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供应是餐饮行业公认最难做的一个部分,气候不同、产地分散、信息不流通,导致食材领域的供应链十分混乱,所以即使蕴含着万亿级的市场前景,创业者也不敢轻易尝试。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食材供应难题也有了希望的曙光,有人尝试利用互联网来解决食材供应的痛点,食材电商也就应运而生。
初期出现的食材电商都选择了重模式,采用自营模式来整合混乱的供应链。一年后,携带互联网基因出身的轻模式开始登台,通过撮合模式高速扩张,与重模式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那么,轻重模式各有什么优势呢?
重模式管控力好,轻模式走得快
食材电商都是以整合供应链为目的,因方法不同才有了轻重模式之分,重模式的食材电商是通过自采自营深度参与供应链环节来整合供应链,轻模式的食材电商则是通过促成供应商与B端客户之间的交易来整合供应链。
重模式的方式非常接近传统行业曾经的需求设想,既能掌握各个环节信息,又可以承包采购、存储、物流等多个流程,所以重模式一经出现立即走红。重模式食材电商的思路是从源头做起,保证食材的品质,再层层整合各个环节的资源,最后集结形成一站式服务优势。
重模式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比较容易管理。由于重模式食材电商是直接对接各环节客户,不需要通过任何渠道进行交流,不但能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还能增加客户粘性,因此客户管理比较容易,对供应链的管控力很好。
从源头做好品控,再加上自由的物流和仓储,会带来更好的消费者体验,若是有充足的资金做奠基,重模式便可以很快形成规模。比如美菜就是典型的重模式电商,通过自建物流和仓储,为B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积累大量的B端客户和供应商资源后,实现了加速发展。
轻模式像是重模式的极端,尽管目的一样,但是行为差异特别大。轻模式通过平台聚合来促成各方的交易,本身不参与交易环节,所有环节都采用众包,对资金储备没有高要求,可以快速在其他区域落地。
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商品丰富。因为不接触具体的交易,所以商品的种类可以无限增加,理论上供应链可以不限长尾,B端用户也就有更大的选择范围。采用轻模式的食材电商以不限长尾为特色也吸引了很多B端客户,再加上轻资产的属性,很快就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比如天平派只负责撮合供应商与B端客户的交易,不干预诸如分拣、配送、退换货等服务,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对于倾向于直接交易或者供应链品类有要求的客户非常有吸引力,以此为优势,天平派迅速发展起来。
轻模式与重模式均是一只脚走路
虽然轻重模式利用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中分庭抗礼,但是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两者的不足之处也渐渐凸显出来了。
先说重模式,重模式大力打造仓储物流等设施,囊括从接触供应商到送达B端客户全过程的服务。这样一来,平台的人力物力成本很高,运营过程中又需要资金沉淀,资金回笼期长,平台跑不快。所涉环节太多,不仅成本高,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也是难题,所以短期内重模式食材电商很难快速扩张。
同时,简单的整合替代方式和无法快速规模化特性,让重模式难以形成良性生态,所以从提高行业效率的角度看,重模式的作用不大。比如送菜哥前期在重模式优势的助力下吸引了一批客户,日交易甚至高达30万,可是资金输出高回笼慢的特性也让还未规模化送菜哥苦不堪言。过高的日单量渐渐成为负累,送菜哥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压缩团队、减少联采仓,最后黯然离场。
再如以中小餐馆为目标的集食达,提供从采购到配送的一系列服务,并对每一个订单全程跟踪保质保量,解决了中小餐馆老板亲自采购的难题,上线一个月后合作餐馆达到了300家。但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集食达的运营越来越沉重,最后无法承担一条龙服务的成本也就谢幕收场了。
接着说轻模式,轻模式虽然不涉及交易环节,但是为了吸引供应商和B端客户进场,前期一般都会通过补贴来和各平台抢夺客户资源。不过这样得来的存量虽然数量上去了但质量跟不上,很容易陷入无补贴无客户的困境。轻模式食材电商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存在导致信息不足的缺点,由于轻模式食材电商和供应商们交涉不多,管控力自然不高,同时也难以把握用户的痛点,更无法提供精准的服务。
还有一点是利润空间有限。轻模式的资金来源是分销佣金或收取服务费用,收取的费用幅度很有限,整体很难有较大的增长,所以盈收的天花板很低。收益不高又需要补贴增加流量,且可复制性强,很容易被友商迎头赶上,由此可见轻模式平台的生存处境很艰难。
轻模式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增加种类,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来实现盈亏平衡,不过理论终究是理论,实现起来难度可不小。像一亩田平台就是理论的践行者,不断增加产品种类不限供应链长短,平台数据也是增长迅猛,但是一亩田也一直深受数据造假的诟病,最后在利润遥遥无期、消费者不信任、收支平衡大难题的重重压下慢慢衰落了。
轻重都走不稳当,混合或是良计
食材是比较典型的非标准商品,一方面受天气、土壤、种植工艺等因素影响,至今没有一种食材可以做到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受城市流通渠道的限制,共同导致食材价格起浮不定。食材电商的出现是为了促进商品标准化和及时配送,但是对比来看,轻重模式各有优缺点,重模式发展速度慢但管控力强,轻模式扩张速度快但管控力差利润空间少,都是一只脚走路,所以整体而言,轻重模式想要长远发展都需要改进。
从模式来看,重模式侧重线下地推,轻模式侧重线上撮合,轻重模式之间存在互补特性,所以各平台不妨取长补短,升级成为混合模式。
像乐禾、食菜网等重模式食材电商可以适当吸取轻模式所长,留下平台自身比较有实力的几个环节,将较弱的环节换成撮合形式,通过提高供应链效率,进而提升平台整体的交易效率。比如美菜最近和美团合作之后,将物流等环节交给更专业的美团来做,只侧重于食材前端的采购等环节,既可以保持前端管控力升级服务质量,还能加快美菜今后的扩张速度。
而食务链、大物图等轻模式食材电商的角色就像是中间商,虽然供应商与B端用户为了便捷的交易而选择此类平台,但是作为不直接参与的第三方,食务链等食材电商无论是与供应商还是与B端客户都没有产生交集,用户的粘合度自然也不高,导致平台对用户的掌控力很低。而且轻模式的盈利仅有收取佣金这一方式,带来的利润很有限,平台很难有大的盈利突破。也就是说,轻模式平台需要从管控力和利润来源两个角度着手优化。
从管控力来看,食务链等轻模式想要增加管控力,可以借鉴重模式的善管控长处,例如在前端采购环节增加线下建设,通过线下建设来增加与用户的交流,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从而可以提高平台对用户的管控力。
从利润来源来看,轻模式平台还可以在增加线下建设的过程添加新的业务,丰富收入来源以提升盈利空间。比如大物图平台,在撮合模式的基础上,添加线下测试环节,利用测试业务进一步保证品控,既能增加消费者的信心,还能通过增加测试收入来改善收益结构。
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食材B2B的轻重争霸局面也会随之改变。轻、重模式都存在着不足,经过几年的发展轻、重模式食材电商的暗疾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有人提出将两者结合。
从理论上来看结合确实可以完美的互补,实际上两者关系就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简单的相加而成意味着平台要建立两套体制,成本管理不是易事。所以,平台想要走的更远,有机结合才符合两种模式的实际情况,只要把握好混合模式的平衡点,届时长远发展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很多人眼中,餐饮是个门槛低,入行容易的行业。关键的是很多人眼里只看到了火的店,而没关注倒闭的店。
在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入行,最后失败收场。
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卖什么?
丰富多彩的餐饮业态
中国的餐饮业态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南方与北方差异,东部和西部的迥异,造就了中国餐饮多滋多味。
米面大行其道,长久不衰。有着南米北面,东甜西咸的格局。餐饮市场上主要的品类细分如下。
< class="pgc-img">>品类优缺点你要知道
< class="pgc-img">>不同的品类有着自己的优缺点。面类有着操作简单,毛利高的优点,但在外卖市场就毫无竞争力,这是面食的产品特性限制。
粉类也有着同样的优劣,也更容易被模仿。
米饭类有着丰富的口味,庞大的受众人群,可塑性强,堂食外卖皆可的优势。同时也有着相对复杂的操作和最为庞大的竞争群体。
麻辣烫,丰富菜品,操作相对简单,让你在大江南北都能碰见它的身影。对应的是口味相对单一,门槛低易模仿。
粥的健康,饺子的认知度让其牢牢占据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西式快餐有着标准化程度高,模式成熟,但市场是大品牌割据状态。
中餐受众广,接受度高。缺点是对厨房倚重性大,备料太麻烦,厨房人员和成本控制要求非常高。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class="pgc-img">>餐饮品类要选择好,第一次餐饮产创业更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食品,普罗大众接受的品类可能会有很多竞争者,但是最稳妥的方案。因为区域限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餐饮行业对于创业者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是投资可大可小,小到街头小摊,大到餐厅酒楼,投资规模是从小到大,覆盖了各个层次的创业者。
创业者的选择余地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及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餐饮业态。
每一个大火的品类必定是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的。经营者在了解品类的优劣势,找到品类所对应的目标客群的前提下,任何品类都可以存活。
如果能进一步解决品类现有痛点,则可能发展成品类中的强者。
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今餐饮行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一直被很多餐饮从业者在意的“三高”也再一次被拿出寻求解决方案。餐饮业中的“三高”分别指高房租、高人工和高原料。餐饮老板们为了给餐厅选择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不得不负担高昂的房租,想要员工的服务佳素质高,薪资也自然比普通的会高一些,为了让顾客们吃得放心,食材需要从高端供应链中挑选并且经过严格把关,这样原料的成本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由于三方面的耗资都比较大,所以餐饮老板们不由吐槽,认为自己承担了太多。可是对于餐饮业来说,“三高”并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所在。
< class="pgc-img">>
每一种选择都有因果,为了地段支付高昂的租金,那么人流量是可想而知的。而高薪聘请的员工能力也不会很弱,会为餐厅内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放心的食材也是对于餐厅本身和客人的负责,同样也是吸引回头客的关键。虽然每一项都给餐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有些餐饮老板依然觉得经营不尽如人意,而且还白白花费那么多资金,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因为经营方式的问题以及自身品牌的打造问题。
< class="pgc-img">>
首先,餐饮品牌的IP打造十分重要。IP可以解释为具象化的品牌,并且拥有自己的品牌形象。如今自媒体飞速发展,很多餐饮品牌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宣传,很多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以及粉丝群。想要打造出自己独特的IP需要自身在这一领域足够优秀并且拥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IP便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一众粉丝以及顾客。另外,自身也需要思考这样的IP打造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怎样不同的体现和特殊的价值。
< class="pgc-img">>
比如之前有获得年度优秀IP运营公司的蜀大侠,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蜀大侠是在成都注册的一家十分有名的火锅店。名字中的“蜀”代表巴蜀,“侠”体现出一种江湖特色,所以蜀大侠IP的打造也围绕这两个特点来展开。除了名字的选择之外,logo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会更加直观展现品牌形象。熊猫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所以蜀大侠也采用了熊猫这一元素作为logo的基础,但是熊猫在餐饮品牌乃至其他品牌中并不是独特的存在,所以要想突出重围,便需要拥有一定的辨识度。所以最终成形的logo是一个富有江湖气息的熊猫,头戴斗笠,身着富有大侠风范的衣服和靴子,与蜀大侠这一名字十分吻合。这一既可爱又富有个性的形象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深受年轻人的喜好。
< class="pgc-img">>
在餐饮业中,复合业态模式的热潮也同样来袭。同样以火锅为例,如今有很多火锅与其他合二为一的产品广受好评。比如火锅与蒸品,火锅与卤味,火锅与茶饮还有火锅与乳制品等都成为品牌打造的特点和卖点之一。并且以90后和00后为消费主体。各种新模式的组合和搭配引来一批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顾客,在这样的新型复合业态模式的经营下,也可以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
< class="pgc-img">>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对于很多传统品类的餐饮来说,多数都会进行另类的创新。首先便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如今消费水平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个性化与定制化成为所追求和追捧的。所以对于餐饮来说,产品的颜值和质量在保障的基础上,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另外,产品的卖点要明确,一家人气高的餐饮一定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卖点,并且可以给顾客充分的理由去选择它,这样才能实现多渠道的发展和成功的客户引流。
< class="pgc-img">>
品牌的年轻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餐饮业中大家所追求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更为广泛的大众群体,老少皆宜的品牌形象打造也是必要并且满足客户需求的,因为如今的消费大环境下,虽然会有消费层级的细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对于餐饮业来说是需要满足大众的,并且可以让消费者拥有切实的参与感。
< class="pgc-img">>
餐饮成本中的“三高”并不是经营欠佳的理由,找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发展地位,充分思考复合业态模式是否可以与自己的餐饮相结合,充分利用人员及场地,将发展前景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