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跨界这件事,样子好做,效果难得。
瑞幸联合茅台推出“酱香拿铁”火了后,近日网上有传言称“蜜雪冰城将出与五粮液联名款的浓香柠檬水”。
9月5日,网传的一张海报显示,蜜雪冰城热销柠檬水做成了与五粮液的联名款,柠檬水的外包装上有蜜雪冰城的logo与五粮液字样,且海报顶部有蜜雪冰城与五粮液的logo,该海报还配文“年轻人的第一杯五粮液,从蜜雪冰城开始”。
据陕西网白鹿视频,9月5日下午,蜜雪冰城官方客服回应暂时没接到通知,如果有合作,会在官网和公众号公示。
对此,网友纷纷热议:“赶紧谈合作啊,辟谣干什么!”
据此前消息,9月4日,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茅台瑞幸酱香拿铁”正式上架开卖,引发极大关注。据了解,“酱香拿铁”使用白酒风味厚奶,含53度贵州茅台酒,酒精度低于0.5%。零售价38元/杯,使用优惠券后预计19元/杯。
报道显示,北京西单一家瑞幸咖啡门店开售仅不到四个小时,这家门店已卖出超500杯“酱香拿铁”,当日订单取餐已经排到两小时后。
9月5日,瑞幸咖啡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
在此次“网友着急”的背后,蜜雪冰城也一直在拿捏流量密码。据界面新闻,近日,蜜雪冰城正式宣布将和中国邮政联名,推出邮局主题店,该店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店铺主体色调由原本的“蜜雪红”变为了“邮政绿”,与旁边的邮局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今年7月份,蜜雪冰城闷声干大事,在成都青白江基地里建成了“雪王城堡”。不少网友评论,“这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迪士尼。”随后,雪王又开始进军动画产业了。在其他品牌理解二次元、联名二次元之际,蜜雪冰城已经选择成为二次元。8月25日上午10点,蜜雪冰城首部自制动画片《雪王驾到》在爱奇艺、腾讯、优酷以及B站上线,本片讲述了雪王在寻找权杖的过程中结识了新朋友,一起升级打怪的故事。该片开播50分钟,就在B站拿下近31万的播放量。
从整个跨界联名风潮来看,餐饮品牌跨界联名的玩法已成为品牌之间的常规操作。今年5月,喜茶和意大利奢侈品品牌fendi联名,稳稳赚了一大把流量。更早之前,奈雪的茶与《武林外传》进行联名,去年7月好利来与影视IP《哈利波特》联名推出烘焙产品等;同年6月,Manner咖啡与护肤品牌赫莲娜联名,推出了限定拿铁;再之前,必胜客还曾与喜马拉雅联名举办主题活动。
西街观察
质疑茅台、理解茅台、成为茅台
如题,当茅台从“A股信仰”,变成年轻人的“信手拈来”,艳羡不已的其他企业或品牌突然发现,联名、跨界这件事,样子好做,效果难得。
从来不缺争议的茅台,话分两头。
在远离烟火气的那一层,茅台依旧高不可攀,它是白酒神话,是饮料界的奢侈品,是股市一手交易18万,是一瓶难求的“理财神器”。
这些还算围绕本质竞争,充斥着存在即是合理的悻悻然:酒业同行、白酒消费者,以及那些想从茅台生态链捞一笔的供货商和投机者,默许了相通的心路历程:从质疑到理解,再到向往。
故事在茅台跨界之旅重演了一遍。一年多前,茅台冰淇淋推出的时候,人们也以为是个极为俗套的标准动作,高端品牌玩一玩接地气,斜刺里营销一把,就消失在流量的长河之中。
后来人们发现茅台有点意思,卖冰淇淋坚持了一年,不仅搞了冰淇淋节,还把合作伙伴从蒙牛扩展到了中街集团。及至当下火热的茅台咖啡,传闻中在路上的茅台巧克力、茅台火锅……
质疑茅台、理解茅台、成为茅台,恰恰反映出市场对品牌冲刺不同阶段的心理变迁。
账本往往不是简单的算术题。首日卖出542万杯、单品销售额破亿,要和瑞幸分账的茅台拿铁赚不了多少钱。上线一年、卖出1000万杯,同样要和蒙牛均摊的茅台冰淇淋也算不上大生意。
尤其和茅台主业相比,跨界所得利润可能微乎其微。据悉,这些茅台周边来自茅台文旅,2022年,茅台文旅先后推出的10多款茅台文创产品,为茅台集团贡献产值近6亿元,而同期茅台集团总营收为1241亿元,净利润为627亿元。
有网友开玩笑,“不要被茅台忽悠了”,酱香拿铁并非“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因为去年茅台冰淇淋已经用过这招了。
连环招才更可怕,年轻人的第一杯,一杯又一杯,后面还有三杯……茅台屡试不爽的,是围观者从质疑到向往。
细细比对,类似的跨界和联名近几年层出不穷,但能让消费者持续抱有念想的极少。大多数联名活动,营销宣传轰轰烈烈,用强烈的品牌反差感捕获流量,也拿下了“年轻人的第一个某某”,却没有长红的气质。
旁人能从茅台学到的,最简单却最有效,首先不要在高忱无忧的成绩面前躺平,敢于走出舒适区;其次哪怕微小的创意(短期较低的产出)也要坚持,穿越周期之后,外界的揶揄就会变成赞许。
两个基础之上,想把事情做得稍有成就感,策略计谋才会成势,而不至于停留在术的层面——无论消费者还是业务线,都成了雁过无痕。
毕竟我们已经到了信息时差极其微小,用户基数极其庞大的“后人口红利时代”,赢得用户时长和复购率,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北京商报
< class="pgc-img">>头条首发,禁止搬运,违者必究。”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连海底捞麦当劳都没有做到的事,被一个河南汉子做到了。
短短4年,就获得了近30亿的投资,狂开10000+家线下门店,拥有超2000万会员。
破万店的速度比“下沉市场之王”蜜雪冰城还快。
蜜雪冰城用了13年才迈入万店规模,而它仅用了6年。
而且还成功上市了!
没错,它就是河南土生土长的“锅圈食汇”品牌。
11月2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2517.HK”,发售价定为5.98港元/股。
截至发稿,锅圈市值为184.87亿港元。
根据官网显示,锅圈食汇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提供即食、即热、即煮和预制食材。
简单来说,就是专卖火锅和烧烤食材的连锁超市,锅底、蘸料、工具也都提供,主打的就是“在家吃火锅、串烧烤”的场景,并且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在火锅赛道里,前有海底捞、呷哺呷哺龙头坐镇,后有楠火锅、萍姐火锅新势力乘胜追击。
双重夹击之下,锅圈食汇是怎么“杀出一条血路”做到上市的?
01、站在风口起飞的锅圈食汇
继“麻辣烫刺客”后,这一届消费者也是越来越吃不起火锅了。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100元以下客单价的火锅门店了,甚至人均200+元都不一定能够吃饱。
“火锅太贵了”,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锅底66,加上小料餐具,啥都没吃就100块了。”
“随随便便点就500元。”
“去吃海底捞,三个女孩子,花了628元。”
各种“消费刺客”下,消费降级的风也吹到了火锅界。
离不开火锅的国人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在家自制火锅,居家火锅的频次越来越高。
而锅圈食汇最初打出的口号就是:
“让消费者人均花不到50元,就可以吃上一顿地道的火锅。”
不仅能体验到在家吃火锅的乐趣,而且好吃还不贵,因此,“锅圈食汇”一下子就打入了年轻消费者的心里。
在每一个痛斥“火锅刺客”的贴子里,都会有网友在下面推荐“锅圈食汇”。
可见,锅圈食汇的“高性价比”深入人心。
白萝卜、土豆一盒四元,雪花肥牛、羊腿卷一盒也就不到二十元,烩面、川粉、土豆粉等火锅必备主食也就三四元一袋。
50元左右吃饱,100元吃到撑。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来看,锅圈食汇在一线省会城市的人均消费基本维持在50-70元左右,均在百元以下。
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的人均消费金额超过70元,而在郑州、石家庄、武汉等地的人均消费仍在50元左右。
作为对比,2022年,火锅界的龙头海底捞在一线城市中的人均消费额为114.2元。
当然了,这个人均114.2元也不一定是真的吃饱了,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吃到不饿的程度就收手。
毕竟,现在人均100+元能吃饱的火锅店真的很少见了。
所以,相比之下,锅圈食汇“物美价廉”的优势就极为突出。
凭借着“好吃方便还不贵”,锅圈食汇开始走红,逐渐在火锅市场里站稳脚跟。
谁都想不到,2017年窝在郑州的这家不起眼的小超市,能在6年后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开出近万家门店,并成功上市,跻身火锅大佬圈。
要说锅圈食汇腾飞的关键点,少不了三年口罩事件的“助攻”。
根据百度搜索数据显示,在2020年,锅圈食汇的搜索指数直线上升。
除此之外,锅圈食汇火爆的趋势也体现在了门店数量的增长上。
2018年初的时候,锅圈食汇的门店数量不过也就刚破100家。经过一年的发展,也才500家门店。
到了2020年,门店数量就暴增到了4300家。
2021年,这个数字又涨到了6868家。
2022年,锅圈食汇的扩张步伐依旧迅猛,门店数量直逼万店去了,达到了9221家。
2020-2023年,三年分别净增了3800家、2568家、2553家。
当然,这也离不开它的营销。
2020年,锅圈食汇豪掷重金邀请了岳云鹏作为品牌代言人。
要说为什么仅仅成立3年的锅圈食汇就能花重金请代言人,是因为2019年开始,锅圈食汇就开始成为资本的香饽饽了。
从2019年开始,截至上市前,锅圈食汇一共获得过5轮融资。
这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嘉御资本、不惑创投、三全食品、物美、茅台基金等一线投资机构和消费巨头。
在“宅经济”的大背景下,抓住机会的锅圈食汇,又有资本的加持,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
不得不说,这一波红利,都让锅圈食汇赶上了。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在家吃饭第一股”。
02、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同样是发迹于郑州,以加盟模式为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搞扩张,锅圈食汇与蜜雪冰城的路线还是很相似的。
锅圈食汇的创始人是杨明超,现年53岁的他出生在河南鹿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和其他农村孩子早早辍学去打工不同。
杨明超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在1990年的时候考入了郑州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毕业后,杨明超就到了河南省Z府接待办的一家宾馆里工作,这在当时来说是妥妥的“铁饭碗”工作。
但是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让刚毕业的杨明超感到很迷茫,他全身上下的“创业细胞”都在活跃着。
于是,他毅然选择辞职走上了创业道路,开始做夜市生意。
2006年,杨明超在郑州开了一家大排档,叫做“大城小爱啤酒花园”,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
不得不说,杨明超还是有创业头脑的,靠着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独到的眼光,大排档生意还不错,陆续开了十多家分店,年营业额达到了上亿元。
一般来说,大排档都是在夏天才会人声鼎沸,冬天基本上大家都喜欢窝在室内。
但是,杨明超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店铺没有生意的。
毕竟每个门店的成本支出不少,如果他不想办法把门店在冬天活跃起来,那基本挣不到什么钱了。
于是,2013年的时候,杨明超又推出了“小板凳”吧式火锅。
靠着“在酒吧里吃火锅”的独特模式,一经推出就成为了热门生意,短短一年时间就开出80多家门店。
这种新奇的吃火锅模式一时间风靡了整个郑州,巅峰时期,其门店数量甚至达到了1000家。
但是,杨明超的野心不止于此,靠着十多年的餐饮老炮经验,他打起了火锅店供应链上游火锅食材供应的主意。
于是,筹备了两年时间之后,在2015年,杨明超成立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始进军火锅食材领域。
当时主要是面向B端为中小餐饮品牌提供食材,巴奴毛肚、百年老妈、德庄火锅等都曾是他的客户。
后来又增加了冻品食材批发的生意,逐渐向“火锅”领域靠近。
随着“小板凳”吧式火锅品牌日渐式微,杨明超手里又有火锅食材的供应链优势,于是他干脆直接把C端的生意也包揽了过来。
因此,在2017年1月,锅圈食汇首家线下门店在郑州福元路开业。
凭借着独特的运营模式,锅圈食汇一步步打出了名声。
和蜜雪冰城一样,锅圈食汇主打的也是下沉市场,从县城做起。
在小城镇内,以居民社区为中心开设门店,服务精准覆盖到家庭用户和年轻一代。
根据锅圈食汇的财报显示,到2022年底,县级市以下的门店数量已经接近占到了一半,达到43.6%。
但实际上,锅圈食汇6年开出了一万多家店,直营门店却只有6家。
这得益于它疯狂的加盟模式,“0元加盟”政策。
当然,对外宣传的是不收加盟费,但实际上每开一家门店,都需要向锅圈食汇持续进货以及店内设备费,另外还需要每年支付2万元物流服务费。
不仅门店数量上依赖加盟商,锅圈食汇的营收也依赖加盟商。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锅圈食汇的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产品。
2020-2022年的三年期间,有9成以上的收入都是靠的向加盟商销售产品。
此外,在2020和2021年,锅圈食汇分别亏损了0.43亿元和4.61亿元。
直到2022年,才实现了首次盈利,净利润为2.4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盈利的2022年,也是锅圈食汇门店暴增的一年,这一年其中获取的加盟商收益也翻倍。
从2021年的37.3亿元涨到了2022年的64.8亿元。
可以说,靠着加盟商,锅圈食汇赢麻了。
03、高性价比,把便宜做到极致
锅圈食汇之所以能快速出圈占据市场,关键在于它找准定位。
好吃方便还不贵,这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而锅圈食汇之所以能做到高性价比,得益于它背后强大的供应链。
锅圈食汇拥有三个食材生产厂,分别是一家牛肉加工厂“和一肉业”、一家肉丸生产厂“丸来丸去”以及一家火锅底料厂“澄明食品”。
锅圈食汇还投资了生产虾滑的供应商“逮虾记”。
截至2022年底,锅圈食汇已经与安井、三全等266家食材供应商达成合作,并发展出“单品单工厂”合作模式。
可以说,这种硬实力,才能让锅圈食汇在食材上更好地降低成本,把吃火锅人均百元的价格拉到了5五六十元,并且还保证了食材供给的品质安全,以及高效供应。
甚至为了专注食材上的品质,锅圈食汇还把物流交给了第三方专业的物流公司。
登陆资本市场只是起点,锅圈食汇要面临的困难还会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性价比和研发能力,重视消费者体验,来赢得更多市场。
您吃过锅圈食汇吗?对于它的运营模式,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明星趣闻,热点人物辣评,商界奇趣,互联网资讯,更多优质有趣内容,欢迎关注@品牌官
管全面恢复堂食已经挺久了,但是小王还是保留了每隔一周就去火锅食材超市采购一波的习惯。
在家吃火锅,便宜,方便,想要“一人食”很容易控制成本,也无需“饭搭子”作陪化解尴尬;想把朋友都叫到家里吃,也抛开了“厨艺不好”的担忧,不光食材和底料应有尽有,甚至连锅和灶都能从火锅食材店“白手起家”。
火锅食材超市界的代表——「锅圈食汇」,就这样慢慢走进了很多小王们的生活。“就这两三年,我家附近开了好几家火锅食材超市,就开在小区楼下,很方便。”
啥都涨价的当下,出门好好吃顿火锅人均得100+,锅圈二十块的牛肉卷,5块的鱼丸和40+的电煮锅,价廉是真的价廉,但真能物超所值吗?
< class="pgc-img">>PART ONE
居家自煮火锅
万事俱备 只等张嘴
门脸不大,是我对锅圈的第一印象。家附近这个锅圈的商铺,原本开啥倒啥,药店、理发店和便利店轮番更替,都没能撑过两年,但自打锅圈入驻后,竟然一直开到了现在。
< class="pgc-img">>进去一看,各种品类的食材还真不少,除了火锅之外,还有烧烤、小龙虾、各种小食等等,甚至于像是响铃卷这种不是每个火锅店都标配的食材也不缺。
再加上小盒子单独装好的小米辣、香菜、蒜蓉等等,一站就能搞定所有和吃火锅有关的东西,堪称懒人福音。
< class="pgc-img">>就连锅底,也细化到了一定程度,除了牛油锅底,还有海鲜、猪肚鸡、花椒鸡、冬阴功等等,几乎涵盖了各种热门火锅类型。
至于锅灶方面,锅圈毫不含糊,各种规格的电火锅丰俭由人,烤涮一体满足“既要又要”的贪心,甚至连空气炸锅都有。
除了品类多,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地理位置选得好。
< class="pgc-img">>只要是大型小区的周边,似乎都有几家像锅圈食汇一类售卖预制菜和方便食材的门店,“走几步就会看见那个红绿相间的大LOGO,特别显眼”。
< class="pgc-img">>常有人说,懒,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深受吃饭五分钟做饭俩小时所害的年轻人来说,锅圈就是救赎:
没有累了一天后再逛菜市场的头晕眼花,也没有备菜时冗长枯燥的等待,拿到手就是洗净切好的食材,红油辣锅五分钟就能咕嘟开一厨房的烟火气,热腾腾、快速吃到嘴里的火锅,就是当代年轻人难得享受到的活色生香。
< class="pgc-img">>吃饭五分钟做饭俩小时的心头大患,似乎被锅圈给解决了。
PART TWO
50块,到底能不能敞开吃?
结论:上不封顶
除了方便,锅圈的另一个吸引人的点,就是便宜。在许多人最开始印象之中,外面炫一顿火锅,在锅圈可以买三顿。因为开店数量和较低的单价,锅圈甚至被称为“火锅食材界的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曾经的锅圈真的便宜,但现在也不复当初了”。从小王某天被“刺客”后发到朋友圈的购物单可以看出,现在想扎扎实实吃一顿火锅,没有100大洋也下不来。
< class="pgc-img">>而从我们进店观察来看,锅圈食材的单价属于“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与盒马比较市面上最常见的牛肉卷,锅圈的“和牛雪花肥牛”200g售价22,而盒马的“纽澜地雪花肉卷”300g售价29.9,没啥优势。
< class="pgc-img">>而和火锅店比较呢?锅圈最受欢迎的麻辣牛肉片,150g售价24元,筷子牛肉同量同价;200g的锅圈手撕叶片(毛肚)售价30.6,和线下大火的各种老火锅比优势不明显;只有对比到海底捞及以上的品牌店,才算是真的便宜。
< class="pgc-img">>至于丸滑类,5块6块7块的单价确实不贵,但大部分只有120g左右。买的花样一多,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 class="pgc-img">>综上,随随便便买一下,超过50是肯定的。不过这也属于“田忌赛马”了,毕竟锅圈这样专业的火锅食材超市,相关食材的品类丰富程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PART THREE
到底有多少人在买单?
至少10W+
现在搜索锅圈,小红书的相关话题已经达到了1636.2万浏览,相关笔记超过1万篇,各种推荐/踩雷贴不光评论区热闹,有的点赞就有5000+
< class="pgc-img">>看了挺多拔草贴,除了价格,质量也在大家集中讨论的范围,有的牛肉卷羊肉卷尝着像“科技与狠活”,有的被怀疑是用边角料“压秤”,难免叫人回想起一句老话,一分价钱一分货。
< class="pgc-img">>而在抖音搜索里,“买单”的数据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近期热卖的69元套餐,销量达到10万+,这也说明,真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为这个火锅超市实打实买单。
近些年,“打工人到底在吃什么”,成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囤货时期的罐头,各处送达的外卖,迅速占领连锁店们的预制菜……各种林林总总的饮食,不再是口腹之欲的享受,反而成了模块般即插即用的消耗品。
< class="pgc-img">>一方面,和生活疲惫斗争后我们想要敞开了咥,但发现咥得起的只有大碗干拌免费加面;而另一方面,想吃得营养均衡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还要面对群狼环伺的微波炉主厨料理包、随便点几顿就让干饭预算捉襟见肘的轻餐。
父母辈或许还会有“你为什么不做饭”的疑问,但我们已经很难用一句话回答了。一日三餐中,除了维持生命体征所需,还需要一顿硬的、肉的、横的,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 class="pgc-img">>有人评价锅圈,单身贵族喜欢,二人世界凑合,三口之家嫌弃,但即便是这样,在预算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锅圈也不失为一种略带无奈的折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