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 + 制作的 "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系列短视频燃情上线。现代快报联合全国 30 所高校、30 个青青讲述人团队,奔赴全国 21 个城市,走进全国 26 家红色场馆,行程 12000 多公里,讲述 30 个党史故事。"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这是最青春的追寻和响应,这是青年人对百年大党最深情的告白!
< class="pgc-img">>8 月 17 日,"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系列短视频第 24 集《这里为何被称为 " 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上线,本集青青讲述人是宿迁学院学生严世龙。
" 说上塘,道上塘;十家九户都缺粮;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 ……" 这首民谣,曾经是江苏泗洪上塘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四五十年前,由于地形崎岖、常年缺水,恶劣的环境让上塘人吃粮穿衣都要靠救济。在宿迁泗洪的 " 春到上塘 " 纪念馆的旧照片中,严世龙看到了龟裂的土地、因缺水长得又细又弱的庄稼、孩子们穷到没有袜子穿 ……
< class="pgc-img">>艰苦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束缚住上塘人的思路和手脚。1978 年,原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苏道永、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等大队干部,趁着夜色把社员约出来,在一座已干涸的小桥下,一连十几天,每晚测算土地面积,悄悄把土地分到社员手中。他们约定,实行 " 三个五定额 ",每人承包五分地山芋、五分地玉米和五分地花生,年底每亩定额为队里交玉米 300 斤、山芋干 300 斤、花生 15 斤,多收的都归自己。到 1979 年,队里就迎来了大丰收,由之前的每年吃 1 万多公斤救济粮变为向国家出售余粮 1.2 万公斤。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在上塘打响了。
< class="pgc-img">>实行 " 大包干 " 的前三年里,上塘人也经受住了来自多方的压力,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1980 年春雷炸响,中共中央颁发 "75 号文件 ",坚定地回应了 3.6 万上塘农民心底朴实而深沉的呼声。1982 年,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为 " 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 正名,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 class="pgc-img">>如今的上塘,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屋变成了整齐的楼房,人们生活富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本集短视频拍摄时,正值麦收时节,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无边无际的麦浪之中,严世龙的脸被晒红了,嘴被晒干了,心里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当我站在麦田里抚摸那些麦穗,它们仿佛在向我诉说那代人的艰辛。正是老一辈人的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 class="pgc-img">>现代快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陈灵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
气渐渐热起来了
属于这个季节的人气美食正挨个上线
其中就包括吃货们最爱的小龙虾!
2013年
29岁的潘裴从上海回到家乡宿迁泗洪创业
年薪超过20万元的销售精英
放弃稳定工作,一头扎进莲藕田里
当时,潘裴的这番折腾
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村里的种植户,和自己的父母都不看好,潘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放出了豪言壮语,投入了几十万元真金白银,但现实却给了潘裴一通暴击。
潘裴选择了一千多亩地进行土地流转,然后就栽了跟头,所有积蓄全部投入进去,颗粒无收,父亲跟他说,“当初劝你不要做,你既然选择做了,那你跌倒了就得爬起来。”
这次失败,让潘裴明白,创业不能仅靠满腔热血,新技术才能给传统 农业带来生机。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奔波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查资料、找专家、学技术,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
第二年,这一千多亩藕塘的产出,就占领了泗洪近一半市场份额,每亩产值过万元,是之前用传统方法种植的近三倍。市场比较好人就会闲下来,人一闲就容易想事情,潘裴开始做一些试验,例如莲藕混合养殖,可以增加它的附加值。
很快,潘裴锁定了网红美食——小龙虾。一边借鉴,一边做实验,他渐渐找到了龙虾与莲藕、水稻混合立体种养的方法。早晚要巡塘,他就是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要走市场,就把泥巴洗干净,穿上光鲜的衣服去做销售员。
从小龙虾,到荷叶茶,潘裴跑遍全国,打开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自己的事业发展起来了,潘裴还是不满足。他带领村民一起,建成养殖基地3000多亩,建立小龙虾、螃蟹、荷叶茶深加工中心,为2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大家都喊他“潘大侠”。
潘大侠的折腾劲儿,似乎总是没个够。他推动泗洪县成立小龙虾行业协会,手把手向村民们传授技术和品牌销售技巧。
2014年以来,潘裴累计培训养殖能手近1000人,帮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0余户,带动超过2000人从事小龙虾产业。
短短几年,泗洪全县龙虾养殖面积扩大到20多万亩。这时,潘裴清醒地意识到,规模扩大也意味着风险增加 。他决定停止扩张规模,开启小龙虾深加工产业,并于2017年推出名为"潘大虾"的即食小龙虾,将小龙虾生产推向工厂化、规模化。
"匠心"打磨,赋予了小龙虾美妙的口感。然而,生鲜销售还有一大痛点,保鲜期短、物流成本高。这个难题该怎么解决?经过多方学习和打听,潘裴采用了零下196℃的液氮冷却技术,让小龙虾的中心温度迅速达到零下18℃,起到锁鲜的作用,并在全国各个城市设立前置分仓,点对点分仓。
2018年4月,"潘大虾"即食小龙虾第一次亮相网络直播,开播1个小时 ,销售额就达到75万元。现在,一年营业额可达4000多万元。市场前景看好,潘裴又折腾起了新花样。根据不同口味 ,他推出了香辣幺妹、蒜泥小伙、清水叔叔等不同概念,让小龙虾变身"戏精" 。
过去两年,潘裴先后当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面对接连而来的荣誉,他的折腾还在继续。泗洪县成立"西南岗"区域品牌,引导农户抱团发展。潘裴再次挑起重任,要把小龙虾和泗洪的大米、粮油、螃蟹 等特色农产品一起,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潘裴说:“把我们家乡优质的农产品真正推到一线城市去,让更多人认可,想再赋予小龙虾一些多元化的力量或者能量,在我们有基础的情况下,甚至考虑到龙虾的动画片,龙虾的大电影,能够形成更有利的影响力,带动推动整个产业发展,再有下个十年,我们通过努力,看看是否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村民土地产品结构,让我们的农业产业成为富民增收的真正的实业。”
来源:江苏新闻
江河印象】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苏雁 王胜昔 丁一鸣 刘已粲
悠悠淮水,自河南省桐柏山蜿蜒东去,逶迤千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以及淮河本身落差较大等原因,沿淮百姓曾饱受水患折磨。据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多次,严重旱灾280多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淮河终于迎来新生。随着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余年来,广大治淮建设者和流域人民励精图治、踔厉奋发,淮河由泛滥变安澜,土地由贫瘠变富饶,人民由贫困变小康,绘就了新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灿烂画卷。
引江济淮工程菜巢线即将通水。刘玉才摄/光明图片
在河南省信阳市拍摄的出山店水库工程。新华社发
治淮:从九龙治水到一心一力
金秋时节,淮河静流如歌。淮河安徽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人流如织,极目远眺,荆山、涂山巍峨耸立。相传,大禹曾在此劈山导淮。
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里,一张褪色的老照片记录了淮河流域第一座山谷水库——石漫滩水库开工建设时的情景:数以千计的治淮建设者头顶烈日开挖土方,挥汗如雨。“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淮河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蚌埠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赵传奇介绍照片时感慨。
72年前,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从此告别九龙治水,迎来系统治理。72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淮人久久为功,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利器”相继建成,淮河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据水利部数据,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6300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可达100年一遇。
洪泽湖河湖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湖上巡逻。新华社发
2020年7月,“千里淮河第一闸”安徽阜南王家坝闸历史上第16次开闸泄洪。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就来到王家坝闸。他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淮人不断加快治淮重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今年9月16日,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同意。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该工程估算投资38.38亿元,涉及7个省辖市的25个县区。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田免遭涝灾,还能为流域内粮食生产基地提供补充水源。
同样在不久前,国家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内工程量和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江苏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喻君杰介绍。
“十一”前夕,引江济淮工程也传来了好消息,由中铁十局三建公司承建的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菜巢线切领段进入最后冲刺施工阶段,长江、淮河距离“牵手”又近了一步。
“靓淮”:人河更相依,城河更相融
晚饭过后出门锻炼,是土生土长的安徽蚌埠淮上区小蚌埠镇居民卢德迁每天的“仪式感”。“出了家门就是河滨公园,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俺们蚌埠人咋能离了淮河!”卢德迁说。
安徽蚌埠段南四湖湿地景色如画。俞伟力摄/光明图片
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淮河沿线除了大大小小的砂场,只有滩地和农田。“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一首流传于淮河边的民谣可以印证。
人与河,本该相依相生。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淮河却始终没有走进沿淮百姓的心里,人与河的关系亟待一次重塑。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河流穿城而过,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说,但是淮河两岸滩地存在着与城市割裂、生态环境较差、缺乏系统有效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利用等诸多问题,实施“靓淮河”工程、打造城市“中心公园”十分必要和迫切。
淮河蚌埠闸。陈昂摄/光明图片
当前,“靓淮河”一、二期工程已全面掀起大干热潮。工程坚持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与城市道路交通相结合,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持续修复淮河生态,让人河更相依、城河更相融。
作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的巨型综合利用平原水库,洪泽湖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洪水。由于历史原因,洪泽湖周边圈圩围网养殖和捕捞产业迅速发展,渔民逐步依湖建船为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渔民上岸前,一条水泥船起风就晃,全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部分船没有接通自来水,不仅洗澡、如厕十分不便,也给洪泽湖生态环境增加了压力。
江苏省积极探索治水与富民相结合,2020年将洪泽湖住家船整治确定为全省遵循新发展理念、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重点任务之一。如今,洪泽湖7066条住家船、49条餐饮船以及近2万住船渔民上岸安居,湖体平均水质总体稳定达Ⅳ类。
江苏省泗洪县和安徽省明光市、五河县一衣带水。今年5月27日,三地检察院检察长、河长办主任共同会签了《淮河、怀洪新河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明确了联合巡查、跨区域案件办理协作等6项机制。
“40多个违法养殖网箱全部拆除,船只残骸全部清理完毕,周围几处‘垃圾山’也已不复存在,水清岸绿的本来面貌回来了。”近日,泗洪县检察院在对淮河泗洪水域回访时,第一时间将无人机拍摄画面回传给了明光市检察院。
“拥淮”:一水兴,百业旺
“走遍天边,不如太白顶圆圈儿!”太白顶,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主峰,千里淮河之源。
“喝着上游水,不忘下游人。守护良好生态,就是守护‘桐柏气质’,就是守住‘源头担当’。”桐柏县委副书记、县长党建凯表示。
好生态,是桐柏谋发展最大的底气。走进桐柏县朱庄镇粉坊村,大片油茶树映入眼帘,长势喜人。“这是我们规划的‘油茶十里长廊’,以盘山公路两侧荒山为主,规避和保护原有自然林,引进油茶新品种,还套种了五角枫、栾树等树种。”朱庄镇镇长闻佳介绍。
目前,全镇已种植油茶3300余亩,栽种油茶苗33万余棵,计划三年内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预计五年后油茶进入收获期,到时亩产收益能达到4000元。
一水兴,百业旺。60多年前竣工的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综合型水利工程淠史杭灌溉工程,依旧深深滋养着安徽六安,为六安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六安紧紧围绕念山水经、唱生态戏、走特色路这一宗旨,大力推进优质粮油、生猪、水产品、油茶等十大基地建设,其中“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已享誉中外。与此同时,旅游业蓬勃兴起,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六安农民,如今倚着青山绿水,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2018年,沿淮人民迎来喜事,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沿淮城市群“起飞”注入强大势能。淮河生态经济带涵盖5省28地市、辐射1.8亿人,人口密度5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去年,首届淮河华商大会在江苏淮安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侨务工作联盟、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产业链联盟等重要平台相继建立,沿淮各省市之间、各省市与侨领华商之间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常态化对接。
今年8月23日,第二届淮河华商大会开幕,沿淮“朋友圈”又一次在江苏淮安欢聚一堂。“淮河华商大会等一系列平台,将充分发挥淮河连接沿淮各省市以及海内外华侨华人华商的纽带作用,努力形成更加高效良性的互动协作格局,让淮河生态经济带迸发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淮安市市长史志军说。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4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