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浙江一家三口吃黑木耳中毒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其中7岁的女孩雯雯入院时已陷入昏迷状态。在短短几天内,医生就为她进行了4次血浆置换,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更换了4回,至今生死未卜!
即便拼尽全力抢救,雯雯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的功能逐次出了问题,全身5处脏器出现衰竭。
雯雯的妈妈、弟弟也在急救,但都已脱险。
导致这场悲剧的,竟然是妈妈泡发了两天两夜,准备做凉菜的黑木耳!
凉拌黑木耳,这么普通的一道菜,咋就突然“有毒”了?干木耳真的不能泡太久吗?还是有啥“猫腻”,今天我们就来刨根问底!
黑木耳并不是“毒木耳”
木耳是一种原本生长在树木上的大型真菌,因为长得像耳朵所以叫“木耳”。
可惜鲜木耳因为含水量太高,不易久存,所以把它晒干变成干木耳。这样吃的时候用水泡一下,就又能恢复鲜木耳那种爽滑鲜嫩的口感了。
几千年来,无数人验证过泡发木耳的安全性,所以黑木耳本身是没有毒的!
那么凶手是谁呢?
浙江省疾控中心对雯雯的血液进行理化毒理检测,结果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
所以,雯雯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竟“恐怖如斯”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米酵菌酸的特性——耐高温、难溶于水,也就是烧不死、煮不灭……
米酵菌酸的潜伏期是24~48小时,发病非常迅速。进入人体后,会对细胞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损害肝、肾、脑等各个脏器。
米酵菌酸中毒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因米酵菌酸造成的食源性中毒,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如果中毒不严重,还有机会抢救,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造成的损伤往往就是不可逆的。
然而,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对雯雯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
既然黑木耳自身不会产生毒素,那么雯雯中毒的米酵菌酸又是来自哪里呢?
都是泡发太久惹的祸
说起来,黑木耳并不是第一天被发现“有毒”。
就在一个月前,浙江50多岁的陈先生用泡发3天的黑木耳炒蛋,吃完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差点丧命,在ICU抢救了一个星期,才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临床医生判断是由于久泡导致黑木耳变质,造成中毒。雯雯妈妈将木耳泡了两天两夜,陈先生把木耳泡了三天三夜……看来“泡发太久”的锅,是甩不掉了……
木耳泡发后,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随着水分含量和温度的升高,木耳里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时间越长,细菌越多。微生物大量繁殖,就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一部分毒素无法通过烹饪手段去除,从而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经过检测发现,雯雯家泡久的黑木耳受到了椰毒假单胞菌的污染,正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了米酵菌酸。
这种细菌最容易“混入”三类食品中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
这三类食品易感染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有三类食品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酵假单胞菌中毒。
谷类发酵制品
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变质银耳、木耳
薯类制品
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椰酵假单胞菌来源于土壤,可能会随加工原料而污染食品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米酵菌酸,导致食用者中毒。米酵菌酸耐热性很强,120℃高温处理l小时仍可保持毒性。
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诊
椰酵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该食物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
病后恢复情况与食入毒素的量有关
如果怀疑中毒,必须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如何预防?
尤其注意家庭加工环节
一.
家庭自制谷类发酵食品
1.不可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
2.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
3.磨浆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
4.贮藏环境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
二.
木耳或银耳
1.首先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然后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一次不宜泡发过多,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需过夜,应放在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
2.食用泡发好的木耳或银耳前,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即使是凉拌,也一定要用开水焯熟(开水漂烫)。
3.不要食用自采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引起中毒的风险极高,千万不可食用。
4.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自行栽培、食用。因为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存在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