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馒头蒸得好,河南麦面做得精,山西的面食数不清。
山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细节,除了永远爬不完的上下坡,就是饭馆里那股浓郁的醋香,以及山西人对于面食的热爱。
这种热爱并不会随着他们远离故土而消失,相反的,离乡越远他们对于面食和山西醋的爱意,就会越发的浓烈起来。
如果你有几位山西朋友,就会见证到他们对于面食那种深沉的爱意。
我有幸认识的这几位山西朋友,虽然都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但动手能力都还算不错。尤其有一位爱好烹饪的姑娘,社交软件里除了五花八门各色的小点心,最多的就是十分具有山西特色、花样繁多的面类主食了。
她不光手巧,而且在这方面极具天赋。
以往我们一起玩的朋友,但凡看见了什么新鲜的面食、点心,都会下意识问问她能不能做。她一般都只会谦虚的说有时间试试看。但无论是号称千层酥皮的拿破仑蛋糕,还是细如发丝、能轻易穿过针鼻儿的龙须面,过不了几天,她肯定就能近乎完美的还原出来。
但唯独有一样山西的传统面食,虽然曾多次尝试,目前为止甚至都无法完美还原其外貌,因此让她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
经典蘸料:西红柿鸡蛋、台蘑羊肉臊子
>|至简中的智慧
莜面栲栳栳这种面食看似简单:烫面、和面,再拿一小块面随便在板子上一推,压成片,随手卷成桶状,上锅蒸熟就行。
但实际上从和面、推卷,到蒸的火候,哪样里都有不小的讲究。
首先,和面必须用即时烧开的沸水,不然莜面不上劲、不成型。
和面时,要边倒水边用工具将水和面搅拌均匀,避免结块。把面搅成有粘性的絮状之后,稍稍晾凉,就必须就着温度及时和成面团。
其次,蒸的时候必须从头到尾用大火,而且严格控制好时间,不然蒸出的栲栳栳或是夹生,或是软塌不够筋道,必然会影响口感。
其实这两样要求,对于烹饪达人们来说并不算太过困难。难就难在把莜面推片和卷成卷上。
姑娘甚至特意打了几个视频电话,向吕梁和太原两地的亲朋好友讨教,可是就算是她那位在吕梁从小吃着莜面栲栳栳长大的姑姑,都没法推出一手带着漂亮面圪尖的栲栳栳。
以至于在她第三次失败的时候,在微信群里带着哭腔跟我们说,她觉得自己愧对山西父老。
“推”栲栳栳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
首先要找个光滑的平面,最好是石制的。因为据那位姑娘说,她尝试过用家里的不锈钢菜板来推,但是金属制品抹油之后摩擦力太低,不好推片。
然后在平面上抹油,从面团上揪下一小块莜面,用两根手指将面按在抹油的部分,轻轻一推。再卷起面皮一个边,按住一滚,就成了一个圆筒状。当然这个圆筒最好卷的粗一些,不然容易站不住。
当然推片也可以借助工具,但如果改“推”为“压”的话,做出的栲栳栳口感筋道要差一些。
其实做不好莜面栲栳栳这事,既不是姑娘不用心,也不代表她做面食的手艺不行。而是栲栳栳这个看似简单的推片过程,其实十分考验手上功夫。别说是她一个面点达人,就是山西一些年轻的面点师傅,都可能做不好它。
没有足够经验,推出的莜面片,整体薄厚容易不均匀,不是过薄了就是过厚了:薄了立不起来,在蒸笼里蒸熟之后就会黏成一坨面;厚了容易夹生,蒸出来的栲栳栳别说口感筋道了,不是硬的咬不动,就是牙碜的下不了嘴。
莜面栲栳栳因为这个推片的过程,在山西一些地区也被叫做“推窝窝”。同时也说明这个步骤,既是栲栳栳这种面食的特点,又对其很重要。
但莜面栲栳栳为什么非要做成这种圆墩墩的桶状,而且还非要上锅蒸呢?
这就得说到莜面这种食材的特性,和古代生活在山西高寒山区的人们,在面食处理方面的巧思了。
产自高寒地区的莜麦,蛋白质、脂肪含量都极高,根据《中华面文化大典》对于莜麦这一谷物的描述,人工种植的莜麦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3%~22%,而一般来说鸡肉、猪肉等肉类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也就在10%~20%左右。
极高的蛋白质和比例较高的非饱和脂类,导致莜麦制成的莜面比较质地粗糙。而且没有面筋蛋白这一成分,也使莜麦无法发酵、并且难以擀压,只能做成死面。完全使用莜面制作的面条,因为缺乏粘性,也是不能直接下水煮的。于是在面食的众多烹饪方法中,蒸反而成了最佳的选择。
太原的浇汁莜面栲栳栳,这已经是11年的老照片了
>我国的蒸制面食自然也有很多形状可供选择,但就像前文所说,如果做得太厚、太实,纯莜面制成的面食很难熟透。所以最好制成薄饼。
但是如果做成一大片,一屉一蒸的话显然太过麻烦,于是古人就研究出了现在看来也格外科学、先进的立体蜂窝式形状栲栳栳。
这种看似简单的空心结构,可以让蒸气更大面积的与面制品接触,蜂窝的形式既保证了莜面成品可以保持最小、最佳的蒸制厚度及强度,又最大化了一次性烹饪的食材量。实在是个节省时间、节约了能源的好办法。
|栲栳栳与莜面
我第一次吃莜面栲栳栳,是在2011年的山西太原。当时点这道菜并不是因为谁的推荐,只是因为一路走来,太原大大小小饭馆的门口菜牌上,都出现了这个对外地人来说过于特别名字。
这个四个字中有三个生僻字的食物,别说没吃过了,听都没听说过。
服务员耐心的给我们读了两遍名字:莜面栲栳栳(you mian kao lao lao,谐音“有面烤老老”),山西口音有趣极了,“莜”不读“有”,读“油”;“栳”也不读“老”,读“捞”,而且叠音的时候,第一次向下,第二次向上。
知道我们是外地游客,服务员还特意建议我们把点的两道菜,换成了莜面栲栳栳的经典蘸卤:西红柿鸡蛋和台蘑羊肉臊子。
这种小窝头说也叫“莜面窝窝”,确实也是莜面做的,但口感没有栲栳栳好,所以不推荐。
>当时我们刚从哈尔滨这个大平原地区到山西,已经被太原市内没完没了的上下坡路,折腾得饥肠辘辘。等到上菜我们就一顿狼吞虎咽,甚至没顾上为这第一顿饭拍照留念。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蒸屉里那一卷一卷犹如加特林枪管排列的软滑面食,已经先配菜一步被吃光了。
新出笼的莜面栲栳栳口感软滑筋道,薄厚适中的空心桶状和莜麦独特的处理方法,会带来一种不同与其他蒸食的特别口感。
咀嚼时会感受到一股介于燕麦与荞麦之间的独特香气,而且吞咽之后口中会有回甘。如果不是莜面的口感略微粗糙的话,甚至让人觉得与江浙用糯米做的云片糕有些相似。
莜面栲栳栳,除了“推窝窝”,还被称为“莜面窝窝”。但在山西的旅途中,我们发现“莜面窝窝”不仅仅指莜面栲栳栳这一种做法,有的地方也指用莜面做的蒸窝头。
山西本地的“面窝窝”种类比较丰富,以玉米面、豌杂面或者栗子面等杂粮为主。吃的时候可以夹菜、也可以蘸料。
但就莜面这一种材料来说,做成下部有洞的小窝头状,口感远不如做成蜂窝状的栲栳栳好吃。所以如果去山西风味餐厅或者山西本地,想要品尝莜面栲栳栳的话,一定要问清楚是否是蜂窝状的那种,不然还可能闹出乌龙。
回忆起当初我们闹出的乌龙,我甚至开始怀疑“栲栳栳”这种形状,是不是从“面窝窝”逐渐演化过来的。因为跟东北那种底下的孔,大小只够插一个手指头的窝头不一样,山西的窝头下面的孔通常非常大。大到形成一个穹拱形,整个窝头都像一个弧形的小盖子一样。
如果古代人发现,莜面的窝头,做得越薄越可口。并且受到了窝头孔洞的启发,因而对莜面窝窝蒸制时的通气孔做出改良,设计出了现在这种蜂巢状的栲栳栳,也是有可能的。
|诞生于高寒山地之间的高热量美食
其实也不止是“莜面栲栳栳”和“莜面窝窝”名称存在混淆问题。就连莜麦这种粮食本身,也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当做平时吃的“燕麦”,将其与起源于欧洲的皮燕麦弄混。
因为莜麦与我们平时当做早餐的皮燕麦,都是早熟禾亚科燕麦属植物,无论是植物长相还是种子的样子,都十分相近。甚至被称为“裸燕麦”的莜麦,在国内也有与“皮燕麦”相同的“玉麦”和“油麦”这两个别名。
鉴于莜麦仅在我国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等牧区或半牧区栽种较多,所以不常接触这种谷物的人分不清楚,也实属情有可原。
但作为一种从我国传播出去的粮食品种,在原产地被人工栽培了至少三千多年之后,本国人大多数却不认得自己了,总觉得莜麦真是既寂寞又委屈啊。
莜麦除了油麦、玉麦,在东北地区还有“铃铛麦”这样形象的名字。作为我国十分古老的传统粮食作物之一,莜麦具有生长期短、抗旱能力强和对土壤有较强适应性等特点。而且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等特点,它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营养价值很高的杂粮之一。
在山西,莜麦曾经是独属吕梁、雁北和晋中的高寒山区特产。当初大多数种植莜麦的地区,人们大多因为高原的高寒、干旱和缺水过得十分清苦。由于没有多余的水来灌溉农田,这些地区的人们真的是要“靠天吃饭”。
如果莜麦抽穗的时期,老天不下雨,那么最后收成的时候,一亩地产的莜麦可能还装不满两个面口袋。更坏的时候,一亩地才产几十斤,如果是普通粮食,很可能连一家人当季的口粮都不够。
这时候,莜麦营养丰富、高热量和高蛋白的优势就被凸显出来了。山西自古有莜麦面食流传的地区,几乎有都相似的民谚流传,比如静乐的“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或者大同的“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
吃莜麦面食物耐饿,是所有人的共识。
其实像我这种往上数两代都是平原地区长大的人,虽然能够理解在过去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劳动人民对于热量的强烈需求,以及耐饿食物对于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但是总觉得这个“十里豆面饿断腰”、“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实在有些夸张。
在上个世纪大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里,大多数劳动人民是很难吃上大米、白面这样细粮的,所以全国各地都有着类似莜麦这种粗粮代替品。
我姥姥年轻的那个时代,东北普通人大多数的主粮都是高粱米、苞米面、荞麦面和小米之类的。那时候虽然也有公交,但是为了省钱,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步行去比较远的地方。动辄徒步走个三、四十里,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荞麦面有这么不顶饿。
其实关于这点,或许就要考虑到山西的地貌原因了。
山西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黄土高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其山地、丘陵的面积在全省总面积中高达百分之八十。
这就说明,如果你去山西旅行,那么你很大概率也会每天在坡与坡之间来来回回,然后莫名其妙就因为高于平日平地行走的体力消耗,开始饥肠辘辘。
只是不知道最初,到底是我们智慧的先祖,发现了莜麦这种适合黄土高原高寒带种植的粮食将其移植到此,还是高寒山区的气候将莜麦最终驯化成了高热量、高脂肪的特别谷物。
如果仔细想想,就忍不住要感慨造化的奇妙和先人的智慧: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高寒山区,人们不但种植莜麦这种特别的粮食,而且还发明出了结构如此精妙、吃法丰富、口味极佳的栲栳栳。
虽然前人无法驯服大自然,却仍然顽强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的新的饮食乐趣。
|雁北、静乐,民俗中的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这个名字,并不是来自“栲栳山”等地名,而是来自山西一种编织圆筒状容器。这种容器俗称“笆斗”或“栲栳”。“栲”是一类植物的泛称,而“栳”指的是一种用条状植物编成的容器。
除此外,雁北、吕梁等地民间还赋予了莜面栲栳栳“犒劳”、“牢靠”和“和睦”的美意。
在莜面栲栳栳的发源地静乐,莜面是最家常不过的饭食,也是曾经最好的饭了。莜面栲栳栳不光是静乐人待客宴席必备的食物之一,而且每逢节庆,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寿诞、满月,席面上总少不了的一道面食。
就连大年三十,静乐家家户户也都要吃一顿“接年莜面”,取来年“争气”的好意头。
在雁北地区还有这样一句民谚:“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蛋、大皮袄。”
听说在过去,雁北地区的新媳妇过门后,第一次做饭,必须做一道莜面来展示自己的厨艺水平不差;而新女婿春节上门给老丈人拜年,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
莜麦好吃不好做,于是在流传中还产生了“四熟”的制作要点。按照我那位山西朋友的话说,如果没有这“四熟”,手艺再好,做出的栲栳栳也不会好吃:
1. 选用莜麦要彻底成“熟”
2. 莜麦磨粉前,需要炒“熟”
3. 和面时,必须用开水将莜面烫“熟”
4. 做好的莜面,要彻底蒸“熟”
虽然在雁北、吕梁等地的民俗中,莜面栲栳栳最传统的吃法是蒸好蘸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食材的丰富,莜面栲栳栳也发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吃法,除了现在比较普遍的浇汁还发展出了干煸、油炸等新鲜做法。
山西的干煸莜面栲栳栳,香脆解馋
>山西面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蘸料和配菜:一讲小料、二讲浇头、三讲菜码。
莜面栲栳栳的小料和浇头,从风味独特的山西老醋、酸菜汁、西红柿酱到台蘑羊肉汤,口味不一而足,选择丰俭由人。而菜码,更是从乡土小菜到山珍海味,可以随心而定。
味道醇厚、筋道的莜面,蘸上煮得浓浓的羊肉汤,再夹上一点滑口的台蘑和喷香的羊肉,一口下去不仅仅补充了能量,又充分的满足了口腹之欲。
可以说,莜面栲栳栳这道极具地方特色的面食,将山西面食的优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可能正因如此,已经阔别山西九年之久的我,才会依然对这道面食念念不忘。
即便发现可以买到速食的半成品,我还是一边掏钱赞助了那位山西姑娘“研制”莜面栲栳栳的厨房材料,一边流着口水期待着这个夏天能够吃到热气腾腾的新鲜莜面栲栳栳。
这或许就是正牌吃货对于美食的执着吧……
————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旅行与美食的攻略、故事,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
参考文献:
(1) 邱庞同著. 中国面点史.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5.01.
(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 山西通志 第2卷 地理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96.11.
(3) 或兰.莜面栲栳栳搓出“一窝”山西味[J].环球人物,2019,(第4期).
(4) 于新,刘文朵编著. 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06.
(5) 王中旺主编;北京五谷道场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编纂,中华面文化大典,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01.
(6) 张成基主编. 中华杂粮食养.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01.
(7) 胡维勤. 食物营养成分速查手册.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7.
<>一般人的印象中,呼市人的餐饮习惯应该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此话不假。但别忘了,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方,因此面食同样深受呼市人欢迎。而在众多面食种类中,呼市人民对莜面情有独钟。
莜面并非内蒙古独有,但呼和浩特的莜面却与众不同。在呼市,莜面特指武川莜面,产自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武川县位于大青山北侧,这里的土质多为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地雨水和长时间的日照,为莜麦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武川的莜麦没有病虫危害,也无需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所谓有面,就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颜色偏褐色,有香味、筋道的特点。按说面食的制作应该相当简单,但制作莜面其实不然,从生的莜面变成熟的莜面,需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三生三熟”。当莜麦成熟、收割后,要进行脱壳,随后,籽粒需放入锅中炒熟,然后才能打磨成面粉,此为“一生一熟”,和面时,则要加入开水,在和面的同时,莜面粉又“熟”一次,此为“二生二熟”,最后,再将揉好的莜面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经过最后的烹饪,最终达到“三生三熟”的境界。
莜面的制作方法灵活多变,风味也各有千秋,大体分为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而常见的做法则有17种之多,如窝、馀、钝、饺、丸等。
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莜面窝窝”,外形类似于蜂窝状,制作手法看似简单,全在一推一拈之间迅速完成,其实极富技术含量。此外,食用莜面窝窝还需要汤料,汤料又分热汤和凉汤两种,热汤通常指羊肉汤,凉汤则一般用各类蔬菜、佐料、汤料搭配而成。
食用时,香醇的莜面加上浓郁的汤汁,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据说这是呼市人最简单的吃食之一,因为主妇们往往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做出了这道美味。
呼和浩特市内,莜面馆众多,有趣的是,这些莜面馆的名字往往叫做“莜面大王”,例如“五四莜面大王”、“裕丰莜面大王”、“半亩地莜面大王”等,足见呼市人不仅喜爱莜面,更为此感到骄傲。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那么一些味道,能瞬间带我们穿越回旧时光,感受那份纯粹与温暖。呼和浩特,这座融合了草原风情与现代都市魅力的城市,就藏着这样几家老字号饭店,它们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踏上一场说走就走的“食”光旅行,探访那些我亲自品尝过、难以忘怀的老字号饭店,看它们如何用一道道经典菜肴,讲述着呼市的故事。
1.格日勒阿妈奶茶馆—— 草原上的温馨港湾
踏入格日勒阿妈,仿佛一脚迈进了蒙古包,浓郁的奶茶香瞬间包裹全身。这里的奶茶,醇厚而不腻,每一口都是对草原深情的诠释。手抓肉鲜嫩多汁,搭配着自制酱料,让人回味无穷。这里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一片宁静与温暖。
< class="pgc-img">>评价:格日勒阿妈,是每一个来到呼和浩特的人不可错过的味蕾初体验,它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最真挚的草原情怀。
2.德顺源烧麦馆—— 百年传承的精致味道
提到呼市的老字号,怎能不提德顺源?这家历史悠久的烧麦馆,以其皮薄馅大、口感鲜美而闻名遐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老街上,德顺源内已是人声鼎沸,食客们争相品尝那份传承百年的美味。一笼笼热腾腾的烧麦,不仅温暖了胃,更温暖了人心。
< class="pgc-img">>评价:德顺源,是时间的味道,每一口都是历史的沉淀,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岁月的温柔。
3.通顺大巷莜面大王—— 粗粮细作的健康之选
在呼和浩特,莜面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代表。通顺大巷的莜面大王,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选择,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从凉拌莜面到莜面鱼鱼,每一种做法都让人眼前一亮,口感丰富,健康又美味。
< class="pgc-img">>评价:在这里,莜面不再只是粗粮,而是化身为一道道艺术品,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健康生活的真谛。
4.老绥远烧卖楼—— 经典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老绥远烧卖楼,以其独特的装修风格和精湛的烹饪技艺,成为了呼市餐饮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的烧卖,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无论是馅料的选择还是口味的搭配,都让人耳目一新。
< class="pgc-img">>评价:老绥远烧卖楼,是经典与创新的碰撞,每一口都是对传统美食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味蕾的满足。
5.鸿雁酒楼—— 宴会首选的尊贵体验
鸿雁酒楼,作为呼市高端餐饮的代表,以其优雅的环境、精致的菜品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商务宴请,这里都是不二之选。每一道菜都如同艺术品般呈现,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
< class="pgc-img">>评价:鸿雁酒楼,是尊贵与品味的象征,它用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讲述着呼市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6.麦香村—— 糕点界的甜蜜记忆
在呼和浩特的老街上,麦香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诱人的甜蜜气息。这家历史悠久的糕点铺,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品种,成为了当地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经典的月饼、老婆饼,到创新的各式糕点,麦香村总能以它独有的方式,触动食客的心弦。每一口糕点,都是对传统手艺的致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class="pgc-img">>评价:麦香村,是呼和浩特人甜蜜记忆的承载者,每一次品尝,都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味,也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许。
7.老灶台炖菜馆—— 家常味道的温暖回归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老灶台炖菜馆以其地道的家常味道,为食客们提供了一片温馨的避风港。这里的炖菜,选用上等食材,经过慢火细炖,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炖煮的醇厚。无论是红烧肉、炖羊肉,还是各式蔬菜,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 class="pgc-img">>评价:老灶台炖菜馆,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回归。在这里,每一道菜都像是母亲亲手烹制,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8.羊杂碎大王—— 街头巷尾的经典美味
在呼和浩特的街头巷尾,羊杂碎大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地道的口味,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这家老字号,专注于羊杂碎的烹饪,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碗羊杂碎都能达到最佳口感。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搭配着鲜美的汤底和特制的调料,让人欲罢不能。
< class="pgc-img">>评价:羊杂碎大王,是呼和浩特街头巷尾的经典美味,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
9.蒙古大营—— 草原风情的盛宴
蒙古大营,这个名字就让人联想到广袤无垠的草原和热情奔放的蒙古族文化。这家老字号饭店,以其独特的蒙古包式建筑和地道的蒙古族菜肴,为食客们打造了一场草原风情的盛宴。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烤全羊、手抓肉、马奶酒等蒙古族特色美食,感受那份来自草原的粗犷与豪放。
< class="pgc-img">>评价:蒙古大营,是草原风情的缩影,是呼和浩特不可多得的美食体验。在这里,你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蒙古族美食,更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草原文化魅力。
10.老王面点铺—— 面食艺术的传承者
在呼和浩特的老城区,老王面点铺以其手工制作的各式面食闻名遐迩。从经典的刀削面、臊子面,到创新的蔬菜面、杂粮面,老王面点铺的每一款面食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面条筋道爽滑,汤头鲜美浓郁,搭配上店家特制的调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在这里,面食不再仅仅是饱腹之物,而是一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
< class="pgc-img">>评价:老王面点铺,是面食艺术的传承者,也是呼和浩特人日常饮食中的一抹亮色。它用一碗碗热腾腾的面条,温暖了食客的心,也传递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生活哲学。
11.老回民饭店—— 伊斯兰风味的集大成者
老回民饭店,作为呼和浩特伊斯兰风味餐饮的代表,以其正宗的清真菜肴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这里的菜肴种类繁多,从传统的羊肉泡馍、羊肉串,到创新的清真海鲜、素食,每一道菜都经过精心挑选与烹饪,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口感的独特。走进老回民饭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 class="pgc-img">>评价:老回民饭店,是伊斯兰风味的集大成者,也是呼和浩特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在这里,食客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胸怀。
12.兴隆斋糕点铺—— 甜蜜时光的记忆
兴隆斋糕点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糕点制作技艺在呼和浩特享有盛誉。这里的糕点种类繁多,从传统的月饼、桃酥,到创新的各式西式糕点,每一款都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无论是作为日常的小零嘴,还是节日的馈赠佳品,兴隆斋的糕点总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 class="pgc-img">>评价:兴隆斋糕点铺,是甜蜜时光的记忆,也是呼和浩特人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甜蜜情怀。在这里,每一块糕点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在这场味蕾的旅行中,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食,更感受到了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这些老字号饭店,就像是城市的守护者,用一道道经典菜肴,讲述着属于呼市的故事,也温暖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如果你还未曾踏足这片土地,不妨先从这些老字号开始,让味蕾引领你,走进呼和浩特,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