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探场时会经常见到一种场面——零售区域门可罗雀,餐饮门店大排长队。
无论是夜经济的火热、市集商业的遍地开花,还是诸如“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B2”这样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熟悉的存在——“美食街”。在消费逐步恢复活力却又不断发出“降级”之音的当下,餐饮业态成为汇聚客流的“隐藏大佬”,在各种热门事件里,深藏功与名。
这或许是因为吃喝之事过于常见,关于“美食街”的话题也老生常谈。但市场的风向今日不同往昔,曾经只服务于人们“口腹之欲”的餐饮业,早已不满足只做“饭点儿”生意,而开始将自己打造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社交和情感的必要链接。
从追求“食物美味”到追求“生活美学”,在抢夺客流的激烈竞争中,面对为氛围、为体验付费的新一代消费者,餐饮业态在空间场景上也卷出新的“境界”。
01
“颜值出道”的美食街区
商场真正的“流量担当”?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购物中心餐饮业态的占比不断攀升。以今年新开项目为例,玉溪三千城购物中心、太原天美杉杉奥特莱斯、鞍山碧乐城餐饮项目占比超过70%。重庆印象城、广州健康岗星河COCO Park 、上海龙华会的餐饮占比也超过50%。
▲图片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但若只是餐饮品牌的增加,很容易沦为大众眼中的“大型食堂”,挤兑其他业态的生存空间。流量与形象需要平衡,况且,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餐饮空间既为当代人提供优质的社交场景,又成为热衷分享的年轻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背景板,美食空间也需要“美貌”。
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在美食街区的打造上花费大功夫,创设不拘一格的餐饮场景,让其成为商场强大的“流量引擎”。
◇Réel Food——芮欧百货
芮欧百货B2层的Réel Food一直以简餐小食为定位,经过调改升级后,从功能型简餐往社交型餐饮转型。
11月份初,焕新后的美食空间新品牌陆续开业。项目集结了10家创意料理餐厅,打造潮流活动“早C晚A”美食社交空间,从主题空间装修到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氛围营造,都呈现出更加休闲时尚的气质。
▲图片来源:iziRetail热点
>主题区域的公区桌椅改用了木质与金属元素结合的桌椅,店铺则进行统一设计搭建,品牌几乎只需拎包入驻。
▲图片来源:iziRetail热点
>◇城市集市·梧桐——上海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
继北外滩来福士的城市集市·里弄、瑞虹天地太阳宫的城市集市·江湖之后,城市集市在上海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打造了第三家沉浸式造景的主题餐饮街区——城市集市·梧桐。街区还原梧桐树下的老上海、记忆中的弄堂生活以及诸多华丽而有趣的特色场景。
▲图片来源:上海圈子
>城市集市·梧桐位于商场的B2层,与地铁出入口相连,之前以小吃、简餐、甜品为主。随着龙之梦商场的升级改造,B2原来的美食广场近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改造成了主题街区。新的街区引入了30多个餐饮品牌,还有两座开心麻花剧场重磅加入。
▲图片来源:上海圈子
>室内的“复原式”造景并不算什么新鲜的事物,餐饮业态与怀旧主题有着超高的适配度,中餐、小吃的烟火气让沉浸式空间打造事半功倍。
◇南里食集——瑞虹天地太阳宫
除了故事性、具象化的“造景”,更有现代美学意义的美食空间场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情绪价值。
FOODIE SOCIAL是瑞安新天地品牌打造的沉浸式美食社交平台,位于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商场五层中庭的南里食集,作为FOODIE SOCIAL 2.0被打造成一个有户外感的美食空中村落。
拥有25米挑高的5000平米空间,目之所及皆有光与绿植,处处有座椅,其独特的空间特质拥有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不同于商场其他公区而与商场融为一个整体。
▲图片来源:商业咔
>25米高的天光中庭下,屋顶的浅绿色网板过滤了灌入的阳光,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律动,自顶层俯瞰的透明性和可视化消费场景有效导向了高区楼层的人流。
▲图片来源? nota architects
>太阳宫南里食集店铺以饮品、甜品为主的时尚餐饮为主,对于瑞虹天地太阳宫来说,主题设计以及社交形态营造为空间体验增值,并在选品方面与商场主体形成错位和互补。因此,这里布局了众多带有网红属性,但尚未在主流购物中心中连锁化铺开经营的品牌。
▲图片来源:商业咔
>◇上海嘉里中心——飨识里
同样位于商场B2层,上海嘉里中心的飨识里还起着“桥梁”的过渡作用,主题区域连接了南北两个区域以及B1、B2两个楼层,打造为以Social Eating为内核地多功能复合餐饮社交空间。
▲图片来源:Wutopia Lab
>飨识里英文名THE GREEN HOUSE,整个空间以公园为主体概念展开设计,把绿植、花房、凉亭、露天吧台等公园元素巧妙地容纳进来,共享就餐区域,形成多条通往周围餐厅的小径,把整个空间的场景编制为一个通透且联动的整体。
▲THE GREEN HOUSE空间生成 ,来源?Wutopia Lab
>有连续的软垫卡座,也有亲切的木质长椅;有被鲜花和美酒簇拥的中央小舞台;有也大餐桌和蛋糕屋,终点一朵花瓣灯,光彩夺目。置身Park,享受美食、美酒、鲜花、音乐,交谈变得轻松且自在。
▲图片来源:Wutopia Lab
>02
秀场景的餐饮型商业
非标设计新思路
除了传统的美食街,不少以餐饮为核心的特色非标项目,同样出尽风头。有高度浓缩了七八十年代老长沙街景的超级文和友,模糊时空的场景,唤醒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有麓湖天府美食岛,以湖泊、岛屿为生态基底,呈现了一个汇集生活、美食、文艺的高品质沉浸式商业空间。
▲麓湖天府美食岛
>现如今的实体商业,餐饮业态与零售几乎可以平起平坐,一些独立的餐饮型商业项目总能带给人不小的惊喜,也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提供了许多非标设计新思路。
◇鸿寿坊——精致的烟火气
今年9月底开业的鸿寿坊,作为新的沪上网红,以“精致的烟火气”为定位布局多样化的餐饮品类。通过里弄+室内市集的空间结构,营造了一个接地气、有人气的精致社区场域。
▲图片来源:lookon 见外
>鸿寿坊保留了原址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风貌和鱼骨状里弄结构,里弄结构和丰富的小尺度空间,增加了人们游逛的趣味性。独栋二层的鸿寿坊食集与周边高低两座办公形成的错落建筑群,围合出一个中心广场,通过空中连廊二次衔接,人们能够更加通畅抵达各处,盘活二层商业店铺,且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漫步性。
3号楼的鸿寿坊食集,这个瑞安孵化的第三代Foodie Social,近5000平方米的室内两层空间,集结了便民惠民生鲜店、各地街头老号、品质网红与口碑名店等大大小小30多个美食品牌。
邀请了18位个体经营者布局各式各样的摊位,精品咖啡店旁边是葱油饼摊头、美食档口旁边是园艺植物,形成丰富多元的Market场景。
室内售卖区没有传统菜市场的脏乱和异味,而是按照一定的点位及美陈布置,保证了视觉美感;在室内“栽种绿植”,周围是灵活的桌椅,配合楼上弧形窗台形制和外摆餐饮区,自由松弛的同时又有独特的年代风味。
室内天窗,采用环保低能耗通风设置,大吊扇的设计让空间更具有传统集市那种原生态的生动。
室外街区部分又打造成“日咖夜酒”的24小时活力社区,引入精品咖啡馆、小众酒店品牌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业态,通过丰富的外摆营造休闲社交氛围。
◇MEET&EAT——餐饮复合空间
“在街区的食集社区里,餐饮可以不是主角,而社交才是。”这便是MEET&EAT这样一个餐饮复合空间被创造出来的初衷。MEET&EAT创作团队选址择址上海古北社区,在老房子里建造一条可以见面偶遇,碰头吃饭的High Street。
▲图片来源?朱润资
>打开沿街的主立面,扩大了窗户的尺寸,结合基地不同的室内外高差,以人的基本行为——站立、落坐、对谈、共饮为尺度,重构了窗台。
▲图片来源?朱润资
>主入口处镶嵌LOGO的花砖,内嵌的门斗,通高的大堂,犹如老上海剧场般的空间序列。保留并修缮的实木楼梯甚至有些嘎嘎作响,裸露的混凝土墙体矗立一堵轻盈的显像玻璃,舞动的机械装置吊灯,经典与赛博的混搭。
▲图片来源?TOPOS DESIGN
>南侧公区是必不可少的大长桌,可同时容纳30人就餐;北侧公区则是地台围绕的散座区,提供更加自由随意的落坐方式。
▲图片来源:Mall力观察室
>MEET&EAT跳出了成熟的品牌矩阵,将调性契合的小众品牌聚集起来,成为一个完整且相互联动的品牌集合。像是一个专注于餐饮内容的买手店,在发掘小众优质品牌的同时,有目的地孵化出所需的餐饮内容。
▲图片来源? MEET&EAT
>03
“向吃而生”
新型美食空间设计关键词
“流量至上”的年代,场景力成为线下实体商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席卷各个赛道。
盘点当下出圈的餐饮空间,可以总结出三大关键词——
一是强造景。有着强视觉效果和文化背景的造景空间,是最直接的形象输出,也是商业项目在眼球经济下引流的必要手段。
二是氛围感。餐饮业态自带留客属性,在停留较长的空间里,人们五感的体验决定了心理的评价倾向,从设计到内容,打造统一而集中的调性,或文艺、或精致、或松弛,或烟火,等等,氛围感是餐饮空间的“内在灵魂”。
三是社交性。诸如商务会面、情侣约会、亲子家庭休憩等,现代人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倒逼餐饮空间在设计中将更丰富的服务功能考虑进去。
总之,对饮食这一人类基本行为进行新的解读,产生了新的诉求,也催生了新的消费力。从把街头散落的小铺集中起来管理,到带着运营思维创设的场景化社交空间,“大食代”们的进化,我们喜闻乐见,这意味着,应对每个时代的消费者,商业总有自己的解法。
本文资料及图片参考来源:餐饮老板内参/iziRetail热点/商业创新说/上海圈子/商业咔/lookon 见外 /Mall力观察室/派沃设计/以上提到各项目官方/网络,只做传播分享用途,不涉及商业范畴。如需转载请标明文末参考来源以及此文章来源,谢谢支持!
以食为天,2023年餐饮行业是恢复较好、强势增长的行业,但随着消费者的迭代,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餐饮行业也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美团共同公布的《2024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随着国内餐饮业的快速复苏,各种“小吃小喝”项目在资本和行业眼中变得热门,与此同时,加盟带来的拓店热加速了“小吃小喝”项目的发展,也带动国内餐饮连锁化率的快速提升。
加盟大战拉动餐饮连锁化
不少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不同商圈中的餐饮品牌正在变得越来越接近,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那些耳熟能详的连锁餐饮品牌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2023年,由于长时间被压抑的餐饮需求得以释放,国内餐饮业收入终于迎来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统计局数字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业的总收入同比增长20.4%,达到5.3万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大关。
但记者注意到,在这一轮餐饮增长中,连锁餐饮品牌的贡献颇多。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正迎来新一轮连锁化,连锁化率已经从2019年的13%上升至2023年的21%,虽然这一比例与欧美50%的连锁化率相比仍有差距,国内市场的连锁化率的增长正在快速增加。
2023年国内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门店千家以上)拥有的门店数占到全部连锁门店的24%,比上一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肯德基和瑞幸咖啡加入了万店俱乐部,这也让国内连锁餐饮突破万店规模的企业已经达到6家之多,而这6家企业的门店数就占到全国连锁门店总数的7.6%。
图表来源:《2024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
连锁化率的上升,与2023年国内掀起的新一轮餐饮开店大潮有关,在咖啡、新茶饮品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加入其中,特别是加盟拓店方式,也加速了各品牌开店的进程。
甚至很多原本只有自营业务的餐饮品牌也都放下身段,2023年以来,海底捞、瑞幸咖啡、九毛九、奈雪的茶等头部企业纷纷启动加盟。2023年7月,坚持直营8年的“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正式宣布开启“合伙人计划”,并在2024年大幅降低门槛。此前的2022年底,坚持了10年直营的喜茶开放加盟,并在2023年一年时间里新开出超2300家事业合伙门店。
今年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2-3月份就有多家知名餐饮品牌宣布放开加盟,比如2024年3月,海底捞宣布开放加盟;九毛九集团自2024年2月起,逐步开放太二和山外面酸汤火锅的加盟与合作;此外珮姐重庆火锅也在2024年3月开放特许加盟,发展城市合伙人。
在业内看来,这一场开店大战背后,是连锁餐饮品牌和创业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对于连锁餐饮品牌而言,疫情冲击下,品牌连锁直营门店成本高、资金压力大,门店规模瓶颈限制供应链效能发挥等发展痛点暴露无遗。因此头部餐饮品牌纷纷选择合作面更大、资金成本压力更小、发展速度更快的加盟模式。
另一方面,对于创业者而言,有部分创业者本身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自创品牌开单店的风险系数较大,为降低失败概率,转而寻求有品牌感、有供应链、运营体系相对健全的品牌开加盟店。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餐饮业连锁化率的逐年提升,其实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大品牌凭借其在品牌知名度、供应链管理、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实现稳定的发展。而小店由于缺乏这些优势,往往难以与大品牌竞争,最终可能选择加入其他品牌或退出市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餐饮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辙也认为,餐饮业连锁化率逐年走高,马太效应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大品牌门店稳定增长,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小品牌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连锁品牌通常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标准化和可复制性等优势,能够更容易地扩张到更多的市场和地区。
“小吃小喝”快速崛起
在外界看来,国内餐饮连锁化率的快速增长,也与这一轮餐饮市场热点的持续变化有关,国内餐饮正在进入“小时代”。白皮书显示,在本轮餐饮连锁化的过程中,小吃快餐品类稳居门店数第一,占比在2023年为连锁店总数的48%。
红餐网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发生了175起,与2022年的238起相比大幅减少,但资本关注的方向也有新变化,在2023年获融资的餐饮品牌中,小吃、小喝类型的品牌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小吃和饮品两大赛道共产生85起融资事件。白皮书也显示,2023年“小吃小喝”项目的投融资占比提升9.8个百分点到72.2%。
截至2023年底,目前国内门店数在6000家以上的有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鲜果茶、书亦烧仙草、益禾堂、甜啦啦、塔斯汀、紫燕百味鸡、杨国福麻辣烫、张亮麻辣烫等品牌,在这些准备冲击万店的品牌中,大多是“小吃小喝”项目。
詹军豪认为,对于“小吃小喝”项目成为资本和市场的新宠,这反映了在后疫情时代,资本对于轻资产项目的偏好。轻资产项目往往具有较小的经济负担,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以及更快速的市场响应速度。在疫情的影响下,资本更倾向于选择风险低、回报快的项目,小吃小喝等餐饮细分领域恰好符合这一需求。而重资产项目则可能因为需要较大的初始投入、长期的经营周期以及较高的运营风险,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不那么吸引人。
记者注意到,随着餐饮行业内卷的加剧,“小吃小喝”项目也更符合当下市场环境。
从事餐饮创业多年的范红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开一家传统餐饮单店并不容易,市场竞争格外激烈,现在只有自身在美食上有技术优势,或者能够玩转新媒体营销的走网红路线的门店,还能经营得很好,但这一类单店往往凤毛麟角。
范红梅表示,相比于成本较高的大型餐饮项目,“小吃小喝”项目具有投资成本低、管理简单、运营成本低、灵活性高等特点,而且放开加盟的大多是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其优势在于有品牌效应,但投资者成本较高,虽然回报周期有点长,但因为有品牌、供应链的优势,上手也更容易。
此外,“小吃小喝”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也吸引着创业者们。
相比于动辄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大酒楼和大而全的餐饮店,“小吃小喝”项目的前期投入成本较低,且回收成本的预期时间也比较短。
据了解,餐饮行业存在三高,房租成本高、人工成本高、食材损耗高的问题,虽然大型餐饮收入高,但上述三方面开支也高,而且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餐饮又缺乏特色,抗风险能力也会比较弱,有些小店看似投入不大,但投入产出比并不低。
网红炸串夸父炸串店的招商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去房租和装修,加盟者需要投入15万元左右就可以开店,其中包括了加盟费、首年管理费、购买设备和首次购买物料的款项等,考虑到炸串店一般规模较小,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装修成本在2万元,人工和房租成本各地不同,但预计理论上综合毛利在55%左右,回本周期在6个月到8个月。
根据库迪公开的加盟信息,其商业业态可分为店中店、快取店、标准店、品牌店等,门店面积从6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以上,门店投资金额在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这些投资包括设备成本、柜体广告以及基础装修。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获取的一份库迪招商手册还提到,从投资回收周期来看,根据门店不同的日销量模型,快取店最快1个多月、最慢不到1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连锁经营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小吃小喝”项目连锁化的背后,与其规模小、标准化程度高、商业模式清晰、投入低等特点有关,这迎合了中小投资者通过加盟来创业的想法;同时,“小吃小喝”项目也需要通过加盟快速做大体量,来实现品牌、规模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加盟连锁并非“躺赚”
虽然各家餐饮企业的加盟手册对于未来收益都有着充满诱惑的表述,“小吃小喝”项目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但并不意味着通过加盟就能“躺赚”。
在近期举行的餐饮行业论坛上,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表示,2023年餐饮行业内卷正在加剧,整个中国的餐饮行业从“532”变成了“235”。在高速发展的时期,50%的餐饮是赚钱的,30%是持平的,20%是亏损的,现在变成了20%赚钱,30%持平,50%亏损。
在走访中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加盟商的收益情况也参差不齐。
趁着咖啡热,刘明在四川东部的一座县城加盟了一家幸运咖,开店两年多以来,生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我们这里还是喝奶茶的人多,感觉咖啡生意不太行,只能说小赚一点,今年继续开着。”刘明告诉记者,做咖啡毛利率确实比较高,大概有50%,但门店租金也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这家店租金大概10万元/年,还雇了3名员工。每天的销量大概一百多杯,暑期销量会高一点。”刘明说。
记者初步估算,按照幸运咖8元左右的客单价、日均150杯计算,该店月均毛利在1.8万元左右。但如果减去门店租金、员工工资、水电等,的确所剩利润不多。
同样是在新式茶饮行业,不同品牌、不同位置、不同时期的门店回本时间也都不一样。
几年前在广西桂林开出古茗门店的王月初期每个月的纯利润可能有5万至6万元,半年不到就回本了。当时门店的毛利率较高,可以达到60%-65%。而在广西南宁经营着一家霸王茶姬的吴天,却花了三年时间,才把这家150平方米的门店做到了回本。此外,一位在湖南的一个四五线城市经营了三家益禾堂的老板表示:“我们店的毛利率大概是50%,净利率大约在25%-29%。这几家店有的11个月就回本了,有的30个月才回本。”
记者注意到,加盟品牌都会为加盟商提供选址和后续经营相关的咨询和支持服务,以保证门店的成活率。
不过在范红梅看来,开店是一门综合学问,并不是简单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选择加盟品牌、选址和经营门店的能力都非常重要,选址、经营能力的不同,会带来很大的收入差异,比如同样100平方米的麻辣烫店,差的可能一天只能做5000元的流水,好的门店可能一天能做1.5万元流水。
文志宏也认为,国内餐饮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而且进入的门槛并不高,因此多年来,餐饮行业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内部的新陈代谢和淘汰非常快,因此加盟连锁创业未必就一定能保证盈利,只能说相对于独立创业而言,连锁品牌的经营抗风险能力会更强一些。
不过相比于加盟商,加盟品牌的收益却相对稳定,除了收取加盟费之外,还会赚取管理费、收入或利润分成、赚取供应链产品差价等等。
比如库迪咖啡虽然不对加盟商收取加盟费,但会在盈利后再分成,按照门店经营的毛利多寡,收取不同比例的服务费。如果门店月毛利在2万元以下,不收取服务费。但对月毛利2万元以上的门店,收取至少10%、最多30%的服务费。另外收取5万元保证金和数千元门店设计费。夸父炸串收入中除了第一次收取的加盟费和管理费外,之后还有部分来自于日后商户向其采购部分原料的差价和财务系统的使用费等等。
范红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加盟连锁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创业成功,连锁店中也存在二八现象,20%的门店经营会很不错,但也有相当部分的门店会亏损,相对而言,品牌店的客流相对稳定,消费者认可度更高,机会也更多一些。
“出海”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虽然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在回暖,但也是高度内卷的一年。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初,国内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135.9万家,是2022年全年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的两倍多(2022年餐饮企业吊销数量51.9万家),餐饮行业优胜劣汰在不断提速。
而随着国内餐饮行业内卷的进一步加剧,出海也成为各家连锁餐饮品牌的第二战场。
从2020年开始,海底捞、小龙坎、瑞幸咖啡、喜茶、蜜雪冰城等国内餐饮企业特别是连锁餐饮就开始加快出海探索,从咖啡到奶茶、从麻辣烫到小龙虾都已经在海外攻城略地。
近期公布的《2024年餐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出海餐饮企业在东南亚和北美区域的布局范围最广,从布局趋势上看,中国餐饮品牌出海业务从华人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高、供应链布局成熟的东南亚及北美市场,逐步扩散到欧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东亚及中东等国家或地区。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随着连锁化的大发展,中国的餐饮管理水平和餐饮供应链水平持续提升,此外,中国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也在显著提升,都为中国餐饮品牌出海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让其看到了新的增量市场机会。不过国内餐饮品牌出海之路还在探索之中,各企业在战略上也相对谨慎。
比如国内现磨咖啡大户瑞幸咖啡截至2023年末门店总数已经达到了16218家,但在海外业务上却保持着高度谨慎。在2023年初进入新加坡市场后,瑞幸全年只新开了30家门店,在外界看来,其进入新加坡市场的操作更像是一种尝试,看看能否跑通瑞幸海外的商业模式。
“我们的出海并不是因为国内卷,而是确实这个地方有需要。海外出海一定是强者游戏,不会是弱者的避风港,所以现在大家在国内锻炼,再往国外走一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国际市场一定是由中国餐饮创作者所重塑的。”
近日,张亮麻辣烫总经理姜佰东在采访中谈及了“出海”的问题。在他看来,如何在当地实现“本土化”对餐饮品牌出海来说非常重要。
“大家目前出去基本上考虑做的都是华人生意,但是最终你要想一件事,在外面华人才几千万,大家都出去,外面也会很卷。所以你要做本土化的生意,要做洋人的生意,要做当地人的生意,你在海外才能活得长久。”
同时,姜佰东也认为,连锁餐饮品牌出海要深耕一个区域市场,而不是广撒网,这对企业来说管理半径和供应链会更好应对。
“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出海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战略选择。海外市场不仅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也能够帮助品牌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然而,出海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品牌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来制定。如果品牌希望在一个特定市场建立深厚的市场基础,那么深耕策略可能更为合适;如果品牌希望快速占领多个市场,那么广撒网策略可能更具吸引力。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需要对目标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詹军豪说。
曹辙认为,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出海确实是一个潜在的选择。然而,这需要仔细考虑和规划,因为不同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一个连锁餐饮品牌想要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它需要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此外,它还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语言、物流、供应链和营销等挑战。因此,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出海是一个风险较高的选择,需要谨慎评估和规划。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第一财经
源:人民日报
“老板,再来10串羊肉串!”周六的夜晚,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畔,一座座帐篷里欢笑声和招呼声不停。
“来了!”露营基地负责人施莉娜骑着自行车满场跑,“感觉车胎都要骑爆了。”施莉娜笑着说,“不过,这样的忙碌越多越好!”
近年来,露营成为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赏花、钓鱼、飞盘、桌游,丰富多样的活动和风景,吸引越来越多人走出城市、走入自然,不断释放消费新活力。
“露营好玩,做饭好累!”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露营经历,洗、切、串、烤……想要吃顿烧烤,一整套动作下来,天黑了还没吃上。
“创业前我做过调研,熟练运用整套装备的露营老手是少数,大部分是‘尝鲜’的新手。”施莉娜说,“因此,‘一站式吃喝玩乐’露营服务成为我创业的方向。”
深入行业后,施莉娜发现,现在的消费者既想玩得新,又想玩得好。“以前我们露营时就带个面包、三明治,最多带个自热锅。但现在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现制现售的餐饮,对食材的口味、新鲜度、丰富度都要求很高。”施莉娜物色专业的餐饮供应链企业,“试吃了十几家,比较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才确定了现在这家。”施莉娜说,基地一般会根据第二天的客户数量提前下单,消费者到场前,她已经和同事搭好了架子、生好了炉子,“消费者来了就可以烤,免去自备装备、食材的麻烦。”
“食材很新鲜”“分量很足,吃嗨了”……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给露营基地点赞,还拍照上传美食照片。“餐饮在我的整体营业额中占比1/3,但引流的作用远远高于1/3。餐饮做好了,人气才会旺。”施莉娜道出了她的“生意经”。
针对露营餐饮需求,不少餐饮企业抓住机会,提供户外休闲餐饮产品。盒马、叮咚、山姆等生鲜电商平台适时推出“露营套餐”,各类免洗免切的小海鲜、腌制好的牛羊肉手把串,正好满足了市场需求。不少餐厅推出了包含食材、预制菜、炊具、野餐垫等在内的半成品套餐,加热即食,可以通过外送等方式满足消费者需要。
“秘制鸡翅销量同比增长80%,小龙虾同比增长49%……”餐饮零售企业锅圈食汇相关负责人邱伟峻一一列举着今年“五一”假期的“爆款”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各地露营地。邱伟峻介绍,公司原本主营火锅食材品类,新增了露营食材品类后,今年相关产品销售数据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和许多露营地达成固定合作,还尝试做西式餐点,比如比萨、炸鸡,还有精酿啤酒,都和露营相关。”邱伟峻说。
“以前我们都是去菜市场买食材,最多只有十几种品类,还要算上人工和时间成本。”上海一家露营基地负责人介绍,“现在专业的露营餐饮供应链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合作后,我们的品类增长到几十种,客单价增长了40%,带动销售额增长70%。”
作为餐饮消费新场景,露营也带动传统餐饮企业开辟新市场。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海底捞露营火锅上海浦东航头店店长钱江涛就忙得脚不沾地,可同时容纳500人用餐、约6万平方米的场地几乎客满,至少提前一周才能订到位置。
“露营餐厅的菜品都是以套餐形式出售,有双人餐、四人餐和八人餐。”钱江涛说,“人均客单价比我们品牌其它店铺贵一些,但套餐还包含了全天的营位和围炉煮茶、篝火表演、飞盘、棋类等许多免费游乐项目,为餐饮增添了新体验,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城市露营餐厅也随之兴起。去年以来,不少商场露台、建筑物的屋顶、小院,“摇身一变”成了露营主题餐厅。一个天幕、几把椅子,三五好友围炉烧烤,下班后放松一下……用产品、场景营造出露营氛围的餐厅,让消费者在工作日也能实现城市“野餐”。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用户主动搜索“城市露营餐厅”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10%,在美团平台上线“露营”主题团购的餐饮商户数同比增长超50%,相关订单量增长超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