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八大菜系,从没听说过哪个菜系可以全国通吃,除了火锅烧烤。
不仅可以全国通吃,还不用分春夏秋冬,冬天暖身,夏天就着啤酒吃个爽。
已经实现收租自由的广东人,对吃的更为讲究:
早上茶楼叹早茶,中午奶茶菠萝包,晚上三两好友唰火锅,凌晨路边摊不醉不归。
据佳佳观察,广州开得最多的餐饮店,是火锅店。
本土的潮汕火锅,常年占据美食榜第一;
麻辣的川渝火锅,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而开遍全国的海底捞,明星入局的上上谦和贤合庄,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火锅热”。
伴随着火锅热潮而来的,除了线下火锅店外,还有火锅底料和火锅食材超市。
火锅调料,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佳佳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爸妈煮的羊肉、牛肉、酸菜鱼各种汤底,别的时候,都是一包火锅底料完事,便宜还省心!
不过,火锅底料可以偷懒,食材总得自己买了吧?
我每次在家里请朋友吃火锅,都累死累活的,因为火锅底料、火锅丸子、蔬菜肉类、雪碧可乐等,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在一个地方!
买完一轮火锅食材下来,就相当于参加了一次马拉松!
那有没有什么地方能一站式买全火锅食材,不用你跑东跑西的呢?
有啊!火锅食材超市。
遍地开花的火锅食材超市
一个高配版农贸市场,低配版超市,怎么就突然火了呢?
其实,火锅食材超市,早在2017年就出现了。但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消费习惯,就一直没有出圈。
去年因为疫情,大家出不了门,也点不到外卖,于是火锅的消费场景,被迫从线下门店扩大到家庭餐桌。
在这个风口下,像锅圈食汇、懒熊、川小兵、火锅青年这样的火锅超市品牌,早已是遍地开花,就连海底捞也趁势,在北京开了一家名为“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店”的火锅食材超市。
而在参差不齐的火锅食材超市里面,锅圈食汇又是混得最好的一个。
2019年,锅圈门店销售同比增长400%,连续两年盈利,增速与规模稳居行业第一;今年3月,完成3亿美元D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30亿元。
锅圈食汇在广州一共有4家,佳佳抽空去了位于白云区的一家,店面不大,也不是在繁华闹市区。
但走进去一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
大到火锅底料、冷藏丸子、肥牛,小到午餐肉、油碟、一次性餐具,一应俱全。
除此以外,还有自热火锅、自制饮品等周边食品。懒是吧?懒人也能吃上火锅!
因为没有煮火锅的打算,又不好意思一进门就拍拍拍,佳佳临走前带了一瓶无糖气泡水,2块钱喝起来,和10块钱的元气森林差别不大。
看来,锅圈能成为火锅食材超市里的王者,实力确实不是盖的!
火锅食材超市为何受消费者欢迎
每天逛菜市场的师奶阿叔,不会喜欢火锅食材超市;
有精力逛超市,也享受购物乐趣的年轻男女,也不会喜欢火锅食材超市。
因为他们多的是时间挑选和砍价,火锅食材超市真正的受众,是那群又懒又宅的Z世代。
根据《2020年中国火锅消费者性别&年龄分布》,中国火锅的主要消费者里,26-30岁人数占比最大,18-25岁次之。
另一数据显示,“80后”“90后”是餐饮外卖服务的中坚消费力量。
佳佳自己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周末不出门,只在卧室、客厅、卫生间中来回穿梭蠕动。
要吃火锅,除非对方请客,不然打死不出门;
想在家里吃,就只能点外卖;
如果嫌弃外卖不卫生,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火锅食材超市下单。
食物来源安全可靠,还不用辗转菜市场和超市,这简直是懒人福音啊!
尤其是独居人群,买个自热火锅,或者买包火锅底料、买点肥牛蔬菜,唰麻辣烫吃,它不香吗?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21年,独居人口数量将飙升至9200万人。
这9200万人,就是行走的人民币啊!
除了做“懒人”生意,火锅食材超市的成功,还得益于它的经营模式。
首先是因为它的定位:家庭餐桌。
不仅经营食材,还售卖锅具和酒水小吃,有钱有手机就能下单,真的是“傻瓜”模式。
上一个让我觉得如此贴心的,还是海底捞的外卖服务,先送锅,吃完再上门收锅!
现在的火锅模式,一般都比较单一,但火锅食材超市不一样,采用“实体店+线上商城+外卖配送”的方式,既照顾了那些想要逛超市买买买的人的需求,又考虑到了懒得出门专注线上点单的人。
而且,锅圈还有个很绝的地方,夏天吃火锅的人不是少嘛,但总不能一到夏天就不做生意了吧?于是推出了烧烤炉。
晴天卖鞋,雨天卖伞,火锅烧烤来回切换的模式,让火锅食材超市几乎没有“空窗期”。
最后就是大家最关心的价格了。节省了这么多时间和人力,价格应该不便宜吧?
还真便宜。
为了提高顾客消费频次,火锅食材超市往往主打“性价比”。一些火锅食材超市,打出人均20+的价格,比起到店吃火锅动辄人均100+,真是划算他妈给划算开门,划算到家了!
底料10-20元,毛肚10元,虾滑10元,牛羊肉才14元,比线下门店的菜品单价少了一倍多!
质量也有保证,不少超市都贴出了“牛羊肉保真”的告示。
买到假肉也不怕,还能得到赔偿,这不比你在一绿到底的基金里浮沉要强吗?
社区团购都玩不下去了,
火锅食材超市出路在哪
从火锅、烧烤到生鲜,跨度可不小。
那在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食品电商以外,是否真实存在“家庭食材超市”需求?
答案是肯定的。
佳佳接触火锅食材超市的时间不长,要招待朋友又懒得出门时,才会在锅圈下单。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确实很方便,但顾虑也不少。比如食材是否新鲜、产品是否三包、售后如何维权等。
从食材上来说,这些火锅食材超市卖的,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生鲜,而是提前经过清洗、切配甚至按照菜谱,搭配好比例的预制生鲜食品,俗称“半成品净菜”。
半成品净菜,我们生活中都见得不少,比如饺子、牛肉丸就属于这种经过简单加工就能入肚的食物。
半成品菜,其实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日本发展等国家发展很成熟,但在中国,还不被很多人接受。
理由很简单,像肥肠这种装屎尿屁的食物,无论别人清洗得多干净,你第一反应都是不信、不敢吃。
除了食材让人担忧,火锅食材超市的模式,也是让人质疑的。
它其实跟前阵子很火的社区团购很像,都是线上下单,线下取货,也有价格优势。
作为一名懒癌星人,自从出了多多买菜、京东到家后,佳佳就没逛过菜市场了。
每周六,我一睁开眼,就是在小程序上买菜,然后再睡回笼觉,生活幸福感确实提高了。
但几次之后,你就真的生气。菜市场100块你能买满一个冰箱,但在京东到家你只能拎回小小一袋,最过分的一次,9块钱一份的红萝卜,只给了我一个,我直接气饱了。
所以啊,火锅食材超市的消费群,主要集中在34岁以下,其中80%是90后,多数居住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一二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独居人口多,生活压力大,购买力强,哪怕大幅溢价,也愿意买单。
更何况,他们不逛菜市场的话,根本也不知道这些菜是贵还是便宜。
只是,怼着一只羊毛使劲薅,终究不是永久之计。
火锅食材超市要想有出路,要么继续做好价格和服务,吸引其他年龄人群消费,要么把原有的产业链拉长,先开个火锅店试试呗。
然疫情危机还没结束,但是面对年终餐饮业传统旺季,仍有不少特色餐饮扎堆开店,争相抢分旺季市场一杯羹。
上周,位于九街的火锅超市开业了,吃火锅也可以像逛超市一样,推着购物车选取自己喜欢的菜品,这家店的菜品号称低至1.8元,每天一款9.9元的超值特色菜品,顾客就是天天去吃,特色菜品也不踩雷。
无独有偶,肥肠控们在最近也有了新的去处,重庆肥肠鸡第一品牌晓彭肥肠鸡,继南坪店、杨家坪店、观音桥店后,又一次性在渝北回兴及洪崖洞开了两家店,双店齐开,优惠活动必不可少,据说开业期间不仅有7.8折优惠,周边社区还天天可抽霸王餐。
此外,重庆知名的火锅品牌“镇三关”、知名的中餐品牌“杨记隆府”,最近都有新店开业。
镇三关人和升伟晶石公元店也在上周开业,据说这家店是镇三关九周年的一次迭代升级,除了味道不变外,装修、服务、菜品、形象等都在升级变化。
而知名的中餐品牌杨记隆府也借助金沙天街开业,进驻沙坪坝,12月30日与金沙天街同步开业,开业全天派送幸运红包。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疫情危机还在继续,但是年终旺季确实是传统餐饮行业的开店高峰。如果餐饮店有特色,有品牌影响力,促销得当,即使疫情危机没有解除,也仍然有生存空间。
来自重庆市餐饮商会的数据显示,疫情带来了公共卫生监管、市场监管、老百姓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的调整和变革,都将对餐饮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中国数字经济占比已经超过40%。
重庆市餐饮商会会长严琦认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会产生巨大能量,互联网促进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餐饮业一定会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餐饮行业要加快智能化改造,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徐菊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者 | 马越
编辑 | 昝慧昉
海底捞的第一家“火锅食材超市”低调开业——在北京朝阳区东五环外,临近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小区底商,红底白字的“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招牌很容易就能看到。
界面新闻记者走访了这家新开业的门店,它的面积大概在50平左右,店内区域按照产品划分为自嗨火锅区、食材区、底料区、酸粉酱料区、锅具炉具区、饮品区、预包装区等等。
从产品上看,这里包含了大多数你能在海底捞吃到的产品,SKU大概在100个左右。包括牛羊肉卷、菌菇、蔬菜、鱼丸、油条、豆制品、拉面等食材,火锅外卖所需的底料和酱料,海底捞啤酒在内的饮品,半成品的鱼香肉丝、酸汤肥牛、番茄鱼、鲜椒鱼等菜品,自热火锅,速食粉丝,以及牛羊肉串等烧烤食材。
店里的产品价格与外送平台上的价格一致。比如半份捞派肥牛卖21元,120g的原味火锅蘸料6.9元,半成品的酸汤肥牛是32.8元一份。另外店里还提供258元的双人套餐、388元的三人套餐、458的四人套餐和618的6人套餐。
店内产品大多是海底捞的自有品牌以及供应链品牌,比如它的半成品菜来自海底捞控股的蜀海供应链公司,油条来自千味央厨,蛋饺、奶黄包和小馒头来自安井食品。
尽管有摆满货架的产品可以供消费者自选并且自助结账,但目前看来,这里更像是一个外送前置仓。界面新闻记者在工作日的下午3点左右走访时,店里并没有顾客上门,更多是以外卖平台的方式接单,再由店员去送外卖。
这家门店的店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该店已经开了一个月,最初开业时还有过全店88折的优惠。
海底捞对界面新闻回应称,北京首家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于10月中旬开业,“希望为消费者提供多样、便捷的用餐选择”, 消费者既可以选择“线上下单、送餐上门”服务,也可以在线上下单到店自提。自提站的特点在于增加了预包装食品售卖,同时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锅具、漏勺等工具,以及海底捞啤酒、乳酸菌、特色小零食等。
目前,海底捞只开了这一家自提站门店,关于未来是否会开更多门店、如何选址,海底捞并未做出回应。
海底捞自提站“门店+配送”的模式,类似于售卖火锅食材、最近以融资总金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而获得行业关注的“锅圈食汇”,瞄准的都是家庭火锅的消费场景,意图在社区零售布局。
我们曾经报道过,火锅食材超市锅圈食汇创立于2015年,2017年1月首家实体店在郑州福元路开业,在3年时间里以加盟的方式快速扩张,在全国开到了3600家门店。其商业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既是冻品食材连锁店,又是食材供应链,供应链的部分像基础设施,冻品食材连锁店则是一个可盈利的业务。
这类火锅食材超市兴起的背后,是中国火锅市场的高速发展。来自《火锅行业全产业链报告》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火锅行业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全行业总销售额从2011年的1843亿元增至2018年的4800亿元,在整个餐饮板块中的占比超过11%。
然而因为用餐的特殊性,基于在家吃火锅消费场景的火锅外送业务,发展一直较慢。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这类较早进入火锅外卖的火锅餐厅,还有专门做火锅外卖的品牌,比如懒熊火锅等等,但整体上来说市场还较为分散,这也吸引了新入局者。
2020年11月4日,盒马正式在全国盒马、饿了么同步上线发售盒马火锅。盒马3R事业部总经理宁强公开表示,火锅的外卖占比未来将超过一半。按照盒马对外的说法,火锅一直是外卖市场的超级“黑洞”,这也让火锅成为餐饮外卖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谁能最好实现这一最大品类的在线化,谁就能在餐饮数字化的浪潮中占据主动。”
不过对于海底捞来说,专门开自提站的商业模式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从首家门店的业务覆盖范围来看,自提站的业务范围与其原有的外卖市场重合度极高,比起堂食,线下门店的商品也并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大众点评显示,在这家自提站附近的5公里范围内,就有4家海底捞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