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红餐网
餐饮业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智能化领域,大家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机器人的应用。餐饮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如何?未来可以取代人力,更好地服务餐厅吗?
3月7日,碧桂园旗下的千玺机器人中餐厅在广州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体验活动:由迎宾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咖啡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等十余款炫酷机器人组成的“天团”组合亮相,引发行业热议。
△图片来源:碧桂园官方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碧桂园的第一家机器人餐厅,更不是餐饮界第一家机器人餐厅。
近几年,随着碧桂园、擎朗、普渡等企业不断加大餐饮机器人产业的布局投入,机器人频频出现在餐厅,一步步拓宽餐厅服务的边界。
一场模式上的颠覆似乎要来了。
机器人热潮再次来袭,这次不仅是噱头
实际上,餐饮机器人早在十年前便掀起过一波热潮,但这波浪潮最终却以一地鸡毛收场:
2010年,济南某自助火锅店首现机器人送餐,两年后便陷入传销风波关门了;
2011年,深圳、上海两地出现可炒菜的机器人;
2015年重庆出现一家大排长队的机器人火锅店,其传菜机器人是圆滚滚的卡通熊机器人,很多顾客冲此而来,但开了一阵时间后,顾客的热情褪去,餐厅也关门了。
多年以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餐饮机器人,又迈出了探索的新一步——机器人不再是仅用来吸引眼球的噱头,而是开始探索与餐饮服务的实际结合。近几年巨头的纷纷入场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2018年的时候,海底捞在北京开了一家黑科技餐厅,投资一亿,就餐等位区设计成互动电影院,1000多平的用餐区采用了机械手臂取材、机器人传菜,与人工服务相辅相成,探索服务边界。
截至今日,海底捞全球餐厅中实用的送餐机器人,已经达到了上千台。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方微博
2018年,盒马鲜生第一家由机器人上菜的无人餐厅也落座上海,这家无人餐厅也将全方位的采用机器人来实现配餐与送餐。
阿里也开设了机器人餐厅,店内没有服务员和收银员,顾客自己点菜后,刷脸支付后就可取餐。
同年,京东首家X未来餐厅则在天津开业,采用了智能化后厨、自动驾驶传菜机器人等,而后第二年,其机器人奶茶店也在北京开业。
2021年,继第一家全体系无接触的千玺机器人餐厅开业之后,碧桂园已成功运营近80家机器人餐厅,投放单机设备583台。
餐饮机器人的普及,依旧很遥远
据了解,国内餐饮机器人的销量近两年正在迅速增长。
2020年底完成C轮融资的上海擎朗,其研发的送餐机器人截至2020年10月,已与10000多家B端客户合作,服务8000万+人次,与65%的百强餐饮品牌达成了合作。
穿山甲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大区总监张利强也透露,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送餐机器人行业销量几乎有1万台左右,预计2021年销量可达2~3万台。
△图片来源:品牌供图 普渡科技送餐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9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33.1%,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
2020年获得B轮融资的餐饮机器人企业——深圳普渡科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来看,餐饮机器人的渗透率仅为千分之一,而理论上来看,有60%的餐厅可以使用送餐机器人,意味着行业至少拥有600倍的增长空间。
而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 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其中送餐机器人渗透率还不到1%,可见,机器人要在餐饮业普及还很遥远。
机器人在餐饮业的脚步为什么迈不大?原因主要有3个:
1. 无法实现全自动化,功能相对单一
上海盒马机器人餐厅店员曾透露,该餐厅目前只能实现厨师烹饪之前的简易无人化操作,而且送餐过程中如果出现客人不在座位或机器故障等现象,仍然需要与人力运营有机结合才能保障餐厅有序经营。
此外,受到技术的限制,目前的餐厅机器人大多功能都比较单一,有些只能指路咨询,有些只能点餐送餐,顾客如果需求再多一些,基本会处于“当机”状态。
△图片来源:品牌供图
还有一些专门研发的烹饪机器人,也只能专注某一种功能,如炒锅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粉面机器人、早餐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煮面机器人……
中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烹饪方式更是花样百出,单一技能的机器人并不能满足餐厅的大部分需求,也因此,当前中国餐饮业对机器人的尝试,大部分还集中在火锅烧烤之类无需复杂菜式容易流程化的餐厅,比如海底捞在北京的智慧餐厅,机器人在这类餐厅需要参与的环节仅仅是配菜、传菜等简易的食品准备环节。
2. 缺乏人性温度,与顾客仍有距离感
“之所以喜欢海底捞,是因为他们的服务让我觉得很治愈。不管压力多大心情多差,跟服务员小姐姐唠唠嗑就能让我忘记烦恼。”消费者小刘在选择餐饮店的时候最看重服务,“但是机器人服务冷冰冰的,让人感觉少了很多人情味儿。”
有时候,机器人听不懂顾客的方言,也会给沟通造成一定的障碍。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人类说到底还是情感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器人餐厅可以猎奇,但如果成为常态,没有任何人与人的交流,很多消费者并不十分乐意接受,转而会选择更有人情味的餐厅。
3. 购买成本较高,维修养护成本也高
红餐网在某机器人采购网上搜索“餐厅机器人”,发现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大小,机器人的价格从几千到几十万都有,功能越多价格越高。而这些机器人,大多只能做点餐、送餐、迎宾等基础功能。
如果以一个机器人使用寿命5年来说的话,相比一位月薪3千的服务员价格,优势并不太明显。
△图片来源:机器人总动员
除此之外,餐厅一旦采用机器人,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也普遍较高。对很多真正希望用机器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餐企而言,在机器人实现大规模生产前,成本还是过高了。
餐饮机器人的未来明朗,但长路漫漫
红餐网曾经报道过餐饮界招工难的现象:未来数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就业观念的转变,餐饮业会面临长期的人力短缺困境,尤其是服务员、厨师等岗位。
餐厅使用机器人的优势显而易见,续航时间久,可以满足传菜员、服务员的排班,不怕苦不怕累,能够任劳任怨地工作。
千玺集团的机器人餐厅最快能够做到20秒出餐,这对很多餐企而言十分诱人,特别是快餐、简餐等特别注重高峰时段效率的品类,能大大提高翻台率,也就意味着营收的增加。
△图片来源:擎朗智能公众号
基于此,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对餐饮机器人的未来很乐观,“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问题,而蓝领劳动力有多少,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就有多大,他们的比例将是1:1。”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送餐机器人行业销量几乎有1万台左右,预计2021年销量可达2-3万台。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在大众点评上有400万个餐厅,机器人哪怕仅渗透10%,就可以拥有40万个点位。
关于餐饮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陈昱表示,“未来的餐饮,一定是数据化、智能化的,餐饮机器人不仅要提升温情度,也要在人性化定制上下功夫。”
△图片来源:电影《机器管家》
“机器人和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工作伙伴。”擎朗科技公关总监池晓敏告诉记者,“让服务员从最基础繁琐的传菜、跑腿儿工作中释放出来,有精力去做更好的后续服务——尤其是在最繁忙的就餐高峰期。机器人和人之间,其实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池晓敏表示,不同于早些年笨重的餐饮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讲究实用性和人性化定制,解决餐厅经营的实际问题。
除了解放人力外,机器人还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前厅后厨的错误率,以及经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机器人的成本问题,池晓敏透露,擎朗科技目前已经根据餐企的需求,研发了高级配置和基础配置的机器人,分别对应不同的价位,餐饮机器人不仅可以出售,也可以租赁,在租赁期内,公司还会负责维修的费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机器人的进一步应用,成本这一块也会逐渐降低的。”
结语
餐饮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机器人产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成熟度、产量而言,尚不足以支撑其在餐饮业的普及。
如何提高餐饮机器人的开放普及程度,让其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是通向未来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
报记者 李立 上海报道
过去两个月,生活在上海的2500万人,大都亲历了社区团购自发式复苏,深刻体验了它的威力与魔力,无意中也见证了一段特殊时期的商业兴衰史。
作为疫情期间上海市民解决生活需求的重要“商业模式”,社区团购以基本需求为起点、不断升级。从紧缺的蔬菜到奶茶、咖啡、蛋糕、时令水果,都经历了良心团长、“黑心团长”PK大战,团购价格曾伴随供需关系跌宕起伏,但最终逐渐走低。而敏感捕捉到这波热浪的盒马、拼多多等大平台,也后来者居上。
这一轮源自于上海社区的“百团大战”,留下了哪些启发?是否会产生最终大赢家?消费者、投资人、平台、商家、行业分析师及观察家,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尽管各平台对社区团购态度微妙,但如何吸收和沉淀这一波新流量都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盒马CEO侯毅近日就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盒马将继续升级以“X会员店”为核心的“社区团购”。
“团长”的江湖:返点不是秘密
李想自认为是最早被拍在沙滩上的“初代团长”。
当邻居们还在为新鲜蔬菜拼搏时,李想开始了团长生涯。4月初,他开始特别想喝燕麦奶,没有任何商业经验,为了这一口喝的,他决定搏一把。先在小区业主群用群接龙征集同伴,积攒了一批订单,他开始联系日常下单的便利店、店员,再辗转找到经销商,对方明确告知有货,但要自己解决运输。
“那天下着雨,司机到了不肯卸货,一定要发红包,”李想犹豫片刻,很快给司机发了个150元的红包,“最后也不好意思让团员分担额外费用”。不过,李想认为值了。像李想这样因为自己想吃、想喝,亲自上阵的团长在初期不在少数。
但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看似简单的社区团购,整个链条琐碎复杂,团长成为团购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团长需要对接、确定供应商,发起团购,成团后商家发货送到小区,团长再验货、分拣和分发,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结算所有款项,中间还要处理意想不到的售后事宜,比如商品漏发、货不对板、质量有问题等。
住在陆家嘴街道某居民小区的Maggie是名副其实的团购达人。不到60天的封闭期团购超过60单,每天至少下一单,也因此见证了不同类型的团长大战。
像李想那样的野生团长被称为“良心团长”,价格公开透明,商品明码实价、运费、配送费写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团长,或者自己有资源(可以对接货源),或者自己就是品牌商(比如奶茶店)的员工。运货过程中,也可以联系到熟悉的骑手、货拉拉。“一杯15元的奶茶,运费加价只是1.5元。”Maggie认为,这样的费用非常合理,团长凭良心组团。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良心团长容易亏本,“黑心团长”应运而生。判断一个团长是否“黑心”,要看他的加价幅度。“团长每单加价3%~5%可以接受”,住在浦东花木的任意告诉记者,“年轻人大都对价格不敏感,尤其对日常生活用品,直到业主群里有人贴出商品在其他小区的售价,团长的溢价普遍在5%~10%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以清美豆制品的团购为例,有团长卖59元一套,有人也找到渠道,一模一样的套餐只要50元。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团,不是价格低就可以“随便”成团的。一位品牌商向记者证实,根据成团单量,品牌一般会给团长5%~10%的返利,还会给赠品,以鼓励、帮助团长在小区内部推进“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在Maggie看来,溢价超过10%就难逃“黑心团长”的嫌疑。以一个5000人规模的小区为例,一单团购至少在100份以上,如果每单赚5元,团长至少盈利500元。如果每单加价20元~30元,团长的收益就非常可观了。
为了给儿子过生日,王女士通过社区团购订了一个标价368元的生日蛋糕,但半个月后同样的蛋糕再开团购,价格只有168元。
家住浦西的李女士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同样的烘焙品牌,不同的团长开团价格都不一致。按照常理,临近小区解封,价格应该跳水,但就有黑心的团长以不同的理由继续涨价,如果有人翻出之前的账单质疑,团长就退一点钱表示安抚。
微妙的是,不是价格便宜就能活下来。“平进平出,只要稍微不仔细,遇到一点小问题,良心团长都是亏本的。”就有良心团长为了大家能买到平价团购,倒贴时间和精力,“但并不是价格比‘黑心团长’低就能活下去”。
任意所在的小区,就有一个团长,同样东西开的团总是比别的团长便宜,结果其他团长上门谈判,双方僵持不下,把聊天记录爆到业主群里。买过的人才发现,自己吃了不少价格的暗亏。
小区的团长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态,建一个群互相协调物资品类,各自开团,井水不犯河水。但当外来者试图打破平衡,就会被群起而攻之。良心团的团长曲女士告诉记者,她一般只选择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开团,尽量和其他团长错开,价格也是平进平出,避免发生纠纷。
良心团长和“黑心团长”的大战背后,另一类拥有丰富货源的社区团长开始顺利发展起更大规模的生意。
在上海嘉定,团长“陈小胖”经营着一个4000人的大团,跟团人数早早就超过1万人次,她的自我介绍是“佛系卖家、随缘卖货”。实际上,她每天都很勤奋,及时捕捉小区居民的需求和变化,每天都推出不一样的货,“价格都极具竞争力,比如南京工厂直送的卫岗牛奶,30元两盒”,小区居民陈村就是她的忠粉。
“这类团长有可能发展长线生意,有独家货源、价格比超市便宜,货还给你送到家门口,”陈村表示小区解封了也会买下去,这部分团长已经经营起一个有效的社区生意,还雇佣了固定的人帮忙。规模3000人以上的小区需要这样的生意。
下跌的“团价”:平台后来居上
为什么社区团购会在上海封城后快速爆发?安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安光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物流体系问题,原先正常的商业体系动弹不得引爆了最终需求”。
“因为运力有限,电商在短期内给消费者发不了单件,就形成了以小区为单位,群接龙、快团团等为核心的自发性社区团购。”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商分析师鲁振旺亲历了这场大爆发,“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过去就有,但这次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团购。”
在民间团长开始大战江湖的同时,平台也迅速杀入。4月7日,拼多多平台上线“48小时保供套餐”,通过“集采集配”方式,试图以有限运力覆盖尽可能多的社区消费者。4月中、下旬开始,盒马、拼多多开始逐渐渗透到陈琪所在的小区。
配合不断恢复的门店,盒马对配送范围内的小区开通了盒区团购,居民定点抢单当日配送到达。早期盒马对配送的小区有注册用户300人以上的限制,为了达到配送门槛,陈琪所在的小区发动了一场“人群总动员”,每天都有人在业主群里呼吁新用户注册。盒马以小区为配送单位,实现当天送达。集中送达小区后,再由物业和志愿者承担最后100米的配送。
不过,盒马方面回应记者称,盒区团购更接近盒马店面的线下延伸,流动超市更接近盒马的社区团购版。5月初开始,上海南汇的“8424”西瓜开始集中上市,盒马的解决办法是目前上海最流行的社区团购。“‘8424’西瓜现在主要通过团购下单、集中履约配送到用户手上。”盒马资深副总裁赵家钰告诉记者。
“流动超市是测试下来最高效的方法,西瓜直接从农田送到小区门口,由小区物业、团长来把它分到每个门洞。时效非常快,大概一个半小时西瓜就能直接从田里直达小区。”赵家钰告诉记者。
伴随着平台的进入,社区团购的价格也在不断回落。记者注意到,一个经过认证、“血统”纯正的“8424”在上市初期,盒马平台上价格是88元/个,后期回落到69.9元/个。团购达人Maggie清晰地经历价格曲线的变化。4月18日,她第一次在百果园上抢到了西瓜,当时西瓜在上海是奢侈品,10斤西瓜117.8元,后面逐步跌落到80多元,最近一次是55元。
价格的回落充分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当进入上海的货品供应量开始变多,价格就自然下跌。
拼多多的社区团购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价格杀手。西瓜同样是拼多多“保供套餐”的重要爆品,“8424”上市初期,拼多多推出13.5斤96元、48小时送达的西瓜套餐,陈琪所在的小区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单,送达速度与质量超出意外,小区内在拼多多下单的人变多了,“一个星期后拼多多的团购占到了小区社区团购的一半。”陈琪告诉记者。
如何能做到较好的性价比,保证48小时到达?拼多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进入保供页面的商品大都由商家自己解决物流,相当一部分是进入名单的保供企业,或者在上海有稳定货源和仓库,在实效性上有基础保障。另外,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这部分品类就在商家和货源上有天然优势。
崛起&争议:并非“完美”的商业模式
如果盒马代表相对稳定的品质和服务,拼多多则代表一种草根式的轻松随意。
在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看来,拼多多社区团购的优点、缺点都在于没有固定团长,通过微信群的自然裂变,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团长。用户只要打开拼多多APP或小程序,即可进入“上海保供48小时”页面。优点是全程自助不需要抢单,付款成功可以随手分享到小区的微信群,成团后自动进入发货程序。
不过,没有团长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不少用户向记者反映,没有明确负责的团长,就没有人负责为大家清点货物,检验质量,最后100米的运输对小区物业和志愿者的依赖性过大,缺乏运力的情况下,拼多多就很容易被小区物业“拒绝”。
上述观察人士认为,拼多多的优点是价格灵活、起单量低,深谙用户心理,产品设计合理,用户只要使用过一次小区的社区团购,后台自动开启集单,再次打开可以清楚地看到所在小区正在开团的商品,随手扔到微信群里,实现爆发式增长。
拼多多攻占社区团购的隐匿曲线是快团团(微信社群小程序),隶属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快团团为团长提供一个快速发布团购、线上收单、收款的工具。在上海社区团购爆发时,成为团长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类产品。
快团团业务负责人介绍,目前快团团团购模式分两大类:一是以闵行区马桥镇为代表的“马桥保供模式”,即镇政府变身大团长,提供粮油米面、生鲜果蔬、乳品药品等保障物资,所辖社区居民只要跟团下单,48小时内就能到社区货架自取或由志愿者配送上门。
另一种是团长自助模式,即保供企业、商家当团长,免费通过快团团小程序快速开团,通过社区微信群迅速收集前端居民物资需求,同时通过小区志愿者团队,实现物资集中配送,实现“最后100米”集采集配。
多位接受采访的团长告诉记者,快团团会在团长提现时收取0.6%的服务费。有消息称,微信官方收取0.6%的支付通道费,但快团团官方会补贴团长0.3%的手续费,最终团长实际支付通道费为0.3%。
针对快团团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和相关费用问题,拼多多方面暂未给出正面回答。
实际上,在过去一年间,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一边快速崛起一边备受争议,“社区团购是‘预售+次日达+自提’的新型零售模式,满足在价格足够便宜的前提下,买到足够的质量合格的产品,并且较快地送达,其中便宜是核心。”电商直播“新农人”培育计划组织者之一袁帅认为。
“但社区团购正在面对着资本使用被限制,融资门槛被提高,平台流量驱动力量就会被减弱。为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结果就必须重启团长流量和品牌流量,团长流量驱动重启,就会回归社区团购生意模式本质。”袁帅说。
他认为,这一轮上海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团购,团长更加积极地拥抱商家,自觉主动地去维系社群,悄然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在疫情中,社区团购也更加重视自身产业的可控性,更加重视社群消费的可适应性。
安光勇认为,社区团购并非高大上的商业模式,仅仅是下潜的深度更深了一些,在疫情封控下真正触达到了社区。
商业复原之后:流量归于何方?
伴随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好转,大量封控小区解封后,曾经红极一时的社区团购是否会继续乘风破浪?大多数的答案是否定的。
“肯定不会继续活下去。”在Maggie看来,城市迟早会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鲁振旺就此持相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社区团购大爆发是运力受限下,一种特殊应对的集单模式。
“拼多多、盒马、京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改进,是受到疫情的推动。一旦大量社区解封,原来相对稳定的商业体系会重新回来,电商消费的主体仍然是天猫、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已经固有的形态。快团团更大的可能性,只是一个补充。” 鲁振旺认为。
与此同时,投资人也在热烈地关注社区团购新一轮的爆发。久谦中台研究员陈晨的答案是,“会给拼团平台带来一些一线城市的渗透率,其他更倾向认为是阶段性产物”。
“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小区居民消费需求催生的社区团购,绝大多数是伪命题。上海日常是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现在是物流停顿的情况下出现的特殊商业现象。伴随疫情的逐步缓解,零售业会在一两周内恢复正常的商业运转。社区团购这一商品短缺时代的商业模式,会逐步退出市场,消费者丰富性和个性选择,成为消费主流。”侯毅认为。
在他看来,高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他们会更重视食品安全、健康,应急囤货的需求也会保留下来”,不过侯毅认为,“人们的消费心态和习惯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对奢侈品的消费和需求会降低,会更重视吃好一些,总体对食品和消费品牌仍然是利好。”
基于这些判断,盒马开始研究升级现阶段的社区团购。在现有流动超市的基础上,测试新的社区团购模型。推进以“X会员店”为核心的社区团购,从会员店挑选尖货直供小区内的X会员。
“比如以往X会员店只供应周边5公里半径的会员,辐射的范围相对较弱,下阶段将通过社区团购订单方式,把服务半径扩张到10公里、15公里甚至全城。通过社群、盒马APP的入口进行集中下单,疫情期间流动超市的团长可能转化为X会员店的团长,如何给团长租金、返佣等形式也已经在考虑中。” 侯毅透露。
不过对更多像Maggie的上海市民来说,曾经与社区团购相依为命,跟着团长实现了从西瓜、奶茶到咖啡、乳酪蛋糕的消费升级,这段长达两个月的疫情记忆已经和社区团购紧紧纠缠在一起,成为一段复杂的难忘回忆。
与此同时,社区团购也在冲刺最后的疯狂。“牛奶、水果、烘焙甜品这些日常消耗品还能继续成团,不过一般的品牌已经冲不动了。”大家从一开始的物资匮乏在两个月内迅速实现了“消费升级”,团长们开始绞尽脑汁开发新资源。
团长Yuki开始推荐瑜伽垫、健身服……“经历了两个月的封闭吃喝,大家走出小区的那一天都希望瘦一些美一些吧。”Yuki最有成就感的团购是给小区团购了一位理发师,每个人55元,完全不赚钱。这是一个团长在解封前送给小区的最后“礼物”。
社区解封之后社区团购会戛然而止吗?团长们的答案并不一致,“可能会慢慢退化成一个社区群、聊天群……”没有悬念的是,随着城市商业系统的复活,团长自发式的社区团购会慢慢沉寂、消失甚至不会有明显标志,就像两个月前它突然爆发一样。
形金刚、超人总动员、蜘蛛侠……花花绿绿的贴纸,上面印着的都是小朋友喜欢的卡通人物,不仅好看还可以吃,放进嘴里甜甜的像糖果。
但看似普通的贴纸却一点不简单,警方发现这些花花绿绿的贴纸竟然是毒品。如果你发现了孩子在玩这种“卡通贴纸”,请不要犹豫,报警!!!
12月16日,海口海关查获一起贩毒案,嫌疑人把毒品伪装成邮票一样的贴纸、软糖,试图蒙混过关,这类“贴纸”如果不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很难从外观上发现这些物品里含有毒品成分。
而杭州警方表示,类似的“贴纸”在杭州也查获过。
毒性是摇头丸3倍 能通过皮肤接触吸收
今年9月,杭州上城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在滨江区某酒店式公寓抓获一名涉嫌贩卖毒品人员张某某,从他身上查获8张可疑纸片,经过禁毒部门鉴定,在纸片里发现了一种新型毒品LSD。
它比正常的邮票要小一些,一面是白色的,一面印有一些绚丽的花纹。
“LSD是一种溶剂。为了隐蔽性更强,贩毒人员往往用吸水纸浸泡在LSD液体里,然后剪成小片出售给吸毒人员。”办案民警顾磊说。
LSD全名“麦角二乙酰胺”,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它的毒性是摇头丸的3倍,是世界上最强的迷幻药,会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并出现急性精神分裂和强烈幻觉。往往30分钟起效,只要100微克,就能让人致幻上瘾。
LSD一般口服,通常以某种吸取物质吸取LSD后再服用该物(比如用吸墨纸、方糖或明胶吸取LSD后再将吸取物放入口中),需要更为警惕的是,LSD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吸收,只要轻轻一碰,LSD就可能会附着到皮肤的毛孔里。
LSD对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会有强烈的损害作用,如果长期使用,会诱发精神分裂症等症状,甚至产生自残、自毁、自尽等一些极端行为,非常危险。
在很多国家服用LSD药物都是非法的,在我国,LSD被列入了精神麻醉药品清单。
警惕!用LSD做成的卡通纸片
杭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孙警官说,LSD在外观上往往很难辨别。同时,相比于冰毒和大麻,LSD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比较短,也加大了检测难度。
这种新型毒品往往伪装成不起眼的东西来迷惑人,比如LSD一般以纸片形式出现,一张邮票大小的LSD纸片可以卖到1000元到2000元。
贩毒人员往往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相互加微信之后,商量好价格,再使用快递寄出。
而贩卖LSD的大多数是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有人把LSD做成卡通纸片,把目标对准了喜欢新奇事物的青少年。
伪装成卡通贴纸的LSD毒品
孙警官表示,虽然目前杭州还没有发现做成卡通样式的“纸片”,但也要提醒广大家长,必须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孩子在玩这种来历不明的“卡通纸片”,一定要及时制止并报警。
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危害远远超过第一代毒品杭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金副支队长说,在法律上,毒品的范围是固定的,但是犯罪分子却往往利用法律的空隙,在毒品的合成上做手脚。有时候,改变一下毒品的化合物结构就会变成新的毒品,而这种毒品不一定受到法律的管制。
这也是新型毒品层出不穷的原因。
2013年《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精神活性物质。联合国对其定义是,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包括《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
第一代毒品是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第二代毒品指冰毒、K粉(氯胺酮)等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也被称为“第三代毒品”。
少量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人会出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大量吸食后会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症等反应,严重的会精神错乱,甚至抽搐、休克、脑中风死亡,危害是第一代毒品的1000倍。
伪装成安眠药的新型毒品蓝精灵
比如之前警方发现的笑气、恰特草、小树枝、跳跳糖等,都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而LSD的毒性和原理和新精神活性物质类同,危害也远远超过第一代毒品。
警惕伪装成零食的毒品
和LSD极具欺骗性的外表类似,犯罪分子往往将新型毒品进行伪装,让人觉得“无害”而打消警惕。
“跳跳糖”“速溶咖啡”“巧克力”……包装新奇,看上去也很吸引人。
“要不要尝一尝?”犯罪分子处心积虑地分享这些“小零食”,由于具有更强的伪装性,使得许多青少年出于好奇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触这种毒品,吃了“朋友”分享的“零食”以后,染上了毒瘾,上城小营派出所的顾磊警官在办案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起这样的例子。
22岁的小芬(化名)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家境优渥的她不急于找工作,而是结识了一帮“闺蜜”成天一起泡酒吧KTV。今年10月,小芬在KTV里和朋友一起唱歌,气氛正嗨,一个小姐妹突然拿出了一瓶饮料,说“喝点这个东西会更嗨”。这瓶饮料外表看上去非常炫目,打开一看里面的饮料液体也很漂亮,小芬忍不住喝了几口。没想到一个月后,警察找到了她的单身公寓,对她进行发检后,检测出摇头丸阳性。
去年7月份,警方破获一起大麻吸毒案,吸毒者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警察,你们一定搞错了!我只是吸烟了,但并没有吸毒啊!”警方找上门时,蕾蕾(化名)完全傻了眼,经检查,蕾蕾尿检为大麻阳性。原来蕾蕾平时学习压力很大,有人教她减压的办法——抽烟,还经常买烟给她。只是蕾蕾不知道,这种烟里不仅有正常的烟草,还混合了大麻,被警方告知真实情况的蕾蕾悔不当初。
交友不慎是染上毒瘾主要原因!
青少年因为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诱惑和欺骗,作为家长,首先要教导孩子警惕“零食诱惑”,干万不要追求“时髦”,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同时要让孩子远离不良的朋友圈,远离损友。还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好奇心。
“交友不慎,好奇心重。”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禁毒大队邓丽滨警官总结目前在校大学生染上毒瘾的主要原因。“在校大学生因社交范围广,社会经验不足,有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
而“误吸伪装的毒品也是大学生染毒的主要原因之一。”邓警官说。如何避免接触到这种伪装的毒品?“在校学生应尽量少去KTV、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不接受娱乐场所里陌生人给的香烟饮料,打开的饮料一旦离开了视线,不要再饮用。”邓警官建议,“此外,慎重交友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也非常重要。”
不要听信那些诸如“来一口,就开心一下,没事儿的” “给哥们个面子,不会上瘾的”的话!因为他不会对你的下半生负责!
警惕:毒品滥用低龄化
广东省禁毒办专职副主任郭泽辉介绍,近年来毒品滥用低龄化趋势明显,新发现35岁以下吸毒人员占查获吸毒人员总数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54%上升到2017年的85%,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达到90%以上。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问题仍然突出,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全民禁毒工程”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置于禁毒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和治本之策。按照部署,全省21个地市和121个县区将同步启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进校园活动。郭泽辉希望广大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提高拒毒防毒意识,积极宣传禁毒知识,参与禁毒社会化工作,真正筑牢全民抵御毒品的坚固防线。警惕:这些都是新型毒品!
▍1. 邮票
毒品“邮票”就是贩毒人员将它喷在小画片上,或者将小画片浸泡在其溶液中制成的,使用时,将小画片放在舌头下,人体便能吸收。
图片来源:海南禁毒新媒体
毒品邮票上面附着了一种主要的成分叫做麦角酸二乙酰氨,它的英文简称叫LSD,这是一种强效致幻剂。只需很小的剂量就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致幻感,哪怕皮肤接触也能被吸收!
▍2. 糖果
这些看似是糖果的小零食,其实都是摇头丸伪装的。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上瘾后难以戒断,半年内复吸率仍高达95%以上。
图片来源:海南禁毒新媒体
▍3. 饮料
z不久前,浙江桐乡警方在检查中发现,一些酒吧、KTV卖的一款叫做“卡哇潮饮”的饮料不同寻常。 饮料中含有γ-羟基丁酸,俗称“神仙水”,无色无味,喝进去可能会丧失记忆,失去意识,甚至昏迷死亡,在我国属于违禁品。
因为无色无味的液体特性,使更多人在无意中成为毒品吸食者。
图片来源:CCTV13
▍4. 烟油
使用普通的电子烟具就可以吸食,门槛低且隐蔽性高,烟油中含有高纯度的大麻提取物,比传统毒品大麻更具有成瘾性和迷惑性。
图片来源:海南禁毒新媒体
▍5. 彩虹烟
彩虹烟的外形和日常的香烟很像,混杂的毒品成分不明,可能人体的危害更大!
人在吸食彩虹烟的时候,会产生色彩斑斓的烟雾,甚至还自带香气。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6. 奶茶包
一种新型毒品,这类毒品遇水即溶,迷惑性很强,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会发生改变,甚至香味都相似。其作用与K粉、冰毒相似,使人极度亢奋,容易上瘾,毒品效果持续时间长,极具诱惑力。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7. 可乐
主要成分为氯胺酮,微量就会导致人致幻,引起发狂症状。与冰毒相比,“可乐”的市场售价高出冰毒10倍,吸食方法不同,对人体危害也更大。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8. 跳跳糖
遇水即溶、即饮即冲,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这种新型毒品后劲很强,喝一次两天大脑都会处于兴奋状态。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9. 小树枝
小树枝中含有我国管制的MDMB-CHMICA成分,1克这种成分依赖潜力就相当于10.5克海洛因,滥用致幻!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10. 巧克力
含有大麻酚成分,吸食大麻过量会损伤身体手脚颤抖、心跳加快、头脑昏觉、反应迟钝、短期失忆。如果长期吸食,后果更加严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11. 曲奇饼干
外表看似和普通饼干无异,里面却夹杂着绿色的物质。打开包装有异味,含有大麻成分。
这种饼干价格高昂,一片售价50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更可怕的是!一些接触这些“零食”的年轻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这是毒品。
因为它们不需要注射、也不用吸食,摄入方式非常普通,包装形态也很常见……表面上可能是饮料、电子烟油等常见物品,实际上就是可怕的新型毒品!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毒品带来的快感只是一瞬的,但是它造成的后悔,却是你一辈子要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