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台州晚报
她是家具厂的老板娘,
他是普通木匠小伙,
两人各自有家庭,
偏偏跨越禁忌,
产生畸形的婚外恋。
相爱时,两人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却不料因为一场争执,他竟将她杀人沉尸。
男子隐姓埋名潜逃了18年,
后来还来到了黄岩,
在一家家具厂打工。
近日,天台警方抓获了这名部督逃犯王某,协助贵州警方破获了这起命案积案。6月4日,天台警方还收到了一封跨越了1500多公里的信,是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公安局的感谢信。
因婚外情杀人沉尸
周某,贵州独山县人,是当地一家家具厂的老板娘。王某,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人,是在该厂里打工的一名普通木匠。
20年前,这对青年男女相识时,各自已有家庭。但两人情不知所起,不顾一切地相恋了。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不久后,两人的婚外情被周某丈夫发现,王某在家具厂里无法待下去,便离开了厂,打算换一份工作。
次年,王某再次来到独山县打工,没想到一次在路上偶遇了周某。
虽聚散有时,但再度相遇后,两人又旧情复燃。可因为之前的教训,王某不愿再次卷入情爱是非,便没有待在独山县,而是回到了石阡县的家中。
2001年12月22日,为了见王某,周某坐车从独山县来到石阡县。到车站时,已是当晚10点左右。王某赶到车站接周某,不过,他不原意带周某回家,因为他担心这段难以启齿的婚外情,影响了自己原本安定的家庭生活。
然而,王某的反对,让周某产生逆反心理。眼看王某一直阻止、拒绝,周某偏偏执意要去。就这样,两人在路上为此发生了争吵和扭打。王某一时冲动,起了杀心,便将周某杀害。之后,他发现周某没了气息,就把尸体装入麻袋,再塞了一些石块进去,抛尸于附近的河里。
潜逃18年冒用小舅子身份
2002年1月2日,周某的尸体在石阡县的一条河里,被村民发现。经当地警方鉴定,死亡原因为他杀。
得知此事,王某立刻带着小舅子杨某放在他家的一张劳务证,开始了逃亡生涯。
与此同时,当地警方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最终确认死者为独山县的周某。当时,距离周某离家已经有10天了,她离家后一直杳无音讯,家人怎么都联系不上她,也找不到她。
警方调查得知,周某和王某交往密切,王某具有重大嫌疑。而当警方实施抓捕时,王某已经逃之夭夭。警方随即对王某进行网上通缉追捕。后来,王某还被公安部列为全国督捕逃犯。
王某隐姓埋名潜逃了18年,一直冒用杨某身份,去过多地,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后来,他兜兜转转来到了黄岩院桥,继续以杨某的身份在当地一家家具厂打工。
这18年来,当地警方多次组织警力赶赴多地抓捕未果,周某一案也随之成了石阡县唯一的命案积案。
天台警方抓获部督逃犯
近年来,天台县公安局在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和追逃工作中,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对在逃人员积极展开深度研判和分析比对。今年5月21日,民警在核查全国通缉人员信息中,发现在黄岩出现过的一名杨姓男子与贵州命案逃犯王某体貌高度相似。
5月22日,经进一步信息研判确定,天台警方发现,杨某就是贵州故意杀人在逃人员王某。在深度分析比对后,民警锁定了王某在黄岩区院桥镇一带活动。于是,天台公安局刑侦大队抓捕组立即赶赴院桥,将王某成功抓获。
“天台县公安局领导和参战民警体现出的大局意识、高度责任心和极高的专业素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此,特向贵局表示衷心的感谢及崇高的敬意!”6月4日,天台县公安局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公安局的感谢信,并表示王某被抓获是其取得自“清网行动”以来的重大突破,也给受害者家属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目前,王某已被移交贵州警方处理。
台州晚报新媒体
记者:徐颖骅 通讯员:杨日龙
< class="pgc-img">>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接下来旅程去哪儿”。冬日的贵州,山水壮阔,节庆热烈,正是一处适合踏上旅途的宝地!
就在这个冬天,地道风物的“风物之旅”活动再度启程!这一次,风物君与行业专家、知识型大V们一起,来到冬日宝藏大省贵州,用八天七夜,进行了探索山地秘境的文化奇旅。
在黔北秘境茅台镇,我们徜徉于茅台渡口畔的红军桥上,看一条赤水河,如何流淌出87年前的惊天传奇;
风物之旅团队在红军桥合影。摄影/吴兆坤
在如同江南的隆里古城,我们邂逅了一场冬日狂欢——一张花脸上,生旦净末丑齐全,描摹出缤纷色彩。冬日的贵州,处处都是如此热闹的景观;
隆里古城花脸龙表演。摄影/李贵云
在肇兴侗寨,正值丰收佳年。我们踏遍篝火,听赏侗族大歌,一处处年节盛典上的“高山流水”,实在令人盛情难却;
在梵净山、在石阡、在修文龙场……贵州,处处都藏着可以饱览人文风采的宝藏秘境。这一次,让风物君带你,发现文化千岛——贵州!
01 从看“花脸龙”到“龙场悟道”
贵州人文秘境有多精彩?
在贵州众多古镇中,锦屏南部边缘的隆里古城并非是最有名的,却非常独特。这里,在周边多彩的苗侗文化海洋里,保存了六百年前的“大明风华”。
青砖白墙、飞檐翘角的建筑,一如江南古镇;“苏湖世第”“关西世第”的门牌,气度广纳八方;状元桥、龙标书院,藏着王昌龄过龙标的传说;鲜活的花鸟图案与古城深处的木构建筑,又为古城点缀了苗侗文化的魅力。
隆里古城的龙标书院。摄影/陆宇堃
古城的生活,平静却也不乏热烈。在冬日的节庆里,舞龙人脸上装点五彩脸谱,这种习俗来自戏剧《蓝季子会大哥》的北宋故事改编;戏台上锣鼓齐鸣,人们唱的汉戏源自湖广(今湖南、湖北等地区)的戏剧风俗;还有游走于大街小巷的活动戏台“迎故事”,与中原地区流行的高台杂技,颇有相合之处……
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被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这座古城,保存了600年前江南汉人的建筑、戏剧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更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
隆里古城,出行大V舞龙现场。摄影/陆宇堃
这种文化特色,缘起于明军屯军贵州,控扼西南的历史大潮。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中国第十三个行省贵州,以其“西南胸腹”的枢纽地位,在华夏历史的大舞台上闪亮登场。明朝屯军贵州的第一站,就是隆里。来自中原的移民,让隆里成为了黔东南的汉族文化区,与当地苗侗文化相合,形成了气质别具一格的文化秘境。
隆里古城,风物之旅团队进行花脸龙互动体验。摄影/陆宇堃
古代贵州最为核心的交通要道滇黔大道,成为了这种文化交流的主动脉。它起自湖南常德,沿沅江而上进入贵州,然后东西横跨贵州的施秉、贵定、贵阳、安顺等地进入云南,并沿南北散开,是水陆航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也是贵州的重要人文通道。在贵州悟出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同样由此进入贵州。
黄平飞云崖的美景,在王阳明的笔下被描述为人间仙境。摄影/周睿曦
在修文龙场,我们探访了王阳明悟道的岩洞,仿佛看到他是如何逃脱追杀,一步步自滇黔大道,走遍玉屏、镇远、施秉、凯里、龙里……踏出今天的“阳明十二境”,终于在万山丛棘中的龙场,呼唤出那句至今为中国人所沉吟的顿悟——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除了开创心学,留下诸多名篇之外,王阳明还在贵阳、修文等多地讲学。后世的“黔中王门”学人,更开拓了多所贵州书院。贵州文教大兴,由此而始。
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文化园。摄影/唐哲
< class="pgc-img">>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摄影/陆宇堃
枢纽的位置,文化的交融,山川的雄奇,让贵州成为一处孵育特色文化的宝地。在贵州南北方向,还有众多通道。它们不若滇黔大道般主干明显,支脉众多,而是分散在黔北山川之间,凭借赤水河、乌江水系,成为沟通贵州人文历史的毛细血管。
贵州高原的传奇转折,便在这其中的一处处山地秘境里被铭记、书写。比如说,位处黔北河谷之间的宝藏小镇——茅台。
02 黔北腹地,藏着贵州的转折传奇
茅台镇,因古“僰人”把种了茅草的平地作为祭台的传统而得名,是贵州最有名的小镇之一。当你真正到了这里,才会知道,茅台镇远不止处处泛着酒香。
她,记录着川黔南北的沟通历程。乾隆初年,跨越川、黔、滇的赤水河道凿通。“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让茅台镇于乾隆初年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仁岸”,实现了从0到1的成长。
赤水河畔的茅台古镇。摄影/曹经建
它,藏着一段伟大转折的光辉岁月。穿镇而过的赤水河,还有一个更为闪耀的名字——英雄河。英雄河畔,则有四渡赤水的史诗恒远流淌。
每一个来到茅台镇的人,第一站总会在赤水河畔的红军桥驻足。红军桥不长,桥下就是茅台渡口。1935年3月,红军便在这里三渡赤水,此后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佯攻川南,调动敌军主力,真正的大部队则悄然回军,四渡赤水,又频繁抛出假动作,将国民党拖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在茅台古镇,我们探访了茅台渡口。摄影/陆宇堃
红军桥便是为纪念这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而建立的。在茅台镇下游的习水县习酒镇,当年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畔,也建起了连接川黔两省丶横跨赤水河的高速路大桥——赤水河红军大桥,它是世界上山区同类型钢桁梁悬索桥梁中第一高塔丶第二大跨的峡谷大桥。
就这样,英雄事迹在历史的进程中被铭记,也在贵州人当代奋斗的历程上闪耀。
四渡赤水纪念塔。摄影/陈伟红
若将时间线向前追溯,遵义播州区的苟坝村与花茂村,同样有这么一段古今交融的传承。苟坝村,就记录着二渡赤水到三渡赤水间的关键转折时刻。
二渡赤水后,红军取得遵义大捷,并途经苟坝村休整。休整时,中央负责人围绕是否进攻打鼓新场的一个师,在苟坝会议上展开激烈争论。会上,毛泽东坚决反对进行这场战役,他据理力争,但遭到与会者集体反对,力争无效。当日深夜,毛泽东手提一盏马灯,在一条小道上疾行,连夜去找周恩来商量暂缓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计划。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次日一早再开会讨论,从而说服大家决定不进攻打鼓新场。
苟坝村,如今是一处革命圣地。摄影/陆宇堃
从当时形势及后来截获的情报看,如果冒险开战,红军将处于四面受敌之境,很可能遭到围歼直至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这次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条小道,如今名为“真理小道”,纪念着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
此后,中央红军逐渐完成了领导核心和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有了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的军事奇迹。
与苟坝村一村之隔的花茂村,当年同样是红军休整之地,如今则是黔北山川里的时代发展瑰宝。
如今的花茂村,一派繁荣景象。供图/播州区委宣传部
这个村子并不大,里面的宝藏却不少。位列省级非遗的花茂村土陶,采用当地白土,因地制宜,还变成特殊的餐具,盛着当地美食“盬子鸡”,在饭桌上大放光彩;古法纸浆压花画,则将花茂村的鲜花与贵州山野的壮阔融于纸上。
古法纸浆压花画和土陶体验。摄影/陆宇堃
这座因电视剧《花繁叶茂》成为贵州最美打卡地的小村,可远不止有如花风景,更重要的是众多风物托起的热烈生活。
茅台镇、花茂村、苟坝村……在黔北山川,我们探访一处处秘境的壮阔岁月,也看见如今这些家园的繁荣与新生。
03 跨越武陵山野,
贵州的冬日净土在哪里?
来到贵州这处山地大公园,探访壮阔山川自然是不能错过的一站。在冬季,贵州的山川也开启了“季节限定模式”。
譬如,在贵州的自然人文地标梵净山身后,武陵山脉绵延千里,山岩耸立,四季润泽,水源充沛,也流淌出一处处隐藏的山地秘境——温泉。
梵净山下,是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摄影/李贵云
武陵山区的铜仁石阡,便因温泉成为了一颗耀眼的贵州明珠。
石阡,为明初贵州八府之一,这座悠远古城的历史,也与温泉共生。当时的府城与温泉相邻,云蒸日照之中,诞生了石阡八景之一——“温泉浴日”。时至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石阡府成规模开发城南古温泉,一直用到今天,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温泉之一。
在这里,一天生活开始和结束的标志,都可能是 “泡温塘”。石阡人还拿温泉来泡茶、灌溉、甚至直接饮用,把温泉开发出了无数花样,也真正让温泉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走出石阡,放眼整个贵州,你会发现许多地名都带着“汤”、“塘”、“暖”、“温”等字,比如,习水县温水镇、绥阳县温泉镇、石阡县汤山镇……
剑河温泉,被誉为“苗疆圣水”。摄影/许钧泰
这些地名的背后,是贵州的300多处已开发温泉资源。贵州温泉,因浅层地热的优势,水量大,体验上佳,又因生态环境的优势,水质独树一帜。而喀斯特山地独有的风光和古朴的文化结合,则让这里的温泉更能突出 “天人合一”的美学。
了解到贵州是一个隐藏的温泉大省,可以说是这次旅程之间最惊喜的收获。毕竟,谁能在寒潮起伏的冬季里,拒绝三四十摄氏度的人间温暖呢?
04 冬日的热烈
升腾于贵州的民族秘境
从石阡的温泉蒸腾中走出,再一路向南,越过清水江。这条并不算宽广浩荡的河流,串起了多彩贵州尤为重要的一彩:民族风情。
诸多黔东南市镇沿清水江而建,成为贵州水路运输的重要口岸,也塑造了一处处民族村寨。贵州的七百多处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精华尽在于此。位列“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的肇兴侗寨,正是精华上的明珠。
肇兴侗寨,满满是“年”的味道。摄影/尹刚
平时,生活在这里的侗族同胞,自带一种天然的松弛感。尽管历年来游客众多。但鼓楼下的老人们,依然悠闲地烤火聊天,屋檐下,居民也照旧捣练制衣,亲手用针线织造出一块块多彩的“侗布宇宙”。
在肇兴侗寨,出行大V体验传统服饰。摄影/陆宇堃
而一到冬日的时节,黔东南各地的侗族同胞则拉开了一道火热的节日幕布。拦门酒、巡游、踩歌堂、 “斗萨”(唱祭祖歌),无不气势恢宏,欢腾热闹。最惊艳的,莫过于侗族大歌,或如青青山涧里的小溪平缓绵长,或如群山之中奔腾的瀑布般高亢嘹亮。
侗族大歌与篝火晚会。摄影/陆宇堃
侗年,侗族最重要的节庆。今年的榕江乐里侗乡,正在举办一场热闹非凡的侗年。一大早,歌声、芦笙声便和鞭炮声一起,奏响了侗年的序幕。若你想进入侗寨一探究竟,首先便得来一道“拦路酒”,还得轮流对歌一番,才能走进侗寨。随后的牛王出征,雄壮的斗牛胜出者身披彩旗,威风凛凛,巡游四方,更是侗寨最盛大的节庆仪式之一。
牛王出征之后,便是旨在主客相对,拉近距离的长桌宴。招待贵客时才拿出来的牛瘪、贵州风味的代表之一酸汤鱼、五彩缤纷的糯米饭等佳肴,纷纷铺满长桌。欢宴饮罢,微醺之时,还有芦笙舞、篝火晚会等一波接着一波的重头戏……
肇兴侗寨,出行大V体验行歌坐月、拦门酒。摄影/陆宇堃
侗年,正是侗族同胞最热烈的文化舞台。
这样的火热背后,是悠远的传统。秋收之后,一年的农耕事务完毕,便是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因此,侗年往往就在秋冬时节举办,街上的每家每户,这时候都有可能会拉你进去“喝一杯”。更为神奇的是,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从农历十月底至十二月初,如果你在冬季来到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村寨走一圈,怕是有过不完的“年”了!
肇兴侗寨,出行大V参加篝火晚会。摄影/陆宇堃
05 除了山珍还有新风味
黔味因何而多彩?
人们对贵州的饮食,一般只有辣与酸的模糊印象。但这趟旅程,我们不只体味到酸与辣的协奏曲与千奇百怪的山珍食材。随着时代发展,贵州味道,早已别有洞天。
在铜仁江口,我们见识到了鲟鱼欢宴。鲟鱼筋、鲟鱼冻、鲟鱼架、鲟鱼豆腐、鲟鱼饺……师傅说,一条鲟鱼,在烹调高手的刀下,就能开发出二十四道吃法。
鲟鱼宴上的一条鱼,有多少种吃法?摄影/陆宇堃
为什么高原上诞生了鲟鱼宴这等豪横吃法?答案就藏在山野之间的养殖基地里,梵净山“九十九溪”,在其脚下的江口县流淌出清澈的水源。鲟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只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落户。这里自然而然成为了贵州鲟鱼养殖第一县。
2021年,贵州鲟鱼产量就高达2.29万吨,一道小小鲟鱼宴背后,正是贵州作为全国第二的鲟鱼养殖大省的底气。事实上,除了鲟鱼,贵州处处有好鱼,从红枫湖到万峰湖,处处都是天地之间的大鱼塘。
风物之旅团队参观铜仁江口鲟鱼养殖基地。摄影/陆宇堃
这样的贵州新风味,在我们的旅途里,处处可见。
在遵义茅台镇,餐桌上除了腊肉等山珍,还有众多鲜嫩弹牙,脆脆爽爽的食用菌。没错,贵州还是个隐藏的食用菌大省,黔北、黔东的大娄山-武陵山区,就有一条重要的食用菌产业带,一处处“蘑菇小镇”,正在改变人们的餐桌。
贵州的食用菌,到底有多鲜?摄影/陆宇堃
在铜仁石阡,好水塑造了温泉,也与气候相生塑造了好茶,因而既诞生了辣椒配罐罐茶等独特食俗,又有了苔茶宴这样的独特美味。每一口,都有新鲜茶叶的鲜嫩口感,清爽滋味,令人不由感怀茶圣陆羽那句,“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石阡的特色苔茶宴。摄影/陆宇堃
这一次八天七夜的旅程,我们留下了无数次“发现时刻”——
四渡赤水纪念碑,守望着奔流的赤水河;梵净山下的云舍,八十岁老人即兴山歌;肇兴侗寨里,晚会的篝火点亮冬日夜晚,我们踏足的每一处,都是冬日里的宝藏目的地。
在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出行大V参观傩戏面具加工现场。摄影/陆宇堃
在离开侗寨,前往贵阳踏上归途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座大桥自侗寨前穿山越岭而过,不由大为惊叹。而陪行者则说, “这在贵州很普通啊,为啥你们会觉得高大?”
这一刻,我们才感受到,如今的贵州,早已走出山地的阻遏,变化天翻地覆,但一处处秘境家园,依然历久弥新。
这次探寻,不过是开始,在这个冬天,我们还将带着大家,开展一场高原之上的“冰雪奇缘”!
苗族同胞“跳洞”祭祀闹新春。摄影/尹刚
文 | 后果、姜姜
文字编辑 | 后果
图片编辑 | 鲸鱼
首图 | 尹刚
封图 | 陆宇堃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2022.11-2023.1,与“地道风物”一起
探索冬日宝藏大省——贵州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关注话题#云游风物之旅##发现宝藏大省贵州#
回顾宝藏之旅
齿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从史前海洋里以鲸为食的巨齿鲨,到你家沙发上疯狂拆家的狗子,从林海雪原中嘶吼咆哮的东北虎,到小区路边冲你咧嘴大笑的孩童......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牙齿,生命将会变得多么羸弱且无趣。
作为有颌脊椎动物体内最坚硬的器官,牙齿化石可以经受住千万年的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这件神器帮助它们在优胜劣汰中占据了先机。那么,牙齿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 class="pgc-img">在西班牙一处洞穴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牙齿化石 图片来源:MNCN-CSIC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咱们重新认识一下牙齿。
都叫牙,但此牙非彼牙
咱们常说的牙齿,是长在人和动物颌骨上(或嘴巴中)的一种坚硬的钙化组织,包含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等。
< class="pgc-img">人类的牙齿结构图,其中牙骨质外还有由纤维组成的牙周膜 图片来源:wikipedia
>按照这样的定义,则牙齿是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等)所独有的器官。尽管许多无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的咀嚼器官,通常也被称为“牙齿”,但这些“牙齿”往往不是骨质,也不长在颌骨上,此牙非彼牙~
例如在中世纪被用于清除病人体内多余血液的欧洲药用水蛭(Hirudo medicinalis),它们身体前端的吸盘上长有3个类似锯子的颚,每个颚上都有着大约100颗锋利的“牙齿”,这些“牙齿”其实是由几丁质构成的。当水蛭需要吸血时,会用几丁质“牙齿”割开寄主的皮肤,在上面留下一个倒Y型的咬痕。
< class="pgc-img">右图即为高倍显微镜下水蛭的“牙齿” 图片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号称“牙齿最多的生物”的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Lissachatina fulica),拥有多达2.5万颗牙。蜗牛用来磨碎食物的“牙齿”,其实是一种叫做“齿舌”的特殊构造,也是由几丁质构成的。蜗牛觅食时,会用这条长满密密麻麻细齿的舌头刮取食物表面。
< class="pgc-img">蜗牛齿舌的显微摄影照片 图片来源:nikonsmallworld.com
>此外,一些较为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同样没有真正的牙齿。比如长相令人极度生理不适的七鳃鳗(lamprey),属于脊索动物门无颌总纲(Agnatha)的鱼形生物,没有可咬合的双颚,只有简单的吸盘状口部,里面长着一圈又一圈的黄色角质齿,看起来非常恶心......
下图高能预警!
< class="pgc-img">虽然长得丑,但七鳃鳗却很好吃,肉质弹性十足又不乏细腻 图片来源:wikipedia
>牙齿,4.39亿年前就出现
最初的脊椎动物并没有上下颌,更没有牙齿,直到脊椎动物有颌鱼类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牙齿才出现,随后演化出的两栖类、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动物都继承了这一器官。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贵州石阡发现,可以追溯到4.39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
2019年,经过十余年不懈的野外工作,朱敏院士团队从近4吨岩石样品中筛选出23枚有颌类牙齿标本,这些牙齿的主人是生活在约4.39亿年前的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它们的齿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颌类牙齿。这一发现将牙齿的最早化石记录足足前推了1400万年,并间接支持了在奥陶纪生物大幅射时期(约4.85至4.5亿年前)就出现有颌脊椎动物的观点。2022年9月29日,这一重大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
< class="pgc-img">双列黔齿鱼复原图及牙齿特写 图片来源:拟石科技制作
>既然搞清楚了牙齿出现的大概时间,那牙齿又是如何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变成现在的样子呢?目前,学术界对于牙齿的起源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这又被称为“由外而内”理论——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是由远古鱼类的鳞片进化而来的。
这一理论主要受到鲨鱼的启发,因为鲨鱼的牙齿和鳞片长得实在太像了!咱们先来看一下鲨鱼的牙齿,鲨鱼牙齿包含3个基本结构:表面覆盖着一层似釉质,中间由牙本质、齿质和骨齿质组成,最里面则是包含神经和血管的牙髓。
< class="pgc-img">鲨鱼牙齿结构,黑色部分为似釉质,与人类的牙釉质并不同源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再来看看鲨鱼的鳞片(盾鳞),只包含一个齿单位(odontode)。这些鳞片坚硬锋利,像铠甲一样规整地叠盖在鲨鱼皮上,它们同样也有3个基本结构:表面是一层釉质,中间是和牙本质成分相同的棘,基板埋在真皮内,里面是髓腔,有神经和血管通入腔内。
< class="pgc-img">盾鳞结构示意图,图E展示了盾鳞和牙齿近乎相同的组织结构 图片来源:Notes on Zoology
>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器官,却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组织结构,这种高度的相似性,无疑在暗示我们,最早出现的牙齿和鳞片很可能是以相同的方式分化产生的。发育生物学家已经证实,鲨鱼的鳞片和牙齿是胚胎组织以同种方式发育而来的。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表明,鳞片和牙齿的发育受同一组基因调控。
据此,科学家们猜测,原始鱼类颌部周围的一部分鳞片可能有助于它们捕食,在进化中逐渐转移到嘴中,最终演变为所有脊椎动物的牙齿。
用化石去佐证猜想
仅通过观察现存的鲨鱼去“盲人摸象”般地猜测,显然是不够的,咱们还需要化石实证去揭开牙齿起源与演化的神秘面纱。近年来,借助X射线成像等技术手段,多项化石研究都进一步佐证了牙齿和鳞片同源的理论。
2020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强大的X射线成像技术,对在捷克境内发现的距今约4.09亿年的棘胸鱼(acanthothoracids)化石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扫描结果显示,这些化石保存着完好的牙齿序列,并且牙本质中还保存着完好的细胞间隙,看起来非常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牙齿。很显然,棘胸鱼的牙齿与现代牙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class="pgc-img">藏匿于巨大的鹦鹉螺空壳中的棘胸鱼 图片来源:cosmosmagazine.com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在棘胸鱼的颌骨外表面皮肤上发现了类似于牙齿的齿单位,这些齿单位不光形状上和牙齿几乎相同,并且颌骨附近的齿单位逐渐过渡成了牙齿。这表明,牙齿极有可能是从皮肤上的齿单位进化而来的,为牙齿鳞片同源理论提供了依据。
< class="pgc-img">>重建的颌骨3D图像,浅绿色部分是皮肤牙本质,深绿色部分是牙齿,可以发现二者形状接近,呈过渡之态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无独有偶,在2020年的另一项研究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对距今约4.22亿年的脊骨鱼(Lophosteus superbus)进行了化石研究,这种鱼也是牙齿早期进化阶段的代表物种之一。
科学家使用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技术观察了脊骨鱼在不同发育阶段齿单位的三维结构,发现齿单位一开始长得都差不多,但会根据生长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外观变化,长在嘴里的和长在脸上的分别成了牙齿和真皮齿单位(也就是鳞片),这表明,在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信号来指导它们的发育。并且到后期,一些真皮齿单位也会从面部慢慢移到嘴里,成为牙齿。
< class="pgc-img">>橙色部分为最初的齿元,会根据生长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分别变成牙齿(黄色部分)和真皮齿元(粉色、紫色部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项研究表明,牙齿和鳞片在进化上是高度相关的,二者并非独立发育,而是源于一套完全相同的发育系统,这也是鳞片与牙齿同源的坚实证据。
当然,目前的研究仍不足以充分证明猜想,要想真正搞清楚牙齿的起源,咱们还需要更多的化石实证来揭晓谜底~
鳞片到牙齿的一小步,却是物种进化到一大步。牙齿就位以后,进一步的变化随之到来:牙齿数目由多到少;由多出牙转变为再出牙或单出牙;牙齿着生位置由端生发展为槽生齿;齿型也由同型齿向异型齿演化......形形色色的牙齿,让不同的物种更好地适应了各自的生存环境。
所以不要低估了小小的牙齿,这也是一种巨大的生存优势,大家下次刷牙时,记得认真刷哦!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oth#Fish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ark_tooth
[3] Andreev, P.S., Sansom, I.J., Li, Q. et al. The oldest gnathostome teeth. Nature 609, 964–968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166-2
[4] T.W Vennemann, E Hegner, G Cliff, G.W Benz,Isotopic composition of recent shark teeth as a proxy f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Volume 65, Issue 10, 2001, Pages 1583-1599, ISSN 0016-7037, https://doi.org/10.1016/S0016-7037(00)00629-3..
[5] Donglei Chen, Henning Blom, Sophie Sanchez, Paul Tafforeau, Tiiu M?rss, Per E Ahlberg (2020) The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eth and dermal odontodes in the most primitive bony fish Lophosteus eLife 9:e60985
https://doi.org/10.7554/eLife.60985
[6] Berio, Fidji. (2021). Multiscale variation of 3D tooth forms in selachians and developmental and evolutionary inferences : Odyssey of a scyliorhinid tooth.
[7] Gillis, J. A., et al. (2017). "Trunk neural crest origin of dermal denticles in a cartilaginous fis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4(50): 13200-13205.
[8] Sharpe, P. T. (2001). "Fish scale development: Hair today, teeth and scales yesterday?". Current Biology. 11 (18): R751–R752. doi:10.1016/S0960-9822(01)00438-9.
[9]《我们的牙齿从何而来?》,科学大院,2018-06-27
作者: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