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大家分享一道家常菜“炝拌三丝”,适合夏天的快手小凉菜,清脆爽口又开胃,有喜欢的赶紧学一下。
< class="pgc-img">>食材:胡萝卜、粉丝、青椒
辅料:小葱、干辣椒、白芝麻
调料:食盐、白醋、生抽、陈醋、香油、鸡精、白糖、辣椒红油
【炝拌三丝】—— 清淡爽口
1.下面开始准备食材
准备胡萝卜一个,先切成薄片,再切成均匀细丝备用。
准备青椒一个,去籽之后也切成细丝,主要为菜品增色。
< class="pgc-img">>准备粉丝一把,放入温水中浸泡10分钟,泡软以后切成小段。
< class="pgc-img">>2.下面开始准备辅料
准备小葱几根,切成葱花。
准备大蒜几粒,拍扁再切成蒜末。
放在同一个碗中,再放入几粒干辣椒,一小撮白芝麻备用。
< class="pgc-img">>3.下面把胡萝卜、青椒焯一下水
锅中烧水,加入一勺食盐入底味,放入少许白醋,防止焯水的时候配菜变色,再淋入一点植物油,防止配菜中的营养成分流失。
< class="pgc-img">>水烧开以后,把胡萝卜和青椒倒入锅中,快速焯水20秒钟,配菜变软以后捞出,快速用清水冲洗几下,防止配菜回软。
< class="pgc-img">>4.下面开始烧料汁
锅内倒入少许油,油温七成热时起锅,把热油浇在小料上面激出香辣味。
< class="pgc-img">>然后加入生抽10克,陈醋5克,香油10克,鸡粉1克,食盐2克,白糖少许提鲜,喜欢吃辣的也可以放一些辣椒红油,搅拌均匀备用。
< class="pgc-img">>胡萝卜丝、青椒丝控干水分倒入盆中,再放入粉丝,把刚刚调好的料汁倒在上面翻拌均匀,食材均匀裹上料汁以后即可装盘。
< class="pgc-img">>好了,一道非常简单的炝拌三丝就做好了。
1、麻辣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红油海椒30克(或红油100克),花椒粉20克,红酱油30克(如老抽需加水稀释),精盐30克,味精20克(碾粉),白糖30克,料酒50克,姜末20克,小麻油等味料加开水750克(或鲜汤)调制而成。 【配制说明】 本配方味重,口感麻辣、咸鲜、略带回甜,属四川口味。可调制成味汁浇淋凉菜,也可将以上调料直接拌制肚丝、卤牛肉等。此味型红油、花椒粉(或花椒油)要重。 2、红油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红油100克,酱油50克,味精20克,白糖30克,料酒75克,蒜泥50克,精盐约20克,姜末20克,五香粉15克等味料加开水750克(或鲜汤)调制而成。 【配制说明】 本配方属四川口味,以咸鲜香辣味为主,红油味较重,略带回甜。可调制成味汁浇淋凉菜,也可直接拌入卤牛肉片,夫妻肺片等凉菜中。 3、五香味汁 【配方】(配制30份菜) 八角10克,桂皮5克,丁香2克,草果2克,甘草2克,香叶2克,沙仁2克,山奈2克,小茴3克,精盐约20克,料酒50克,酱油50克,白糖10克,味精10克,姜末20克,小麻油100克等。 【制法】 将以上香料加清水或鲜汤1200克,小火烧开5分钟后加入味料并倒入容器中,用小麻油封汁焖泡15分钟后即可使用。 【配制说明】 本配方以五香咸鲜味为主,可直接淋入切好的凉碟中,也可将香料渣去掉,将汁直接拌入卤菜,另外可适量加入红油。一般适宜拌肉类卤制品。 4、棒棒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芝麻酱50克,生抽100克,白醋50克,精盐20克,红油30克,葱花5克,味精15克,小麻油20克,花椒油10克,白糖1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入碗碟调匀即成,如口味过重可适当兑入清水,调匀后淋入凉菜中或拌入肚丝、鸡丝中即成。 【配制说明】 棒棒味近似怪味,特点是芝麻酱味略浓,可拌鸡丝、肚丝、白肉等,口感香辣酸甜。 5、蒜泥味汁 【配方】(配制30份菜) 蒜泥250克,精盐50克,味精50克,白糖30克,料酒50克,白胡椒20克,色拉油10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入清汤或凉开水750克搅拌均匀,然后放入色拉油及小麻油拌均即成。 【配制说明】 此配方汁可直接淋入装盘的鸡丝、肚丝、拌白肉等凉菜中,也可拌入原料然后装盘。蒜泥味汁一般多用于白煮类凉菜,所以不用酱油,其口味特点是蒜香浓郁,咸鲜开味。 6、茄汁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蕃茄酱200克,白糖300克,精盐15克,白醋50克,蒜泥30克,姜末10克,色拉油200克。 【制法】 将色拉油入锅烧热后下蒜泥及蕃茄酱炒香,再加入清水500克及以上调料炒匀即成。 【配制说明】 此茄汁可淋浇鱼丝、里脊丝等丝状凉菜中,如遇马蹄、鱼条、藕条则将原料炸制后再入锅中同茄汁炒入味,炒制时不能勾芡,要以茄汁自芡为主。味型酸甜、蒜香。7、陈皮味汁 【配方】(配制30份菜) 陈皮50克,碎干椒20克,花椒末15克,碎八角15克,精盐30克,白糖15克,料酒30克,姜片15克,葱白15克,红油100克。 【制法】 将陈皮剁成碎末,与以上香料放入锅中略炸后加入清水750克烧开。将卤汁倒入容器并淋入红油,焖泡30分钟后去掉碎渣物即成。 【配制说明】 本味汁可直接拌入或淋入装盘的凉菜中。而陈皮牛肉、陈皮白肚丁等凉菜可直接在锅中收汁上味,但要注意炒出红油味。味型特点是麻辣鲜香,陈皮味浓。 8、糖醋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白糖250克,大红浙醋150克,精盐8克,蒜泥20克,姜末10克,酱油10克,色拉油5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清水250克在锅中熬化后淋入小麻油即成。 【配制说明】 此糖醋汁常用于凉菜中的糖炙骨、熏鱼等,一般是将腌制入味的原料炸熟后用糖醋汁在锅中收上卤,出菜时再淋入此汁,糖醋汁在锅中熬制时一定要有浓稠感为佳。 9、姜汁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去皮净姜250克,白醋100克,精盐50克,白胡椒15克,味精25克,色拉油10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将净姜剁成姜茸,加凉开水750克及以上调料搅拌呈姜汁状后调入色拉油和小麻油即成。 【配制说明】 此姜汁最好在食品搅拌器中搅成茸汁,如浇淋凉菜可只用其汁,如拌制鸡丝、肚丝、口条等,可连姜茸一起拌均匀。味型特点是开味解腻,略带辛香味。10、果汁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果酱100克,棉白糖200克,白醋50克,酸梅酱50克,精盐5克,柠檬香精1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少许果汁饮料调拌均匀即成。如拌水果丁用可不加果汁饮料,因水果透水。如制鱼球、鱼点、肉丁等凉菜,可将原料挂糊炸熟,然后在锅中收汁。 【配制说明】 果汁味常用于春夏季凉菜,并多制为无腥腻的水果黄瓜,一般不加蒜泥,如需作收汁类的鱼球、鱼点等可适当加入姜末。味型特点是酸甜、解油腻、果香浓郁。 11、鱼香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姜末50克,葱白50克,泡红椒末50克、蒜泥50克,精盐15克,白糖20克,香醋30克,生抽50克,味精30克,红油10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拌和均匀后再加入白煮的凉菜中,如熟鸡片、肚片、毛肚、白肉丝等。 【配制说明】 鱼香味型咸鲜、酸辣、回甜,并要重点突出姜葱味。 12、咸鲜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生抽500克,味精20克,姜末30克,碎八角15克,碎花椒5克,料酒50克,白糖10克,色拉油50克,小麻油50克,葱白3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清汤或开水250克调拌均匀后浸泡15分钟即成。如用老抽只需50克左右,另要多加约500克水或汤汁兑成。 【配制说明】 此味水多用于肉类、鸡鸭及腑脏卤制凉菜的调味,如果浇淋白肚、白鸡之类凉菜,即可用白酱油调制而成,亦称“白汁味”。 13、怪味味汁 【配方】(配制30份菜) 白酱油300克,姜茸30克,蒜茸30克,花椒粉10克,白糖15克,香醋75克,葱白30克,芝麻酱50克,味精20克,十三香粉(或五香粉)10克,小麻油75克,料酒50克,红油10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开水250克调匀即成。此汁可直接浇淋凉拌菜也可拌制凉菜。 【配制说明】 此配方有去腥、解腻、提味的作用,多适用于鸡、鸭、野味类卤制品的调味。此味型可将原料在锅中收汁,如肚丁、鸭丁、口条丁、牛肉丁等。味型咸甜、麻辣、酸香兼备。 14、香糟味汁 【配方】(配制10~15份菜) 福建红糟100克,绍兴酒100克,精盐20克,味精20克,花椒末5克,姜末10克,葱白末20克,白糖1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加鲜汤200克在锅中烧开晾凉即可,烧制时料酒、葱白出锅后再放入。 【配制说明】 此配方可直接浇入切好的凉菜中,如果为整块白鸡、白肉等,可将原料用此味汁浸泡入味后再解刀装盘。浸泡原料的味汁,可将花椒、姜、葱等整块放入。15、麻酱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芝麻酱100克,精盐15克,味精15克,白糖10克,蒜泥15克,五香粉5克,色拉油5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先将芝麻酱用色拉油调开,再将以上调料加入调匀即成。 【配制说明】 此配方常用于拌白肉、拌鸡丝、拌白肚、口条等腥味较小的动物性卤制品调味。味型特点是酱香、咸鲜。 16、椒麻味汁 【配方】(配制15份制) 花椒30克(去籽),小葱150克,香醋30克,白酱油150克(如用盐可加少量凉开水将盐化开),味精15克,小麻油30克,色拉油50克。 【制法】 将花椒斩成粉末,小葱切末后与花椒粉同斩成茸,然后加入以上调料拌匀即成。 【配制说明】 此味汁多用于动物性凉菜的拌制调味,其干炸制品的凉菜则用于味碟。味型特点是麻、香、咸鲜。 17、芥末味汁 【配方】(配制15份菜) 芥末粉200克,精盐30克,味精15克,白醋50克,料酒50克,白糖10克,小麻油50克。 【制法】 将芥末用热水化开,再加入以上调料搅拌后直接淋入原料中。 【配制说明】 芥末味汁常用于拌白肉、鸡丝、肚丝等凉菜,并多在夏季使用。北方芥末常与芝麻酱配合调味,其味型特点是提神、解腻、开味等。 18、葱油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香葱末150克(要葱白),洋葱末100克,精盐30克,味精20克,白胡椒10克,白糖10克,料酒50克,花生油200克。 【制法】 将以上调料入容器中拌匀,再将花生油烧热淋入调料中即成。 【配制说明】 葱油味汁常用于白鸡、白肚丝、白肉丝的调味,其味型特点是葱香、咸鲜、解腥、提味等, 19、咖喱味汁 【配方】(配制20份菜) 咖喱粉75克,精盐30克,洋葱末100克,味精15克,料酒30克,花生油200克。 【制法】 用花生油将洋葱末略炸后再倒入咖喱粉及以上调料拌匀即成。 【配制说明】 用咖喱味汁可直接淋入熟制的动物性原料凉菜,如咖喱牛肉、咖喱鸡丝等,也可将腌制的鱼块、鸡块炸熟后收汁,其味型特点是咸辣、鲜香、开味。 20、色拉味汁 【配方】(一)(配制10份菜) 色拉酱2支(塑料管装,每支约50克),卡夫奇妙酱约30克,炼乳30克同置碗内搅拌均匀即成。 【配方】(二)(配制10份菜) 卡夫奇妙酱100克,蜂蜜30克共同搅拌均匀即成。 【配方】(三)(配制10份菜) 用生鸡蛋黄4个,色拉油150~200克,白醋20克,白糖20克,芥末粉10克,共置碗内调制均匀即成。注意调制时将蛋黄置入碗中,先加少许色拉油,并用筷子搅拌,待蛋黄与油融合后再加油搅动,最后用白糖、白醋、芥末等调料搅拌均匀即成。
露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店铺属于全开放式,后厨随意进出。很多食客经常跑到厨房来,拿着架子上的调料瓶,一脸好奇的问我,这是啥?干啥用的?
如果把烹饪比作绘画艺术的话,那么调料就是大厨手中的颜料。
熟悉各种调料的特性,分别应用在不同的菜品,或一味调料独当一面,或多味调料相辅相成。这些是一个合格的厨师需要擅长的技能。
都说初级厨师靠调料,认识调料,使用调料也是学厨的基本功。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款厨师常用,普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的调味料。
1鱼露
鱼露是一味东南亚调料,在泰国和越南使用比较广泛。
鱼露在东南亚的使用场合类似于中国的酱油,多用于点,蘸,炒等等。
但其实味道上是完全不同的,鱼露的制作是通过海鱼发酵来获取的,鲜味来自于大海。
在烹饪中式菜品中,鱼露的使用场合多为汤菜中,鱼露为汤提鲜效果极佳。
附赠一道鱼露立大功的蔬菜汤。
油菜切碎,锅中直接添水,水开后加入油菜和虾皮,点上一点鱼露,勾上少许芡粉,出锅前放一点香油,味道很鲜美,制作超简单。
2味淋
日本料理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朋友问过我味淋是什么?
味淋是日本的一种调味料,简单的说就是米酒加入多种糖调制出来的,带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为什么经常使用味淋?
味淋兼顾米酒去腥去异味的作用,还因为有多种糖的融合甜味可以为菜品增鲜。
味淋作为酒,没有其他酒类太强的酒精味,作为糖,比单一的白砂糖口味更加融合。
而且味淋本身有淡黄色,可以使菜品的整体颜色更加明亮。
味淋的味道并不是化学制剂可以模仿出来的,完全是那种大自然的鲜味。
3花雕酒
我之前简单介绍过可以用花雕酒代替料酒使用。
现在市场售卖的料酒,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调制酒,融合味道,甚至还会加入味精。
花雕酒是自然发酵的珍品,酒香浓郁,尤其适合畜类食材去腥的使用,但是由于香味醇厚,一定要控制好用量,过量会遮盖其他味道。
当初我开发店里的卤肉饭时,总是觉得味道缺点什么,肉香虽然比较浓郁,但是有些残存比较顽固的腥腻味儿很难去除。
撇到了酒桌上一瓶陈年花雕酒,就拿来试了试,没想到效果极佳。
从那以后我就舍弃料酒,使用花雕酒了。后来认识了一个烹饪大师,他跟我讲,做红烧肉的时候必须使用陈年花雕酒,否则味道出不来。
老爷子还夸我无师自通,我其实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哈哈。
以上3种调料其实是很好用,但是家里不常用到的。下面再跟大家分享几个,比较常见,但是很多人不太会用的调料。
1孜然粉
孜然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朋友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只有在烤肉的时候才会使用孜然粉,其实不然。
孜然粉是一味去异味增香很好用的调料,有的朋友可能会不太喜欢孜然粉本身的味道。
但其实孜然粉本身的味道是很容易挥发掉的,遇热以后香气激发,稍不留神味道就很淡了。
我在烹制土豆烧肉这道菜的时候,尤其喜欢使用孜然粉。
土豆先在锅里用油煎熟,锅里下肉片,翻炒变色定型以后,先加入一次孜然粉,味道挥发,有一部分进入到肉中,这一步入底味儿。
下入煎熟的土豆,持续翻炒,味道融合之后,头出锅再放一次孜然粉,在味道刚刚激发出来的时候出盘上桌,香气四溢。
2胡椒粉
之前反复提到过胡椒粉,说明这味调料真的是很好用,而且这味调料在饭店后厨和家里的厨房地位截然不同。
大部分家庭都不常使用胡椒粉,反而在饭店却天天都在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普通人还没有意识到胡椒粉的作用,以及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使用。
胡椒粉除了去腥除异味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好用的功能就是融合味道。
有些比较有个性的厨师,做什么菜都喜欢用胡椒粉,控制好用量,不会吃到胡椒的辣味。
希望大家在家里也可以适量使用,毕竟胡椒粉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实用调料。
厨艺增长的路上,任重道远,咱们一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