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话
奋斗新时代,神州气象新。过去的一年,农业增收,稻花香里孕育丰收的希望;喜迁新居,乡亲们在线采买新春年货;生态宜居,水清岸绿令人心旷神怡……2020年,脱贫一线喜报连连,广大农村面貌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临近,本报记者分赴青海、山西、江西、吉林、四川、福建等地,探访村庄里发生的那些最新变化,谛听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的铿锵足音,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
护好一座山 养出好生态
本报记者 姜 峰
大雪封了路,李天寿沿着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上了山……他惦记的是滴灌管道,“得赶紧看看,开春还得浇树苗呢!”只见他右臂上裹着个红箍,上写:生态管护员。
这里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全村208户人住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坡地上,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便从山脚下蜿蜒流过……
山峁交错、耕地稀少,新庄曾是当地发展最滞后的乡村。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水,一度植被日益稀疏,“连草都很少长,至于树,更是一棵都没有”,李天寿边介绍,边带着记者上了山。
正说着,山腰处一排排杏树林出现在眼前。“这是白杨,那是丁香,还有黑刺、柠条……”李天寿如数家珍地指点着。
原来,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乐都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新庄村和几个相邻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大伙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头一件事就是种树,彻底改善老家的生态底子,向荒山要效益”,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买来树苗,干部群众齐上阵,几年下来,绿化新庄村一带荒山荒坡3600余亩。
依托这3000多亩山坡林,当地还打出了乡村旅游牌,爬山、赏花、吃农家菜……2020年就有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
“以前种树苗,一年至少得浇6次水,现在每年浇3次水,树苗照样长得好。”李天寿说,随着树越来越多,荒山复苏,水土保持能力逐步增强,“有时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在山林出没呢!”
山西省岚县普明镇移民小区——
搬进安置点 稳住有岗位
本报记者 乔 栋 郑洋洋
一大早,家住山西岚县普明镇移民小区的村民左欢青夫妻二人就开始收拾屋子,一边商量着:“马上过年了,咱一会儿去买个红灯笼挂在家里,喜庆!”一旁,读小学的儿子正在写作业,屋里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环顾家里宽敞明亮,厨卫家具齐全;搁以前,这样的生活左欢青想都不敢想。搬迁前,左欢青是柳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没有学校,女儿读书要到很远的地方。“搬过来后,女儿中午12点放学时我开始擀面,孩子到家时饭正好端上桌。”左欢青幸福地说。
地处城边的普明镇移民小区,是岚县易地扶贫搬迁的3个集中安置点之一,住着来自18个自然村小组的贫困户239户792人。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最初动员搬迁时,有些群众担心没有收入来源。”岚县扶贫办副主任李茂山说,为解决搬迁后“稳得住”问题,县政府在搬迁的同时启动配套政策,为不同人群推荐就业岗位。
如今,左欢青早上给孩子做好早餐,出了楼门就进了车间。能容纳100人就业的“扶贫车间”就建在小区里,左欢青的主要工作是加工箱包和劳保用品等,“培训一个月,缝缝补补的事,难不住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顾好家。”
几天前,又一场瑞雪降临吕梁山,黄土地披上一层白衣。“无线网太快,生怕一不小心点错!”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休息,左欢青心情很好,边“刷”手机看直播,边毫不犹豫地下了单:“买几斤砂糖橘,准备好好过个年!”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
讲红色故事 养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王 丹
临近晌午,井冈山茅坪坝上村村民吴云月正专注地更换着墙上的照片,再把相框一一擦拭干净:“这都是红色培训的学员来村里培训时的留念,年年都要换新嘞!”吴云月笑盈盈地说。
这几年,坝上建起了红色培训基地,当地村民又当接待户又做“讲解员”。吴云月不仅会讲自家先辈抗美援朝的事迹,村里的革命故事也是信手拈来,经常有学员围着吴云月问个不停。
从前的坝上可没有这么热闹。“有红色资源,但鲜有人问津。”坝上村村支书李国锋讲起过往。2012年,村里打算做红色培训,但没有美丽村庄,更无美丽庭院,“哪敢请人进门?”
近年来,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力促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如今,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李国锋介绍。
与此同时,村里遵循“修旧如旧、不失乡愁”的原则,在保留村庄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绘制文化长廊、打造红军哨口,每隔几步便可看见一座红色旗帜碑,刻着村里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从2016年开始,坝上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红色培训基地。
“走一小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学唱一首红军歌谣……”为传播好红色文化,村子不仅将党员干部、烈士后代、普通群众培养成红色故事宣讲员,更推出一堂堂重历史、讲政治、接地气的红色党课,以红色培训新风带动乡风民风。
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
用上新机器 耕地省时力
本报记者 李家鼎 刘以晴
春节临近,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里,一万多亩良田披上了银装……“这片地老大了!来,上我车,带你们转转!”61岁的村民侯德章见记者来访,主动当起了司机和向导。
“一有空,我就爱开着小车到地里转悠。”为啥这么爱看地?谈笑间,老侯道出个中缘由:2011年起,大荒地村采用“村企合作”模式,推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村里的东福米业公司承租全村1.08万亩土地,再划分成16个作业组,由村里的种粮大户承租,侯德章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承租村里1500多亩土地。
从自行车到骑摩托,再到小汽车,侯德章的代步工具不停更新换代,但田间管理需要做的工作却越来越少。“以前浇水全靠人力,浇好一块就得马不停蹄赶到下一块。”侯德章说,他所承租的土地被纳入“高标准农田”,水渠修到每个田块。
在东福米业的库房内,53岁的仓库管理员李春英对停放的农机如数家珍:“播种机效率是人工的45倍!收割机效率是人工的30倍!农业现代化,就要善待这些机器‘朋友’!”
在大荒地村,几乎所有村民常提一个词:“上楼”。2012年,95%的大荒地村村民搬出了年久失修的房子,搬进了企业出资建设的30多栋楼房。时下,侯德章一家正住在方正的大三居里,大儿子前不久通过了省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有着年轻人的光明未来!”侯德章说。
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绵河村——
建起加工厂 产品销得俏
本报记者 王永战
时近傍晚,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绵河村,33岁的杨强正低头忙着清算账务……
出生于黄许镇绵河村的杨强,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开了多年网球俱乐部。后来看到家乡的引才回乡政策,又发现黄许镇有个米粉专用种植基地,面积达30万亩,便打算回乡做起米粉加工企业……
“那时候米粉大部分是小作坊加工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有一些甚至使用劣质大米”,忙完手头的活,杨强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过往。
与家里人一合计,杨强开始筹划从外地引入专业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专业加工厂。从筹备到建厂,花了两年多。“新厂子,一来要研发;二来要市场推广”,为了打开局面,杨强没少费心……
走全流程机械化生产线,投入设备,更要重视产品。到四川大学找食品专家,和中科院的创业团队接洽,再仔细琢磨米粉新产品;有了专家指导,米粉厂的产品越来越多。
“现在有供食品门店的传统米粉,还有适合快餐的米粉,撕开料包就可以泡了吃……”杨强说,有了新技术,产品的保质期也得以延长,卖起来更容易。
为了打开市场,杨强没少想招:为了让新产品受到认可,推出先试用再付款的促销手段。口感好、产量大,杨强的米粉逐渐被市场接受。米粉加工厂2020年的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说起2021年,杨强十分有信心,“还要再在黄许镇开一个厂!”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
脱贫加激励 生活更红火
本报记者 刘晓宇
记者到达官坊农场社区时,正赶上钟木生在选购春节后的百香果苗;手握从镇里扶贫办拿到的4000元激励性扶贫奖励的钟木生,说话声格外响亮……
家住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5年前的钟木生还是镇里出了名的贫困“钉子户”,日子过得紧巴巴。
地处闽西,龙岩多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212户、11.07万人,贫困人口比重全省最高。像钟木生一样,缺项目启动资金、缺技术指导、缺激励措施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破题,从“扶志”开始。2016年,龙岩市试点激励性扶贫新机制,扶贫项目竞争上岗。由政府以购买成果和服务的方式,租赁经营主体的生产设施或购买种苗种畜,分配给竞争上岗的贫困户;经营主体对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并监督,对增收有效果的贫困户还有奖励。
在这一轮的“新扶贫”中,由南山镇出资,从官坊农场社区得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海洋处购买百香果优质种苗1000株,无偿移交给钟木生种植,并聘请钟海洋提供技术指导和监督。自此,钟木生有了产业顾问,头一年百香果产量就达到1500多斤,纯收入2万多元,一下子就脱了贫……
选好苗木,重新骑上电动车,钟木生的身影在新铺的柏油路尽头渐渐远去,头发随风舒展,一如他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来源: 人民日报
9日,“动姐”在动车上为旅客们表演节目。
12月29日7时37分,随着首趟动车D6538次缓缓从龙岩站开出,南龙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作为国家铁路网杭广铁路和福建省“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龙铁路与合福高铁及杭深、龙厦铁路一起形成闭环交通网,连接福建各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封“口”成形。
回眸鹰厦 时空对话
2013年,南龙铁路拉开建设大幕。铁龙穿群山,越闽江,过合福,跨鹰厦,通隧九十座,架桥百余座,全线为十,桥隧占九。
闽中大地的崇山峻岭中,南龙铁路五跨鹰厦线,两条铁路几乎并行。一条是曾经的唯一出省通道,一条是如今环省动车线的最后一段,山水之间,相互呼应,时代的如椽巨笔好似在八闽大地上画了一个圈,见证着闽道变迁。
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这是福建省唯一一条出省铁路通道,改善了闽道难行、交通闭塞的局面。具有代表性的戴云山脉的岭头段工程,铁路坡度突破设计极限达到22‰,必须削下近百米山头,火车才能通过。如今,同线同方向的南龙铁路,克服了鹰厦铁路建设时期只能绕行的难题。全长12168.9米的全线最长隧道——南戴云山隧道,利用现代机械,采用先进技术,直接穿过最高海拔1349.61米的山峰,最大埋深达962米,破了过去“坚不可摧”的顽石,天堑变通途。
桥隧工黄荣福一直在鹰厦铁路工作,鹰厦铁路多沿河修建,风景优美,但容易受水害影响。2017年,黄荣福的儿子黄胤大学毕业,也进入铁路工作,负责维护南龙铁路。“我父亲养护的鹰厦铁路就在旁边,对比鹰厦线,南龙铁路的安全管理和防护设施都更科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铁路飞速的发展。”黄胤说。
从翻山越岭到穿山越壑,从路网末梢到全国首个市市通动车的省份,福建省铁路发展跑出了“动车时速”。
行走南龙 便捷出行
南龙铁路开通后,福建省内主要城市形成一体化生活圈,南平至龙岩、龙岩至福州的最快旅行时间,分别由之前的3.5小时、3小时压缩至2小时和2.5小时以内,永安、漳平两地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龙岩的罗浩乘坐动车去永泰开会。“原来要提前坐车去福州转车,现在动车可以直达,我今早吃了早饭上车,两个半小时就直接到永泰。”罗浩收起笔记本电脑说,“原以为车上信号会不好,没想到网络这么通畅,开会要的材料刚刚在车上就搞定了,太方便了!”
“我漳平的朋友早就叫我去转转,但总觉得没动车不方便,现在三明、漳平都通了动车,肯定要体验一下。”三明的旅游达人卓心妍说,一开始售票,她就在网上买了首日的动车票前往漳平。为方便旅客出行,南龙铁路沿线各站配备人脸自动识别闸机,旅客持二代身份证可刷脸进站,整个过程最快1~2秒就可完成。“便捷、顺畅、高大上。”卓心妍赞不绝口。
“新建的南龙铁路马上要投入2019年春运,铁路势必成为闽中地区旅客出行的首选。”永安南站的值班员张鑫说,“原来我在三明北站时,春运的客流是平日的2倍多,维护旅客的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南龙铁路沿线各站的“黑科技”,让他更放心。南龙铁路沿线各站站台两端设置了行人防侵入装置,一旦有人闯入,设备便会大声报警。“车站综控也可以及时观看到监控录像。有科技助力,能让旅客出行更加安全、智能。”
更多机遇 助推发展
嗅觉敏感的企业早就瞄准南龙铁路带来的商机。“在南龙铁路即将开通时,多家企业开始与我们洽谈,例如沈阳机床三明5D智造谷项目与伯纳激光钢材深加工项目将落户于此,正是冲着南龙铁路来的。”三明梅列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杨胜说。
沙县小吃业主吴木根在上海经营沙县小吃20多年,开了7家分店。“以前到上海每天只有一趟火车16点30分出发,得在车上待17个小时。南龙铁路开通后,从沙县到上海大概就是四五个小时。”吴木根说。
龙岩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邓荣佳近几年常往返于南平、漳平、龙岩推广漳平水仙茶。“以前都是自己开车去,现在有了动车,行程不仅由4个小时缩短到1.5个小时,还能腾出双手在列车上泡茶喝。”他说。
“动车来了,来乡里的游客自然会多起来。”永安青水畲族乡党委书记温永有说。南龙铁路为畲乡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将畲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出去,青水畲族乡乡民们对美好的未来生活倍有信心。
南龙铁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闽中以及闽西北地区铁路交通条件,极大优化路网结构,还成为长三角经海峡西岸至珠三角最便捷的快速通道,犹如一条银色巨龙,从山间腾起,向未来急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强劲动力。记者 吴宏雄 通讯员 吴朋珊 皮欣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