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火锅父子兵,巴奴创始人之子自创品牌正在北京迅速扩张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年7月,超岛串串火锅开业,作为餐二代的创业项目,很快赢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内参君最近从大众点评发现,超岛在北京又开了家新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年7月,超岛串串火锅开业,作为餐二代的创业项目,很快赢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内参君最近从大众点评发现,超岛在北京又开了家新店,另外还有9家门店待开。


日渐平静的串串赛道,能否再掀波浪?内参君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探访了超岛。


总第 2544

餐饮老板内参 戴丽芬 | 文


< class="tt-community-card" data-content='{"community_id":"6876259764020445708","media_id":3129434505,"media_name":"餐饮老板内参","title":"餐饮超级门店特训营","square_cover":"pgc-image/94c0b12e45b3404fbaed3828e632e9d1","price":0.1,"renew_price":0.1,"share_price":0,"member_count":303,"period":2,"allow_bind":1}'>< class="community-placeholder">(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



< class="pgc-img">

选址:

在5环猛开店,全是年轻群体聚集地


位于地铁口的丰台万达,在丰台科技园边上,第一家超岛串串就开在这。


从大众点评可以看到,超岛新店的选址基本上都位于五环上下。门店分散在望京、回龙观、天通苑等地。这些位置虽然不是北京最热门的商圈,但都是年轻人聚集地。


目前试营业的第二家门店,位于西苑地铁站边上,其所处商圈龙湖星悦荟,有呷哺、湊湊等火锅店,但还没有进驻大众所熟知的串串品牌。方圆2公里左右,是圆明园、颐和园和清华北大等高校,聚集了不少游客、学生群体。


< class="pgc-img">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认为,超岛选址五环周边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是,新品牌还处于市场初探期,五环房租低,可以降低产品和经营模式的试错成本。


二是,选择一个相对竞争不太饱和的缝隙市场,更容易找准市场定位,凸显品牌优势。


< class="pgc-img">

客群:

翻台率4-5,这些细节太抓年轻人了


在丰台万达,内参君注意到超岛,是先从口罩开始的。


商场中有多位带着橙色口罩的食客,印着标语“放心,我罩你”,非常吸睛。很快内参君就发现,他们都是从“超岛串串火锅”这家亮橙色的店出来的。


1)这里的标语,充满了仪式感


刚到门口,一位小姐姐就过来询问,她的胸牌上别着“颜值训练员”的标签。一问才知道,原来店里对于不同的岗位,都有别出心裁的称呼。


进门的仪式感十足,多位店员齐声“欢迎登岛”。或许有人会感到过于隆重,不过“登岛”比起“欢迎光临”,有趣得多,也有了记忆点。


< class="pgc-img">

(超岛龙湖星悦荟店)


“岛上的串串比较豪,每天都是坐0-4℃专车来的。”


“我们的串串都是每天央厨发货,串串超过8小时就扔掉。”


店中有多个LED屏,四处循环着这样的标语。


从个性十足的口罩到店员的称呼,再到欢迎口号、墙上标语等等,都是这家店和年轻人对话的入口。


2)都是年轻服务员,还松弛有度


不得不提一下门店的服务员,基本都是年轻人,即便带着口罩,也能让人感到朝气蓬勃。这种感觉是从门口洪亮的那一嗓子开始的。


< class="pgc-img">


在服务方面,服务员相当尊重每一桌客人的需求,不会过度打扰,在有需求的时候随叫随到。有空间,有界限感的服务,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3)工业设计,出片率超高


据说创始人杜夯是学工业设计出身,门店设计流露着明亮流畅的工业风。直观感受就是简单、干净。


< class="pgc-img">

(图片来自小红书)


杯装菜品的陈列,非常容易出片。一打开小红书,可以刷出大把大把打卡美图,杯装菜品几乎是必备打卡点。在社交平台上,很容易占据社交传播高地,收获一大波流量。


4)串串现穿,明厨展示


后厨被释放到了前厅。一条流水线上陈列着各类菜品,消费者自取。店中所有的串串都是厨师现场穿制,在取串区后面就是开放的操作台。


< class="pgc-img">

(图片来自小红书)


这样的模式让消费者有了更强的安全感,也让年轻人感受到就餐的自由和随性,想吃什么就拿什么。


超岛店中串串类0.9元/串,其他的蔬菜、肉丸类5元左右一碗。放到整个品类中来看,超岛的价格其实没有明显差异。能让消费者感知到,更多的是产品的品质感。


5)吃的不放心就免单


这个理念充分表达了超岛对品质的自信。依托巴奴供应链的先天优势,超岛在创建之初就投入了中央厨房的建设。从厨展示、现穿先做......都在续着巴奴产品主义的核心理念。


< class="pgc-img">


免单这件事,让年轻人感觉到更多的信任感。店员告诉内参君,试营业初期,有一些服务尚未完善的地方,就会有客人提出免单需求,门店也都一一兑现了承诺。


中午时分,超岛已经开始有了排队现象。对面一家面馆的店员告诉内参君,开业以来,超岛基本上都在排队。


< class="pgc-img">


店中有24个桌子,其中两个大桌。店员表示,每天能翻4-5台。对比来看,这个翻台率和海底捞不相上下。


< class="pgc-img">

串串品类的颠覆者?


超岛定位串串,算是火锅的延伸品类。曾经红极一时,如今热度已经有所消减。


2016—2018年,串串香品类高速增长,成了火锅大品类下增速第一的细分赛道。


2019年,串串香的增长在放缓。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20》,串串香的门店数占比增长从2018年的1.2个百分点,放缓到了2019年的0.1个百分点。


< class="pgc-img">


这些年,串串火锅和很多餐饮品类一样,还停留在加盟连锁火爆的阶段。这一方面教育了市场,另一方面验证了品类的需求。


不过,相对于火锅,串串的投入成本较低,许多品牌并没有构建起自己的核心壁垒。不少加盟品牌的口感、品质参差不齐,使得消费者对串串形成了“不够有价值感”“不够干净”等刻板印象。


内参君看到,超岛门店有两大非常明显的特征,除了吸引年轻人,还特别强调品质。无论是明厨展示,还是免单承诺,都在向消费者传达超岛的品质感。


< class="pgc-img">


又因为杜夯是巴奴创始人杜中兵的儿子,拥有巴奴的供应链优势,在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上都具备优势。


秦朝认为,超岛应该是延续巴奴的发展路径,就是在加盟红海中走出一条直营的持久发展路子。从目前看,超岛的整体呈现是在升级串串火锅这个过去偏市井的定位。


< class="pgc-img">

结语


超岛具备先天优势,拥有巴奴的供应链和经验基础。从锅底、餐具、环境体验、产品等等,都能看见巴奴的影子。


而90后的杜夯,对于年轻人有着天然且独到的理解,因而能够顺畅地将产品主义、个性化的特性,传达给新一代消费群体。


“未来超岛的目标应该不止是开十几家店,至于多快,这取决于它的人才储备和选址开发速度。毕竟作为‘成功餐二代’,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资金已不是问题。”秦朝总结道。

是一通电话。

这次来电的是位社区书记。雨水浇湿了社区小广场,细泥和青苔让地砖打滑,居民容易摔倒,得尽快找物业解决。

事情落在首开集团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古城项目部经理汪杨身上。她翻动微信好友列表,向设计方要方案。“我们协调啥呀?可能是维护不到位。”设计方拒绝。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物业维护了。”语音对话里,汪杨不容置疑。“找施工单位吧,他们可能要解决一下排水。”对方商量。“哪天您和施工方来现场,咱们一起沟通处理,您看行吗?”

几轮拉扯,事情暂告一段落。但在汪杨的日常中,这实在是件小事儿。

无数“小事儿”构成了汪杨的一天:开会、巡逻、接打电话,回应10个社区居民琐碎的诉求,跟进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改造项目(简称“综改”)进程,路灯的开启时间、垃圾分类、停车位、绿化的品种……都要她来一一商议方案,忙到手机发烫,忙到几缕白发偷偷从她后脑勺钻出来。

这些都要从汪杨2019年底接手综改项目开始。

首开集团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古城项目部经理汪杨。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我不能躲”

汤哥第一次见汪杨正是2019年。

头发特短,一米七大高个儿,打招呼时一口北京腔,总是洪亮热情。后来汤哥才知道,“每天穿个大旅游鞋在小区嗖嗖嗖跑”的汪杨,那时刚满35岁,就是来负责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运营的经理。

汤哥居住的北京古城南路社区与附近的十万平小区,均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前是首钢集团为职工建造的住宅楼。2018年,首钢集团将小区产权和物业整体移交给了首开集团。

40多年过去,几个小区地面早已坑洼不平,雨水常积到小腿,墙皮脱落,杂物就往楼门口一堆,下水因严重老化常常堵塞。“改造之前,经常能瞧见物业拿着杆子去各家捅下水。”

2019年,上述小区均被纳入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名单,首华物业为此成立十万平综改项目部,由汪杨任负责人。此次改造后,首开集团还将探索物业的长效管理模式。

“我做物业10年,从来没接触过综改。”不只是汪杨,这也是首开集团接手的第一批综改项目。改造后,首开集团还将探索物业的长效管理模式。

她得到了一间办公室、一个只有自己的综改指挥部和一个“虚无的”要求:“你认为是对的、是符合居民需求的、不违反政策法规的,你就干。”她只好硬着头皮,把所有能检索到的素材搜集起来,提前琢磨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汪杨没想到,部分小区居民,特别是十万平小区的居民,不满如此强烈。

她被几十个人团团围住,愤怒的居民冲她大声叫嚷:“我们不要改造要拆迁,你们离开!”汪杨试图解释,又被声浪盖过去。即使前期已经费口舌说服居民同意改造,施工人员依然被一位不想改造的老人用拐棍拦住。为了平息矛盾,十万平小区改造实施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月。

除了安抚居民,动工后还牵扯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责问题。

2020年10月,一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称,古城南路社区西区上下水改造停工,原因是部分单元施工导致热力管道破裂,承接方和热力沟通暂时未果,给小区居民造成不好影响。

汪杨心里也着急,这件事本不在综改项目范围内,但不解决又严重影响进度。那一周,她不停去现场查看,与热力公司协调如何划分责任界限,最终达成合作,施工得以继续推进。

这类影响关键节点但又不在义务内的“意外”数不尽:将密密麻麻的电力架空线入地,汪杨和同事需要与供电部门拉锯半年;便民车棚申请营业执照,与市场监督部门交涉了4个多月;为20%没装燃气的住户向公司申请资金、安装燃气,又谈了半年。

“我不能躲。”躲避危险和困难,不是汪杨的风格,“我代表的是集团,是综改项目的推进,是我的工作职责。”改造过程中,汪杨从没想过中止:“我从来没想过能出名、受表彰或者提职加薪,就想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对得起所有人,这就可以了。”

9月24日,汪杨在所辖社区解决居民问题。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一张嘴、一张嘴磨出来的”

十万平综改项目难推进,在公司内部出了名。同事李亮还没加入汪杨的团队前,“听她这边就跟听新闻似的,每天都是新鲜事。”

也正因此,汪杨也跟着出了名。“她前期民意调研做得特别好,古城南路社区的改造率超过80%。”李亮佩服汪杨:“当时我想,只有汪杨能做,如果她不接,别人更难拿下来。”

但汪杨也难。会议室墙上悬挂的改造进度板上,每同意改造一户,代表“同意”的绿色圆圈,被会贴在相应方框里。为了让绿色贴纸尽可能多地攻掠方框,前期调研时,汪杨挨家挨户解释:“改造是为居民谋福利,我们做的每件事儿都是为您考虑,哪儿还不到位,您可以提。”

只要是合理诉求,汪杨都尽量满足。改造期间,有老人家里没水,项目部主动上楼送水;考虑到居民无法使用户内卫生间,项目部就在本楼室外设置水冲式卫生间,并安排专人打扫消毒;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项目部就申请购买移动座便器,供老人临时使用;只要有人提出意见,即使图纸被改过无数遍,她也乐意回应。

遇到脾气急的居民,汪杨放弃了上来就讲道理。她先让对方发泄怒气,再顺着居民的心意安慰:“反映问题可以,别着急上火,你病了谁来看你?”和居民沟通,汪杨不说条例法规,她让语言尽量清晰简洁,“就像拉家常一样。”

小区住户以老人居多,汪杨不得不大声说很多话,到了晚上,“脑袋嗡嗡的,感觉缺氧,嗓子天天哑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感觉耳边一堆人吵,睡觉也睡不好。”

在汪杨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今年4月,绿色圆圈终于铺满墙面,古城南路社区的改造率超过了80%。

曾经举着拐棍威胁“绝不改造”的老人,在看到改造效果后,还帮着汪杨做其他居民的工作。“在别人眼里,80%可能只是个数字,但我们知道,这就是一张嘴、一张嘴磨出来的。”汪杨说。

古城项目部办公室张贴的老旧小区改造情况表。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我是个务实的人”

汪杨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物业。

高中喜欢生物,汪杨便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2008年大学毕业后,因物业服务中的改排水项目和专业挂钩,她误打误撞进入物业行业,实习期满后定岗客服主管。这也是汪杨的选择,理由是“更能跟住户直接交流”。

从业13年,汪杨始终在基层工作。她做遍了物业的岗位,来电来访接待,参与水、电、暖和土建工程,上过房顶,下过污水井,去过地下配电室。

然而,让她青睐的与住户交流,也让她一度想“辞职不干了”。她想不明白,“不仅挣得少,还要挨骂,每天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一堆负能量,我的价值在哪儿?”

改变发生在母亲生病后。老师傅们会时不时关心汪杨:“家里有什么事儿说话。”她还放了个长假,专心照顾母亲,并认真考虑工作的意义:“居民对我工作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工作琐碎依旧。有时,她不得不去协调两个老太太的争吵,争吵的原因是自家楼前是否可以种树。她还要接受居民的无端质疑:“你们物业除了收钱,还做什么了?”

琐碎的工作还侵入生活,包括赋予四季新的含义——春天意味着刮风、高空坠物、墙皮脱落;到了夏天,雨水丰沛,小区可能积水,居民屋顶可能漏雨;秋天除了大风,绿植也该冬施;冬天则要随时应对管线冻裂的威胁,每到这时,汪杨就要跟着师傅拿热水浇、用喷灯烤水管,直到冰柱化成水流。

汪杨从不逛自家小区,景色只是点缀,关键是小区是否积水、警戒线标识线是否清晰,门口保安值岗怎么样,垃圾分类是否到位。一次汪杨到朋友家做客,爬楼时一个消防栓打开,她下意识瞄了一眼:“里面还少个小龙头。”她关上门,顺便测试一下暗锁是否好使。

但她也更专业了。对待居民永远微笑有礼;能认出大部分住户;洞悉下水管道的各类尺寸;雨衣就挂在办公室,以便随时能赶到,一旦情况危急,物资和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就位;维修师傅处理不好的屋顶漏雨,汪杨自己爬上楼顶找渗水点,此后同事再没接到相关投诉。

她总是套件便服,外面再披上首开集团的马甲,“这样就不会让居民有距离感,还能随时上房顶干活。”她开始学着预测事件的走势,不再等出事之后回头补救。

在同事眼里,汪杨经验老到。拿不准的问题,汪杨几乎都有答案。会议上,居民临时提出的“停车难”问题,条理清晰的措施即刻从汪杨脑子里蹦出来,即使是最“刺头”的人,也挑不出毛病。

汪杨有过离开的机会,那里薪水更加可观,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一手带出的团队里、留在成长的沃土:“我还没够到行业的天花板,也是个务实的人。我还不想离开。”

汪杨的办公日历上写满日程。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时间不够用来崩溃”

想在办公室见到汪杨,最佳时间是早上8点前。

此时,她已经起床近3小时,驱车20分钟抵达办公室。工作时间里,同事们反倒很难在办公室见到她。她要么去各处开会,要么就骑上特意为综改买的电动车,绕着管辖区域巡视。

或者再晚点。汪杨很少按时下班,有时汤哥吃完晚饭下楼遛弯,还能碰见正在工作的汪杨。“如果有一天下班的时候天是亮的,我会特别不适应。”汪杨说。

必要时,汪杨就住在办公室。七八月份的北京正逢雨季,汪杨担心小区出现积水等问题,凌晨回家后,又返回办公室,窝在黑色的皮革沙发上眯一觉。沙发是汪杨接手综改后特意买的,扶手处隆起一块,被她当成枕头。冬天坐垫邦邦硬,不停向身体索要热乎气,汪杨只得盖上两件大衣勉强入睡。

但汪杨最多只能住两晚,长期工作让她的颈椎神经遭到压迫,腰间盘疼痛,膝盖因经常爬楼,外加防雨防汛时被积水浸泡,出现磨损。沙发终究不适合睡觉。

即使生病,汪杨也不会影响工作。她在办公桌留了满满一抽屉的药,清热的、消炎的,把VC当糖豆吃。为了去火,她一早就泡好菊花茶,但淡黄一杯搁置在桌上,直到下午也没喝完。

汪杨的办公室抽屉里堆满了药物。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喝水多了容易上厕所。”汪杨有自己的理由。在她这里,时间格外珍贵,为此她剪掉长发,常常略过午饭,也来不及崩溃,“因为时间不够用来崩溃。”

大学刚毕业时,汪杨常带父母旅游。但自工作后,汪杨甚至没在除夕回过家,那会正是烟花爆竹燃放的高峰期,她必须值守,防范意外。

父母知道女儿忙。有时,70多岁的老两口特意搭两小时地铁探望她,见面却假称在附近游玩顺路看看。汪杨从不戳破。

几天前,父母给汪杨送身份证,正赶上她在忙。“有空就回来一趟。”同事催她。10多分钟过去,门口依然不见汪杨的身影,母亲站起身:“她肯定脱不开身,我们先回去了。”正说着,汪杨赶到门口,三人站着说了几分钟,老两口又坐地铁自己回家了。

在同事许艳萍眼里,汪杨大大咧咧,说话直来直去,即便中午正吃着饭,遇到事情,她也会立刻拨去电话催促:“你现在就得去,必须去。”

汪杨解释,这是因为事情太多,稍微拖延就会遗忘。她有个笔记本,用来随手记下待办事项,后来她觉得翻找太麻烦,干脆在桌上立个日历,在电脑下方贴一排便签,写满密密麻麻的安排。

但许艳萍知道,汪杨其实心思细腻。疫情期间,汪杨买好方便面和火腿肠,探望值守的同事。逢年过节,汪杨也会记得张罗着布置小区。有时许艳萍沉默坐在一旁,汪杨就会招呼她去办公室坐坐:“怎么了许姐?心情不好吗?”

汪杨的办公室停留过不少情绪激动的人,有痛哭的同事,有发泄怒气的居民,但鲜少接收主人的情绪——汪杨几乎不当着同事的面发泄,压力过大时,只会特意等人走空,再掏出抽屉里的小刷子,摘下挂在脖子上的文玩串饰猛刷几下。

唯一一次汪杨情绪不对被许艳萍发现,是在9月中旬,从小带汪杨长大的姥姥离世。得知消息时,汪杨加班刚结束。照她的计划,再等一个星期,她就可以抽空去看望。在姥姥火化的那个早上,汪杨特意把手机调成静音,但她只留给自己一个上午。

“我不是事业型,只是既然做了工作,就要认真对待。”汪杨声音轻柔下来:“但我现在也意识到了,工作的价值,也在于让我有能力,去照顾好我爱的人。”她瞥了一眼日历,上面挤满黑笔列好的日程。9月那一页,汪杨特意牵出根红色箭头到空白处,五个红字干净清晰:亲爱的姥姥。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杨许丽

源:央视新闻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3名航天员顺利入驻天和核心舱

在祝贺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后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

“北京明白”小哥

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北京明白”小哥名叫高健

因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多次报告“北京明白”

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北京明白”

高健1994年出生

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

他首次担任北京总调度

清晰的口令、帅气的脸庞

令网友印象深刻

他还曾先后参与

嫦娥四号、长五B首飞等多次任务

“北京明白”背后的含义

为什么要一遍遍地说“北京明白”?

高健在接受采访时解释

“北京是整个任务指挥所的代表

各家的信息要由北京来掌握

我答‘明白’的意思是

第一,我听清楚你跟我说的什么

第二,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执行任务时的淡定表现

高健坦言其实自己内心很激动

如果观众仔细听就能发现

他每次说的“北京明白”语调都不同

“当航天员进入咱们的空间站

那句口令的声调都高了

声音也更洪亮

情绪是抑制不住的”

高健还表示

“大家所关注的可能并不是我本身

更多的是我所在的北京总调度岗位

更是整个中国航天”

如何做好“北京明白”?

在高健看来

北京调度岗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商”

一是“体商”:身体素质一定要好,这样才能抗住高强度的工作。

二是“情商”:上到很高级的机关,下到每一个岗位,可能都是由北京调度岗来亲自沟通,需要很多的协调工作。

第三个才是“智商”:北京调度岗相当于技术和指挥的中转枢纽,工作人员要懂得决策的流程,反应要快,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状态。

△视频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据了解,调度岗位

每次值班的时长为24小时

特殊情况下

主负责的调度因更熟悉任务状态

甚至会工作30~40个小时

虽然中间会有短暂的换班就餐及休息

工作强度依然非常大

高健说:“我们圈子里有个说法

叫‘脉冲式睡眠’

就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睡觉

我现在沾床就能睡着

半小时也能睡一觉”

9名“北京明白” 都是90后

“北京明白”的北京总调度岗

其实是一个团队

目前共9名成员

全都是“90后”

他们说“只有清楚正常背后的所有不正常

才能确认一次次的正常”

“要确保航天员呼唤祖国

永远有人回应”

高健说表面上看是

年轻人在担负任务

但很多老专家们在后台做技术支持

只是不被大众所看到

“北京明白”是一种传承

每一句的背后

有一代代航天人不懈的坚守

如今年轻的面孔们已捧过接力棒

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奋斗

中国航天,正年轻!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