱,看着一张纸天真的纯洁干净的笑容,眼前浮现穿着一件件厚厚的旧棉袄,袖口沾满鼻涕。
那个年代的小孩,头发很干黄,也乱乱的,像个鸟窝。平时头发也很少梳理,碰到阳光灿烂的时候,大人心情高兴拉着小孩到门前清澈的小河前,洗干净梳理打扮一番。客家人也很爱面子,走亲戚或赶集时候,叫小孩换上赶集的衣服,洗干净头发。不过平时个个像个外国的小孩,特别是我的头发。一次我去外婆家,大的小孩围着我头发看,说我是英国人。按大家的说法,头发黄黄的,缺乏的是营养,也就是缺乏油水。因为山村看到的电影国民党军官、地主老财的头发很油。从电影中仿佛看到启发,头发亮也显得精神,不再邋里邋遢改变一个人的容貌。加点油水头发可以光亮起来。慢慢地妇女也学着双手揩点油,摸在头发上,头发就会像春天的禾苗一样变青,变的油光可鉴。小孩跟着妇女做法,也想用茶油把头发梳理打扮。用茶油在头发反复抚摸,走到小溪旁,用溪水把两手洗干净。
深秋的油槽,像盏不眠灯,成了山村的向往的小延安。都想去那里玩下,大人晚上是不准小孩去那里的,要小孩早点睡觉,晚上去那里不安全啊。那时小山村一般到了6点都吃完了饭,8点钟可能进入了梦乡。睡到半夜,一觉醒来,远远的灯光在亮,会听到撞击油饼发出的咚咚的响声,伴有稀稀拉拉的狗叫声。不过,小孩子一转身又进入了梦乡。
五
挖空放置“油饼”的榨油坊的木头是要很粗大的,一般要二个大人抱怎么大。这样大的木头,当时深山老林还是很容易找到的。我曾经看到过一次大人扛木头,那可要8个大人扛,前面2人、中间4人,后面2人。用碗口大的绳子绑紧这根大木头,喊着口号,慢慢扛到榨油坊,扛不了多久休息一下。早上出发扛木头,一直到太阳偏西,整整需要一天的时间。这几百斤的大木头是用来做放“油饼”的油槽用的,还有再扛一根二百斤的大木棍撞击才有力。
榨完油的油饼,成为“茶姑”。用途也很多,首先可以用来洗头和洗衣服。爱美是姑娘的天性,没有现在生产的洗发水,平常在河边用茶姑洗衣服,衣服很沉,要木锤敲的水花溅起,发出“蹦蹦”的响声,洗完衣服,也可以用茶姑洗头发。若干年后,看《红日》的电影,在河边一群洗衣服的妇女的对话,记得一句台词:一个妇道人家从苏南来到苏北真不容易啊。自然环境是纯天然的,用品也是纯天然的,心里想法也是纯天然的。
茶姑还可以用来药泥鳅,春天来了,稻田也经过了冬眠,春雨下在田里,泥鳅繁殖的很快,趁夕阳西下的时候,提着一半桶敲碎的茶姑,泼在田了。第一天,你就可以提一个很大的桶,看药晕过去的泥鳅,一条条捡进桶中,白花花的泥鳅,散落在一丘田中,使你看到了餐桌上满满的美食。提着满满的一木桶泥鳅,回到家中油也舍不得用,就用大锅烤泥鳅吃。原生态的泥鳅,高蛋白,手抓住几条,当零食吃,正好补身子。
六
后来,上完小学三年级,也就是1980年过后。到了秋天,满山的油茶树沉甸甸的,山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产业。等农民山上采摘完油茶后,有不少漏的油茶,学校组织我们学生采摘。有的背上从家里带来的小背篓,有的干脆从家里带个蛇皮袋。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学校出发,然后分散在油茶林中,搜索采摘漏的油茶。这个充满少年诗意般的深秋学校生活,多少年后每当这个季节爬山,脑海中就会浮现眼前。
后来去南昌气象学校读书时候,到南昌新建县郊区山上游玩,碰到南昌本地的中学生,望着层层叠叠翠绿的山峰,这些城市长大的小孩忍不住说也是在怎么好的环境成长就好了,反过来山里的小孩会说要是城市长大就好了。
带回学校,放在一起,数量不少了。老师会挑去榨油的地方榨油。具体也没有问老师是怎样榨好了油,可能乡里有电力了,有电力榨的油。就会通知大家从家里带籼米榨米果,当地客家方言叫做“煎粄子”。油茶是天然的,农家肥种植的,煎粄子的时候很远就闻道一股清香味,煎好的粄子放在嘴里,很香。这时候又会想起,一年一度水力的榨油坊深秋榨油季节。回到村庄,就会到榨油坊去看看。水渠还在流水,水车有时候风一吹也会晃动一些,我看到它,它也看到了我,像隔了好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向我打打招呼。除了流水声音,油坊四周很安静了,听不到高声的说笑声,也闻不到榨出油的直扑鼻孔的香味,当时油坊很明显成了仓库。没有生产队了,不再集体劳动了,都分"单干"了。如有茶籽直接卖给收购的人。偶尔一群麻雀在榨油坊低飞,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很热闹,使我想起童年的我们。
七
近几年,回村中,在油槽的旧址徘徊,房子已经不在了,水渠的痕迹也找不到了,旁边建起几栋水泥钢筋房子,有一栋房子远远的看起来很漂亮,带有七彩颜色,仿佛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颜色。经过几年脱贫攻坚奋斗,小村庄已经脱胎换骨,旧面貌换新颜了,旧的砖瓦房很多看不到了。墙壁上画了很多江南的山水画,再也看不到“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标语。一个新建的相形文化广场,立在油槽房相距不远的地方。广场边立着新建的一栋文化活动室,可坐在房间里打牌、下棋、看书报,华灯初上,村民可到广场跳广场舞。广场上看不到一大群像我童年时期的孩子在跑动在玩游戏,村中也没听到“一只乌鸦口渴了......”朗朗的学校读书声,村里没有设教学点了。夕阳下的炊烟也看不到了,村民已经用的液化气煮饭,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很多人外迁到县城居住。
不远处,一条从三标乡胡屋到水源乡清平的公路穿过村庄,偶尔有摩托和小车在路上奔驰。石砌的小路看到的不多了,“吱吱”在山道上推鸡公车的声音也远去了,只存在记忆中。站立在偌大的村广场上,拿起智能手机多拍几张照片,见证了逝去的那段榨油坊的岁月。
作者简介
胡兴才:出生于1970年,江西寻乌人,气象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有散文、诗歌发表到《中国气象报》、《星火》、《赣南日报》、《宝安日报》及相关的网站,省级征稿获优秀奖。
——“寻乌不寻常”——
山水客家韵
灵秀寻乌城
— END —
来 源
图片作者提供
本期内容作者授权刊载
寻乌县客家文化研究会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