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奶茶,那可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饮料之一,哪怕排队几个小时也要喝上一杯。
天气冷,来一杯驱寒保暖;天比较热,来一杯解渴去暑。以至于走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人手里几乎都会捧着一杯奶茶。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奶茶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奶+茶”,开始变得一个比一个“有料”,从奶茶爱好者们心中的“白月光”珍珠开始,后面又出现了椰果、布丁、红豆、板栗泥
回顾奶茶的“配料史”,我们不难发现,早期一些品牌就是凭借爆款单品以及产品的差异化打响了知名度。不过,要想在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还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从料上下功夫。
像益禾堂做的就不错,专业的产品研发团队会结合现代拼配茶理念以及消费者的喜好,通过对甜度、温度、用量、香气、味道等各方面的调试,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美味的新品。
比如益禾堂板栗系列,挺值得一试的。栗上茉香,清香的茉莉茶底搭配软软糯糯的珍珠以及浓郁的板栗泥,喝上一口,幸福感油然而生,hin满足。栗上奶香,带有颗粒感板栗泥以及Q弹的珍珠与牛奶混合在一起,超香醇。栗上拿铁,上面是一层奶油顶,下面是咖啡配着板栗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重点是益禾堂对原料的把控很严格,从选择、加工、自检、官检以及品检,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所以受欢迎是有道理的,快来尝尝吧~
这世界上没什么不开心是一杯奶茶摆不平的,如果有,那就两杯。”
“奶茶是我的‘快乐水’,有了它我可以做到马上满血复活。”
“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作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快消品之一,新式茶饮(奶茶)频频成为网络热梗。随着奶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概念也在不断增强。最新消息称,至少有6家中国奶茶连锁店考虑海外IPO。与此同时,奶茶的负面信息也始终伴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过程,诸如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成为舆情热点。
7月25日,一份报告的发布即证实了这一点。由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消费者网共同发布的《国内奶茶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有关奶茶消费维权的舆情数据至少有3.1万余条。其中,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数据有2.4万余条,占比78.17%;有关服务问题的数据有3600多条,占比11.68%;有关宣传问题的数据有3100多条,占比10.15%。
奶茶放一会变半杯
惊现壁虎蟑螂毛发
《报告》显示,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数据中,有关卫生安全问题的数据占54.20%,有关质量口感问题的数据占23.42%,有关管理安全问题占比0.56%;在服务问题方面,有关服务质量问题的数据占1.75%,有关售后问题的数据占2.21%,有关订单准确性问题的数据占1.68%,有关价格问题的数据占6.04%。
被全国奶茶爱好者所周知的“网红”品牌茶颜悦色,就曾经在质量方面“翻过车”。
今年2月27日,#茶颜悦色回应满杯奶茶放久了变半杯#登上了微博热搜。原来,是湖南一名顾客购买茶颜悦色奶茶后,过了一会儿发现,一杯奶茶少了三分之一。对此,顾客表示疑惑,满杯奶茶还没喝一口就变半杯,还得拿茶小冻来凑数增加量,建议换成透明杯来看清楚容量。茶颜悦色回应称,饮品刚做出来时上面是奶沫,放久了会自己消掉,从而出现半杯的情况。客服称茶颜悦色暂没有意向换透明杯,但是会向相关部门提供建议。茶小冻可以增加奶茶口感,点单的时候可以选择添加至奶茶里或分开装。
这一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奶沫也太多了吧!”“我刚经历过,绿肥红瘦,没奶油,上面全是泡泡,奶茶只有半杯。”“我也觉得量太少了,是多少就是多少,本身杯子就不大,还少一半。你要是直接对外宣传就是只有300毫升奶茶+200毫升奶沫,那才没毛病。”
如果说“偷工减料”尚且还能忍受的话,那么奶茶中喝出异物、奶茶制作环境不卫生等情况则让人难以忍受。
2022年7月26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显示,其下了一单古茗的外卖,在饮用的时候喝出了一只壁虎,同时该消费者还发出事发时监控自证。当时感觉口中有异物,她用手从口中将异物取出后,整个人受惊弹离座位。后古茗方面回应媒体称,门店第一时间停业自查,并立刻调取了该饮品制作过程的公共视频。从视频中没有发现奶茶制作过程中有壁虎进入的情况。在封口环节,瞬时温度会达到180摄氏度,有壁虎进入的可能性极低。同时,古茗所有门店都将自查,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制作饮品。
除古茗外,蜜雪冰城被曝喝出大蟑螂、喜茶中疑似有毛发等也曾成为网络热搜。
而奶茶制作环境不卫生,更是常见问题。例如,在去年6月浙江杭州开展的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中,就发现“一点点”奶茶店不少奶茶的开封时间、报废时间不齐全。在霸王茶姬奶茶店,发现店内的水池和储存冰块的箱子距离很近,清洗的脏水直接溅到冰块上。
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管理安全问题也是引发奶茶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制作流程不规范、擅自更改保质期等。
今年2月,有网友称在益禾堂奶茶中喝出3个标签纸后引发急性肠炎,引发关注。之后益禾堂发布微博致歉,并承诺进一步严把食品安全关。事发后,益禾堂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经调查出现问题的原因是门店当事员工未严格按照产品制作流程操作,未仔细检查致使标签纸遗留在杯中。益禾堂还称,公司已经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及监管部门要求对当事员工及门店作出了停岗培训和停业整顿等处罚。
价高服务差被质疑
虚假宣传有所抬头
《报告》称,奶茶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员工服务态度差、售后处理困难、订单制作错误及价格不合理等。
去年11月,包括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等在内的多家茶饮品牌,相继取消外卖平台满减折扣,满减均改为50减1、70减1或者直接取消。“多家茶饮品牌联合抵制外卖满减”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此举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现在奶茶外卖满减跟没有一样”“喝不起奶茶了”“正好帮我戒掉奶茶”,还有网友质疑“这是不是变相涨价”。
宣传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虚假宣传等。乐乐茶就曾多次因这一问题被罚。
今年4月6日,天眼查App显示,乐乐茶主体公司上海乐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罚款5000元。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2年10月21日,当事人在“饿了么”外卖平台上的LELECHA乐乐茶(上海长宁国际店)销售热真有蛋糕鲜奶茶(原田治联名款)产品时,介绍商品详情中提及“乐乐茶×原田治联名限定”等内容。而对于上述宣传内容,当事人承认,2022年10月21日当天消费者收到的热真有蛋糕鲜奶茶(原田治联名款)部分产品不是原田治联名款。案发后,当事人主动将上述宣传内容进行了改正。不过,当事人进行违法宣传的违法所得无法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乐乐茶第一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根据企查查App显示,2020年3月乐乐茶因抄袭商品名称、包装等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处罚1.4万元。2019年,乐乐茶因为其门店价目牌中擅自使用与“大白兔”奶糖商品名称、包装等近似的标识,构成了混淆行为,被罚款4000元。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总监陈旭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总体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奶茶行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占据所有问题类型的绝大多数。服务问题有待改善。服务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的质量、订单的准确性、售后问题和价格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价格问题。目前,随着奶茶市场的扩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然而其价格却难以让消费者接受。当然,对于服务质量问题、售后问题和订单准确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茶颜悦色奶茶门店“罚站式排队取餐”。
陈旭辉同时认为,宣传问题有所抬头。“宣传问题主要是宣传营销违规问题和虚假宣传问题。其中虚假宣传问题主要包括主观宣传问题和客观宣传问题,主观宣传问题是商家故意误导消费者,包括误导消费者购买或者抵制购买等,客观宣传问题则包括宣传时由于个人疏忽等因素导致消费者误解。”
各方需要共同努力
促行业规范标准化
奶茶行业何以出现上述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分析了其中原因:
相关监管不够,奶茶行业规模较大,品牌众多,监管力度相对薄弱。一些奶茶门店和从业人员利用监管缺失而放松要求,导致奶茶制作等问题的不断出现。
行业标准不统一,奶茶行业缺乏标准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流程,导致从业人员标准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场需求过高,奶茶行业不断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提升、消费观念变化,市场需求也随之上升。但是一些品牌和门店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消费者的安全和体验。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规范培训,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偷懒等情况,对奶茶的制作及门店卫生清理不到位。
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由于奶茶品牌众多、奶茶品类多样,消费者难以判断每个奶茶品牌或者门店的制作流程是否规范。
为了确保奶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各方需要共同努力,促使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为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补充,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奶茶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标准。这些法规可以涉及原材料选择、加工流程、标签标识、卫生要求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奶茶行业监管政策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奶茶店的检查和抽检,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和店铺进行处罚和整顿。加大宣传教育。一方面是加大针对奶茶品牌机构的宣传教育,提升奶茶门店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加强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对奶茶品牌和门店而言,一方面要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确保使用新鲜、安全、高质量的原料制作奶茶产品。店家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规定,保证店内的卫生环境和操作规范。另一方面,奶茶品牌和门店要注重员工培训,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卫生操作规范等方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也可以设计更规范的奖惩制度提升员工工作认真度,培养员工责任心。
“对消费者而言,要增强维权意识。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门店工作人员反映,若得不到解决还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以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陈音江说。
(法治日报)
茶集体涨价了,你发现了吗?最近志玲身边不少奶茶爱好者都在吐槽:原本那些还算平价的奶茶品牌都悄悄涨价了,涨幅在1-3元之间不等。以前十几块钱就能“续命”,现在基本都要20+。微博上也是哀嚎一片。
志玲搜索了一下,发现在4月20号前后就有网友在“预告”,茶百道全国统一上新,几款当家产品基本都上涨了2元左右。
< class="pgc-img">>
看到网友的说法,志玲也赶忙在杭州各大奶茶店求证了一下。
茶百道、coco都可价格均有上涨
新品定价进入“二字头”
网传的涨价主要集中在“一字头奶茶”,指的是价格集中在10-20元之间的奶茶品牌,主要以种类丰富、品质有保证、性价比高等优势取胜。
风口浪尖上的茶百道,招牌的杨枝甘露几个月前的价格还是中杯16元、大杯20元,今天志玲在外卖app上再看,中杯已经涨到了18元,而大杯则要22元。
茶百道门店的店员证实,5月以来,几款招牌饮品包括杨枝甘露、黄金椰椰乌龙、水果茶等价格都上调了2元,而西瓜啵啵则涨价3元。关于涨价的原因,店员只说是配方升级,相比之前会更好喝。但具体做了怎样的升级,他们也并不清楚。
但是消费者似乎对“升级”一说并不买账,“感觉没什么差别”。
而至于为什么涨价,网络上流传着一张茶百道创始人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则“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环境影响,各种成本均有上升,但是为了坚持品质,涨价成为必然。
除了茶百道,coco都可的涨价争议也不小。首先是经典款调价,备受欢迎的鲜百香双响炮从16元上涨到17元,甚至有一些从12元时代就跟着喝过来网友大呼“无法接受”。
也有网友吐槽,原本的芒果绿茶因为加了果肉小料而从10元涨价到15元,且直接改名后也让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不仅饮品在涨,coco都可的小料也涨价了。布丁、仙草、珍珠、椰果、西米等等可以添加在奶茶里的小料也基本都从原本的1元一份,涨价到了2元一份。
而coco都可最新上架的饮品,定价也直接超过20元。不少网友表示:“这已经不是我认识的coco了。”
其实早在今年二月份,一点点、古茗、益禾堂等奶茶店就上调过饮品价格。
比如一点点的四季拿铁,从17元上涨到18元。
古茗很受欢迎的只是多肉葡萄,在同样配置的情况下,价格也上涨了2元。
益禾堂此前也在店面贴出涨价通知,通知中写到,因为限塑令,所以门店饮品的包材进行了全面升级,由此产品价格也全面上调1元。
不止涨价,包装也开始额外收费
奶茶里的小料定价更夸张,饮品本身价格上涨以外,最近也有不少网友反映,现如今奶茶的“附加成本”太高了。
首先是包装会额外收费。志玲在各个外卖app和点单小程序上看了看,加收外卖包装费的奶茶品牌主要都是第一赛道的选手,也就是偏高端的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等。订单时基本都会额外收取包装费。其中喜茶的保温袋是可勾选的,不需要保温袋的可以取消勾选。
花费至少1块钱,到手的袋子什么样?志玲问了问最近点过这几家外卖的小伙伴,均表示自己拿到手的是有保温功能的袋子,之后可以重复利用。“奈雪的茶的袋子,我还用来带过一段时间便当,还挺结实的。喜茶都是一杯一袋,我觉得还是有点浪费。”
而除了奈雪的茶、喜茶、乐乐茶外,前文中提到的一点点、茶百道、coco都可等品牌都未额外收取包装费。
不止包装收费,志玲发现,现在奶茶里的小料价格也高得令人咂舌,前文中提到的coco都可小料普遍上涨1元钱,涨幅100%。但有些品牌小料的价格早已跻身“高段位”。
比如伏见桃山的加料区,最便宜的寒天水晶球要3元,其余奶油、芋圆、麻薯等价格在4-5元之间。如需单独包装,还要单收包装费。
而另一家名为SEVENBUS的饮品店中,小料价格没有低于4元的,最贵的已经达到6元。这个价格大概是个什么水平?蜜雪冰城最便宜的纯茶和冰鲜柠檬水,定价不过5元。
如果按照最近流行的“八宝粥”式喝法——把奶茶加料到如八宝粥一样丰富,那志玲就不是喝不起茶,而是加不起料了。
这波涨价之后,你还会喝奶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