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90后”的童年
都有一段关于方便面的记忆
香喷喷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是当时偶尔才能品尝的美味
之后,“康师傅”系列方便面
又成为火车上最常见的出行伴侣
从一个面团
到一碗美味、安心的好面
关于“国民级美食”康师傅方便面
你了解多少呢?
< class="pgc-img">>一碗好面传承美味
1996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和西安经开区签署投资意向书,随后成立西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11月,这家公司生产的第一包方便面“诞生”,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作为第一批入职的员工,康师傅西北区董事刘原在当年凤城二路建厂的时候就加入了康师傅。他回忆道:“康师傅最初以一碗定价1块9毛8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味道。”
自1992年在天津生产出了第一碗方便面后,康师傅开始布局全国。刘原坦言:“当时在西安布局的是我们的第七个工厂,主要看重西安的地理位置,能对整个西北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康师傅也在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为满足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在西北地区,康师傅针对地方口味特色推出了系列方便面,如油泼辣子酸汤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等产品。
“面品即人品,品质即人心”。康师傅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发展的首位。据了解,康师傅投资5亿元,建立了国际水平的创新研发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设立1800人的食品安全与品质管控专业团队,全年质量指标检验超过350万次,检验检测覆盖1500个以上的项目,面粉实现了从罐区通过管道到车间,用全自动供粉设备输送到内部,面粉全程不落地。?
特色饮品续写经典
在方便面研发方面,康师傅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减油减盐减糖、不使用防腐剂,精进改良“经典系列”等100余种产品品类配方;在饮品研发方面,完成了“康师傅纯萃零糖——云雾绿茶和茉莉花茶”等无糖茶新品的研发、上市。
“相较于传统茶产品,我们减少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一步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刘原介绍,康师傅致力于开发“小而美”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精致生活”的需求,推出容量是常规量60%的“mini桶”方便面,以及迷你瓶“康师傅纯萃零糖——云雾绿茶和茉莉花茶”(350ml)等产品,更加便于携带和独享,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据悉,康师傅饮品方面,目前拥有从德国、意大利、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菌生产线及热充填饮料生产线,采用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新型热充填灌装技术,整个工艺过程主要由水处理、萃取调配过滤、杀菌及灌装等四大环节组成。经过多年发展,生产线数量从最初的三四条到现在的19条,无论是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企业品牌深入人心
“一个品牌走红一阵子容易,但始终走在市场的前端并不简单。”刘原感慨道。康师傅在西安经开区茁壮成长27载,既是康师傅书写品牌故事的过程,也是康师傅以经开区为起点,产品逐渐遍布西北的过程。
康师傅西安工厂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全国供应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1997年在经开区建厂后,康师傅立足经开区,增资设立顶津食品、秉信纸业和康师傅(西安)饮品公司。由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2006年,康师傅(西安)饮品公司搬入草滩工业园;2014年西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也随之搬入。新的厂区带来的是康师傅各类产品生产能力的稳定提升,“康师傅”品牌也逐渐深入人心。
“目前西安已成为康师傅在国内极为重要的一个生产基地,西安工厂的生产能力发展到现在,不仅涵盖了西北区域,还承担了部分出口业务。”刘原表示,未来,康师傅也会持续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蓬勃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康乔娜 图:受访单位提供
南到北,从西到东,面点对于咱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包子、馒头、画卷、窝窝头……它们常出现在早餐的餐桌上。复购率高、消费全体广泛也使中式面点成为创业好选择。
什么是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春秋战国时,谷物品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中式面点可以学哪些内容
①蒸制类面点,最常见的是包子和馒头等,如:奶油馒头、双色馒头、窝窝头、甜馒头、荞面馒头、高粱馒头、菜包、肉包、三鲜包、破酥包等等。
②煮制类面点,代表食物如水饺、汤圆、云吞(馄饨)、皮蛋瘦肉粥、南瓜粥、红薯小米粥牛肉粉、羊肉粉、辣鸡面、肠旺面、杂酱面等都可以学习。
③油炸类面点,主要指油条、炸春卷、炸麻花、炸油窝、炸油饼,炸糕,炸麻团,炸馓子,炸排叉,炸麻花儿,炸炸响铃,炸丸子等。具代表的油条配豆浆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早餐的标配。
④烙制类面点,主要指大饼、馅饼等。比较出名的饼有:春饼、花生饼、烧饼、芝麻烧饼、千层饼、草帽饼、土豆饼、豆沙饼、葱油饼、油条蛋饼、小米家常饼、卷心菜肉丝饼、香菜肉末饼、杂粮饼、京酱肉丝卷饼、猪肉馅饼、韭菜盒子等等。
⑤烤制类面点,主要是指月饼、杏仁酥、老婆饼等各类中式烘焙烤制食品。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千亿卤味赛道正迎来大变局!
绝味鸭脖、周黑鸭、煌上煌“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紫燕百味鸡冲击A股上市,盛香亭、研卤堂、热卤食光等新秀崛起,卤味赛道进入“诸侯混战”的全新格局!
“重做”的卤味,扛着“万物皆可卤”的大旗,凭靠着 “佐餐+社区”属性的避险“基因”,成了餐饮市场低迷中增长势头最足的品类之一!
今天(3月24日),美团餐饮数据观独家发布了《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尝试从行业赛道、品牌发展、线上增量、区域格局、消费者洞察等数据环节,阐述卤味发展趋势,为行业带来全新思考!
那么,这份报告有哪些数据可参考?卤味江湖还有哪些未被挖掘的机遇呢?
点击图片立即获取《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完整版!
千亿卤味赛道迎“诸侯混战”新格局!
卤味赛道,从不乏充分竞争。
从早期的鸭脖之争、鸡鸭之争,到休闲与佐餐、冷卤与热卤之争,都是一次次品类底层革命聚焦到品牌端竞争,围绕着消费升级展开。
当下,卤味更是进入到了竞争新阶段,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建立。
1、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600亿,佐餐/休闲约为6:4
卤味,早年遍布在街头巷尾、跻身于菜市场中,并不是个“性感”的生意。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资本的新宠、商场的新贵,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卤制品行业规模将达3691亿元,预计2023年达4051亿元,2018-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2.3%。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卤味主要分佐餐卤味和休闲卤味,2021年,佐餐和休闲卤制品行业规模分别为1792亿元和1504亿元,目前佐餐市场的规模大于休闲卤味,两者的市场占比大约为6:4。
另一方面,卤味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5-2020年出现了新增长,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4%,截至2020年我国卤制品相关企业总注册量已经超过12万家。
2、“三巨头”格局被打破,第二梯队出现“卤味F4”
早前,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先后上市,被誉为卤味“三巨头”。
而如今,三足鼎立局面或将被打破,“一超多强”新格局正在形成:绝味一枝独秀,成为唯一一个万店品牌,而紫燕百味鸡、煌上煌、久久丫、周黑鸭四大千店品牌共同构成第二梯队。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0年,绝味营收52.76亿元,净利润7.01亿元;煌上煌营收24.36亿元,净利润2.82亿元;周黑鸭收入21.82亿元,净利润1.51亿元;紫燕百味鸡收入26.13亿元,净利润3.88亿元。
还有一批以盛香亭、研卤堂、卤人甲为代表的新卤味品牌崛起,目前,卤味市场格局层次分明。
卤味知名品牌概况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卤味市场竞争也从“突出单品化、标准化、易复制”的1.0版本,到“从口味、食材中细分”的2.0版本,进化到了“更拼渠道和供应链”的3.0版本。
一些头部卤味品牌陆续成为供应链品牌,开启“卤味品牌+复合调味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复合发展形态,以绝味食品为例,其投资了种鸭养殖上游企业、速冻米面食品生产供应商,以及多家冷链物流公司。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3、头部品牌集中度下降,地方特色卤味大爆发
虽然已经跑出巨头,但卤味头部品牌市占不足3.66%,而且集中度还在逐渐下降。
这意味着,该赛道目前尚未形成头部垄断格局,正迎来“诸侯”混战模式,新玩家冒头机会依然很大。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越来越多的区域品牌在悄然发力,以创新的定位和玩法加入“战场”,并逐步做全国的市场布局,以期弯道超车。
它们在门店增速上远超大盘,2021年,500家以上大品牌的门店数增长垫底,300家以下门店的品牌正在加快开店速度,而百家以内的连锁品牌门店增长最快。百家以内连锁品牌多为区域新兴品牌。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地方特色卤味崛起,也带动了地方卤味消费。
四川、湖南、广东作为卤味消费大省,贡献外卖卤味小吃整体近30%的订单 ,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合计贡献12%左右的订单。
此外,湖南既是绝味的大本营,新式热卤盛香亭也带动了地方热卤的爆发;江西卤味消费前10的品牌中有两个是烤卤品牌,颇有特色。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卤味江湖还有哪些未挖掘的新机遇?
卤味赛道的天花板够高、增长够快,头部品牌集中度下降,这为新品牌提供了极佳的成长空间。
那卤味赛道具体还有哪些新机遇呢?从数据看未来,我们摘取了报告中的6个趋势。
渠道变革
1、疫情下, “佐餐+社区”属性成就避险“基因”
绝味、煌上煌、周黑鸭三巨头的出现,把休闲卤味小吃推上巅峰。
但当下,情况正在逆转,卤味的竞争从休闲场景向家庭佐餐甚至热卤快餐转移,近期获得融资的头部卤味品牌中,佐餐卤味和新式热卤是最受资本青睐的类型。
这个转变,或许也离不开疫情下的催化。
疫情期间,卤味凭借着“佐餐+社区”属性成就避险“基因”:一方面,卤味小吃具备较强的佐餐性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门店选址分布在社区周围,这种特性使其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略强于其它小吃快餐。
因此,在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卤味小吃的门店并没有减少,反而小幅提升;卤味小吃线上的消费增长率(24%)也远高于小吃快餐整体(15%)。
小吃快餐和卤味小吃的整体表现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2、卤味交易增幅超小吃快餐10% ,外卖属性更强
卤味小吃作为小吃快餐下二级品类,在线上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销售上,美团餐饮2021年卤味小吃订单量从1.8亿单增长到2.7亿单,增幅超50%。且订单量和交易总额都超整体小吃快餐10%。
在门店上,2021年卤味小吃的堂食门店数同比增长率为7.9%,低于整体小吃快餐的12.9%,但在外卖门店数增长上高了5.4%,意味着卤味小吃外卖属性更强。
卤味交易增幅超小吃快餐10%
图/《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客群画像
3、18~35岁女性是消费主力,复购5单以上增长最快
线上卤味小吃快速增长的背后,到底是哪些人在“加油”?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中显示:卤味小吃消费者中61%是女性,年龄集中在18-35岁(占比75%),白领占比偏高(占比61%)。
这意味着,卤味小吃可以把忙碌的白领、需要丰富家里餐桌的群体以及爱吃休闲零嘴的女性作为目标对象。
2021年卤味小吃VS小吃快餐用户分布差异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从美团外卖端交易用户规模数来看,卤味小吃的用户数占整个外卖交易用户的比例接近于20%。
用户交易频次也明显提升,复购5次以上交易用户占比提升至16.7%,增长最快,卤味小吃成“粘性消费实锤”!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4、客单下降,30~40元成主流,追求“极致性价比”
在整体餐饮消费紧缩的大环境下,卤味小吃客单也在下降,30~40元客单成主流。
2021年卤味小吃单均价41.5元,其中25-40元区间订单量有增长,45元以上基本都呈下降趋势。
其中一线城市客单下降至50元以下,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均下降,四、五线城市价格平稳,保持在36元左右。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这可以看出,卤味小吃也在朝着“极致性价比”方向发展:好品质、不贵;满足高频刚需;花少钱、吃多样。
模式重塑
5、晚餐为最大刚需,卤味小吃快餐化现象明显
卤味小吃的野心不仅仅定位于单纯的休闲零食场景,而开始瞄准占领打工人的一日三餐。
与传统小吃快餐在午餐和晚餐出现“双峰”不同,卤味小吃则聚焦在晚餐时段,并且兼顾了一定体量的夜宵经济。
此外,在统计的典型下单菜品中,以卤味为小料搭配的主食类(面、粉)产品快速增长,卤味小吃快餐化的表现明显。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卤味快餐化”更是带动了热卤的爆发。
一些热卤品牌开始快餐化,它们设置一个堂食区,餐品不再是称斤称量,而是以套餐的标准化形式售卖,这样容易做大翻台率。
而从热卤与整体卤味小吃的消费时段对比,能明显看出,热卤的消费更偏向午餐和晚餐时段,因此热卤提供了一个兼具口味、效率和饱腹的新选择,与其它饱腹性快餐展开错位竞争。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6、“卤+”释放卤味边际,加速同其它品类融合
随着竞争的加剧,卤味品牌们在围绕卤味菜品、口味细分及“卤+”探索中,寻找更多的增量。
在市场细分上,“鸭货”产品占领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但一些卤味品牌们仍尝试从区域中发掘新的爆款,例如窑鸡、凤爪等特色产品,这也意味着,从地方特色菜中挖掘卤味细分,将有很大机会。
图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在模式重构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看到了卤味+米粉/米线的搭配,也看到了卤味火锅的细分崛起,同时,卤味作为品牌内部档口,也可独立存在。
不仅如此,预制卤味、线上零售等创新卤味也随着产业发展萌生。
“卤+”正在释放卤味边际,加速同其它品类融合。
职业餐饮网小结:
当下,旧的规则已经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过去由“三巨头”打下的休闲卤味占据行业头部的局面或将被颠覆,更多新兴的、地方性、中腰部品牌蓄力向上。
从佐餐到小吃、零食,到定义“正餐”属性,再到“万物皆可卤”,卤味赛道正在进行一场从底层重塑到边际变化的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