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0日,记者从湖南省商务厅获悉,2022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地节日市场供应商品丰富、价格平稳,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节日气氛。据商务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283家重点零售餐饮企业累计销售19亿元,同比增长12.4%。
节日消费稳中有升
今年春节连续多日低温雨雪天气,给居民出行和消费带来不便,但商贸流通企业节前精心制定营销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客流量是平常周末的2至3倍,225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2.9%,其中汽车销售增长36%,石油及制品增长18%,家用电器增长11%,针纺织品增长超过10%。
长沙市开展“福满星城”购物消费节活动,在春节、元宵节前分两期发放总额为750万元的消费券,涵盖了商场、超市、餐饮行业共70家企业3424个门店。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品质家电已经成当下消费主流。”通程电器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视听类大屏和超高清已成了许多家庭选购电视的标准,如激光电视销售同比增长263%、OLED电视同比增长184%、75+超大板销售同比增长126%;冰洗类大容量冰箱、洗烘一体洗衣机增长也非常明显,同比去年超过3倍。洗碗机、洗地机、除螨仪、筋膜枪、暖菜板、踢脚线取暖器等新兴品质家电非常火爆,销量增幅均超过200%,有的智能小家电甚至达到10倍以上。此外,中央空调、新风、净水、地暖等前端产品前销售均有大幅增长,如中央空调销售同比增长达到204%。智能家居也广受消费者追捧,在通程电器万家丽店海尔三翼鸟全屋智能家居沉浸式体验中心,春节期间,来店体验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株洲市依托本地零售商、电商平台、生产企业等,开展快手、淘宝直播年货节以及本地年货节“云赶集”“云餐厅”“云拜年”等活动,拉动株洲本地农产品销售同比增长超过25%。
邵阳市友阿国际广场以壬寅虎年为主题举办了“福老板发红包”、“春节狂欢——9.9元秒杀吃喝玩乐”、“会员加码,新春双倍积分”、“亲笔写福字等十余项活动,销售额同比增长10.6%。
餐饮消费春节走俏
受部分地区疫情影响,多数市民选择在省内过节。商超及其周边成为了本地年轻人的聚集地,电影院、桌游室、健身房、咖啡厅、VR体验馆、清吧、网红图书馆等众多新开业的文娱场所备受年轻人青睐,这些新型消费场所给城市注入了活力的同时,更带动了商场及其周边消费增长,尤其是餐饮、文娱,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发展。
长沙市天虹商场的冬令营活动围绕职业体验、民俗文化、亲子欢乐开展了28场系列活动,其中捏面人、剪窗花、中国结等年俗活动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欢。步步高梅溪新天地举办2022梅溪国际灯展,人气十足。常德市重点监测的万达影城、芒果国际影城7家影院总票房收入同比增加14.31%。
同时,春节假期,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各大酒店结合春节特殊节日的特点,纷纷推出了不同价位、各具特色的“团圆年夜饭”、“年年有余”等节日餐饮套餐,有力拉动了春节期间的餐饮消费,58家重点餐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6.6%。数据显示,长沙市高桥大市场酒水食品城酒水城客流量较上月增长3倍,成交额日均3亿元,尤其以坚果炒货、酒类、年货礼盒销售增长率最高,较上月增长近10倍。
友阿家润多现场制作的传统扣肉、纯肉丸、八宝饭、现炸发肉等供不应求,扣肉每天销量300-400分,现炸纯肉丸日销100公斤。
此外,春节期间,除蔬菜、水果类价格受春节节日惯性效应影响上涨外,其它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全省蔬菜零售均价8.95元/公斤,比节前(下同)上涨3.47%;水果零售均价11.21元/公斤,上涨3.89%;大米零售均价5.45元/公斤,持平;鲜猪肉零售均价28.09元/公斤,上涨0.43%;鸡蛋零售均价12.88元/公斤,持平。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片来源@微博
文丨五环外OUTSIDE,作者丨江辞舟,编辑丨张假假
12月,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长沙,也有了冷意。
茶颜悦色员工与老板的论战登上微博热搜,揭开了这个明星餐饮品牌不那么光鲜的一面。
2021年上半年,各路消费投资人从全国飞来长沙,他们嗅觉敏锐,下手果断,推动一个个蜗居在长沙的餐饮品牌加快脚步,喊出扩张百店、万店的豪言状语。
巅峰时,号称“”一个店一个亿“”。
但顾客和投资人两边排队的热闹情景似乎还在昨日,各个品牌关店、转型的措施就已悄然落地。投资人也傻了眼。
转眼到了年底,看消费的投资人都要转行去看硬科技了。
本文作者是一位奋斗在上海的湖南人,曾被长沙热闹又有生机的消费市场吸引,也曾经想挥别魔都再回到故里。
更低的房价压力,更悠闲的生活节奏,加入这些被追捧的明星品牌,美好生活和成功人生似乎就在眼前。
只不过,长沙餐饮众星捧月的背后,还有硬币另一面。
01、A面:好喝好吃还便宜 B面:利润薄,依赖走量和现制
“世界上不存在性价比这门好生意——段永平”
做餐饮,味道好生意才会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作为一个长沙人,挑剔的味蕾容不下名不副实的食物。
茶汤现泡、红茶进口,茶颜悦色对原料和配料的标准颇高,定价却常年稳定在十几元。不仅与喜茶、奈雪的茶等定位一线城市的品牌有差距,跟同在长沙的果呀呀和柠季比,也显得亲民。乃至于来长沙的游客一天3杯5杯的买,也毫不肉疼。
图说:茶颜悦色的招牌产品之一
另一家明星品牌墨茉点心局也在原料上下了成本,据晚点LatePost报道,主打产品麻薯,选用的淡奶油从安佳变成蓝风车,两者零售价相差十几元。
而茶饮,或者说餐饮本就不是暴利行业。
2021年上半年,奈雪的茶净利率为2.3%,被调侃还不如银行存款利息高,但也已经是公司过去三年的最好水平。
薄利多销,就成了茶颜悦色们的生意密码。茶颜悦色这几年狂开几百家,伴随着的是长沙人流量剧增。
常住人口方面,长沙近10年增长42.64%,人口占全省比重涨到15.12%,“湖南中心”的地位愈发稳固。
其次,长沙客流量也在翻倍增长,游客越来越多。内外兼修,支撑起了茶颜悦色的高密度开店策略,五一广场你甚至可以做到五步一店。
开最多的店做最多人的生意,一切运转良好,但疫情打乱了这个如意算盘。
持续不断的疫情阴霾下,来长沙玩的人少了,大家的钱包也瘪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中国餐饮行业收入相较去年增速持续下降。茶颜悦色被迫关掉部分门店,局部冬眠。
原料之外,现场制作是长沙餐饮品牌的另一法宝,保证新鲜,也营造(高级)手工感。茶颜悦色自然不用多说,柠季标语就是手打柠檬茶,墨茉点心局现制现烤产品占70%。
但现场制作,也意味着更多的门店空间、更多的员工培训、更长的等待时间,一个个难题摆了出来。
而这一切在资本的催促下显得更紧急了。长沙餐饮品牌的背后早已少不了资本的身影,去年刚创立的墨茉点心局,一年迅速完成四轮融资,估值翻500倍。
而在资本眼里,效率就是生命。
原料不能差、现制不能断,那只能提高工作效率了。墨茉点心局部分店铺甚至开了夜班。
“屁事太多,晚点基本1点左右下班”就劝退了今年9月参加了培训的长沙姑娘麦麦。,她一边刷抖音一边跟我抱怨。
去门店逛逛,你根本数不清他们后厨的工作人员1天要挤多少份麻薯送进烤箱。
好吃、好喝、便宜,是吸粉利器,但也意味着更薄的利润、更低的抗风险能力、更高的复制难度。
02、A面:服务超好有人情味 B面:高度依赖人
“好的商业模式,是当用户的上帝,还是用户的朋友?”
在这次老板员工的骂战不久前,茶颜悦色公众号发过一篇自我检讨的文章,标题很直接,“把茶颜的遮羞布扔掉之后,我们还回得去吗?”
内容也一样直接,说公司把看家本领「中茶西做」快忘得差不多了,发家产品热饮越做越差。因疫情到来饮品加上的杯盖,则像品控的遮羞布,“管它杯量和奶沫合不合格,盖上就谁也看不到了!”
而所谓的一杯鲜茶的永久求偿权,也变成了借口,麻痹了消费者,也麻痹了茶颜悦色自己。
公允来说,这番反思堪称坦诚,能在公众号发出来跟消费者直接聊也很难得。而里面的一些点现在拿出来看则更有意思。
比如茶颜悦色说,这几年店越开越多,新伙伴成倍数增加,萃奶沫的培训确实没有早期那么上心了。文中写,“萃热饮奶沫需要放肆练习,但门店确实很少见到新伙伴下班后被老师傅拉着加练的场景了”。
很难想象,茶颜悦色已经有8000位员工了。
要在这种膨胀速度下保证产品质量和品牌文化不稀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之前服务员给人感觉很温暖,说话做事都是从我们出发,现在就是机械念,感受不到什么温度,疫情之后感受就更明显了”,言言跟我说,她是茶颜的忠实顾客,经常是每天下午一杯奶茶。
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据雷达财经报道,在茶颜悦色上班十多个小时是常态,有时夜里两点下班还要开会,国庆节时有员工曾累到哭。此外,有员工背不下企业文化被罚抄几百遍。
在快速扩张下,品控越来越难做,服务又被越来越强调。于是,话术能填满一张A4纸、工时长时薪低、福利待遇差、公司检查严、种种压力叠加在员工身上。
好在餐饮业本就辛苦,在高薪资、令人自豪的品牌影响力下,重压也不是无法接受。
但随着人流量下降,闭店成为日常,薪水也开始下滑。茶颜悦色官方回应媒体称疫情期间门店销售比高峰时期下滑50%左右。吕良也透露疫情期间公司一个月亏2000多万。
再叠加上老板的不理解甚至不满,民怨终于开始沸腾。
茶颜悦色此前一直被看作一家很温暖的公司。员工看到顾客拿着水杯会主动问要不要水,冬天会递暖宝宝,门店还摆着药箱,店员还会同顾客唠唠嗑。
而顾客感受到的温暖,是每个基层员工在门店日复一日跟顾客的交流中传递的,但当这一切随着扩张、疫情冲击,渐渐流于形式,那些情绪和情感也是很容易被体会到的。
《第一财经》2020年金字招牌评选中,茶颜悦色是口碑第一。只有1.34%的消费者对茶颜悦色投了失望票,而喜茶为8.56%。
人们对这家小票和公众号上鸡零狗碎的事情都写,连销售数据都敢直接放出来的品牌好感度是很高的,而一旦与压榨员工联系上,人设崩塌的观感扑面而来,“还是离不开资本家的本质啊”,社交媒体上开始感叹。
服务好的背后是员工压力大、容易流于形式,产品好的背后是员工难以复制。
03、A面:网红长沙好吃好玩 B面:依赖长沙
“成于长沙,也败于长沙?”
光说五一广场是长沙中心,可能很难体会。
这么说吧,我高中周五放学跟同学分别,大家各自搭上摩的开始享受周末时光,转眼就可以在五一广场的悦方购物中心再碰到彼此——所有人的玩乐基本都在附近转悠。
作者拍摄的长沙五一广场附近
游客也都往这里跑,直接促成了多个数据上的全国第一。
前不久第一财经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商圈日均客流指数TOP30中,五一广场一骑绝尘,远远领先第二位。今年5月1日至5月5日,长沙地铁线网客流强度连续五天位居全国第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盘踞在五一广场的这些餐饮品牌,其实是长沙这个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夸张一点,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旅游景点本身。
一个冷知识,经历过大火的长沙虽然也是座古城,但旅游景点不出众,之前很多时候是作为游客去张家界的中转站顺便玩玩的。
而当长沙成为网红,各路游客纷至沓来,网红品牌吸引游客来到网红城市长沙,长沙养活和捧红一批网红品牌,以此为循环。
这些品牌其实是在用长沙的人力、房租、供应链,服务全国的消费力。
前面提过,疫情打破了这个循环,而当品牌离开温暖乡长沙,向外扩张,这个循环自然也不复存在,他们要从旅游景点变成日常消费点,要在新消费的内卷下跟其他品牌厮杀,要承受别的城市的人力和房租成本。
广州和深圳的文和友,在开业半年后,都面临部分商家撤出、客流下降的窘境。就算周末去,如果运气好也是不用排队的。
求变不可避免。
为了更好融入本地饮食文化,他们开始研发了海鲜新品。9月初,深圳文和友连招牌都改成了“老街蚝市场”,现场部分布置也改变成了水产市场。
但与此同时,“外面的粤菜馆好吃多了,为什么要来这里,还不如原封不动搬过来长沙美食”的吐槽又在大众点评出现。
伴随跨区域扩张来临的,除了定位变化、员工管理、供应链配置等问题,还有可能难倒“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长沙人的管理难题。
这批长沙餐饮创业者无疑生猛而有想象力,他们脑子里蹦出了中茶西做、超级餐饮综合体、国风新中式点心的奇妙点子,展现了强大的商业洞察力和勇气。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大多没有大厂经验、没有商学院背景。这里是草莽英雄的天下。
学历不高的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接受虎嗅采访时就表示羡慕Coco一样的台湾奶茶“正规军”:专业、训练有素、标准化程度高,也羡慕像喜茶一样的头部品牌,组织能力强、执行能力强。
这些话在走花路的时候听起来很顺耳,甚至笨拙得可爱,也让品牌可以扔掉包袱,发挥想象力,圈粉无数,但硬币的另一面也在这次翻了出来。
茶颜悦色建立了茶颜基石,员工入职前要进行“团队塑造”,塑造门店“铁军”。
这种类似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也不符合如今年轻一代员工的价值观,他们或许可以吃苦、可以为理想付出,但不喜欢被管教。
而这次掀起欣然大波的与员工在工作群论战,你也很难想象会发生在一家规模如此大、影响力如此广的明星品牌中发生,也是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
04、创业,难才是常态
口碑下滑、关店转型,长沙的餐饮品牌们越来越差了吗?
并不是。不过是之前淹没在掌声、追捧和鲜花中的棱角和危险,终于展现在了眼前。
物美价廉的背后是异常脆弱的薄利多销。
服务优秀的背后是难以复制的辛苦员工。
野路子出家的武林高手背后是需要走出的温柔乡长沙。
做餐饮,无非是一家一家店开,一个一个人管。这里没有神话,也没有一本万利。
一盆冷水浇下,这两年已经开始扩张的长沙餐饮品牌想真正成为全国优秀品牌,面临的难题也不比别人少,走下神坛,先祛祛魅,兴许也不是件坏事。
毕竟有人在高声歌颂你为神,就有人将不满埋在心里,时间才是一切的答案。
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
近日,无名粉店入选首批“长沙老字号”。近年来,从老字号到新品牌,长沙米粉连锁品牌遍地开花。小米粉连着大产业,长沙持续发力推动长沙米粉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米粉的秘诀就是一个鲜字
师傅麻利地将鲜粉倒进沸水,烫一下后将白嫩的米粉整整齐齐地码在海碗中,再舀上一大勺盖码——长沙人美好的一天,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开始。
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无名粉店,就是许多长沙人心中“湘味与乡愁”的代名词。从4张桌子的小店到如今分店遍布长沙,40多年来,无名粉店凭借“汤自己熬,码当堂炒,粉不隔夜”的品质斩获了街坊们的信赖与支持,也成为首批“长沙老字号”中唯一的米粉品牌。
“做米粉的秘诀就是一个鲜字。”无名粉店总店负责人贺和平告诉记者,为保证米粉的鲜度,从米粒到米粉端上桌,过程只需两个小时。一碗好吃的粉,汤头、米粉、码子、配料,每一处都是真功夫。即使一碗最普通的肉丝粉,也能从细节里感受到店家的用心:“汤鲜码热”——汤头多用筒子骨、老母鸡,熬足3小时才算过关;肉丝焯水、调味,大火烧开小火慢煨1个小时才能入口即化、肉香四溢。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无名粉店也不断换新,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品牌生命力在于坚守和创新,一方面需要融入时代元素,另一方面要考虑顾客接受度。”贺和平说,无名粉店正是通过不断升级管理,店面、菜品等实现守正创新。
粉店最有特色的还是各式码子。近年来,无名粉店新增了酸辣肉丝、红烧肉排骨、鲜牛肉牛肚等8大特色双码,深受年轻人欢迎。此外,原汤肉丝、香辣牛肚、雪里红肉泥……从煨码、炒码到蒸码,想吃遍菜单里的所有种类,至少要花十天半个月。
长沙米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
长沙米粉是长沙市井文化的缩影。
作为“四大米市”的长沙,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并逐渐形成了甘长顺、杨裕兴、无名、周记、和记等一批老品牌。说起嗍粉的感受,市民王先生说,以前口口相传的就是那几家粉店,前两年长沙有人整理出“长沙米粉108将”。现在,身边到处是口碑粉店,刘长和、粉大大、老粉匠、单磨等新品牌遍地开花。
嗍粉不但是长沙人的生活日常,也成为外地游客打卡长沙的必选项。“长沙米粉很有名,有宽粉、细粉,品种多,就是想来尝一尝。”元旦假期,江苏的陆女士带着家人专程来到长沙市湖南米粉街“打卡”。不爱吃辣的陆女士一行特意点了牛肉原味粉。“味道确实不错,米粉很筋道。”
据统计,长沙米粉日销售总量约70万公斤,号称中国“最会嗍(吃)粉”的城市。“长沙米粉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形态多样、品种丰富,已形成完整丰富的产业链。”长沙米粉行业协会会长周先桥介绍,长沙共有米粉店6000余家。
做大做强尚有多个痛点待突破
近年长沙米粉产业发展可谓亮点多、动力足,但在采访中,多位品牌负责人表示长沙米粉做大做强尚有多个痛点待突破。长沙米粉品种和口味百花齐放,但还未形成标志性的主打产品和统一品牌。此外,在米粉原料生产、加工制作、烹饪技艺等方面尚未建立地方标准,销售及生产容易引发产品异地监管及准入等问题。贺和平告诉记者,无名粉店正采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管理流程,对所有门店逐步升级,努力做到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风格、统一产品标准,让无名走得更稳、更远。
“协会正在制定长沙米粉的门店管理标准和原汤肉丝粉产品标准,计划2024年发布,以标准助力发展。”周先桥告诉记者,在制定产业标准的同时,协会还联合长沙理工大学,致力研发长沙米粉预包装产品。“长沙米粉要走出去,关键还是尽快研发出还原度高的预包装产品。”
“长沙米粉属于鲜湿米粉,口感柔绵、韧性嫩滑,但保存期时间短。这也限制了长沙米粉进一步扩展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一家米粉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怎样生产出既能保持长沙米粉特有风味,又能延长存放期的产品,正是新工厂建好后要重点攻关突破的地方。
“餐饮与零售结合、到店与到家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或将成为长沙米粉产业寻求突破的机会。”行业资深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